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利用海水土池设置网箱驯养漠斑牙鲆,苗种规格平均体长7.9 cm,放养密度2 000尾/箱,体长15 cm以后放养密度350~400尾/箱,经9个月的养殖,平均体长32.2 cm,平均体重630 g,养殖成活率88.2%。直接放养于土池养殖的比网箱养殖的生长更快,养殖6个月可达500 g。漠斑牙鲆适宜生长水温18~28℃,耐高温可达34℃,适盐范围0~40‰,能适应闽南地区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
军曹鱼幼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平均体质量为16.0g~18.4g的军曹鱼在不同水温和盐度条件下的耗氧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温对军曹鱼的耗氧率有显著影响。盐度29‰时,水温从17℃上升到32℃,军曹鱼的耗氧率从0.357mg/g·h增加到0.880mg/g·h,水温(X)与耗氧率(Y)的关系可用幂函数表示:Y=0.0045X1.5197。在水温29℃时,军曹鱼的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军曹鱼的耗氧率表现出较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中午前和傍晚后较高。水温对军曹鱼幼鱼的窒息点有显著影响。水温从21℃升高到33℃,窒息点从0.74mg/L增加到1.44mg/L。盐度对窒息点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2002年11月从美国引进夏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鱼苗2000尾,平均体长8.3cm,平均体宽3.6cm,平均体重8.26g,在室内长方形育苗池内试养,水温9~32℃,盐度20‰~28‰,通过投喂自制的湿颗粒饵料,控制水质,防治病害等措施,经过一年试养,夏牙鲆平均体长36.80cm,体宽15.77cm,体重达750g。本试验为室内池养殖夏牙鲆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4.
以初始体重(3.23±0.06)g的军曹鱼为研究对象,以酪蛋白(不含维生素)、明胶、鱼肉浓缩蛋白为蛋白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4、8、16和32mgPN/kg,配制出6种实验饲料,使饲料中吡哆醇的水平分别达到0.22、1.89、3.87、7.54、14.75和29.88mgPN/kg,研究军曹鱼对吡哆醇的需要量。养殖实验在室内流水系统中(250L)进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军曹鱼25尾。养殖实验过程中,海水盐度为30~34,水温28~32℃,溶氧>7mg/L,养殖实验持续9周。实验结果显示,在0.22~3.87mgPN/kg水平范围内,随着饲料中吡哆醇含量的升高,实验鱼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当饲料吡哆醇水平达到或高于3.87mg/kg时,各饲料组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2.68~2.71%/d)无显著差异,而都显著高于0.22和1.89mg/kg饲料组的特定生长率(1.17~2.06%/d)P<0.05)。军曹鱼肝脏吡哆醇含量、吡哆醛含量、谷丙转氨酶活力、谷草转氨酶活力均与特定生长率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在3.87mg/kg饲料组接近或者达到最大值,在达到或超过3.87mg/kg时达到或近似达到一...  相似文献   

5.
在池塘进行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人工育苗研究,通过解剖消化肠道以确定仔鱼开口的生物饵料种类。结果显示,个体较大的桡足类无节幼体比轮虫更适合作为军曹鱼仔鱼的开口饵料;对体长和体重进行测定,军曹鱼在鱼塘进行人工育苗,鱼苗生长迅速,7日龄的仔鱼体长达1cm,30d的鱼苗可长至15cm。  相似文献   

6.
针对南海休渔期间,广西鲜活海产鱼市场供应偏紧的状况,利用南方冬春季节积温比北方高的有利条件,于2002年10月22日从山东青岛引进低温养殖品种——牙鲆,在北海市铁山港区北暮生态海水养殖场进行了工厂化养殖试验。在67.2m^3有效水体中投放平均体长13cm的牙鲆鱼种3620尾,采用投喂鲜杂小鱼、水质监控等综合技术方法,经196d饲养,于2003年5月6日起水收获商品鱼3421尾,总重1539kg,产值138500元,成本66482元,平均产量22、9kg/m^3。商品鱼平均体长32cm,平均体重450g。最大个体体长39cm,体重620g。养殖成活率94.5%,饵料系数为4.9,投入产出比为1:2.1,试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短须裂腹鱼驯化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流水鱼池中进行短须裂脂鱼驯化养殖试验,放养平均体长7.01gB、平均体重10.7g的鱼种,经315d驯化养殖,平均体长达22.2cm,增长15.1cm,增加2.13倍;平均体重达140g,增重129.3g,增加12.08倍。  相似文献   

8.
将体长2.4~3.00锄,平均体长2.64 cm;体重2.37~3.16 g,平均体重2.68 g的鞍带石斑鱼鱼苗在水温17.扣24~6℃、海水盐度31.2条件下进行室外水泥池培育.采取逐渐添加淡水降低盐度至18~19;以鱼体重4%~6%日投喂量投喂用鱼浆或鲜虾浆与幼鳗粉料混合制成的湿性饲料的方式.经过52 d的培育,鱼苗体长增至4.7~6.8 cm,平均体长增长3.12 era/尾,增长率121.44%;体重增至5.73~8.64g,平均体重增重4.84 g/尾,增重率180.6%.培育存活率97.4%.  相似文献   

9.
丁鱥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温度(26.1±0.5)℃,试验鱼平均体长10.60 cm,平均体质量13.09 g。丁鱥耗氧率为0.0849mg/(kg.h),窒息点为0.7598 mg/L。丁鱥的耗氧率呈明显的昼夜变化,白天平均耗氧率为0.0585 mg/(kg.h),夜间平均耗氧率为1.1161 mg/(kg.h)。丁鱥的耗氧量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耗氧率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减小。在一定水温范围内,耗氧率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在南沙群岛美济礁潟湖内开展网箱养殖试验,共选养了4种鱼:军曹鱼、美国红鱼、红鳍笛鲷和鲑点石斑鱼。在2000年8月3日——2001年2月20日近7个月内,军曹鱼生长最快,最大个体重10500g,月均增重范围为1300——443g/(月&;#183;尾)(单位下同),平均852g;美国红鱼次之,最大个体重2350g,月均增重范围为296—246g,平均271g;红鳍笛鲷最大个体重1450g,月均增重范围为130—101g,平均116g;石斑鱼生长最慢,最大个体重275g,月均增重范围为31—9g,平均17g。军曹鱼、美国红鱼、红鳍笛鲷和鲑点石斑鱼4种鱼平均体长分别达到68.3cm(范围54—77)、46cm(48—44)、35.0cm(37—34)和16.8cm(21.0~14.0):体长月均增长分别为61,33,15和8mm。军曹鱼饵料系数达到3.0,红鳍笛鲷和美国红鱼饵料系数则为4.0;成活率分别为92.1%,61.8%,84.7%和59.5%。  相似文献   

11.
萍乡肉红鲫食性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萍乡肉红鲫主要分布于萍乡市境内的自然水体,在当地有悠久的养殖历史,为该地区传统的养殖品种。萍乡肉红鲫栖息于水体的下层,属杂食性鱼类。经检测:食物种类随体长的变化而改变,体长在4.9cm以下时,以轮虫、藻类及有机碎屑为主(有少量的人工饵料);在7cm以上时,除轮虫、藻类外,食物的组成中大量出现人工投喂的饵料。鳃耙结构与其食性相吻合,鳃耙数与体长的函数关系式为:y=29.7x0.149。肠长与体长的函数关系式为Y=2.85X+4.95。体长与体重的增长以当年鱼生长最快,平均个体达160g。体重增长高出3.3倍,体重与体长呈幂指数曲线关系y=0.057x2。857,丰满度(kf=w/L3.100)系数因鱼体长与季节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怀头鲇(♀)与兰州鲇(♂)的杂交F1人工养殖条件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2 ̄25℃条件下,平均体长(2.75±0.16)cm、平均体重(0.36±0.06)g的杂交F1幼鱼经过100d培育后,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达到(28.56±3.26)cm和(193.33±59.50)g。体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3131t+1.4389,R2=0.9178;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0.0159L2.7664,R2=0.9148。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159L2.7664,R2=0.9963,其中b值接近于3,怀头鲇和兰州鲇的杂交F1幼鱼为等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与全长生长速度相近。  相似文献   

13.
军曹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曹鱼俗称海丽、竹五、海于草、海竺鱼、锡腊白等,学名Rachycentron canadum,英文名Runner、Prodigal son、Sergeant fish等,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鲈形目、军曹鱼科、军曹鱼属,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东太平洋除外)等热带水域,其体长一般25~66cm,最大个体体长可达2m,重50kg.世界主要捕捞生产国为巴基斯坦、菲律宾、墨西哥等国,我国沿海亦有分布,但产量较低.根据科研人员多年的研究,军曹鱼易于驯化摄食人工饲料,其生长速度快,年增重可达6~8kg,是海水网箱养殖中生长最快、最具产业化前景的鱼类之一,其经济价值之高可与挪威的主要养殖鱼--大西洋鲑媲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体长10.4~8.0cm、平均体长8.6cm;体重19.5~12.2g平均体重16.63g的点带石斑鱼的淡化试验,分别采用盐度突变及渐变淡化两种方式,在水温27.5~29.0℃,经过30d的试验,结果是:将点带石斑鱼鱼苗从盐度(‰)30的自然海水中直接投放至盐度2.6的水体中时,其成活率100%;直接投放至盐度1.3的水体中的成活率80%。而渐变淡化,在盐度降至0.3时的成活率100%,进入纯淡水时的3d后才有逐渐死亡现象出现,10d后的成活率55%。点带石斑鱼的生长速度从纯海水至盐度5.2,随着盐度的降低其生长速度加快。研究结果证明,点带石斑鱼对盐度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不但能在海水中养殖而且也可以在河口及低盐地区进行养殖。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净化鳜鱼养殖水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以其优良的处理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的污水处理.本试验采用潜流型人工湿地系统循环净化处理饲养鳜鱼鱼苗的养殖废水,通过记录鳜鱼生长常规指标,研究其对鳜鱼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养殖水体能提高养殖水体的溶氧量,降低浑浊度.鱼体生长表明试验池与对照池平均体重增长差异性显著(p<0.05),鳜鱼最后测量的平均体重达131.620g,比放养初31.850g增加了99.770g;对照池最后一次测量的平均体重比放养初增加了62.370g,且前期鳜鱼平均体重增长没有后期快.试验池与对照池平均体长增长在试验期间前、后期差异显著,中期不显著(p>0.05).试验池鳜鱼最后测量平均体长为20.040cm,比放苗时增加了11.022cm;对照池最后一次测量时平均体长为18.300cm,比放苗时增加了9.282cm;试验池平均增长值高出对照池19.29%.此外,试验池鳜鱼成活率(70.15%)高于对照池(50.75%);饵料系数试验池6.3低于对照池6.7.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资源保护策略和人工繁殖技术,对人工养殖的图们江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繁殖力进行了研究。选取122尾不同养殖区域卵巢发育Ⅳ-Ⅴ期的马苏大麻哈鱼样本(其中延吉42尾、山东35尾、北京45尾)进行统计分析。试验马苏大麻哈鱼体重209~845 g,平均为(512±206)g;体长17.0~39.5 cm,平均为(26.81±6.53)cm。结果表明,大麻哈鱼的绝对繁殖力410~3 075粒,平均为(1 485±797)粒;体重相对繁殖力1.93~3.64粒/g,平均为(2.72±0.47)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23.60~77.85粒/cm,平均为(51.35±17.60)粒/cm;Ⅴ期卵巢性腺指数14.85%~27.93%,平均为(20.97±3.57)%;繁殖力随着体重、体长、性腺指数增加而提高(P0.01)。通过人工驯养和移植培育,改变了马苏大麻哈鱼在自然环境下雌鱼卵巢发育不成熟的现象,而且繁殖力明显提高。移植到北京和山东后,其繁殖力极显著高于原产地(P0.01)。国产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具有规模化人工繁育的优势,能够为野生种群资源增殖提供苗种补充。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内对2种规格宝石鲈的耗氧率、耗氧量及窒息点进行了测定。实验用水为曝气24 h以上的自来水,水温 25℃,pH值6.5-7.0,D04.9 mg/L。结果表明:宝石鲈的耗氧率随体重增加而降低,而耗氧量和窒息点随体重的增加而上升。平均体长4.77 cm、体重2.18g/尾的宝石鲈耗氧率为0.2561 mg/g·h,耗氧量0.5654 mg/尾·h,窒息点0.448 mg/L;平均体长6.09 cm、体重4.78 g/尾的宝石鲈耗氧率为0.2473 mg/g·h,耗氧量1.1840 mg/尾·h,窒息点0.632 mg/L。  相似文献   

18.
军曹鱼亦称海鲡,隶属鲈形目、军曹鱼科、军曹鱼属,为热带海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东太平洋除外)等海域,我国沿海亦有分布,但产量较低。军曹鱼生长速度快,是海水网箱养殖中最具产业化前景的鱼类之一。为了降低养殖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6月~11月使用膨化配合饲料进行了军曹鱼幼鱼饲养试验,以期寻找符合军曹鱼营养需求的配合饲料,为军曹鱼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试验在广东恒兴集团“863”海水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进行;养殖用水族箱体积分别为0.5m3和1.0m3;试验用水为…  相似文献   

19.
在水泥池中进行香鱼海水养殖试验,试验香鱼在海水中养殖80d,香鱼的平均体重在试验开始时为7.14g,结束时平均体重35.52g,养殖成活率68.9%,饲料系数2.36。海水水温超过25℃则香鱼出现严重的病害并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20.
大鲵引进与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1月山东省成功引进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开晨了大鲵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其结果表明:放养1 100尾,平均体重5.43 g、体长8.5 cm,经过2年饲养,平均体重1.146 kg、平均体长50.12 cm,成活率98.7%,总重1 244.6 kg,最大个体为2.3 kg.大鲵在海拔108m地区人工养殖的成功,对野生种群修复、保护及开发将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