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农业机械化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各国农业发展经验看,农业机械化对各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有必要对其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为此,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户分散经营,投入少。同时,提出了具体措施来提高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政府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建立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以此促进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从而推进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测算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城镇职工边际收益的节节攀升、农村劳动力人均农业收入不断降低的局面,作为一个追求独立物质利益的市场主体的农民就会理性地选择放弃农业,在农村或城市去从事第二、三产业。以此为出发点,对贵州省“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并在对估算结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帆  王福林  吴昌友  张勇 《农机化研究》2013,35(6):48-50,54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日益凸显,合理、准确预测未来几年的种植业劳动力需求是估算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且对发展农业生产和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为此,首先建立了劳动力需求关系模型,运用专家预测法对大庆市未来10年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进行预测,用S曲线的趋势外推预测方法对机械化程度进行预测,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估算了劳均可负担耕地面积.最后,得到未来10年大庆市种植业劳动力的需求量,以期对大庆市的农业经济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作用程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其结果体现了经济效应.为深入了解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相关程度,构建了C-D生产函数模型及双对数模型,考察了各种要素投入的增长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衡量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利用作物模型估算农业需水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利用作物模型估算农业需水量的方法,在对DSSAT模型进行充分校正和验证的基础上估算了石家庄山前平原区农业需水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以及农业需水量在不同降雨典型年份的变异性.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石家庄山前平原区多年平均农业需水量为15.7亿m3,枯水年份与丰水年份农业需水量的变异率超过了50%.  相似文献   

6.
董鸿伟 《湖南农机》2014,(5):125-126
文章针对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对俄农业贸易合作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当前黑龙江省对俄农业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黑龙江省对俄农业贸易发展合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东宁  惠宁 《农机化研究》2006,(11):8-10,21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压力。为此,分别从宏观政策和微观经济两个角度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负面影响。最后,通过经济学分析得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是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同时,应引起社会各界给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高度的关注和理性的思考,并为合理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献策献力。  相似文献   

8.
依据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参考了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发展指标体系,选取了2007年中国31个省份农业发展方面的数据,建立了农业发展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作为中国的产粮大省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水平在中国31个省份中仅处于第17位,与浙江、江苏等农业发达省份差距较大,并且黑龙江省农业发展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农业生态建设有待于加强,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字农业技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按照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进行数字化的设计和控制,以便更好地对农业的全方面领域进行管理。为此,对数字农业技术在黑龙江省农业方面的应用现状及优势、黑龙江省数字农业技术在农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智慧化、精细化、自动化及科学化水平,合理优化资源的有效分配及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0.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农业技术,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黑龙江省发展数字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为此,在分析数字农业的涵义及其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数字农业建设的实践与经验,提出了黑龙江省数字农业建设的总体框架,指出黑龙江省现阶段数字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尽快制定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基础信息平台以及应用业务平台、实时开发与研制农业专家模型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提出了黑龙江省数字农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业机械化 应对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江苏省农业与农机化发展的变迁着手,通过调查及对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了农机化发展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及现代农业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实证分析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兴  王健 《农业工程》2013,3(3):142-145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产生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场所,代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该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根据乡村旅游的调研资料展现的主要特征,将乡村旅游分为6大类。兼论分析不同阶段的乡村旅游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通过案例剖析说明开展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意义,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多渠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强调解决好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关系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提出了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条件和相关因素探讨人手,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阻力、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状况和原因、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指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理清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通过对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在全面分析制约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快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转变观念,优化制度环境,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拓展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用新技术、新机具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利用效率,解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有力举措。全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总结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只有农业的机械化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和水平,才能说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帮助农村推广农用新技术、新机械,在积极推动机械化进程的同时,也注意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改变农业的薄弱基础性地位,用先进的机械化武装农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作用日益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最后一公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本次调研全面了解京郊涉农信息服务基础,摸清服务对象需求,对照农业农村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提出的“有场地、有设备、有网络、有人员、有网页、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准及村级服务站功能设定征求建议,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完善农村基础公益服务体系,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以及城市劳动力相对短缺导致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农民工从外在就业表象来看已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为城镇补充了劳动力这一基本的要素,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存在理论上的就业竞争,城市中存在着双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从属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层次上的差别。对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沈阳市为例,得出两者就业关系的相关结论。分析表明:沈阳市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个体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就业途径、工作类型与工作条件上有较大不同;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处于劳动力就业的两个分层上,城镇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较高、接受培训可能性大,因此,尽管平均年龄较农民工稍高,但其下岗人员可以得到政府相关就业政策的扶持,在劳动力市场就业选择时处于较高层次;而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平均年龄较小、接受培训比例较低等个体特征,多依靠亲戚朋友及一技之长寻找工作,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也多是较低的职业与行业。因此,沈阳市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关系表现应以互补性为主。当地政府应从创造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加大政府培训力度、改善农民工就业条件等方面入手,促进沈阳市农民工及城镇劳动力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