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海门白山羊染色体核型研究及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海门白山羊的染色体核型与C-带。结果表明,海门白山羊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60,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的大小介于1号和2号染色体之间,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公羊核型为60,XY,母羊为60,XX。大部分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着丝粒部位显示阳性C-带,但不同染色体的阳性C-带区域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2.
云南龙陵黄山羊的核型及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龙陵黄山羊的核型,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s),结果表明:龙陵黄山羊染色体数为2n=60,常染色体及X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显示C-带,性染色体未显C-带。雌性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s)分布于No.1,2,3,4,5,25号染色体,雄性分布于No.1,2,25号染色体,显示了性别及分布多态性。研究还发现三种不同的联合(ASSOCIATION)。  相似文献   

3.
黄褐油葫芦 Teleogryllus derelictus 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吉林省松花湖库区的黄褐油葫芦Teleogryllus derelictus的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褐油葫芦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XO=27,其中有7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式为2L+7M+4S+X;属“1B”核型;染色体都含有着丝粒带,其中L1~M7及X染色体各具一弱染端带。同时我们也将其与黄脸油葫芦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剑白香猪为材料,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对其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及其C-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剑白香猪体细胞染色体数2n=38,染色体类型为12m 10sm 4st 12t;C-带均存在多态性,但又存在共性。各染色体均不同程度显带,发生在着丝粒处或长臂上,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在1号、2号、13~18号和Y染色体C-带呈强阳性,出现频率最高,表现为大型带,Y染色体C-带几乎占据了整个长臂,呈椭圆形;中型带发生在3~8号和12号,呈阳性;小型带发生在9号、10号、11号和X染色体上,呈弱阳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龙陵黄山羊的核型,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_s),结果表明:龙陵黄山羊染色体数为2n=60,常染色体及X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显示C—带,性染色体未显C—带.雌性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_s)分布于No.1,2,3,4,5,25号染色体,雄性分布于No.1,2,25号染色体,显示了性别及分布多态性。研究还发现三种不同的联合(ASSOCIATION)。  相似文献   

6.
华南野猪的核型及其与家猪的进化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热带丛林的华南野猪(Sus scrofa chirodentus)的染色体组型、G-带、C-带和核仁形成区(NOR)。其结果显示,华南野猪的染色体数目2n=38。与过去报道的欧洲野猪和中亚及远东地区的亚洲野猪各亚种(2n=36)比较,少1对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而多2对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形态和G-带带型均与过去报道的家猪相同;C-带1号、13—18号染色体着丝粒区结构异染色质显示深染,其余双臂染色体(2—12号和X)着丝粒区均浅染;核仁形成区(NOR)亦定位于8号和10号染色体的次缢痕处,惟8号染色体有的细胞仅出现一个具有活性的NOR。本研究结果表明,华南野猪与欧洲和中亚、远东地区野猪亚种的核型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与家猪完全一致。这揭示了华南野猪与家猪在起源和进化方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根据核型进化理论,华南野猪很可能是现代家猪的原始祖先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青山羊的核型、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Nots),结果表明:青山羊二倍体染色体2n=60,常染色体与X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显示G—带阳性带纹124条,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显示阳性C—带。Nor_5是分布于N01号、2号、4号、5号、22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延边黄牛及利延杂交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技术,对延边黄牛及其利延杂交牛染色体核型和C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牛二倍体染色体2n=60,公牛核型为2n=60,xy;母牛为2n=60,xx,其中29对常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性染色体为较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性染色体为较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贵州山羊核型及C—带的多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研究了贵州黑山羊、贵州白山羊的染色体核型及C-带的多态性。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60;雌性性染色体为XX、雄性为XY。除Y染色体外,全组均匀端着丝粒染色体,贵州黑山羊染色体组中第8对染色体的一条显示深染,表现出遗传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家鸡(Gallus domesticus)和中国原鸡(Gallus gallus spadiceus)的染色体组型和G-带带型.其结果是,二者的染色体数目2n=78,性染色体均为ZZ(雄性)和ZW(雌性)型;测量和计算了两种动物全部染色体(包括微小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双臂染色体的臂比和着丝粒指数,二者各对染色体形态和相对长度基本相似,据此绘制了两种动物染色体相对长度、着丝粒指数比较模式图.对家鸡和原鸡1-19号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Z进行了G-显带,并比较和分析了二者染色体G-带带型特征,发现家鸡1号、2号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浅染,而原鸡1号染色体长臂区域为浅染,短臂区域及2号染色体整个着丝粒区域均为深染.3-19号及性染色体Z的G-带无明显差异,据此绘制了家鸡、原鸡1-19号染色体G-带比较模式图.根据家鸡和原鸡的染色体数目、形态相似,1-19号染色体G-带同源这一事实,讨论了家鸡和原鸡的核型进化关系,进而为家鸡起源于原鸡的说法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对长筒石蒜C-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其染色体2 n=16。对于M型染色体,带纹主要以末端带为主;而对于T型染色体,主要出现了着丝粒带纹,同时也出现了随体带。同时,对于石蒜属染色体可能的进化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甘蔗×斑茅远缘杂种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染色体Giemsa—C带分带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频谱分析方法对野生种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与甘蔗的远缘杂交后代进行鉴别分析。结果表明,F_1代崖城73/07(2n=68)、崖城75/283(2n=68)染色体数组成为n+n型,染色体带型和同工酶谱均表现为父、母本综合型,崖城57/25(2n=110)、崖城73/512(2n=110)则分别与其母本相似。据此认为,4个待定材料中,仅前二者是真实的斑茅远缘杂交后代。 根据上述结果分析了斑茅对甘蔗育种尚无实质性贡献的原因,认为该野生种之育种性能与其染色体带型有关。最后,讨论了同工酶分析及染色体分带作为杂种鉴别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以及C-带、G-带和银染技术,对云南地方猪种撒坝猪、大河猪进行了显带染色体研究.测量了各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点指数及臂比,Ag-NORs定位于7号和10号染色体.撒坝猪、大河猪的G-带带型与其它家猪相似,C-带和Ag-NORs具有多态性.撒坝猪和大河猪的C-带和Ag-NORs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豌豆(Pisum sativum L.)的染色体组型。Blixt(1958,1959)曾作过报告。利用Giemsa显带技术研究豌豆染色体C带带型,Lamm(1981)在最近所有报导。豌豆是四川省的重要小春作物,品种资源很丰富。为了解我省豌豆地方品种的染色体组型和Giemsa C带带型的特点,进行了试验。本文报告了这一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作为中国优质小麦重要产区,目前已育成6个黑粒小麦品种,然而对这些黑粒小麦的染色体构成、蛋白组分却研究较少。因此,了解其遗传组成对选育黑粒小麦新品种具有指导作用。利用染色体C-分带,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基因组原位杂交结合谷蛋白亚基分析,对黑粒小麦‘冬黑10号’的染色体构成进行系统鉴定。结果表明,‘冬黑10号’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染色体带型与‘中国春’染色体带型未见明显变化,基因组原位杂交也未检出赖草染色体;其PMC MⅠ染色体平均构型为21Ⅱ,具有良好的细胞学稳定性,与‘中国春’小麦杂交F1的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1Ⅱ,说明其为六倍体普通小麦。SDS-PAGE分析揭示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为Null/7+9/5+10,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对照‘中国春’不同。  相似文献   

16.
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研究了成都麻羊(Capra hircus)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并进行G—带,C—带显带分析。结果是,正常麻羊染色体数目2n=60,29对常染色体皆为具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公羊性染色体为XY,母羊为XX,其中Y染色体是染色体组中最小的,唯一具中间着丝点的染色体,X染色体是第三长的染色体。显带分析表明,每两条同源染色体具有相同的特定G—带带型,可与其它对染色体相区别,常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G—带为浅染,性染色体则为深染。常染色的C—带位于端着丝点区域,X染色体则没有明显的C—带区。本文还对山羊,绵羊染色体组型进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With ass7istance of chromosome C-banding an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combined with meiotic analysis,five germplasms with homozygous wheat-Th. Bessarabicum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 were developed and identified among BC1F5 progenies of the cross between T. Aestivum cv. Chinese Spring and Chinese Spring-Th. Bessarabicum amphiploid. These lines included Tj01 and Tj02(2n=44)containing a pair of wheat-Th. Bessarabicum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besides a pair of added Th. Bessarabicum chromosomes,Tj03(2n=44)with a pair of added interspecific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Tj04(2n=44)containing a pair of interspecific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besides an added pair of Th. Bessarabicum chromosome arms and Tj05(2n=46)containing a pair of interspecific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besides two pairs of added intact alien chromosomes. The breakpoints of all the translocations were found to be not around centromere. Meanwhile,all the lines showed normal plant growth,development and fertility,while the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transmitted regularly. The obtained translocations might be of use for transferring elite genes from Th. Bessarabicum into wheat.  相似文献   

18.
采用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C─分带方法,测定了二花脸、大约克纯种猪No.13和No.16染色体C─带的长度、面积和异染色质的量,以图揭示家猪染色体C─带的品种差异.结果表明,二花脸、大约克纯种猪在No.16染色体上C─带的长度、面积和异染色质的量存在着显著差异,以此可以作为区分两品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用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杂交 ,对其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进行了洋红染色和Giemsa -C带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虽然簇毛麦染色体在中期Ⅰ主要以单价体存在 ,但也有少量的小麦 -簇毛染色体配对 (平均每细胞为 1 1%左右 ) ,可以通过遗传重组转移簇毛麦的有利基因。这些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配对 ,既分布在超过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也存在于少于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相反 ,超过理论配对数的染色体对不一定就是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之间的配对 ,在少于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也不一定仅是小麦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同样包含有少量的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配对。因而 ,用传统的染色法对外源物种与小麦染色体之间的配对数的估计 ,既有夸大一部分信息 ,又有掩盖一些有益信息的弊端。说明我们在用传统方法来推测远缘杂种后代中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时要持审慎的态度 ,需要用较为准确的方法来直接鉴定  相似文献   

20.
A new sibling species of the primitive Australian ant Myrmecia pilosula has a chromosome number of n = 1. C-banding techniques confirm that the two chromosomes of workers are homologous. Males are haploid, as in other Hymenoptera, and their somatic cells contain only a single chromosome. This new species is potentially of great importance in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on gene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