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长期饲喂高谷物日粮对山羊瘤胃内环境,静脉血中内毒素浓度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发生的影响。选用10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去势公山羊,随机分为饲喂全粗料的对照组(Hay;0%谷物;n=5)和饲喂高谷物的处理组(HG;65%谷物;n=5),连续饲喂7周。每周晨饲后的0、2、3、4、6、8和12h连续采集瘤胃腹囊部瘤胃液监测瘤胃pH的变化,收集其中第0、3、6和12h的瘤胃液待测挥发性脂肪酸,收集其中第6h的瘤胃液待测脂多糖。采集晨饲后6h的颈静脉血待测外周血液中脂多糖浓度。瘤胃pH变化结果显示,在第1、2、3、6和7周,晨饲后12h之内,HG组山羊瘤胃pH小于5.8的时间大于4h,可以初步推断在第1、2、3、6和7周,高谷物饲喂成功诱导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在整个饲喂周期内,与对照组相比,高谷物饲喂显著降低了瘤胃pH、乙酸比例及乙丙比(P0.05),显著升高瘤胃内丙酸比例,丁酸比例及游离脂多糖的浓度(P0.05)。在整个饲喂周期内,在全粗料饲喂的所有山羊外周血液中都未检测到游离脂多糖。在试验的第1和2周,在高谷物饲喂山羊的外周血中也未检测到游离脂多糖,但从试验的第3周开始,在高谷物饲喂的部分山羊外周血液中检测到游离脂多糖,从第5周开始,在所有高谷物饲喂山羊的外周血中都检测到游离脂多糖。以上结果表明,该试验中的高谷物饲喂成功诱导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同时在长期饲喂的过程中,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病有一个发生、适应、继续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通过逐步递增饲粮精粗比诱导绵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探究其对瘤胃异常代谢产物、瘤胃菌群、血气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防治绵羊SARA提供理论依据。选取50只2月龄同期断奶健康的杜泊羊(?)×湖羊(♀) F1代,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K组,n=15)饲喂精粗比为50∶50的基础饲粮;SARA诱导组通过饲粮精粗比递增诱导绵羊发生SARA,饲粮精粗比依次为50∶50、70∶30、80∶20、90∶10和100∶0,各精粗比饲粮均饲喂7 d,瘤胃液pH在5.2~5.6持续3 h以上的绵羊构成SARA模型组。分别于各精粗比饲粮第7天晨饲后1、2、3、4、5、6和8 h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异常代谢产物含量和瘤胃菌群结构。SARA诱导成功后,采集CK组和SARA模型组颈静脉血液,测定血气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1)在饲粮精粗比为100:0时,SARA诱导组中有27只绵羊瘤胃液pH在5.2~5.6持续3 h以上,部分羊腹泻,瘤胃液偏黄恶臭黏稠,符合SARA标准,构成SARA模型组。2)SARA模型组Chao1指数显著低于CK组(P0.05),瘤胃菌群结构发生变化,乳酸产生菌相对丰度增加,瘤胃菌群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富集程度增加。3)SARA模型组瘤胃液和血液中乳酸、组胺和内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P0.05)。4)SARA模型组血液二氧化碳总量、实际碳酸氢盐和全血碱剩余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5)SARA模型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CK组(P0.05),血清生化指标处于正常范围。综上所述,绵羊SARA发生过程中,瘤胃菌群丰富度降低,菌群结构改变,乳酸产生菌相对丰度增加,血液和瘤胃液乳酸、内毒素和组胺含量升高,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相似文献   

3.
选择7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山羊,2×2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精粗比为6∶4和4∶6的饲料,通过饲喂精粗比6∶4饲料建立泌乳期山羊瘤胃亚急性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 SARA)模型,研究SARA时山羊血液和瘤胃液中皮质醇浓度、肝脏皮质醇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mRNA表达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精粗比6∶4日粮饲喂2周后成功诱导SARA状态(SARA组),采食后瘤胃液pH值低于5.8持续时间约6 h,而精粗比为4∶6组山羊瘤胃液pH均高于6.0 (对照组)。高精料日粮处理对瘤胃pH和乳酸以及瘤胃液和血浆内的脂多糖、皮质醇浓度有显著性影响(P<0.05),采食前SARA组山羊瘤胃液中乳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采食后0~4 h乳酸含量下降,6~10 h时逐渐增加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间瘤胃液中脂多糖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SARA组血浆脂多糖浓度在采食前和采食后6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采食前SARA组山羊血液中皮质醇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但采食后6 h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2组山羊瘤胃液中皮质醇浓度在采食后2,4和6 h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采食前和采食后10 h无显著差异(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SARA组山羊肝脏中GR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泌乳期山羊发生SARA时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负反馈下调肝脏GR的表达水平,提示SARA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引起肝脏的物质代谢和营养物质重分配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一株酿酒酵母和两株瘤胃源褶皱假丝酵母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SARA)绵羊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为研制防治SARA微生态制剂提供优良菌株和理论依据。选取60只2月龄同期断奶的杜泊羊(♂)×湖羊(♀)F1代作为试验动物。通过逐步递增饲粮精粗比成功诱导40只绵羊发生SARA,将SARA绵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SARA组、酿酒酵母组(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褶皱假丝酵母一组(Diutina rugosa 1,DR1)、褶皱假丝酵母二组(Diutina rugosa 2,DR2),各组均饲喂精粗比为90∶10的日粮,酵母组于每天晨饲后分别灌服100 mL酿酒酵母ACCC 21162、褶皱假丝酵母N09、褶皱假丝酵母N07。对照组(Control,CON)饲喂50∶50饲粮。分别于第1、3、7、10天测定各组瘤胃液pH,第10天测定瘤胃与血液异常代谢产物、血气指标、瘤胃菌群。结果显示:1)灌服酵母组第3天后瘤胃液pH显著高于SARA组(P<0.05),灌服酵母可使SARA得有效缓解。2)瘤胃菌群相对丰度发生变化,SC组最优菌属为乳杆菌属,CON组最优菌属为普雷沃氏菌科未确定菌属,SARA、DR1、DR2组最优菌属为瘤胃菌科未确定属;灌服酵母组中,SC组丰富度指数最高,DR2组多样性指数最高。3)灌服酵母组瘤胃液和血液乳酸、瘤胃液组胺显著低于SARA组(P<0.05)。4)SC、DR2组血液pH、全血碱剩余极显著高于SARA组(P<0.01),灌服酵母组血液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总量、实际碳酸氢盐显著高于SARA组(P<0.05)。5)瘤胃液pH与血液实际碳酸氢盐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瘤胃液乳酸与瘤胃菌群Chao 1指标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提示,3株酵母均可提升瘤胃菌群丰富度、降低瘤胃液和血液乳酸、减轻瘤胃炎症、缓解机体酸中毒。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液pH值、VFA以及血液中VFA含量的影响。选择8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6∶4和4∶6的日粮,预饲期15 d,采样期3 d。结果表明,高精料组(HC组)瘤胃液pH值显著低于低精料组(HR组)(P<0.05);在采食后3 h,HC组与HR组瘤胃液pH值均下降至最低值,分别为5.71和6.08。除了乙酸含量外,HC组瘤胃液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分别比HR组提高4.99%、5.58%、21.81%、17.95%、18.27%、1.66%。HC组血浆中各种VFA的含量均高于HR组,其中丙酸、丁酸含量两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HC组瘤胃液以及血浆中乙酸与丙酸比值均低于HR组,但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HC组瘤胃液乙酸、丙酸、TVFA浓度在采食后2 h达到最大值,HR组在采食后3 h达到最大值,两组日粮血浆中VFA浓度均在采食后2 h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恢复到采食前水平。结论:高精料日粮导致瘤胃液pH值显著降低,瘤胃液和血浆中VFA含量增加;瘤胃液VFA生成速率HC组高于HR组。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长期饲喂高精料日粮对泌乳期山羊血液生化指标和糖代谢的影响,选择8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经产泌乳中期山羊,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0∶60 (low concentrate, LC,n=4) 和60∶40 (high concentrate, HC,n=4)的日粮。实验期共8周,实验期间采集瘤胃液,血液;实验结束时采集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置于液氮速冻后于-70℃保存待测。结果显示,饲喂高精料日粮2周后山羊瘤胃液pH显著降低,采食后瘤胃液pH持续低于5.8超过3 h,8周后瘤胃液pH升高维持在6.0以上,但仍低于LC组山羊。与LC组山羊相比较,HC组山羊血液中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含量均升高(P<0.05,P=0.071),谷草转氨酶含量有上升的趋势(0.05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究SARA(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耐受性不同奶牛的瘤胃上皮形态及其功能差异。选取12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饲喂精粗比为4∶6的日粮,并根据瘤胃pH值的高低,分为SARA易感组(SUS,n=4)和SARA耐受组(TOL,n=4)。瘤胃上皮形态及功能分析结果显示,与TOL组比较,SUS组奶牛瘤胃上皮的棘突层和基底层厚度明显增厚(P<0.05),SUS组奶牛瘤胃上皮组织中参与挥发性脂肪酸(VFA)吸收的PAT1、MCT4和DRA基因表达量较TOL组显著下调(P<0.05),而H+转运载体NHE1、NHE2、NHE3和调节胞内pH的vH+ATPase和Na+/K+ATPase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对参与调控瘤胃VFA代谢的基因定量结果表明,SUS组PDHA1和SREBP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TOL组(P<0.05),而HMGCL-2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此外,SUS组CDK2、CDK6和Cyclin D1、Bad及Caspase-9等参与瘤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TOL组(P<0.05)。结果说...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饲喂高剂量(65%,75%)白酒糟对3月龄山羊瘤胃发酵、菌群结构及炎性基因的影响,试验选择15只日龄、体质量相近的健康本地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65%白酒糟组和75%白酒糟组,5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65%,75%的白酒糟日粮,正试期90 d。采用气质联用法、ELISA法依次检测参试山羊瘤胃液VFA、组胺和LPS浓度,用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瘤胃液16S rDNA测序,qRT-PCR法测定瘤胃组织中p65、COX2、VCAM1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65%和75%白酒糟组山羊瘤胃液pH和总VF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5%白酒糟组山羊瘤胃液乙酸、丁酸及乙酸/丙酸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5%白酒糟组山羊瘤胃液组胺和LPS浓度显著上升(P<0.01)。2)65%和75%白酒糟组山羊瘤胃微生物中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且占总门类的90%以上,丰度最高的科、属为普雷沃菌,且普雷沃菌丰度会随着白酒糟饲喂量的增多呈上升趋势。3)6...  相似文献   

9.
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高产奶牛和强度育肥的肉牛、肉羊发生瘤胃酸中毒的情况普遍存在.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瘤胃酸中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奶牛生产、肉牛育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缓解和预防瘤胃酸中毒的措施备受人们关注。过去人们认为,瘤胃微生物合成硫胺素的量能够满足动物的需要,日粮中不需要另外添加。但最新一些研究表明,添加硫胺素能缓解瘤胃酸中毒,提高瘤胃液pH值,降低乳酸、组胺及内毒素浓度。所以,研究硫胺素与瘤胃酸中毒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揭示瘤胃酸中毒发生机制,以寻求一种新的预防瘤胃酸中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饲粮中添加烟酸对绵羊瘤胃内乳酸代谢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选取8月龄左右、体重(36.04±1.81)kg、体况相近且健康的哈萨克公羊24只,试验前安装好永久性瘤胃瘘管,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精粗比为70∶30的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对照组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00、130和160 mg/d烟酸。试验期共18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4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在饲喂后1 h时瘤胃液中L-乳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Ⅲ组在饲喂后3 h时瘤胃液中L-乳酸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在饲喂后1 h时瘤胃液中D-乳酸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在饲喂后3 h时,试验Ⅱ、Ⅲ组血清中L-乳酸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D-乳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2)在饲喂后1 h时,对照组瘤胃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在饲喂后3、5 h时,对照组极显著高于试验Ⅱ、Ⅲ组(P<0.01);饲喂后3 h时,试验Ⅱ组瘤胃液中氧化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瘤胃液中还原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Ⅱ、Ⅲ组(P<0.01)。3)在饲喂后1 h时,试验Ⅱ组瘤胃液中丙酮酸激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瘤胃液中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1),瘤胃液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在饲喂后1 h时,试验Ⅱ组瘤胃液中丙酮酸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Ⅲ组瘤胃液中苹果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Ⅲ组瘤胃液中琥珀酸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高精料饲粮中添加烟酸提高了绵羊瘤胃液中NAD+浓度,丙酮酸激酶、苹果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以及丙酮酸、苹果酸和琥珀酸浓度,同时降低了瘤胃液和血清中L-乳酸、D-乳酸浓度。本试验条件下,绵羊高精料饲粮中烟酸的推荐添加量为130 mg/d。  相似文献   

11.
奶牛瘤胃酸中毒也称“奶牛瘤胃乳酸中毒”,是奶牛瘤胃内异常产生大量乳酸、挥发性脂肪酸和氨等物质,从而引起以精神兴奋或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瘤胃蠕动减慢或停止,瘤胃液PH值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以及脱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奶山羊瘤胃内pH、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以及添加吡啶羧酸铬对其的调控作用。选用体重相近[(20.75±1.88)kg]的波尔山羊4只,采用自身对照,分3期试验,分别为对照组、热应激组和加铬组:对照组山羊在空调房中饲喂,温湿指数(THI)在70以下,处于非热应激状态;热应激组和加铬组山羊在室温动物房中饲喂,2组THI无显著差异(P>0.05),达79以上,处在相似的热应激状态。加铬组饲粮为基础饲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铬含量为0.2 mg/kg饲粮)。每期试验14 d,在试验的第13天采集瘤胃液,测定pH、NH3-N和VFA浓度。结果表明:热应激可以显著降低奶山羊瘤胃内pH(P<0.05),显著提高瘤胃内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浓度(P<0.05),显著降低乙酸/丙酸(P<0.05)。饲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后可以显著提高热应激奶山羊瘤胃乙酸、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P<0.05),显著降低瘤胃丙酸浓度(P<0.05),对瘤胃pH、NH3-N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热应激使瘤胃pH显著降低,显著增加了VFA浓度,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饲粮添加吡啶羧酸铬可调节瘤胃VFA浓度,对热应激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饲喂高精料日粮条件下奶牛瘤胃发酵情况,选取4头初产的健康荷斯坦牛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饲喂高精料日粮显著提高了奶牛瘤胃液中乳酸、总VFA、丁酸、戊酸和总支链VFA的含量,同时乙丙比显著降低,但未能显著降低乙酸和NH_3-N水平;同时,与饲喂低精料日粮相比,饲喂高精料的奶牛瘤胃液中的生物胺含量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瘤胃液p H与瘤胃液中生物胺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高精料日粮显著提高了瘤胃液中的乳酸杆菌数量(P0.05),但对牛链球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喂高精料改变了奶牛瘤胃的微生物菌群,进而影响了瘤胃的发酵参数,并促进消化道内异常代谢产物——生物胺的生成与转移,进而影响奶牛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苜蓿草颗粒诱导的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泌乳奶牛瘤胃液和外周血液中脂多糖(LPS)、血浆中急性期蛋白、采食量、瘤胃发酵参数、乳产量、乳成分和血液中代谢产物的影响。选用8头泌乳期荷斯坦奶牛,其中4头安装瘤胃瘘管,每日饲喂1次(09:00),试验期6周。第1周,饲喂由50%的精料(干物质基础)和50%的剁碎苜蓿草(干物质基础)组成的日粮;第2~6周,用苜蓿草颗粒每周替代8%的剁碎苜蓿草以降低瘤胃pH。瘤胃内埋植探针持续测定瘤胃中pH。每次饲喂前15 min和饲喂后6 h采集瘤胃液和外周血液。以每日瘤胃pH低于5.6的时间不少于180min为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则从饲喂苜蓿草颗粒的第3周开始出现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苜蓿草颗粒取代40%的剁碎苜蓿草时,干物质采食量呈二次方提高,从第1周的18.1 kg/d增加至第6周的23.4 kg/d。乳产量(32.7和35.9 kg/d)、乳脂率(2.32%和3.22%)和产量(0.77和1.14 kg/d)线性降低,但提高了乳蛋白率(3.80%和3.04%)和产量(1.23和1.07 kg/d);同时提高瘤胃中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平均产量(90和121.9 mmol/L)、乙酸量(53.9和66.8 mmol/L)、丙酸量(21.5和139.6 mmol/L)及渗透压(277.7和293.8mmol/kg),降低了乙酸丙酸比(2.62和1.73)。乳酸含量从1.00 mmol/L(第1周)线性增加至3.46 mmol/L(第5周)。瘤胃液中LPS含量从42.122 EU/mL(第1周)增加至145,593 EU/mL(第6周),但外周血中LPS含量(0.05 EU/mL),血清淀粉性蛋白A、结合珠蛋白和LPS结合蛋白的含量并未随之提高。结果表明,苜蓿草颗粒诱导的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并未引起瘤胃液中LPS的易位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硫胺素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状态下山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选用6只1~2岁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身体健康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采用逐渐提高饲粮精粗比的方式诱导发生SARA。试验动物处于SARA状态后,试验组饲粮中添加240 mg/kg硫胺素。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硫胺素提高了瘤胃液pH;饲粮中添加硫胺素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乳酸(4~8 h)和乙酸的浓度(0~12 h)以及乙酸/丙酸(0~12 h)(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丙酸(0~12 h)与丁酸的浓度(0、6、9 h)(P<0.05或P<0.01);饲粮中添加硫胺素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各时间点组胺浓度(P<0.05或P<0.01),但未使除6 h外的内毒素浓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各时间点瘤胃液硫胺素浓度(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硫胺素酶的活性(0、6、9 h)(P<0.05或P<0.01)。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240 mg/kg硫胺素能够改善SARA状态下瘤胃内环境,缓解山羊SARA。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3×3拉丁方设计,3头安装永久性大口径瘤胃瘘管的青年母牛饲喂3种不同精饲料的日粮,3种精饲料分别为豆粕+玉米(日粮1),猪血粉+玉米(日粮2)和豆粕+小麦(日粮3)。精料日喂量按活牛体重的1%喂给,干玉米秸等量组成的日粮配给。试验为3个试验周期,每一周期为37d,其中适应期26d,在早晨采食后2、4、8、16和24h,分别5次实施瘤胃掏空,全量测定瘤胃物存留量。结果表明:日粮1在采食后2~8h瘤胃干物质、液体和NDF的存留量最低,与其他两种日粮相比差异显著(P<0.05);日粮1和日粮3瘤胃液氨氮存留量在采食后2~8h始终高于日粮2(P<0.05),但日粮3在采食4h后瘤胃液氨氮开始下降,而日粮1至采食后16h开始下降,日粮1瘤胃液氨氮数量采食后2~8h处于高峰状态,说明瘤胃微生物在瘤胃环境长时间一直保持稳定的降解能力;日粮1和日粮3在采食2~4h后处于较高的总挥发性脂肪酸(VFA)瘤胃存留量,日粮1在采食后8~16h瘤胃存留量降低,与日粮2和日粮3相比差异显著(P<0.05),日粮1对瘤胃VFA的快速移除,意味着瘤胃液的快速流出以及可能解释瘤胃固体物的快速移除。因此,日粮1和日粮3在牛瘤胃洗涤纤维降解和瘤胃液产物代谢模式发挥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寡果糖诱导瘤胃酸中毒对山羊瘤胃发酵、蹄组织结构、蹄部炎症因子及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8头健康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波杂山羊(波尔山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诱导酸中毒的试验组,每组4头。其中试验组山羊瘤胃寡果糖灌注量为21 g/kg BW。分别于灌注前(0 h)和灌注后4、8、12、24和48 h采集瘤胃液,同时分别在0、4、8、24和48 h通过颈静脉采集血液,灌注后48 h屠宰2组山羊,采集蹄组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山羊瘤胃液p H、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平均值显著降低(P0.05),血液和瘤胃液中乳酸和脂多糖浓度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山羊蹄组织中次级表皮蹄小叶和次级真皮蹄小叶的长度变短,蹄小叶形状不规则;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较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山羊蹄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寡果糖诱导山羊急性瘤胃酸中毒可导致山羊瘤胃发酵紊乱,提高瘤胃液和血液中脂多糖与乳酸浓度,导致山羊蹄组织相关炎症因子与金属蛋白酶表达改变,最终引发山羊急性蹄叶炎。  相似文献   

18.
日粮添加维吉尼亚霉素对肉牛瘤胃发酵及粪便pH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4头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肉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了给精粗比例为60∶40的日粮添加维吉尼亚霉素和碳酸氢钠对瘤胃发酵及粪便pH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维吉尼亚霉素组(30 mg/kg精料)、碳酸氢钠组(20 g/kg精料)和对照组。结果显示,维吉尼亚霉素组、碳酸氢钠组和对照组的瘤胃液pH分别为6.44、6.46和6.38(0.05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体内逐渐提高奶牛饲粮精料水平与体外批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模型,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硫胺素微生物净合成量的影响,以及添加硫胺素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状态下奶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4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因素1为硫胺素添加水平,设0和180 mg/kg 2个水平,因素2为饲粮的精粗比,设4个水平,分别为40∶60、50∶50、60∶40、70∶30。试验共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体外培养0、3、6、9、12 h后采集样品。结果表明: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培养液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精粗比为40∶60、70∶30的饲粮组培养液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在3、9、12 h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精粗比为50∶50和60∶40的饲粮组(P<0.05或P<0.01)。在12 h时,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培养液pH极显著降低(P<0.01),精粗比为70∶30的饲粮组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硫胺素组培养液pH极显著提高(P<0.01)。在6、9、12 h时,精粗比为60∶40和70∶30的饲粮组培养液中乳酸浓度极显著高于精粗比为40∶60的饲粮组(P<0.01);在3、9 h时,添加硫胺素可极显著降低培养液中乳酸浓度(P<0.01)。饲粮精粗比对培养液中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的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培养液中牛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埃氏巨型球菌的数量(P<0.05或P<0.01);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硫胺素组培养液中牛链球菌的数量降低了3.84%(P<0.01),埃氏巨型球菌的数量提高了4.02%(P<0.01),但乳酸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数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由此得出,在高精料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降低,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添加硫胺素可通过提高瘤胃pH,降低乳酸浓度,以及调节瘤胃菌群结构来缓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高精料饲喂产生LPS对奶山羊血浆游离氨基酸重分配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选用奶山羊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6(低精料组)和6∶4(高精料组)的日粮,交叉试验设计,分2期进行,每期14d。在试验第3周测定瘤胃液pH、血液中LPS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自第3周,高精料组山羊开始出现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外周血液中LPS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中各氨基酸含量均发生变化,表现为Glu、Al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Gln、Arg、Thr、Lys、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总生糖氨基酸均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精饲料比例增加,血浆氨基酸发生重分配,其机理可能与瘤胃pH下降和血液中LPS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