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大米淀粉回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大米淀粉回生的研究,分别介绍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不同成分比例的大米淀粉及蛋白质和脂质对大米淀粉回生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2.
大米淀粉是一种重要的谷物淀粉,它是大米中最主要的成分,含量高达80%左右,并且大米淀粉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等行业。简要概述了大米淀粉的提取方法,介绍了大米淀粉和大米变性淀粉的性质及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3.
淀粉由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两种成分组成;这两种成分的构成和含量与全部淀粉固有的特性和机能表达有关。在支链淀粉合成过程中,淀粉合成酶即分支酶以及非分支酶即异淀粉酶都会参与。为了改变甘薯的淀粉品质,我们对甘薯的异淀粉酶基因(Iblsal)进行了克隆。  相似文献   

4.
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研究了淀粉共生蛋白对淀粉酶解性质的影响。对洗淀粉过程中影响蛋白含量的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用SDS溶液和蛋白酶进一步除去淀粉中的蛋白质成分,然后对制得的含氮量不同的淀粉样品进行酶解。试验结果表明,蛋白酶能有效地去除淀粉共生蛋白,而淀粉共生蛋白有助于淀粉的水解。  相似文献   

5.
淀粉是决定稻米品质的关键成分,其受水分等栽培管理影响明显。为了充分了解水稻籽粒淀粉的发育机制,本文从淀粉的大小与结构、直链淀粉含量、热力学特征值等角度,归纳了水分管理对稻米淀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稻米淀粉品质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粮食油料粗淀粉测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淀粉是粮食的主要成分,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茎块、根和种子中,是有较高营养价值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粮食淀粉的测定方法有GB/T 5514-85粮食油料粗淀粉测定法及GB/T 5009.9-2003食品中淀粉测定法(第一法)都是酶水解法测定原理相同.NY/T 11-1985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是测定可溶性淀粉水解液,以其旋光度计算测得的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条件下,以豫麦49 (Tritictun aestivurn cv. Yumai 49)为试材,研究了开花期外施0、0.1、1.0、10.0 µg/L表油菜素内酯(epi-BR)对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束缚型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以及淀粉积累速率的影响,同时对收获籽粒的淀粉成分和淀粉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开花期外施epi-BR提高了小麦籽粒中ADPGPPase、SSS和SBE活性,epi-BR 0.1和1.0 µg/L 处理可降低GBSS活性,10.0 µg/L处理可提高 GBSS活性,从而改变小麦籽粒灌浆期间的淀粉积累速率,改善小麦籽粒淀粉成分与特性,提高淀粉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以epi-BR 1.0 µg/L处理对籽粒淀粉的调控效果最好,使小麦籽粒中总淀粉含量、淀粉的支/直比、高峰黏度值和崩解值分别提高8.88% (α<0.01 )、34% (α<0.01)、32.4 BU (α<0.05)和13.7 BU (α<0.05)。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氮处理对小麦淀粉组成及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淀粉是小麦籽粒的主要成分,约占籽粒干重的65%,面粉重量的70%~80%,如此大量的淀粉对面粉品质性状有较大的影响[1].因此,国内外学者围绕淀粉特性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多数研究表明,小麦淀粉含量及颗粒状况影响面粉的出粉率、白度、α-淀粉酶活性(降落值)和灰分含量;淀粉含量高适于加工饼干与糕点制品,而淀粉的直/支比、凝沉性及黏度等决定着加工产品的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2~5].直链淀粉含量低的面粉,在面条软度、光滑性、口感、膨胀势和综合评分等品质参数上有较好的表现,相反,直链淀粉含量过高,则会导致馒头体积小、韧性差,制成的面条易断、食用品质降低.以上这些研究多是结合品种(基因型)或环境条件进行的[6~10],而围绕农艺措施的研究则相对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9.
玉米淀粉分支酶基因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柴晓杰  王丕武  关淑艳  徐亚维 《作物学报》2005,31(12):1654-1656
淀粉是玉米籽粒的主要成分。根据分子结构将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其合成过程受到一系列酶的调控。淀粉分支酶是淀粉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它催化葡萄糖以α-(1,6)键连接,形成分支结构[1,2]。目前,对淀粉分支酶及其基因已从分子水平和生物化学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生理功能基本清楚[3~5]。由于反义RNA(antiscnse RNA, as RNA)技术提供了直接有效地人为控制基因表达的方法,现已成为基因工程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6]。本项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玉米淀汾分支酶基因,构建反义表达载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其导入玉米自交系,旨在抑制淀粉分支酶基因的表达,提高直链淀粉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大米淀粉发展前景诱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米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含量高达90%,淀粉工业的三大原料是玉米、小麦和马铃薯,大米淀粉只占13%,不到玉米的一半,列第4位。大米淀粉在所有商业淀粉中,颗粒度最小,粒径约为3μm~8μm,其形状多数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且棱角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阐明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在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表现特性, 以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 常规水作(CFC)为对照,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2001—2010年)研究了覆膜旱作(PFMC)、裸地旱作(NMC)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精米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糙米中铁和锌含量的影响。2008—2010三年试验结果(平均值)表明, 与CFC相比, PFMC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 增产幅度达8.0%, 精米中总氨基酸含量下降3.5%, 精米中蛋白质, 糙米中铁锌含量与CFC处理差异不显著; NMC处理产量显著下降5.1%, 蛋白质、总氨基酸和铁含量分别下降4.4%、9.3%和11.9%。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 CFC条件下, 产量增加了113.6 kg hm-2; NMC条件下, 产量增加142.6 kg hm-2; PFMC条件下, 产量增加522.1 kg hm-2; 三种栽培方式产量平均增加3.3%, 糙米中的铁和锌含量平均增加3.1%和6.4%, 精米中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本试验结果表明, PFMC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中铁、锌含量。  相似文献   

12.
水稻条纹叶枯病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江苏全省大面积发生,现已成为江苏省水稻生产上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分析其暴发原因:灰飞虱虫量和带毒率高;耕作栽培制度有利于发病;水稻品种不抗病等。通过调查试验明确了:利用锐劲特等药剂进行稻种处理;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选用抗耐病品种等措施的主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条纹叶枯病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江苏全省大面积发生,现已成为江苏省水稻生产上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分析其暴发原因:灰飞虱虫量和带毒率高;耕作栽培制度有利于发病;水稻品种不抗病等。通过调查试验明确了:利用锐劲特等药剂进行稻种处理;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选用抗耐病品种等措施的主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转bar基因水稻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水稻的产量不断提高,品质也得到改善,但田间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水分及养料仍是造成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利用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具有除草剂抗性的bar基因转入水稻品种中,可有效解决田间杂草和水稻竞争的问题,因为这种基因编码的酶可将除草剂分解掉,却不伤害水稻。尽管bar基因的导入使转基因后代存在着遗传不稳定或基因沉默等问题,但其生理表现、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方面与起始品种比较基本没有差别,因此培育具有bar基因抗性的水稻品种是解决田间杂草问题,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阶段性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摘要:将福建省划分为三个水稻种植区,选取19个样点,采用近5年(2000-2004年)中逢单年份的产量进行CERES-Rice模型参数的调试,逢双年份的产量用于检验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利用GISS GCM Transient Run 的输出值生成了每个样点2030及205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在各情景文件下运行CERES-Rice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当前气候情景(BASE情景)下的模拟值进行比较,再结合蒸散比(β)、产量波动系数(F)等指标,定量评价了未来气候渐变过程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气候渐变的若干可能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1)研究区域水稻生长季的土壤水分条件将变得不如目前湿润;(2)研究区域早稻及单季稻生育期都将不同程度的缩短,后季稻2050情景下有所延长;(3)闽东南及闽西北双季稻区产量在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均表现为减产,且减产幅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闽西北山地气候的单季稻区表现为增产;(4)当前闽东南水稻的稳产性最差,闽西北双季稻区的稳产性较好。未来气候变化中水稻稳产性将变差;(5)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福建省水稻总产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稻米品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综述了近年来中国稻米品质研究的现状,详细介绍了关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以及食味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今后应加强对米饭特性、中间成分和非淀粉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水稻叶面肥研究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叶面肥的发展历程、对水稻增产提质的作用以及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生产实践表明,水稻叶面肥能够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降低重金属尤其是镉污染。近年来,中国水稻叶面肥施用推广迅速,产品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施用方法仍有待改进。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功能型叶面肥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推广以无人机为重点的肥药混喷技术,提高施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北方国家水稻区域试验近15年参试品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1-2015年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北方稻区参试品种数量稳中有增,区域试验规模不断扩大;水稻品种产量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单产从2001年的9.08t/hm 2增加到2015年的10.11t/hm 2,增加了11.3%。通过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发现,北方稻区必需有一定数量的有效穗数做基础,同时协调好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北方水稻区域试验品种优质率平均在60%以上,品质总体较好;早熟中早粳和中熟中早粳品质优于黄淮粳稻组和晚熟中早粳。从主要米质指标上看,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好,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相对较差,是影响北方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北方稻区平均每年有32.7%的品种达中抗稻瘟病及以上水平,同时每年约有40%的品种因稻瘟病抗性不达标被淘汰;而且年度间稻瘟病抗性品种比例波动较大,说明北方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不强、不稳定,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相似文献   

19.
5个水稻蛋白激酶的克隆、表达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激酶在生长发育、表达调控、逆境反应、信号传导等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蛋白激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水稻基因组中至少有1500个蛋白激酶。本研究利用已有的蛋白激酶序列,通过PCR扩增和重组克隆,将5个重要的蛋白激酶在酿酒酵母系统中进行了表达,它们的编号分别是:NM-189878,NM-194133,NM-190508,NM-197522和NM-197571,其中NM-194133具有较强的自我磷酸化活性。同源性分析表明,这些激酶在水稻中可能的作用包括:碳代谢的生物合成调控、种子形态发生、细胞分裂调控、生物和非生物刺激的反应调控等。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的体外酶活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等提供了基础,也为高通量克隆表达水稻蛋白激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系统。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及与米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5 323份稻谷样品(籼稻谷3 805份、粳稻谷1 518份)的蛋白质含量的分布特点、类别比例及与稻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生产上应用的水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呈单峰曲线分布,虽覆盖6.0%~15.7%的宽广范围,但主要分布于8.0%~11.0%;籼稻与粳稻蛋白质含量的分布曲线有所差别。约73%的水稻品种具中等蛋白质含量,高、低蛋白的品种分别占14%和13%;其中高蛋白籼稻品种的比例是粳稻的6倍,而低蛋白籼稻品种仅为粳稻的1/3。蛋白质含量对稻米的垩白度、透明度及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有负面影响,因而高蛋白品种的优质率显著低于中等及低蛋白的品种。本文还对稻谷、谷壳、糙米和精米等不同形态样品的蛋白质含量作了比较,并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