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不同浓度印染污水对银鲫(Carassius auratus)的生殖相关指标和金属硫蛋白(MT)的影响.设计1个对照组和2个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天然的水库水,试验组分别用浓度为0.1%和0.2%的印染污水养殖银鲫,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随机放入50尾银鲫,试验期为4周.结果表明,养殖4周后,0.1%印染污水组银鲫的肝体指数和血清卵黄蛋白原(VTG)水平显著上升(P<0.05),0.2%印染污水组银鲫的血清V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印染污水对银鲫性腺指数没有影响.0.1%印染污水组银鲫在第2、3、4周,肝脏M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2%印染污水组银鲫肝脏MT水平在第3周时显著升高(P<0.05),印染污水对银鲫肾脏MT水平没有影响(P>0.05);表明印染污水能够影响银鲫繁殖功能和组织MT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乙酰基亚硝基脲(ENU)浸泡的方法诱变银鲫(Carassius autatus gibeblio Bloch)持续2周,后经清水反复漂洗,再进行人工催产得到诱变银鲫同源自交F1,利用AFLP技术对诱变银鲫F1(30尾)和对照银鲫(25尾)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发现了Ⅰ型(缺失型)特异位点和Ⅱ型(插入型)特异位点;同时对6尾诱变银鲫F1和2尾对照银鲫mtDNA进行全序列测序分析,发现诱变组突变位点几乎覆盖整个线粒体DNA,主要集中在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2SrRNA基因、16SrRNA基因和D-Loop控制区;通过对诱变组(55尾)和对照组(17尾)mtDNA的NADH1与NADH2部分序列比对发现,诱变银鲫F1诱变率约为38%。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诱变银鲫F1核质遗传物质同时发生变异,且变异位点基本相同,银鲫雄性子代的突变率大于雌性子代。这为探索提高ENU诱导银鲫突变的效率和开发养殖鱼类新的育种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唐金玉  王岩  任岗  李由明 《水产学报》2019,43(6):1438-1448
通过93 d围隔实验比较了增加摄食配合饲料的鱼(草鱼和银鲫)密度和添加EM菌对三角帆蚌、草鱼、银鲫、鲢和鳙综合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采用2×2实验设计,设4个处理:LF0(20尾草鱼+10尾银鲫)、LFA(20尾草鱼+10尾银鲫+EM菌)、HF0(40尾草鱼+20尾银鲫)和HFA(40尾草鱼+20尾银鲫+EM菌)。所有处理中三角帆蚌、鲢和鳙密度相同,均为每个围隔内40只蚌、8尾鲢和2尾鳙。实验期间围隔内不换水,每天分2次投喂配合饲料;定期向LFA和HFA围隔内泼洒EM菌。结果显示,围隔内出现浮游植物超过81种,分别隶属7门、32科、73属;实验前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微囊藻和栅藻,后期转为微囊藻、平裂藻和腔球藻;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3.2×108~8.3×108个/L;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和EM菌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高密度草鱼和银鲫组(HF0和HFA)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呼吸强度较高,初级生产力较低;添加EM菌可降低蓝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的比例,增加初级生产力。研究表明,在蚌鱼综合养殖中放养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4.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大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40%、45%和脂肪水平分别为7%、9%、11%的二因子三水平的实验饲料,并以鲜杂鱼饲料为对照,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质量36.5~42.9 g)进行为期20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三疣梭子蟹对蛋白质、脂肪的需要量,以及对卵巢色素沉积的影响.养殖实验采用海区串笼吊养方式,每个吊笼放养1只雌蟹.实验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18个蟹,3个重复.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脂肪水平饲料对三疣梭子蟹增重率(269.2%~404.90%)、饲料系数(2.01~2.55)、蛋白质效率(1.02%~1.29%)和肥满度(16.26%~23.97%)均有显著影响(P<0.05);增加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可显著提高三疣梭子蟹生长,降低饲料系数(P<0.05).对照饲料组的三疣梭子蟹获得了最高的增重率(461.69%),但饲料系数也是最高(6.35),而且肥满度(21.15%)低于P40Lll组(蛋白质40%、脂肪11%组).三疣梭子蟹水分、肌肉蛋白、脂肪、灰份和卵巢灰份不受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变化的影响(P>0.05),但卵巢蛋白质、脂肪影响显著(P<0.05),而且高蛋白饲料组的卵巢脂肪含量总是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在同一饲料蛋白质水平下,9%脂肪饲料组的三疣梭子蟹卵巢类胡萝卜素总量、虾青素含量和成色比色值都显著高于其他各饲料组(P<0.05).与对照饲料组比较,实验饲料组的三疣梭子蟹卵巢类胡萝卜素总量和虾青素含量呈显著优势.综合考虑生长、饲料系数和色素沉积,三疣梭子蟹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45%和9%.本研究旨在为制定三疣梭子蟹饲料配方和改善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不同浓度印染污水对银鲫(Carassiu sauratus)的生殖相关指标和金属硫蛋白(MT)的影响。设计1个对照组和2个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天然的水库水,试验组分别用浓度为0.1%和0.2%的印染污水养殖银鲫,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随机放入50尾银鲫,试验期为4周。结果表明,养殖4周后,0.1%印染污水组银鲫的肝体指数和血清卵黄蛋白原(VTG)水平显著上升(P〈0.05),0.2%印染污水组银鲫的血清V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印染污水对银鲫性腺指数没有影响。0.1%印染污水组银鲫在第2、3、4周,肝脏M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2%印染污水组银鲫肝脏MT水平在第3周时显著升高(P〈0.05),印染污水对银鲫肾脏MT水平没有影响(P〉0.05);表明印染污水能够影响银鲫繁殖功能和组织MT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指标在评定养殖鲫肝脏脂肪蓄积程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配合饲料养殖鲫肝脏中脂肪蓄积状况,以及肥满度、体质量/体长、脏体指数、肝体指数、肠系膜脂肪指数、肠道指数等6项生物学指标在评定养殖鲫肝脏脂肪蓄积程度中的作用,分别采用物理方法和索氏抽提法对30尾野生鲫和60尾配合饲料养殖鲫的生物学指标和肝脏脂肪含量进行了检测;采用HE染色法制作和观察了鲫肝脏组织切片;采用SPSS 19.0软件对生物学指标和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养殖鲫的肥满度、体质量/体长、脏体指数、肝体指数、肠系膜脂肪指数、肠道指数、肝脏脂肪含量平均值均高于野生鲫;其中野生和养殖鲫肝脏脂肪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11%±0.69%和19.49%±4.31%.肝脏组织学检查发现野生鲫肝细胞形态正常,肝细胞轮廓清晰,且沿肝细胞索有序排列,无脂肪空泡;养殖鲫的肝脏细胞形态大小不一,细胞核萎缩、溶解以及偏移细胞中央的现象比较严重,肝细胞轮廓不清,脂肪严重蓄积时可见明显脂肪空泡.养殖鲫的肥满度、体质量/体长、肠道指数均与肝脏脂肪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但脏体指数(X1)、肝体指数(X2)、肠系膜脂肪指数(X3)均与肝脏脂肪含量(Y)存在显著中等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8.085 +0.282X1+3.726 X2 +0.505X3(R =0.562,F=3.995,P=0.018).养殖鲫肝脏中脂肪蓄积现象严重,并且蓄积程度随脏体指数、肝体指数、肠系膜脂肪指数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7.
方正银鲫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应用生化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方正县双风水库银鲫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方正银鲫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26%,脂肪含量为1.00%,水分为78.63%,无氮浸出物为2.01%。方正银鲫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17.01%,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和2种半必需氨基酸总量为8.45%,分析结果表明方正银鲫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的养殖鱼类。此研究为方正银鲫原种场种质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异育银鲫简称银鲫,是当前我国主要的鲫鱼养殖品种。因其具有生长快速、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个体硕大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现将其在养殖过程中,对营养的需求及相应的安全生态营养型配合饲料配制方法介绍如下:一、异育银鲫的营养需求1.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蛋白质是鱼体生长过程中构成机体的第一营养需求,又因银鲫是高蛋白质含量的水产品,因此,在异育银鲫养殖过程中,要充分  相似文献   

9.
滁州鲫夏花鱼种适宜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蛋白梯度饲养法对滁州鲫夏花鱼种的蛋白质适宜需要量进行研究。试验饲料共分7个蛋白梯度,蛋白质含量为30%~45%,实验结束后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等为指标,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加以分析,认为滁州鲫夏花对饲料的最适蛋白质需要量为42.5%,适宜范围为41.0%~43.5%。  相似文献   

10.
21~25℃水温下,经30d的饲养试验,探讨葡萄籽等植物提取物对湘云金鲫生长和鱼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g/kg葡萄籽等植物提取物能显著提高湘云金鲫的质量增加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并优于20g/kg添加组。添加葡萄籽等植物提取物可显著提高湘云金鲫的体蛋白质含量(P<0.05)、少许降低脂肪含量(P>0.05),改善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水平膨化饲料对大规格草鱼生长、体成分、肠道消化酶和血清指标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398.6±5.9)g的大规格草鱼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水平分别为C31P30、C34P28、C37P26、C40P24、C43P22、C46P20、C49P18的7组膨化饲料,养殖周期为16周。实验结果显示,各饲料组草鱼成活率(SR)差异不显著,随着蛋白质水平的下降、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呈下降趋势,蛋白质效率(PER)呈升高趋势;肝体比(HSI)、脏体比(VSI)、肠体比(ISI)、肌肉和肝脏粗脂肪(CF)含量均有随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升高而升高的趋势。随着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升高、蛋白质水平下降,各组间草鱼肌肉粗蛋白质(CP)含量无显著差异;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呈升高趋势,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高于46%和40%时,肝糖原、肌糖原含量显著升高。肠道胰蛋白酶(PRS)和淀粉酶(AMS)活性随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脂肪酶(LPS)活性呈升高趋势;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及谷草转氨酶与丙转氨酶(GOT/GPT)比值都随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升高和蛋白质水平下降而呈升高的趋势。本实验结果显示:当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高于37%、蛋白质水平低于26%时,将显著影响草鱼的生长,饲料中高碳水化合物水平将导致鱼体肝体比、脏体比、肠体比以及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2.
松浦银鲫主要形态学性状:体高/体长比为42.6%,头长/ 体长比为26.7%,体厚/体长比为20.3%,尾柄长/体长比为12.7%,尾柄高/体长比为16.8%,背吻距/体长比为49.9%,背尾距/体长比为56.2%,体厚/头长比为76.4%。侧线鳞数和侧线至背鳍基部及侧线至腹鳍基部的鳞片数为327/7,第一鳃弓左鳃耙数为50.5个,体背部青灰色,体侧淡绿色,腹部姜黄色。上述指数除头长/体长比外,都与方正银鲫明显不同,而细胞遗传学特征与方正银鲫相同,群体中雄性极少,为雌核发育群体。松浦银鲫个体较大,生长较快,一龄鱼稍快于方正银鲫,体重30克以上;二龄鱼体重约160克。群体生产力,在与鲤、链等鱼混养情况下,亩产30-45公斤。由于松浦银鲫体高较高,1-3龄鱼的肥满系数明显高于方正银鲫,鱼肉营养成份中,粗脂肪在鲜肉(3.6%)和干肉(14.8%)中都明显低于正方银鲫, 这是松浦银鲫的一个极有价值的指标。松浦银鲫和方正银鲫一样繁殖力极强,2龄极能成熟和繁殖,因此其生产能力很大。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体重为15.50±0.04 mg的方格星虫稚虫为实验对象,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0.36%、3.32%、6.49%、9.31%、12.16%、15.14%和18.36%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56 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提高,方格星虫稚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9.31%时,方格星虫稚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达到极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8.70%;(2)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方格星虫稚虫体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18.36%组星虫体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0.36%、3.32%、6.49%、9.31%和12.16%组(P<0.05).体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有降低的趋势,18.36%组星虫的体蛋白含量最低,显著低于0.36%、3.32%、6.49%、9.31%和12.16%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方格星虫稚虫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两种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脂肪水平为9.31%时,但是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时,方格星虫稚虫对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8.70%.  相似文献   

14.
以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69±0.05)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7.72%、30.09%、33.05%、35.31%和37.57%的5种等能、等脂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47 d的饲养试验,探索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寄生于额尔齐斯河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体内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的消长规律和变化趋势,研究对盲囊线虫可能对额尔齐斯河银鲫养殖造成的危害,为其人工饲养和疾病防治提供病原区系的基础资料.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四季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银鲫寄生虫进行了调查.按照鱼类寄生虫学调查方法,对银鲫感染的对盲囊线虫进行种群生态研究.结果显示,对盲囊线虫四季均有感染,春、冬季感染率分别为14.29%、19.67%,相对均较高;对盲囊线虫种群在不同季节宿主体内的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型,并且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和平均丰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黄霉素对丰产鲫的生长性能与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丰产鲫饲料中添加50×10~(-6)黄霉素的对照试验,探讨黄霉素对丰产鲫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经45天的养殖试验,相对增重率提高15.96%;对鱼体成分检测,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黄霉素,可以使鱼体中的蛋白质和粗灰份的含量增加,粗脂肪及水分的含量降低,这说明鱼的品质已变得更好,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高寒地区冬季市民吃上非鲫(罗非鱼)活鱼,红雁水产公司自1984年起,利用电厂冷却水进行温流水集约化养殖非鲫,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是饲料配方技术起着主导作用。一、温流水集约化养殖非鲫所需饲料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组成温流水养非鲫与池塘养非鲫或网养非鲫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温流水养非鲫没有天然饵料(生物营养)补充。所以,要求配合颗粒饲料效价要十分合理,其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可利用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是否符合非鲫生长的需要。1.蛋白质:从试验结果和数年养殖中证实,非鲫鱼种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8%~…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8~16℃下,将初始体质量为(233.30±0.39)g的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饲养在规格为3m×3 m×6 m的网箱中,网箱放在青海省龙羊峡水库,每箱100尾,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35.4%(低蛋白质组)、43.3%(中蛋白质组)和52.4%(高蛋白质组)的等脂等能饲料,每种饲料4个网箱,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80 d的饲养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特定生长率、肠道皱襞高度和上皮细胞厚度呈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与低蛋白组相比,中蛋白组和高蛋白组特定生长率分别高出14.4%和22.1%;肠长指数(肠长/体长×100%)、Zihler指数(肠长(mm)/[10×(体质量(g)~(1/3))])、肠道微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肠道中杯状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投喂高蛋白质水平饲料能促进三倍体虹鳟生长,其原因是投喂高水平蛋白质饲料(52.4%)增大了鱼肠道表面积,提高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投喂低水平蛋白质饲料(35.4%)可能导致肠道炎症。  相似文献   

19.
刘伟  文华  蒋明  吴凡  田娟  杨长庚  黄凤 《水产学报》2016,40(5):751-762
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投喂频率对罗非鱼生长及生理健康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实验,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36.27%和26.02%)与投喂频率(1、2和3次/d)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体成分、血清指标和肝胰脏结构的影响。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实验鱼的末体质量(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肥满度(CF)、去内脏全鱼灰分(EWA)、内脏水分(VM)、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摄食率(FI)、脏体比(VSI)、饲料成本(FC)、去内脏全鱼粗脂肪(EWF)、内脏粗脂肪(VF)、肝胰脏粗脂肪(HF)显著降低(P0.05);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实验鱼的FW、WGR、SGR、肝体比(HSI)、CF、FC、EWF、VF、HF,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水平(TCHO)、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K)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E、蛋白质效率(PER)、去内脏全鱼水分(EWM)、EWA、VM、肝胰脏水分(HM)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FW、WGR、SGR、VM和HDLC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投喂26.02%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实验鱼,肝胰脏细胞肿大变形,呈现透明的空泡化,出现细胞核偏移;而投喂36.27%蛋白质饲料的实验鱼,大多数肝细胞胞浆清晰,可观察到的肝细胞空泡面积较小。综合考虑,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6.27%是适合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其适宜的投喂频率为2次/d以上,可根据罗非鱼市场情况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20.
团头鲂两个生长阶段适宜蛋白/脂肪比的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相同配方体系下研究团头鲂两个生长阶段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的需要量,以初均重为(35.07±0.45)g(幼鱼)、(101.65±1.82)g(育成鱼)两个阶段的团头鲂为实验鱼,以秘鲁鱼粉、酪蛋白、大豆磷脂、豆油等原料配制半纯化饲料,在蛋白质26.93%~35.63%、脂肪10.24%~3.35%范围内,设置蛋白/脂肪比浓度分别为2.63、3.20、4.07、5.33、7.25和10.64共6组饲料。分别在池塘网箱养殖85和56 d,每组实验鱼设置4个平行。结果发现,随着饲料蛋白/脂肪比水平的增加,两个阶段的团头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DR)、能量保留率(ERR)总体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饲料蛋白/脂肪比为5.33组达到最高;饲料系数(FCR)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饲料蛋白/脂肪比为5.33组达到最低。分别以实验鱼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沉积率(PDR)及能量保留率(ERR)作为评价指标,经过回归分析可知,幼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需要量为6.09~7.58,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2.83%~33.98%、脂肪水平为4.48%~5.39%;在日均摄食量为5.06 g/100 g体质量的条件下,团头鲂幼鱼对饲料蛋白质每日需要量为1.66~1.72 g/100 g体质量,对饲料脂肪每日需要量为0.23~0.27 g/100 g体质量。育成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需要量为4.03~4.34,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0.19%~30.72%、脂肪水平为7.07%~7.49%。在日均摄食量为3.61 g/100 g体质量的条件下,团头鲂育成鱼对饲料蛋白质每日需要量为1.09~1.11 g/100 g体质量,对饲料脂肪每日需要量为0.26~0.27 g/100 g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