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鱼类废弃物的加工与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加工或食用水产品时,往往将其下脚料等加工副产品抛弃。其实,鱼类废弃物经过加工、综合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又可以避免污染环境,也是一条致富的好途径。水产品废弃物在水产品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以白鲢为例,在加工过程中产生40%左右的下脚料,其中鱼头占30%、内脏占8%、鱼鳔1%、鱼鳞1%。充分利用水产品下脚料,综合加工利用,不仅是水产品加工利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且也是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然要求。1内脏的加工与利用内脏可用来加工鱼油和鱼粉。鱼油主要用于提炼鱼肝油,鱼肝油具有防治夜盲症、佝偻病,保护皮肤组织、促进动物…  相似文献   

2.
鱼,作为一种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喜爱.随着世界渔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饲料原料尤其是动物性蛋白原料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鱼及鱼产品在饲料工业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1鱼粉1.1鱼粉产品世界鱼粉产区在美国、日本、泰国、南非、秘鲁、智利.我国生产饲料用鱼粉的历史较短,目前多为小规模生产.生产鱼粉多用全鱼,也可利用鱼品加工厂不可食部分如鱼头、鱼尾、鱼骨、鱼鳍、鱼内脏等加工制成.1.2鱼粉品质及质地鱼粉的色泽随鱼种而异,多为金黄色.优质鱼粉具有烤香鱼味,并稍带鱼油味,为粉状质地,…  相似文献   

3.
制鱼粉有简法用鱼粉作猪的补充饲料,日均增重可提高33%;鸡、鸭常喂鱼粉,除能加快生长外,还可提高产蛋量40%。其简易制作方法如下:1、原料:①鱼类加工的副产品,如鱼头、鱼尾,鱼骨、鱼内脏等。②无食用价值的小杂鱼、虾、类等。2、漂洗:将原料置于竹篮中漂...  相似文献   

4.
我场1988年蛋鸡因饲喂鱼头鱼尾,引起鸡中毒,产蛋率由62%降到41.5%,死亡鸡893只。现报告如下。一、发病及诊断过程1988年2月开始在蛋鸡日粮中补加马面鱼鱼头鱼尾,剂量为  相似文献   

5.
饲料用鱼油的质量指标与快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奕彬 《广东饲料》2009,18(2):32-33
鱼油是制造鱼粉的副产品,来自鱼体组织脂肪;按其加工程度分为毛油、半精炼、精炼油;毛鱼油又称粗鱼油,往往含有不同程度的杂质,如含有蛋白质、黏液、游离脂肪酸等,它具有较深的颜色和较浓的气味,储存稳定性较差;毛鱼油经过进一步的脱色、脱臭和脱酸等精练处理后得到半精炼和精炼鱼油;用于饲料生产的多为精炼鱼油。对于水产动物而言,鱼油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是水产动物特有的必需脂肪酸来源,且是很好的维生素A、  相似文献   

6.
包永明  罗忠仁 《饲料工业》1996,17(10):31-32
乌鱼下脚料的开发利用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包永明,祖国仁,侯红漫大连卫生检疫局罗忠仁本文探讨以乌鱼下脚料,即乌鱼头及内脏为原料生产优质饲料添加剂:乌鱼膏及乌鱼肝粉的工艺条件。1材料和方法1.1原料为水产加工厂加工乌鱼板的下脚料,包括乌鱼头及内脏等。...  相似文献   

7.
<正> 对鱼类加工工业来说,内脏的处理已成为重要问题。鱼内脏从鱼体内取出后,很快就会腐烂变质,往往只有一小部份能作为养貂场和养鱼场(鳟鱼、鲑鱼)的饲料或生产鱼粉的原料,利用率大大降低。本文报道了鱼内脏贮存保鲜的工艺流程,是Raa和Gilberg于1975年提出来的,主要是用等量的甲酸和丙酸混合液处理鱼内脏。经过这种方法处理的鱼内脏,贮存数月仍保持鲜度。在贮存之前,先将新鲜的内脏绞碎,再加入1.5%浓度的甲酸和丙酸混合液搅拌。鱼内脏可使用切削机或单泵绞肉联合装置绞碎,但鱼头、鱼骨和鱼鳍只能使用切削机。向绞好的内脏中加酸时,既可人工操作,也可机械搅拌。鱼类加工厂采用这项工艺,并不需要许多投资。用全自动化操作,每年可生产鲜鱼内脏饲料200吨,人工操作每年也可生产05吨。其基本设备和加工工艺如下图。  相似文献   

8.
不同原料和加工方式对鱼粉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粉是用海生小鱼、虾或鱼食品厂下脚料采用一定的方法加工完成。鱼粉的原料,加工方法等都影响鱼粉的质量,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小鱼、虾、优于鱼排,鱼排好于鱼头、鱼皮、鱼内脏。加工方法有浸提、压榨、蒸提、滚烘、粗加工,在相同的原料下其加工出的鱼粉质量依次降低,辅料杂质等在鱼粉里含量越高其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9.
<正> 本标准适用于以鱼、虾、蟹等水产动物或在鱼品加工过程中所得的鱼头、尾、内脏等为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饲料,对大菱鲆[(27.31±0.10)g]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7种饲料分别添加6%的鱼油(FO)、大豆油(SO)、菜籽油(RO)、花生油(PO)、猪油(L)、鱼油-豆油(1∶1)(FSO)和鱼油-豆油-猪油(3∶4∶3)的混合油(MIX)。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研究结果表明:(1)鱼油-豆油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基础饲料组)提高了10.42%(P < 0.05),猪油组特定生长率最低,较鱼油组降低了19.79%(P < 0.05)。猪油、混合油、花生油组饲料系数分别较鱼油组提高了36.36%、33.33%、25.25%(P < 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 0.05);(2)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 > 0.05),猪油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鱼油组、菜籽油组和花生油组,其中较鱼油组降低了4.47%(P < 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空壳、内脏和背肌的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猪油组空壳的水分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混合油组(P < 0.05);(3)各试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猪油组和混合油组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分别升高了124.89%和119.94%(P < 0.05),混合油组的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提高了352.51%(P < 0.05),表明猪油组和混合油组鱼体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综合以上7种饲料脂肪源对鱼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鱼油-豆油(1∶1)、豆油和菜籽油可作为大菱鲆饲料合适的脂肪源,而猪油、混合油不适宜作为大菱鲆的饲料脂肪源。  相似文献   

11.
以鱼粉、豆粕和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小麦粉为糖源,配制出基础饲料。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7.5%的牛油(BT)、鱼油(MFO)、豆油(SO)、玉米油(CO)或花生油(PO)作为不同脂肪源,制出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并以此饲料投喂军曹鱼幼鱼(8.3±0.5g)8周。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的脂肪源显著影响军曹鱼的生长(SGR)和肌肉、肝脏的脂肪酸组成(P<0.05)。投喂饲料中含有鱼油的军曹鱼表现出最好的特定生长率,其次分别为豆油组、花生油组、玉米油组和牛油组。鱼油对军曹鱼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中的EPA和DHA等n-3系列高不饱和脂肪酸(n-3HUFA)是军曹鱼的必需脂肪酸。  相似文献   

12.
用4种添加不同脂肪源(鱼油、豆油、猪油和茶油)的饲料,投喂奥尼罗非鱼[初体重为(4.60±0.5)g]幼鱼,研究不同脂肪源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发育、体内抗氧化能力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鱼油组、豆油组及茶油组之间试验鱼的终体重及增重率均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茶油组、鱼油组及豆油组鱼体肝脏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均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而鱼油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高于豆油组和茶油组(P<0.05),豆油组GSH-Px活力最低,说明不同油脂对抗氧化酶的作用具有特异性;从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指标看,茶油和鱼油更有利于奥尼罗非鱼的健康;除血液总胆固醇(TC)外饲料中不同的油脂来源对试验组奥尼罗非鱼的血清生化指标均会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1饲料选择 1.1鱼类下杂 沿海地区和水产制品厂有大量的鱼头、鱼骨架、内脏及其他下脚料,年产量不小,亟待利用,是貉的蛋白质饲料。新鲜骨架可以生喂,繁殖期喂量不能超过动物性饲料的20%;幼貉生长期和冬毛生长期可增加到40%,新鲜程度较差的一定要熟喂。  相似文献   

14.
配制养鱼饲料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大多依赖于水产加工品一鱼粉和鱼油.然而,海洋原料鱼的减少,价格上扬以及人类对养殖鱼类消费量的增加,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鱼粉和鱼油的替代品,研制开发新型养鱼饲料.……  相似文献   

15.
肉骨粉是指用动物杂骨、下脚料、废弃物等经高温处理、脱脂、干燥和粉碎加工后的产品.而将碎肉、内脏、胚胎、软骨等经粉碎、蒸煮、压榨,尽可能分离出脂肪,残余物干燥后制成粉末,称为肉粉.  相似文献   

16.
鱼油是鱼粉加工的副产品,是鱼及其废弃物经蒸、压榨和分离而得到的粗鱼油。粗鱼油颜色为浅褐色,因含水量较大,经脱水、过滤后其颜色为深褐色,它主要是虾红素、类胡萝卜素等多烯物质。据分析,鱼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磷脂、甘油醚、类脂、脂溶性维生素,以及蛋白质降解物等。近10年来,我国主要是以生产马面纯鱼油为主。它是暖水底层鱼类,远离沿海污染带,经分析在马面鲀的鱼体中均未测出汞、砷、铅等有毒物质,而锌、铜、铝、镉等均低于卫生允许值,农药残留量也几乎等于零。所以用马面纯及废弃物加工所得鱼油用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试验饲料,对体重为(27.31±0.10)g的大菱鲆幼鱼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7种试验饲料的脂肪源分别为鱼油、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猪油、鱼油+豆油(鱼油∶豆油=1∶1)和鱼油+豆油+猪油(鱼油∶豆油∶猪油=3∶4∶3)。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结果表明:鱼油+豆油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鱼油组、豆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花生油组、猪油组和鱼油+豆油+猪油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以鱼油+豆油组最低,猪油组最高。各组干物质和总磷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和鱼油+豆油+猪油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花生油组、鱼油+豆油组和豆油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幼鱼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菜籽油组、花生油组和鱼油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除C14∶0以外,各组大菱鲆肌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和相应饲料中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大菱鲆幼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以鱼油组和鱼油+豆油组较高,而以花生油组和猪油组较低。结果提示:豆油和菜籽油是大菱鲆幼鱼饲料良好的脂肪源,鱼油和豆油按1∶1混合添加则能使大菱鲆幼鱼更好地生长。  相似文献   

18.
鱼油通常以脂肪的形式存在于鱼肉中或以分散油的形式存在于鱼体内,富含ω-3脂肪酸,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将鱼油运用于饲料工业中具有为动物补充能量、  相似文献   

19.
程伟 《饲料广角》1991,(3):10-13
由于家禽饲养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巨大数量的下脚料和废弃物,主要是血、羽毛、内脏、头、爪等。对这些废弃物如加以适当处理,加工成血粉、羽毛粉、家禽下脚料粉和脂肪等,可以成为畜禽饲料的必需成分,从而取代其它昂贵的饲料配料。潜在的蛋白质来源家禽业目前在许多国家,产生着大量的废异物,其中家禽羽毛占相当大的比例。羽毛是一种潜在的蛋白质来源。由于羽毛蛋白质在其自然状态下单胃动物对它的消化率很  相似文献   

20.
1999年6月20日凌晨,笔者在宰后检验时,发现1头净重75千克猪剖膛时发出一股呛人的鱼腥味。检验结果显示,该猪的淋巴结、甲状腺、心、肝、脾、肾无异常;胃底部糜烂,肠无病变。但是,肝较正常的鲜嫩润泽;皮下脂肪、大小网膜脂肪色白而亮呈胶冻状,略带鱼腥味;肌肉鲜红且带有鱼腥味;而胃、肠却带有浓厚的鱼腥味。经查询:其养猪户以贩鱼为生。该猪常常用鱼肠等下脚料饲喂至宰杀。本例说明鱼肠及其下脚料在猪的日粮中不能占过高的比例,否则会严重地影响猪肉的质量武平县屠宰场首次检出一例猪肉及其内脏有鱼腥味的报告@陈鸣$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