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精粗比(concentrate:roughage, C:R)下柚子皮与苜蓿配比对绵羊饲粮组合效应的影响,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C:R在20:80下,柚子皮:苜蓿为80:0,70:10,60:20,50:30,40:40,30:50,20:60,10:70,0:80组合;C:R在30:70下,柚子皮:苜蓿为70:0,60:10,50:20,40:30,30:40,20:50,10:60,0:70组合;C:R在 40:60下,柚子皮:苜蓿为60:0,50:10,40:20,30:30,20:40,10:50,0:60组合。24组饲粮组合及3种单独原料分别测定培养2,4,6,9,12,24,36,48,72,96 h内的产气量,并通过24 h产气量(GP24 h)和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AE)。结果表明:与精料补充料和苜蓿相比,柚子皮的NDF含量较低,产气参数较高。C:R为20:80时,各组AE均为负值,80:0组显著大于0:80组(P<0.05);C:R为30:70时,各组AE无显著差异(P>0.05),30:40、10:60组AE分别为14.74%和3.61%,30:40组AE较好,其他组为负值;C:R为40:60时,0:60组AE极显著大于60:0组(P<0.01),显著大于30:30组(P<0.05),10:50组有大于60:0组的趋势(P=0.079),即0:60、10:50、20:40组AE较大。因此要获得高的AE,高精料(C:R为40:60)时,使用低比例柚子皮(0、10、20);中等精料(C:R为30:70)时,使用中等比例柚子皮(30);低精料时(C:R 20:80)使用高比例柚子皮(80)。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不同精粗比下谷草与苜蓿配比对绵羊日粮组合效应的影响,本试验以谷草与苜蓿为粗饲料,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精粗比为40:60时,谷草:苜蓿为60:0、50:10、40:20、30:30、20:40、10:50及0:60,精粗比为30:70时,谷草:苜蓿为70:0、60:10、50:20、40:30、30:40、20:50、10:60及0:70的15组日粮及谷草、苜蓿和精料补充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 h的产气量(GP),并通过24 h产气量(GP24 h)及其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日粮的组合效应值(AE)。结果表明:①精粗比为40:60时,比较各组GP24 h,50:10组极显著大于10:50组(P<0.01);40:20、60:10组显著大于10:50组(P<0.05);各组AE值均为正值,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50:10的GP24 h、b、a+b均为最大,其AE最优。②精粗比为30:70时,比较各组GP24 h,50:20、60:10、70:0组显著大于0:70组(P<0.05),40:30、20:50组有大于0:70组的趋势(P=0.063,P=0.064);各组AE值无显著差异(P>0.05);40:30组的GP24 h、b、a+b均较大,其AE最优,其次是20:50、10:60组。综合以上结果,谷草与苜蓿配比为50:10(精粗比为40:60)和40:30、20:50、10:60(精粗比为30:70)时,可以获得较高的AE。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荞麦秸秆、大豆秸秆、冰草与苜蓿配比后对绵羊饲粮组合效应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精粗比30∶70下精料补充料为30,某秸秆∶苜蓿干草为70∶0、60∶10、50∶20、40∶30、30∶40、20∶50、10∶60、10∶60时24组饲粮组合及5种原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h内的产气量,并通过24h产气量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组合效应值(AE)。结果表明:荞麦秸秆、大豆秸秆、冰草与苜蓿配比后,各组间AE无显著差异(P0.05)。从产气参数看,荞麦秸秆∶苜蓿以60∶10组AE最优,大豆秸秆∶苜蓿以10∶60组AE最优。冰草∶苜蓿以70∶0、60∶10、40∶30、30∶40、20∶50、10∶60组AE均较好,尤以70∶0组AE最优。结论:低比例大豆秸秆(10)配比高比例苜蓿AE最优,高比例荞麦秸秆(60)配比低比例苜蓿AE最优,多个比例(70、60、40、30、20、10)冰草配比苜蓿AE较高,尤以70组AE最优。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小麦秸/氨化小麦秸基础日粮中苜蓿的补饲水平对饲粮组合效应的影响。本试验共设6个精粗比(Concentrate∶Roughage,C∶R)(70∶30、60∶40、50∶50、40∶60、30∶70、20∶80)和4个苜蓿水平(Alfalfa)(0%、10%、20%、30%)。小麦秸/氨化小麦秸与苜蓿干草为粗饲料部分。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不同精粗比下48个饲粮组合(24个小麦秸组和24个氨化小麦秸组)和4种饲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h的产气量,并通过24h产气量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饲粮组合效应值。结果表明:1)在小麦秸基础日粮中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C∶R为70∶30时,2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30%、10%、0组(P0.01),3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10%、0组(P0.01),1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0组(P0.01);C∶R为50∶50时,3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10%组(P0.01),显著高于0组(P0.05);C∶R为40∶60时,3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0组(P0.01),10%、20%苜蓿组显著高于0组(P0.05)。2)在氨化小麦秸基础日粮中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C∶R为70∶30时,30%、10%苜蓿组显著高于0组(P0.05);C∶R为60∶40时,10%苜蓿组显著高于30%组(P0.05);C∶R为50∶50时,10%、20%、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30%组(P0.01);C∶R为40∶60时,0苜蓿组显著高于20%组(P0.05)。结果显示,氨化小麦秸基础日粮比小麦秸基础日粮补饲更少比例的苜蓿(前者为10%,后者为30%与20%)就可以达到正组合效应,有利于节约优质苜蓿干草资源。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几种农作物秸秆(洋芋蔓、荞麦秸秆、大豆秸秆、冰草)与苜蓿的不同配比对绵羊日粮组合效应的影响,本试验通过体外产气法测定了精粗比(concentrate supplement∶roughage,C∶R)为40∶60下,精料补充料∶秸秆∶苜蓿干草分别为40∶60∶0、40∶50∶10、40∶40∶20、40∶30∶30、40∶20∶40、40∶10∶50、40∶0∶60时的28组日粮组合及6种原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h的产气量(GP),并通过24h产气量(GP24h)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AE)。结果表明:对于洋芋蔓各组,洋芋蔓比例为0、10及30的各组AE较高,其中洋芋蔓0组AE显著大于洋芋蔓50组(P0.05);荞麦秸秆和大豆秸秆各组AE均无显著差异(P0.05),当荞麦秸秆比例在20、30、40、50时各组合的AE较高,其中以荞麦秸秆比例为40最优;大豆秸秆比例为20、30、40、50、60时各组AE较高,结合其他产气参数,以大豆秸秆50组最优。对于冰草各组,冰草比例为10和20组AE较高,极显著高于冰草50、60组(P0.01),冰草10组显著大于冰草40组(P0.05),冰草30组极显著大于60组(P0.01),冰草0组显著大于冰草60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低比例洋芋蔓(0、10、30)或冰草(10、20)与高比例苜蓿配比,高比例大豆秸秆(50)或荞麦秸秆(40)与低比例苜蓿配比可获得较高的日粮AE。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探讨火龙果皮与苜蓿、精料配比对饲料组合效应(AE)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在精粗比分别为40∶60和30∶70时,精料∶火龙果皮∶苜蓿分别为40∶60∶0、40∶45∶15、40∶30∶30、40∶15∶45、40∶0∶60和30∶70∶0、30∶55∶15、30∶40∶30、30∶25∶45、30∶10∶60、30∶0∶70时11种饲料组合及3种单独饲料(精料、火龙果皮、苜蓿)分别培养0、2、4、6、9、12、24、36、48 h的产气量(GP),培养结束后的上清液及残渣用以测定pH、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与氨态氮(NH3-N)含量、干物质降解率(DM D)和有机物降解率(OM D),并计算出各指标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表明:精粗比为40∶60时,40∶60∶0、40∶45∶15组24 h产气量(GP24 h)、DMD、OMD的SFAEI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40∶60∶0、40∶45∶15、40∶30∶30组TVFA和NH3-N的SFAEI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40∶60∶0、40∶45∶15组的M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精粗比为30∶70时,30∶70∶0组GP24 h的S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30∶70∶0、30∶55∶15、30∶40∶30组DM D和TVFA的S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1),30∶70∶0、30∶55∶15组OM D和NH3-N的S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1),30∶70∶0、30∶55∶15、30∶40∶30组的M 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由此可见,精粗比为40∶60时,精料∶火龙果皮∶苜蓿为40∶45∶15时的M FAEI最大;精粗比为30∶70时,精料∶火龙果皮∶苜蓿为30∶70∶0时的M FAEI最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精粗比40∶60下花生壳与苜蓿干草配比对饲粮组合效应(Associative Effects,AE)的影响。将花生壳和苜蓿干草以50∶10、40∶20、30∶30、20∶40和10∶50的比例混合,设5个试验组和3个单独原料组,分别在培养2、4、6、9、12、24、36、48、72、96 h测定产气量(GP)以24 h的产气量(GP_(24h))和加权估算值分析各组饲粮的组合效应(AE)。结果表明:对于GP_(24h)和AE值,均为40%花生壳组显著高于50%组(P0.05)。30%花生壳组AE有高于50%组的趋势(P=0.056),20%花生壳组AE也有高于50%组的趋势(P=0.084)。当花生壳与苜蓿干草以40∶20配比时组合效应最高(95.20%)(P0.05)。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与苜蓿不同配比饲粮的组合效应,确定饲粮中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与苜蓿的适宜配比。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在精粗比为40∶60,精料补充料∶某干果壳(葵花籽壳、打瓜籽壳或花生壳)∶苜蓿干草为40∶50∶10、40∶40∶20、40∶30∶30、40∶20∶40、40∶10∶50时15种组合饲粮及5种单独原料(精料补充料、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苜蓿干草)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 h的产气量,并通过24 h产气量(GP24 h)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组合饲粮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10%葵花籽壳组GP24 h显著高于40%、50%葵花籽壳组(P<0.05)。10%葵花籽壳组组合效应极显著高于50%、40%葵花籽壳组(P<0.01),显著高于30%葵花籽壳组(P<0.05),10%和20%葵花籽壳组差异不显著(P>0.05)。20%打瓜籽壳组组合效应显著高于50%打瓜籽壳组(P<0.05)。40%花生壳组GP24 h和组合效应均显著高于50%花生壳组(P<0.05)。30%、20%、10%花生壳组组合效应均有高于50%花生壳组的趋势(P=0.056、P=0.084、P=0.072)。由此得出,精粗比为40∶60条件下,葵花籽壳∶苜蓿以10∶50和20∶40、打瓜籽壳∶苜蓿以20∶40、花生壳∶苜蓿以40∶20配比时饲粮具有较优的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玉米芯与苜蓿、精料间不同配比对饲粮组合效应(associative effects, AE)的影响。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在精粗比40∶60和30∶70时,精料∶玉米芯∶苜蓿分别为40∶60∶0、40∶45∶15、40∶30∶30、40∶15∶45、40∶0∶60和30∶70∶0、30∶55∶15、30∶40∶30、30∶25∶45、30∶10∶60、30∶0∶70时各饲料组合及各种单独原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 h的产气量(gas production, GP),培养结束后的上清液及残渣用以测定pH、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氨态氮(NH_3-N)、干物质降解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DMD)和有机物降解率(organic matter digestibility, OMD),并通过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指标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ingle factor AE indexes, 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multiple-factors AE index, MFAEI)。结果表明:当精粗比为40∶60和30∶70时,玉米芯比例为30、15和10、25、40、55的组在GP、DMD、OMD、NH_3-N、TVFA上显著高于其他组,且有较高的SFAEI (P<0.05,P<0.01),30和10组的M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当精料∶玉米芯∶苜蓿为40∶30∶30、30∶10∶60时,饲粮的综合组合效应值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几种农作物秸秆(洋芋蔓、荞麦秸秆、大豆秸秆、冰草)与苜蓿的不同配比对绵羊日粮组合效应的影响,本试验通过体外产气法测定了精粗比(concentrate supplement:roughage,C:R)为40:60下,精料补充料:秸秆:苜蓿干草分别为40:60:0、40:50:10、40:40:20、40:30:30、40:20:40、40:10:50、40:0:60时的28组日粮组合及6种原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 h的产气量(GP),并通过24 h产气量(GP24 h)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AE)。结果表明:对于洋芋蔓各组,洋芋蔓比例为0、10及30的各组AE较高,其中洋芋蔓0组AE显著大于洋芋蔓50组(P < 0.05);荞麦秸秆和大豆秸秆各组AE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当荞麦秸秆比例在20、30、40、50时各组合的AE较高,其中以荞麦秸秆比例为40最优;大豆秸秆比例为20、30、40、50、60时各组AE较高,结合其他产气参数,以大豆秸秆50组最优。对于冰草各组,冰草比例为10和20组AE较高,极显著高于冰草50、60组(P < 0.01),冰草10组显著大于冰草40组(P < 0.05),冰草30组极显著大于60组(P < 0.01),冰草0组显著大于冰草60组(P < 0.05)。综合以上结果,低比例洋芋蔓(0、10、30)或冰草(10、20)与高比例苜蓿配比,高比例大豆秸秆(50)或荞麦秸秆(40)与低比例苜蓿配比可获得较高的日粮AE。  相似文献   

11.
选用3头3月龄左右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公犊,按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喂给3种日粮,日粮组成按精粗比分别表示为:Ⅰ组70∶30、Ⅱ组60∶40、Ⅲ组50∶50,研究不同日粮组成下苜蓿干草的DM、CP以及NDF在断奶初期奶公犊瘤胃内动态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精粗比为60∶40日粮时,其CP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低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其DM和NDF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高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7,(11):36-41
试验采用体外瘤胃发酵法来研究肉牛日粮中不同比例精料与粗料间的组合效应(AE)。用注射器法将精料与玉米秸秆青贮、谷草以100∶0(CR100),80∶20(CR80),60∶40(CR60),50∶50(CR50),40∶60(CR40),20∶80(CR20),0∶100(CR0)的比例进行组合,分别测定产气量(GP)、干物质消失率(DMD)、氨态氮(NH_3-N)浓度、微生物蛋白(MCP)产量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及其组合效应值,确定最适宜的精粗比。结果表明,1)CR80组合的体外发酵GP最高,组合效应值最大;CR100组合的DMD最高;而CR50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最大,NH_3-N浓度和MCP产量最高,产生了最大正组合效应。2)乙酸浓度随精料比例的降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丙酸和丁酸浓度则随精料比例的下降而降低。3)综合分析各组合的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CR50组合最大(AE_(24h)0.56,AE_(48h)0.67,AE_(72h)1.00)。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精粗比为50∶50的组合最有利于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13.
选用3头三月龄左右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公犊,按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喂给三种日粮,日粮组成按精粗比分别表示为:Ⅰ、70∶30;Ⅱ、60∶40;Ⅲ、50∶50,研究不同日粮组成下苜蓿干草的DM、CP以及NDF在断奶初期奶公犊瘤胃内动态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精粗比为60∶40日粮时,其CP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低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其DM和NDF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高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选用3头三月龄左右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公犊,按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喂给三种日粮,日粮组成按精粗比分别表示为70∶30、60∶40和50∶50,研究不同日粮组成下苜蓿干草的DM、CP以及NDF在断奶初期公犊瘤胃内的动态降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精粗比为60∶40日粮时,其CP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低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其DM和NDF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高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以10头3月龄断奶母犊牛为试验动物,以不同精粗比(60∶40和50∶50)、不同粗饲料组合(苜蓿干草、66.7%苜蓿干草+33.3%燕麦干草、50%苜蓿干草+50%燕麦干草、66.7%苜蓿干草+33.3%全株玉米青贮、50%苜蓿干草+50%全株玉米青贮和33.4%苜蓿干草+33.3%燕麦干草+33.3%全株玉米青贮)的发酵底物,利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法,通过测定瘤胃液总挥发酸(TVFA)和氨态氮(NH3-N)质量浓度、48 h产气量(GP)、p H、微生物蛋白(MCP)产量和干物质消失率(DMD)等指标,探讨精粗比和粗饲料组合对断奶犊牛瘤胃液体外发酵及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粗比和粗饲料组合对瘤胃液的p H影响显著(P0.05),但对微生物蛋白产量、TVFA和GP无显著差异(P0.05);精粗比为60∶40组NH3-N显著高于精粗比为50∶50组(P0.05),且DMD极显著高于50∶50组(P0.01)。  相似文献   

16.
选用3头3月龄左右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公犊,按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喂给3种日粮,日粮组成按精粗比分别表示为:Ⅰ组70∶30、Ⅱ组60∶40、Ⅲ组50∶50,研究不同日粮组成下高寒地区小黑麦的DM、CP以及NDF在断奶初期奶公犊瘤胃内动态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精粗比为60∶40日粮时,其CP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低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其DM和NDF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高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茴香秸秆、茴香秕壳、向日葵秸秆、向日葵盘、棉花秸秆、棉桃壳6种农作物副产品(秸秆或秕壳)与苜蓿配比对饲粮组合效应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了在精粗比30∶70时,精料补充料∶秸秆或秕壳∶苜蓿干草为30∶70∶0,30∶63∶7,30∶56∶14,30∶49∶21,30∶42∶28,30∶35∶35,30∶28∶42,30∶21∶49,30∶14∶56,30∶7∶63,30∶0∶70时的11组饲料组合及8种原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h内的产气量,并通过24h产气量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AE)。6种秸秆或秕壳共(11×6)+8个原料=74种饲粮组合。结果表明:14%、7%和0茴香秸秆组的效应较大,依次为58.74%,54.18%和77.91%,极显著高于70%、63%和56%组(P0.01)。茴香秕壳各组的AE均为正值。7%、14%、21%、28%向日葵秸秆组的AE较大,其中7%向日葵秸秆组的AE最大,为124.84%。向日葵盘各组的AE均为正值,7%向日葵盘组的AE值最大,为143.84%。0,70%,7%棉花秆组的AE依次为77.91%,57.76%和54.56%。7%,14%,21%和0棉桃壳组的AE分别为139.05%,100.09%,86.22%和77.91%。结论:7%,14%,21%秸秆或秕壳组AE较大,可节省苜蓿干草。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精料、构树和全株玉米青贮以不同比例组合后的组合效应,筛选最佳组合比例。试验设计3个精粗比(40∶60,50∶50,60∶40),15种日粮组合比例,利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测定15个组合的瘤胃发酵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精粗比40∶60时,40∶60∶0和40∶45∶15组的氨态氮(NH3-N)含量较高;精粗比50∶50时,50∶0∶50,50∶12.5∶37.5和50∶25∶25组的72 h产气量(GP72)较高(P>0.05),50∶25∶25组的NH3-N含量最高;精粗比60∶40时,60∶10∶30组的乙酸(AA)、丙酸(PA)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精料∶构树∶全株玉米青贮比例为60∶10∶30,综合主成分值最大。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构树可以改善肉牛体外瘤胃发酵性能,当精料∶构树∶全株玉米青贮比例为60∶10∶30时,组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了C3和C4植物粗料及底物精粗比对山羊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不同来源的C3(水稻秸秆和苜蓿)和C4植物(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为粗料,并分别设计3种不同精粗比(40∶60、45∶55和50∶50)的底物,进行48 h的瘤胃体外发酵试验,测定体外产气参数、发酵特性参数、营养物质降解率。结果表明:1)底物粗料选用苜蓿时,理论最大产气量极显著高于其余3种粗料(P0.01),且以精粗比为45∶55和50∶50时较高;底物粗料选用水稻秸秆时,甲烷(CH4)产量分别比苜蓿、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降低53.79%、24.30%和3.29%,且以精粗比为45∶55时最低。2)C3植物粗料的发酵液p H和氨态氮(NH3-N)浓度均极显著高于C4植物粗料(P0.01);精粗比对发酵液p H和NH3-N浓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3)底物粗料选用水稻秸秆时,发酵液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极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P0.01),而与苜蓿没有显著差异(P0.05);精粗比为50∶50时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发酵液乙酸/丙酸均显著高于精粗比为40∶60(P0.05),而与精粗比为45∶55时没有显著差异(P0.05)。4)各底物体外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均以选用水稻秸秆为底物粗料时最低,分别比苜蓿、玉米秸秆、宽叶雀稗低18.84%、4.37%、3.84%和11.12%、17.78%、15.56%。结果提示,以苜蓿为粗料,精粗比为50∶50的底物瘤胃体外发酵降解率最高,CH4产量也最高;以水稻秸秆为粗料时,精粗比为45∶55的底物瘤胃体外发酵降解率最低,CH4产量也最低。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采用体内逐渐提高奶牛饲粮精料水平与体外批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模型,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硫胺素微生物净合成量的影响,以及添加硫胺素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状态下奶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4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因素1为硫胺素添加水平,设0和180 mg/kg 2个水平,因素2为饲粮的精粗比,设4个水平,分别为40∶60、50∶50、60∶40、70∶30。试验共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体外培养0、3、6、9、12 h后采集样品。结果表明: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培养液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精粗比为40∶60、70∶30的饲粮组培养液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在3、9、12 h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精粗比为50∶50和60∶40的饲粮组(P<0.05或P<0.01)。在12 h时,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培养液pH极显著降低(P<0.01),精粗比为70∶30的饲粮组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硫胺素组培养液pH极显著提高(P<0.01)。在6、9、12 h时,精粗比为60∶40和70∶30的饲粮组培养液中乳酸浓度极显著高于精粗比为40∶60的饲粮组(P<0.01);在3、9 h时,添加硫胺素可极显著降低培养液中乳酸浓度(P<0.01)。饲粮精粗比对培养液中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的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培养液中牛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埃氏巨型球菌的数量(P<0.05或P<0.01);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硫胺素组培养液中牛链球菌的数量降低了3.84%(P<0.01),埃氏巨型球菌的数量提高了4.02%(P<0.01),但乳酸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数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由此得出,在高精料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降低,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添加硫胺素可通过提高瘤胃pH,降低乳酸浓度,以及调节瘤胃菌群结构来缓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