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浸泡标记的适宜条件,采用半静态式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安全质量浓度,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茜素红S溶液对45日龄的异齿裂腹鱼稚鱼浸泡不同时间,探究各试验组稚鱼死亡率、生长情况、标记效果和标记有效保存时间,确定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的适宜标记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25.85、147.72、139.21、137.6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8.99 mg/L;0~125 mg/L的茜素红S溶液浸泡稚鱼24 h,质量浓度为75~125 mg/L稚鱼耳石标记效果可见,当茜素红S质量浓度为125 mg/L时,稚鱼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75 mg/L茜素红S浸泡稚鱼12~96 h,浸泡24~96 h稚鱼耳石标记效果可见,当浸泡时间为96 h时,稚鱼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在4个月的续养过程中,75 mg/L茜素红S溶液浸泡72~84 h, 4个月后稚鱼耳石标记效果依旧可见。综合生长、存活率、染色效果及标记保存时间,建议采用75 mg/L茜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分别浸泡标记70 d和170 d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耳石,设置了5个浓度组和3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ALC对半滑舌鳎70-170 d苗种的耳石染色效果明显.综合考虑存活率和标记效果,ALC浸泡标记半滑舌鳎苗种耳石的适宜浓度为100 mg/L (36 h浸泡处理)和150 mg/L(24 h浸泡处理).相同浸泡时间下,随着ALC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但实验鱼死亡率升高;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实验鱼死亡率也会升高.对标记的170d苗种进行养殖实验,每30 d取样矢耳石进行观察,发现4个月后实验鱼生长良好,且耳石荧光信号仍可清晰检测到,表明ALC在半滑舌鳎矢耳石上形成的荧光标记可长期存续,标记效果好.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大规模标志放流及早期生活史研究提供群体身份识别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采用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分别浸泡标记70 d和170 d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耳石,设置了5个浓度组和3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ALC对半滑舌鳎70–170 d苗种的耳石染色效果明显。综合考虑存活率和标记效果,ALC浸泡标记半滑舌鳎苗种耳石的适宜浓度为100 mg/L(36 h浸泡处理)和150 mg/L(24 h浸泡处理)。相同浸泡时间下,随着ALC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但实验鱼死亡率升高;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实验鱼死亡率也会升高。对标记的170 d苗种进行养殖实验,每30 d取样矢耳石进行观察,发现4个月后实验鱼生长良好,且耳石荧光信号仍可清晰检测到,表明ALC在半滑舌鳎矢耳石上形成的荧光标记可长期存续,标记效果好。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大规模标志放流及早期生活史研究提供群体身份识别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月鳢仔鱼耳石的荧光标记及其日轮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茜素络合物对体长(9.99±0.56)mm的月鳢(Channa asiatica)仔鱼耳石进行浸泡标记试验。结果表明,经荧光显微镜检测,80 mg/L、100 mg/L和120 mg/L的溶液浸泡24 h后均可以在月鳢仔鱼的耳石上形成橘红色标记环,星耳石、微耳石和矢耳石的标记率均为100%;其中,以星耳石标记环荧光强度最大,且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可观察到紫红色标记环。经100 mg/L和120 mg/L溶液浸泡后,月鳢仔鱼在其后饲养阶段出现较高的死亡率,显示高浓度茜素络合物溶液对月鳢仔鱼有一定毒性。标记后星耳石上的新增轮纹数(N)和饲养天数(D)密切相关,其线性方程为:N=0.9291D-0.2974(R2=0.9793,n=64,P<0.01),斜率0.9291与1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星耳石上的生长轮即为日轮。研究表明,在追踪月鳢仔鱼迁移行为时,可采用80 mg/L的茜素络合物溶液对其星耳石进行染色标记。  相似文献   

5.
茜素络合物浸泡标记秦岭细鳞鲑发眼卵及仔鱼耳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茜素络合物(ALC)在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发眼卵和仔鱼阶段进行浸泡标记试验,为确定合适浸泡浓度和持续浸泡时间,试验设置了6个的浓度组和4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浸泡的仔鱼和经浸泡处理的发眼卵而出膜后的仔鱼,其耳石都出现橘红色荧光标记.浸泡...  相似文献   

6.
茜素红与钙黄绿素标记不同规格黑鲷幼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茜素红(ARS)和钙黄绿素(CAL)以浸染方式对大、小2种规格的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幼鱼进行荧光标记技术研究。急性染色实验结果显示,2种染料对2种规格黑鲷幼鱼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后续养殖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对2种规格黑鲷幼鱼生长率亦无显著影响。ARS和CAL对黑鲷幼鱼硬组织的标记效果随着染料浓度的增加而提高,ARS标记效果优于CAL。比较2种规格的黑鲷幼鱼荧光标记结果,ARS未见显著性差异,CAL小规格标记效果优于大规格。比较各取样组织标记效果,ARS对鳍棘标记取得了最好的标记效果,鳞片和鳍条次之,耳石标记效果最差;CAL对鳍棘、鳍条、鳞片的标记效果相似或等级相同,耳石次之。ARS标志技术更具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放流标记技术研究是支撑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该研究用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茜素络合物(ALC)对约2月龄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进行48 h浸泡,随后移入正常水体中恢复续养20 d。对其3种耳石在可见光和不同的激发光下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了茜素络合物在不同耳石上的沉积情况与标记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在可见光和不同的激发光下进行观察,其3种耳石上均可见明显的标记区,标记率达100%。在对标记鱼恢复续养20 d后发现,耳石上的荧光标记区强度仍很高,表现出了较好的标记效果。此外,相关标记的最佳检测光源为蓝色激发光,绿色激发光次之。微耳石是用于青鱼幼鱼耳石荧光标记观察的最适类型,同时也是用于时滞检测的最适类型,其次是星耳石。此外,将鱼体浸泡入茜素络合物溶液中至其在耳石上形成标记沉积,以及将鱼体移出浸泡溶液至其耳石上标记区域消失,均存在1 d时滞。  相似文献   

8.
利用不同浓度梯度(50~150mg/L)的茜素络合物(ALC)水溶液对20日龄的鳙幼鱼浸泡8h进行标志。结果显示,ALC溶液浓度不高于100mg/L时,鳙幼鱼存活率为100%,150mg/L浓度下幼鱼全部死亡。茜素络合物在其耳石上能形成标记环带,随着ALC溶液浓度的增加,在可见光下标记色越来越明显,50mg/L ALC溶液中幼鱼耳石略见淡红色标记,75mg/L浓度组有清晰的淡红色标记环,100mg/L ALC溶液中幼鱼标记环带明显,鳙幼鱼最适的ALC标记浓度为100mg/L。  相似文献   

9.
短须裂腹鱼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12月通过人工繁殖获得短须裂腹鱼受精卵,并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短须裂腹鱼成熟卵为浅黄色,卵径为(3.18±0.17)mm,吸水膨胀后达(3.96±0.25)mm。在水温12.7~14.0℃[平均(13.68±0.32)℃]条件下,受精卵在受精后3.17h胚盘隆起,16h进入囊胚期,47h进人原肠期,60.67h进入神经胚期,74.67h出现肌节,192.5h孵出,胚胎发育有效积温为2633.68h·℃。初孵仔鱼全长为(10.88±0.41)mm,13d仔鱼鳔完全充气,开始平游,18d仔鱼卵黄囊消失。分析发现短须裂腹鱼胚胎发育特点与其他裂腹鱼亚科鱼类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主要增殖放流经济鱼种之一,探索有效的标志方法对其增殖放流的技术保障和效果评价无疑至关重要。本研究对草鱼仔鱼耳石进行了1 d茜素络合物(ALC)荧光标记,以确认该方法的可行性及适宜条件。结果显示,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均能被标记。标记环在可见光及荧光下均能被观察到。其中,后者使用蓝色激发光(WBS)观察效果最佳。总体上,微耳石的标记效果最好,矢耳石次之。ALC浸泡对鱼体的生存及生长无显著影响,耳石上荧光信号出现和消失与鱼体开始浸泡和结束均存在约12 h的时滞。浸泡标记过的实验鱼在经过长达60 d的恢复续养后,标记环仍清晰可见,表明ALC标记效果明显且可长期存在。该方法对草鱼仔鱼的增殖放流标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发育及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基础生物学资料,遏制其自然资源迅速下降态势,维护长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在水温10.0~20.4℃的条件下,对人工催产孵化的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形态发育特征进行了连续观察,并逐日记录其生长情况,分析其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刚出膜短须裂腹鱼仔鱼全长(9.83±0.88) mm,呈现透明淡黄色,卵黄囊较大,胸鳍较小,仔鱼多侧卧静栖水底,人为刺激下可以向前移动;23日龄仔鱼全长(15.18±0.52) mm,卵黄全部消失,鳔室呈长圆柱形,肠道内充满食物,进入稚鱼期;35日龄稚鱼全长(16.75±0.75)mm,出现二鳔室、腹鳍呈现月牙状,腹鳍褶皱宽大;65日龄稚鱼全长(23.64±0.82) mm,腹鳍褶皱几乎消失,除未见臀鳞外,各鳍均已出现,其生活习性已与成鱼相似。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的生长呈现先急速增加、而后平缓、再快速增加、而后变慢的过程,特定生长率呈现先迅速增加然后指数型下降的趋势。运用Matlab对短须裂腹鱼体长(L_P)与日龄(t)的多项式关系函数(L_P=9.7296+0.55051t-0.0239t~2+5.1283×10~(-4)t~3-3.4419×10~(-6)t~4(R=0.9666,SD=0.6824,P0.001)进行分析,求得22.14日龄和52.35日龄是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生长变化的关键日龄,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卵黄消失(23日龄)和52日龄左右(20 mm左右)稚鱼高死亡率接近。  相似文献   

12.
光照是影响鱼类活动、摄食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本文分别以野生和养殖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短须裂腹鱼对光谱、光强选择趋向性及光谱对短须裂腹鱼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黄光、红光和绿光都对短须裂腹鱼起到吸引作用;利用黄光进行光照强度选择性研究发现,在低光照强度范围(22.6~64.7 lx),短须裂腹鱼对光强的趋向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发现,不同的光照颜色显著影响短须裂腹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P<0.05),黄光和自然光处理组的养殖效果无显著性差异;无论在生长率和应激水平,均优于蓝光环境,蓝光提升了短须裂腹鱼的应激水平,导致存活率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水利工程建设过鱼设施诱鱼光源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富锶水体处理的大黄鱼(Larimichthy scrocea)耳石元素标记是小规格鱼体规模化标记的一种技术手段,而标记完成后鱼体中的锶残留量是否符合食品食用安全是增殖放流评估中重要一环。通过开展富锶水体对大黄鱼鱼苗的浸泡标记实验,探究受试鱼苗耳石Sr/Ca值对富锶水体标记过程的响应方式,研究耳石元素指纹标记稳定性,分析标记过程对受试鱼苗肌体和主要脏器中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为期7d、锶浓度含量3倍于天然海水的富锶水体的浸泡标记,受试鱼苗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值显著增大,形成了与对照组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值上的极显著差异(P<0.01);该差异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可视做上述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识。浸泡标记处理后,受试鱼苗肌肉、鳃、肝脏和肾中的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锶含量逐渐下降;在天然海水中暂养59d后受试鱼苗肌肉和上述脏器中的锶含量均可衰减至对照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短须裂腹鱼产卵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4-2016年两个繁殖期,采用定点原位水下视频观察法,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国胜河开展了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产卵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短须裂腹鱼繁殖期主要的产卵行为包括探索环境、领域争夺与防卫、配偶选择、交配、亲体护卫等。基于观察结果提出了短须裂腹鱼的产卵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5.
邱晨  姜涛  陈修报  刘洪波  杨健 《水产学报》2018,42(11):1754-1765
利用100 mg/L的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对鲤仔鱼进行48 h的水环境浸泡标记,以探讨该ALC标记方法的特征,及其对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鱼体ALC浸泡、续养恢复与耳石ALC标记区域形成和消失的时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耳石在可见光和荧光下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其中星耳石的标记效果最佳,微耳石次之。耳石上荧光信号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与鱼体ALC浸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均存在1 d的时滞。此外,浸泡标记过的鲤仔鱼在进行了长达50 d的续养恢复后,其耳石上的ALC标记环仍清晰可见。研究表明,ALC标记法所形成的标记环在耳石上可长期存在,使用ALC对鲤仔鱼进行生态标记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池内肥水培育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鱼苗存活、长势效果,2019年5月19日至7月26日利用灰裂腹鱼亲鱼进行人工授精、孵化出仔鱼,在经肥水的长方形池内进行培育试验。结果表明:灰裂腹鱼鱼苗存活率达88.75%,平均全长6.02 cm,末均重1.1161 g/尾,培养过程中无鱼病发生,养殖成本低。  相似文献   

17.
为积累短须裂腹鱼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并对规模化人工繁殖提供理论指导,利用养殖条件下的短须裂腹鱼亲鱼,通过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短须裂腹鱼受精卵的平均卵径为2.36 mm,吸水膨胀后为3.68 mm,沉性卵、弱粘性、卵黄丰富。在水温(14±1)℃的条件下,受精后6 h 30 min进入卵裂期,20 h 55 min进入囊胚期,60 h 28 min进入原肠期,70 h 4 min进入原肠中期,77 h 52 min进入神经胚期,142 h肌肉开始收缩,177 h 46 min进入心动期,254 h 40 min开始出膜。孵化全过程所需积温为3 565.3℃·h。初孵仔鱼全长8.7 mm。出膜后第2~9天,胸鳍、鳃、口腔、眼色素、体内血管等器官相继发育完全;第10天仔鱼全长达15.15mm,鳔充气,鱼苗开始平游和觅食。孵化过程中应重点防控水霉病。早期仔鱼可以投喂轮虫、蛋黄或者豆浆等,待仔鱼捕食能力变强之后,可以投喂更加适口的枝角类、嫩口丰年虫等。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四环素标记鱼类的效果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置100、150、250 mg/L浓度梯度的盐酸四环素(TCH)溶液和不同浸泡时间(18 h和24 h)对毒理实验常用对象斑马鱼(Danio rerio)进行浸泡标记,通过观察TCH浸泡标记后30 d内斑马鱼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浸泡后第1、3、9、15 d时鱼体内三种抗氧化酶(SOD、CAT、GSH-Px)的活性变化,综合分析其标记鱼类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150 mg/L和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中浸泡18 h或24 h,斑马鱼耳石标记率可达100%,且耳石上可见清晰的黄色标记轮纹。浸泡18 h时,中高浓度组(150 mg/L和250 mg/L)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在浸泡后的第3 d显著增加。浸泡24 h时,各浓度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在第1 d显著升高,250 mg/L浓度组的SOD和GSH-Px活性分别在第1 d和第9 d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均在第15 d时恢复为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100 mg/L和150 mg/L浓度的TCH浸泡液对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起诱导作用,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浸泡,对其抗氧化酶活性产生了短期的抑制作用并可能对机体产生可恢复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9.
基于PAE编码系统的短须裂腹鱼行为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种。近年来,由于受过度捕捞、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短须裂腹鱼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2015年11月—2016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对短须裂腹鱼的行为谱进行了研究。以"姿势、动作和环境"为轴心,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构建短须裂腹鱼PAE行为谱。共辨识和定义了自然条件下短须裂腹鱼的10种姿势、22种动作和43种行为。根据行为的生物学功能,将上述行为划分为11大类,即摄食与排遗、探索、领域、发情、交配、护幼、冲突、运动、聚群、休息和杂类行为;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本研究有助于短须裂腹鱼的行为与保护研究,亦可为其他鱼类的行为谱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锶元素对黑鲷幼鱼耳石的标记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开展不同锶浓度养殖水体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耳石浸泡标记实验,验证利用该方法开展黑鲷幼鱼耳石指纹标记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经7 d的浸泡标记,4个处理组幼鱼在特定耳石区位的Sr/Ca值均显著增加,形成了明显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记;各标记处理组的标记成功率均为10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和对照组黑鲷幼鱼在标记实验期间的生长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该标记方法不会对受试黑鲷幼鱼产生显著负影响。浸泡标记处理可使受试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明显提升;标记结束17 d后,各处理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大幅下降,18 mg·L~(-1)标记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可降至对照个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