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糖类物质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猪料生产中,玉米的熟化至关重要。然而,配方中糖类物质对玉米的熟化特性有一定的作用,旨在研究不同的糖类物质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得出几种糖类物质(乳清粉、葡萄糖和蔗糖)和玉米混合物的黏度曲线。结果表明:随着乳清粉质量浓度的增加,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糊化温度显著升高(P0.05),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谷底黏度和最终黏度显著降低(P0.05),但均呈现不规律的下降。回生值显著降低(P0.05),从而减缓老化速度。当蔗糖质量浓度2 g/mL时,峰值黏度显著升高(P0.05),蔗糖对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蔗糖的加入却提高了玉米淀粉的回生值。葡萄糖显著提高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破损值(P0.05),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和谷底黏度先升高后降低,糊化温度也随之增加,但影响不显著(P0.05)。当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2 g/mL时,回生值最大。因此,仔猪料的生产中要适当的提高加工温度,合理控制蔗糖的使用,选择适宜的葡萄糖添加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小麦的饲料加工特性,采集了全国不同地区的59个小麦样品,共51个小麦品种,并逐一测定了每个样品的营养组分及粉碎过两种筛片(1.5 mm和2.0 mm)后的物理特性、热特性和糊化特性。文中分析了不同品种小麦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麦在营养组分、物理特性、热特性及糊化特性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糊化特性的差异最为显著。粉碎粒度对饲料原料的加工特性有重要影响。试验表明,小麦的粉碎粒度对其物理特性、热特性及糊化特性均有影响。粉碎粒度为1.5 mm和粉碎粒度为2.0 mm的小麦样品在平均粒径、颗粒表面积、休止角、热导率、摩擦系数上均有显著差异(P0.01)。粉碎粒度为1.5 mm的小麦比粉碎粒度为2.0 mm的小麦平均粒径小,但颗粒表面积更大。小麦的粉碎粒度越小,其休止角和摩擦系数越大。在每个温度值下,粉碎粒度为2.0 mm的小麦比热均显著(P0.05)比粉碎粒度为1.5 mm的小麦比热小。粉碎粒度为2.0 mm的小麦各黏度参数明显低于粉碎粒度为1.5 mm的小麦(P0.01),说明粉碎粒度对小麦糊化的影响较大。实验测定的不同品种小麦的营养组分、物理特性、热特性及糊化特性参数是饲料加工工艺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可以为饲料加工的各个环节的工艺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包括原料清选、粉碎、混合、配料、制粒、调质、冷却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玉米的饲料加工特性,试验采集了全国7个省区69个玉米样品,共53个品种,分别测定了其营养成分及粉碎过两种筛片(孔径1.5 mm和2.0 mm)的物理特性、热特性和糊化特性。并分析了不同品种指标的变异系数及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玉米营养成分、物理特性、热特性及糊化特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玉米的糊化特性较玉米的营养成分、物理特性、热特性变异系数大。粉碎粒度对玉米的物理特性、糊化特性及热特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粉碎粒度为1.5 mm与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平均粒径、颗粒表面积、休止角和摩擦系数的差异是显著的(P0.05)。其中,粉碎粒度为1.5 mm的比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平均粒径小,而粉碎粒度为1.5 mm的比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颗粒表面积、休止角与摩擦系数要大。每个温度值下,粉碎粒度为1.5 mm的比热均值均比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比热均值显著小(P0.05)。粉碎过1.5 mm筛片孔径的玉米粉样品黏度参数值明显高于2.0 mm的(P0.05),可见粉碎粒度对玉米粉的黏度特性的影响较大,且粉碎粒度越大,淀粉越难糊化。文中玉米的营养成分、物理特性、糊化特性及热特性可对饲料加工过程中清选、粉碎、配料、混合、调质、制粒、冷却工艺参数优化以及颗粒料成型特性与适口性的预测和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和含水量玉米在储存期间理化性质和糊化特性的变化。选择半马齿型玉米(鲁单818)和马齿型玉米(金海5号),经过晾晒得到含水量分别为10%、13%、16%、19%的玉米,探究玉米在室内干燥环境中储存0、20、40、60 d后总淀粉、抗性淀粉、非抗性淀粉、总戊聚糖、水溶性戊聚糖和糊化特性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关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植酸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2种类型玉米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植酸酶活力逐渐降低,且高含水量玉米的植酸酶活力高于低含水量玉米;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2种类型玉米抗性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非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且高含水量马齿型玉米的抗性淀粉含量下降程度更大,非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更高;2种类型高含水量玉米的总戊聚糖含量更高,低含水量玉米的水溶性戊聚糖上升程度更大;2种类型高含水量玉米的糊化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下降程度更大,糊化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上升程度更大,半马齿型玉米的糊化峰值时间更长,糊化温度更高。由此可见,高含水量(19%)储存方式能提高玉米植酸酶活力、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降低抗性淀粉含...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大麦的黏度特性,文章采集了12个品种的大麦样品,测定了大麦籽粒的营养成分、容重及两种粉碎粒度的大麦粉(粉碎筛片孔径:1.5和2.0 mm)的RVA黏度值(峰值黏度、低谷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分析了不同品种间理化指标的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大麦,营养成分、容重和粉碎粒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过2.0 mm孔径的大麦粉样品黏度值和变异系数明显低于1.5 mm的。5个黏度参数均与粉碎粒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粗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衰减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还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基于所测定的理化指标,将12个大麦品种分为4个类群,以指导饲料厂进行原料选购。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探究玉米-小麦组合粉碎对粉碎能耗及粉碎样品粒度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用配有Φ1.5、Φ2.0 mm和Φ2.5 mm孔径筛片的万能粉碎机对5种不同配比组合的玉米-小麦进行粉碎,测定粉碎过程能耗和样品的粉碎粒度。结果表明:玉米-小麦组合粉碎能耗受粉碎机筛片孔径、玉米-小麦配比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且在同一孔径筛片下,玉米-小麦配比对组合粉碎能耗有显著影响(P0.05);玉米-小麦组合粉碎样品的平均粒径主要由筛片孔径的大小决定,原料的种类及配比对其影响较小;相较于单一品种原料粉碎,玉米和小麦在特定筛孔和配比下的组合粉碎表现出节能效果,当玉米-小麦配比为0.75.0.25时节能效果最佳。文章通过分析饲料原料组合粉碎能耗及粉碎粒度,为饲料粉碎加工的高效低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添加剂对豆渣型发酵饲料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首先在玉米胚芽粕、豆渣、大豆糖蜜、喷浆玉米皮、豆壳等几种原料培养液中添加5μL复合乳酸菌[植物乳杆菌(LP)+布氏乳杆菌(LB)]并观察其生长情况,与乳酸菌培养基(MRS培养基)对比判断几种原料是否适合做发酵料;其次以只添加纯化水的豆渣型混合饲料(由玉米胚芽粕、豆渣、大豆糖蜜、喷浆玉米皮、豆壳组成)为对照组,在其他5个处理组中分别添加复合乳酸菌(LP+LB)、乳酸菌水复合制剂、乳酸菌MRS复合制剂、复合化学添加剂1和复合化学添加剂2,发酵10 d后测定豆渣型混合饲料的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复合乳酸菌在大豆糖蜜中生长情况最好,且pH值一直趋于下降趋势;2组复合化学添加剂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氧暴露期间pH值稳定;乳酸菌水复合制剂组、乳酸菌MRS复合制剂组、复合乳酸菌组的乳酸和乙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添加剂组的乳酸菌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菌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5个种类的添加剂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豆渣型混合饲料的发酵品质,复合化学添加剂有效地改善了豆渣型混合饲料发酵后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饲料工业》2017,(3):5-12
为探究乳仔猪料配方中大宗原料的不同配比对混合后物料物理特性的影响,明确不同原料配比的配方在调质、膨化等过程中的基本物理特性,为饲料企业配方设计及生产提供理论支持。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乳仔猪料配方中的膨化玉米、豆粕、DDGS、乳清粉四种原料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不同的质量分数水平,其中玉米设6个水平、豆粕、DDGS、乳清粉分别设5个水平,共21个配方,以研究不同原料配比的配方对混合后物料热导率、比热、摩擦系数和休止角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配方中原料质量分数的变化对混合后物料的物理特性影响比较显著。随着配方中膨化玉米、豆粕、DDGS、乳清粉(35℃以上时)质量分数的变化,混合后物料比热均没有显著的差异,而热导率差异显著,所以相同的调质时间内配方中由于原料的组成不同所达到的调质效果会不同。膨化玉米质量分数增加会显著增大混合后物料的滑动摩擦系数并减小热导率。对于需要低温制粒以保护配方中热敏物质的配方可适当增加膨化玉米的添加量,以减缓调质过程中热量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正> 用玉米作为家禽配合饲料的能量原料是我国使用的典型配方。玉米的短缺或是价高,对生产者来说就意味着饲料成本的提高。生产者可应用价格较为低廉的谷物来抵消玉米价格的升高。一般认为用小麦作动物饲料价格太昂贵,但近些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价格走低,小麦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 小麦与玉米比作家禽饲料的优点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于玉米,有的品种甚至高过1倍,赖氨酸含量较高,而苏氨酸的含量与玉米相当。氨基酸利用率与玉米没有显著差别,用小麦替代玉  相似文献   

10.
不同添加剂对青贮新麦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麦草为原料,通过添加甲酸和糖蜜,来初步探讨不同添加剂对青贮新麦草饲料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甲酸的情况下,乳酸含量均显著降低,乙酸含量升高,同时,添加甲酸使青贮饲料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通过添加糖蜜,青贮饲料乳酸含量升高,此外添加糖蜜还使青贮料的粗蛋白含量升高,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下降。两种添加剂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新麦草青贮料的pH值和氨态氮含量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树叶青贮品质的影响.方法:在榆树叶、黄金树叶青贮时分别添加乳酸菌剂、糖蜜、乳酸菌剂+糖蜜,以等量水为对照;在榆树叶、黄金树叶分别与杂草混合青贮中设定不同质量比例,且添加乳酸菌剂+糖蜜,青贮30 d后测定pH值和干物质含量,判定发酵品质.结果:榆树叶单独青贮各试验组的pH值降幅明显,从4.6降到4.15(P< 0.05);黄金树叶单独青贮干物质损失率较低,但pH不达标,青贮品质为劣质.随着杂草比例的增加,榆树叶、黄金树叶与杂草混合青贮的pH均呈下降趋势,但均大于4.4;添加乳酸菌+糖蜜的混合青贮pH值显著低于(P<0.05)无添加剂的混合组.结论:榆树叶单独青贮时添加乳酸菌或糖蜜均可有效降低pH值,改善青贮品质,乳酸菌剂对榆树叶青贮干物质含量的影响不大.黄金树叶不适于单独青贮,但其与杂草以3∶7混合且添加糖蜜+乳酸菌青贮,可获得优质青贮饲料.榆树叶与杂草以5∶5混合且添加糖蜜+乳酸菌青贮,可极大提高青贮饲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正>1应用条件玉米和小麦的饲料总能相差很小,但由于小麦含6%~8%阿拉伯木聚糖,造成饲料在消化道内产生食糜黏度大,导致动物对小麦营养的消化率较低。小麦部分代替玉米可有效节约部分蛋白原料如豆粕,小麦氨基酸含量高于玉米,但显著低于豆粕含量,若小麦代替玉米后将配方粗蛋白水平保持原水平,则由于豆粕用量下降导致某些氨基酸下降量是无法用小麦弥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青贮处理对荞麦秸秆的感官性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比例的玉米面、米糠、糖蜜和玉米秸秆加入荞麦秸秆中混合青贮,从感官、pH值、氨态氮和营养成分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青贮品质。从pH值和氨态氮含量来看,30%混合玉米青贮组效果最好;4%米糠组的粗蛋白(5.74%)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5%糖蜜组和30%混合玉米青贮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处理组(P<0.05)。结论:综合比较感官性状和营养品质,5%糖蜜和4%米糠处理条件下,青贮品质总体效果较好,是荞麦秸秆饲用前处理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不同添加剂对籽粒苋与豆粕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在72%籽粒苋与28%豆粕混合青贮中分别添加糖蜜、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糖蜜+乳酸菌、糖蜜+纤维素复合酶、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糖蜜+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以等量水为空白对照组,青贮30 d后进行开包取样并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添加糖蜜、糖蜜+乳酸菌、糖蜜+纤维素复合酶或糖蜜+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处理组均较对照改善了籽粒苋与豆粕混合青贮的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显著降低了pH值、干物质损失率、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P0.05)。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及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处理组pH值、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综合评价,建议籽粒苋与豆粕混合青贮时添加糖蜜或复合添加糖蜜与乳酸菌或纤维素复合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大麦的饲料加工特性,文章采集了13个品种的大麦样品。测定了其营养成分及粉碎后(筛片孔径1.5 mm和2.0 mm)的物理特性、热特性和黏度特性。并分析了不同品种指标的变异系数及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大麦营养成分物理特性、热特性、黏度特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品种大麦营养成分差异显著。粉碎粒度对各样品除粉碎特性以外的物理特性指标影响并不明显。大麦样品的比热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各温度点基本处于中等变异,差异并不显著。过1.5 mm筛片孔径的大麦粉黏度参数值明显高于2.0 mm的,可见粉碎粒度对大麦粉的黏度特性的影响较大,且粉碎粒度越大淀粉越难以糊化。文章数据及结论可为饲料加工过程中粉碎、调质、制粒、冷却等加工工艺参数优化,以及颗粒饲料成型特性的预测与产品质量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不同升温速率、α-淀粉酶添加量及膨化玉米比例下玉米粉糊化特性变化,并建立运用DSC技术研究淀粉糊化度。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糊化起始温度影响不大,总平均起始温度在66.37℃左右,而峰值温度、结束温度、峰面积、峰高指数及热焓值随升温速率有显著增大;α-淀粉酶添加组与全玉米粉相比,糊化参数均显著增大。α-淀粉酶添加比例升高,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先升高后略有降低,α-淀粉酶添加量比1∶25时,峰面积、热焓值显著增大;膨化玉米比例下降,糊化温度参数波动不大,但峰面积、热焓值极显著的增大。建立热焓值与膨化玉米回归方程,相关性显著(R2=0.9825)。即DSC分析技术可作为研究玉米淀粉糊化度测定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以盛花期刈割收获的饲料油菜(Brassica napus)与玉米秸秆(Zea mays)为原料,按不同比例混贮,通过青贮发酵及营养品质分析,探讨二者混贮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饲料油菜单贮的干物质(DM)含量较低,玉米秸秆单贮的营养品质较差,均不宜单独调制青贮饲料;混贮处理后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灰分(Ash)含量均介于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单贮之间,营养品质均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提高青贮品质的目的;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7:3混贮处理的CP、EE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单贮与其它混贮处理,pH值、ADF与NDF含量显著低于玉米秸秆单贮与其它混贮处理(P<0.05);在V-Score青贮发酵品质评价体系中,饲料油菜单贮的得分最高,达到优秀,混合青贮中以7:3、5:5的处理得分较高。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以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7:3的混贮处理品质较好,可作为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配比方案。  相似文献   

18.
饲料配方中玉米替代物的应用机理与使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玉米与小麦的比较 小麦与玉米的主要成分见表1。 从下表可以看出,小麦的粗脂肪(EE)含量比玉米低,加上非淀粉多糖的副作用,致使小麦的有效能值稍低。但小麦的粗蛋白质、赖氨酸含量较高,而苏氨酸含量与玉米相当。用小麦代替部分玉米时,饲料中豆粕、鱼粉等的用量可以降低一些。小麦的亚油酸含量也低,是玉米亚油酸含量(2%)的40%左右,一般对猪禽来讲,日粮中用50%的玉米即可满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油菜花粉与黄豆粉混合蛋白质饲料对意蜂王浆中10-HDA、粗蛋白、灰分和水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5种不同配比油菜花粉与黄豆粉混合蛋白质饲料饲喂意大利蜜蜂,测定比较其所产蜂王浆中10-HDA、粗蛋白、灰分和水分含量。结果:(1)不同配比蛋白质饲料对意蜂蜂王浆中的10-HDA和水分含量无影响(P>0.05);(2)不同配比的蛋白质饲料对意蜂王浆的粗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呈现配比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越多,所生产王浆中粗蛋白的含量越高的趋势;(3)不同配比的蛋白质饲料对意蜂王浆的灰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呈现蛋白质饲料中花粉的含量越多,生产的王浆中灰分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20.
李顺  穆麟  曾宁波  陈东  张志飞  叶志刚 《草业学报》2019,28(12):205-210
为了评价不同添加剂对籽粒苋与豆粕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在72%籽粒苋与28%豆粕混合青贮中分别添加糖蜜、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糖蜜+乳酸菌、糖蜜+纤维素复合酶、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糖蜜+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以等量水为空白对照组,青贮30 d后进行开包取样并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添加糖蜜、糖蜜+乳酸菌、糖蜜+纤维素复合酶或糖蜜+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处理组均较对照改善了籽粒苋与豆粕混合青贮的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显著降低了pH值、干物质损失率、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P<0.05)。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及乳酸菌+纤维素复合酶处理组pH值、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综合评价,建议籽粒苋与豆粕混合青贮时添加糖蜜或复合添加糖蜜与乳酸菌或纤维素复合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