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以商业配方为基础,配制膨化饲料和非膨化饲料饲喂初始体重(394.96±13.21g)草鱼(Ctenopharynodon idellus)120天,旨在对比这两种饲料对其生长、体成分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试验在水库网箱(2m×2m×2m)中进行,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实验结果表明,与非膨化料组相比,膨化饲料组草鱼成活率和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增重成本显著降低(P<0.05);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和肠体比显著升高(P<0.05);鱼体血清血糖、甘油三酯、总固醇和过氧化氢酶显著升高(P<0.05);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显著降低(P<0.05);肝脏谷丙转氨酶(GPT)显著升高,谷草转氨酶(GOT)显著降低(P<0.05);鱼体成分中水分和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粗脂肪显著升高、粗蛋白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与非膨化饲料相比,饲喂膨化饲料可使大规格草鱼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提高,但会鱼体肥满度和粗脂肪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水平膨化饲料对大规格草鱼生长、体成分、肠道消化酶和血清指标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398.6±5.9)g的大规格草鱼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水平分别为C31P30、C34P28、C37P26、C40P24、C43P22、C46P20、C49P18的7组膨化饲料,养殖周期为16周。实验结果显示,各饲料组草鱼成活率(SR)差异不显著,随着蛋白质水平的下降、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呈下降趋势,蛋白质效率(PER)呈升高趋势;肝体比(HSI)、脏体比(VSI)、肠体比(ISI)、肌肉和肝脏粗脂肪(CF)含量均有随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升高而升高的趋势。随着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升高、蛋白质水平下降,各组间草鱼肌肉粗蛋白质(CP)含量无显著差异;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呈升高趋势,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高于46%和40%时,肝糖原、肌糖原含量显著升高。肠道胰蛋白酶(PRS)和淀粉酶(AMS)活性随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脂肪酶(LPS)活性呈升高趋势;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及谷草转氨酶与丙转氨酶(GOT/GPT)比值都随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升高和蛋白质水平下降而呈升高的趋势。本实验结果显示:当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高于37%、蛋白质水平低于26%时,将显著影响草鱼的生长,饲料中高碳水化合物水平将导致鱼体肝体比、脏体比、肠体比以及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究膨化沉性饲料在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养殖中的合理应用,在盐度7~10、水温22.6~29.4℃条件下,于室内水泥池开展了为期62 d的膨化沉性饲料与粉状饲料饲喂菊黄东方鲀的对比试验,比较2种饲料对鱼体生长和养殖系统氮(N)、磷(P)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2个饲料组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净产量、成活率、比肠长、肥满度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膨化沉性饲料组鱼的肝体比、脏体比显著高于粉状饲料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粉状饲料组(P0.05)。(2)饲料是养殖系统中N、P的主要输入源,分别占总输入的67.7%~72.9%和76.4%~82.6%,其次为水体和养殖生物;养殖试验中膨化沉性饲料组投入的N、P量(51.46、9.64 g/m~2)显著低于粉状饲料组(65.97、14.18 g/m~2)(P0.05)。(3)废水(换水+终末水体)为N、P的主要输出源,分别占输入总量的61.7%~62.8%和45.2%~51.7%,其次为鱼体固定和吸污输出;膨化沉性饲料组经废水输出的P(5.71 g/m~2)和经吸污输出的N、P量(4.18、3.48 g/m~2)均低于粉状饲料组(8.88、6.11、4.50 g/m~2)(P0.05);被鱼体固定的N、P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膨化沉性饲料组N、P的利用率分别为18.0%和16.5%,较粉状饲料组分别高42.9%和139.1%;水体N、P负荷量分别为70.55、15.35 kg/t,较粉状饲料组分别低32.9%和44.1%。研究表明,采用膨化沉性饲料饲喂菊黄东方鲀能提高饲料中N、P的利用效率,降低养殖系统的N、P排放。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在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摄食、生长及肝脏功能的影响。1080尾初始体质量(19.52±0.02)g的大菱鲆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0尾,置于12个2.4 m×1.2m×1.1m养殖缸中,投喂白鱼粉饲料、红鱼粉饲料及红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150 mg/kg和300mg/kg胆汁酸4种试验饲料。67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与白鱼粉型饲料相比,红鱼粉型饲料组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显著降低(P0.05),而饲料系数和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150mg/kg胆汁酸后,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未添加胆汁酸组(P0.05);添加300mg/kg胆汁酸试验组的大菱鲆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未添加胆汁酸组(P0.05)。综上所述,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150mg/kg胆汁酸能够显著提高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添加300mg/kg胆汁酸能显著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起到保护大菱鲆肝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该试验旨在研究植物甾醇对加州鲈生长性能、形体指数、肌肉成分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约36.4 g的加州鲈54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植物甾醇添加量为0、10、20、30、40、50 mg/kg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60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加州鲈增重率、蛋白质效均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均低于对照组,其中30、40和50 mg/kg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植物甾醇对加州鲈肌肉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加州鲈肌肉的粗灰分和肥满度(P0.05),显著降低了其脏体比、肝体比(P0.05)。(3)饲料中添加植物甾醇显著降低了肝脏丙二醛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但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植物甾醇能促进加州鲈生长,并降低饲料系数;增加其肥满度,提高加州鲈的抗氧化能力。根据该试验的结果,加州鲈饲料中植物甾醇添加量应在30 mg/kg以上。  相似文献   

6.
陈团  胡毅  张德洪  潘化祥  陈云飞  钟蕾 《水产学报》2019,43(4):1069-1079
以商业配方为基础,研究不同糖源(小麦、大麦、玉米、白高粱、木薯)膨化饲料对大规格草鱼[初始体质量(400.77±7.45) g]生长、体成分、越冬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共设置5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实验于水库网箱(2.0 m×2.0 m×2.0 m)中进行,饲养时间为16周,养殖实验结束后,每网箱保留15尾进行越冬实验,时间为16周。结果显示,玉米组草鱼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其他4组差异不显著;肥满度(CF)小麦组最高,脏体比(VSI)玉米组最高,肝体比(HSI)和肠体比(ISI)木薯组最高;小麦组血糖(GL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大麦和白高粱组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木薯组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小麦、大麦和玉米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白高粱和木薯组,木薯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白高粱和木薯组的肝糖原显著高于其他组,大麦和白高粱组的肌糖原显著高于其他组。越冬后,大麦组草鱼体质量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HSI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其他各组,肝糖原含量显著升高,GLU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肌肉粗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高,其他各组越冬后体质量下降幅度差异不显著,小麦组CF下降比例最高,玉米和木薯组HSI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其他各组,玉米组的VSI下降比例最大。研究表明,在膨化工艺条件下,以生长、增重成本和越冬为评价指标,小麦、木薯和白高粱是大规格草鱼适合的糖源,木薯增重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寡肽(OMet)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质代谢反应的影响,并与在饲料中添加等量的晶体蛋氨酸(CMet)的效果相比,实验以初始体重为(26.0±1.6)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设计1个低鱼粉(31.8%)对照饲料(LF)。在LF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35%、0.65%和0.95%的晶体蛋氨酸或蛋氨酸寡肽,配制其他6组饲料,并分别命名为CMet 0.35、CMet 0.65、CMet 0.95、OMet 0.35、OMet 0.65和OMet 0.95,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与LF组相比,OMet组和C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均显著升高,并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其中,OMet 0.95组的增重率最高。与CMet组相比,O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不同饲料处理对大黄鱼存活率、饲料系数、体组成(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脏体比和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OMet组大黄鱼的肝体比较CMet组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晶体或蛋氨酸寡肽显著影响了大黄鱼幼鱼的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OMet组大黄鱼肝脏中这两种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CMet组的(P0.05),蛋氨酸添加水平对大黄鱼肝脏谷草转氨酶活力也有显著影响(P0.05)。但各饲料处理组之间血清中的血氨浓度和尿素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等量添加蛋氨酸寡肽比晶体蛋氨酸更能促进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及其对饲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寡肽(OMet)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质代谢反应的影响,并与在饲料中添加等量的晶体蛋氨酸(CMet)的效果相比,实验以初始体重为(26.0±1.6)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设计1个低鱼粉(31.8%)对照饲料(LF).在LF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35%、0.65%和0.95%的晶体蛋氨酸或蛋氨酸寡肽,配制其他6组饲料,并分别命名为CMet 0.35、CMet 0.65、CMet 0.95、OMet 0.35、OMet 0.65和OMet 0.95,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与LF组相比,OMet组和C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均显著升高,并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其中,OMet 0.95组的增重率最高.与CMet组相比,O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不同饲料处理对大黄鱼存活率、饲料系数、体组成(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脏体比和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OMet组大黄鱼的肝体比较CMet组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晶体或蛋氨酸寡肽显著影响了大黄鱼幼鱼的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OMet组大黄鱼肝脏中这两种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CMet组的(P<0.05),蛋氨酸添加水平对大黄鱼肝脏谷草转氨酶活力也有显著影响(P<0.05).但各饲料处理组之间血清中的血氨浓度和尿素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等量添加蛋氨酸寡肽比晶体蛋氨酸更能促进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及其对饲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水温21.8~25℃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8.87±0.16)g的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放养在50cm×50cm×100cm网箱中,饥饿0(S0)、3(S3)、6(S6)、9(S9)和12d(S12)后分别投喂30d、27d、24d、21d和18d,每组3个重复,测定其体质量、肥满度、脏体指数、肝体指数、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及全鱼和肝脏主要生化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幼鱼体质量逐渐降低,各饥饿组鱼体质量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S3组体质量、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S0(P0.05),S6与S0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9与S12组未能达到S0水平(P0.05)。S3组食物转化率(FCE)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S9、S12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饥饿状态下,各饥饿组鱼肝体指数与脏体指数显著小于S0组(P0.05));恢复投喂后各组肝体指数、脏体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水分与粗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饥饿6d后,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饥饿12d时粗脂肪含量比饥饿前降低了19.33%(P0.05)。恢复投喂后,各试验组间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S9和S12组中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S0组(P0.05)。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豆油分别替代0、25%、50%和75%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等脂肪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65.47±1.57)g的圆斑星鲽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56 d。结果显示,(1)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饲料系数(FCR)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25%替代组的WGR高于鱼油组(P0.05)。(2)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影响(P0.05),豆油替代组肝脏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3)随着饲料中豆油水平的增加,圆斑星鲽幼鱼肌肉亚油酸(C18:2n-6)和亚麻酸(C18:3n-3)显著升高(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则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饲料中高比例的豆油替代鱼油会降低鱼体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同一营养水平的饲料配方,试制了非膨化沉性硬颗粒饲料和膨化浮性颗粒饲料(简称非膨化饲料和膨化饲料)。设非膨化饲料、膨化饲料和膨化与非膨化饲料混合投喂三个处理组(A非膨化饲料组; B膨化饲料组; C非膨化饲料∶膨化饲料=1∶1组)。每个处理三个平行,网箱养殖。结果:三个处理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等均有差异;全鱼营养成分、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结果表明:膨化饲料喂养草鱼生长速度更快,肥满度较大;而非膨化饲料喂养的草鱼脂肪含量更低,肥满度相对较小;混合投喂介于两者之间。因此,草鱼养殖户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加工方式的饲料投喂。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旨在探讨脱脂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虫粉(DBSFLM)替代鱼粉(FM)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6组等氮(粗蛋白45%)等脂(粗脂肪10%)饲料,用黑水虻脱脂虫粉分别替代饲料中0%、20%、40%、60%、80%和100%的鱼粉蛋白,分别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选用2160尾平均体重为(50.08±3.31)g的大黄鱼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0尾,在室内水泥池(2 m×1 m×1 m)进行为期7周的投喂实验。结果表明:(1) G100组大黄鱼幼鱼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 G40组大黄鱼增重率(WGR)、蛋白质效率(PER)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大黄鱼肌肉粗蛋白含量随着DBSFLM替代FM水平的增加而下降,替代40%及以上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肉的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则随DBSFLM替代FM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其中替代60%及以上鱼体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3)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40%),大黄鱼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上升(P0.05),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CHOL)水平显著下降(P0.05);(4)G20组大黄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G40组实验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为最高,G40组大黄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最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DBSFLM替代FM水平升高呈现下降趋势,替代40%及以上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脱脂黑水虻虫粉替代饲料中40%鱼粉蛋白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及健康状况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花(鱼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制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替代量分别为:0、12.5%、25%、37.5%、50%、62.5%和75%的7种等氮等能的半精制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2.25±0.01)g的7组(三重复)花(鱼骨)6周,以评估花(鱼骨)饲料中豆粕的适宜用量.试验结果表明: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为75%饲料组的鱼体末体重和增重率均显著低于其它6组饲料组(P<0.05),而其它6组饲料组间的鱼体末体重和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饲料组间花(鱼骨)的存活率、饲料系数、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及蛋白质积累没有显著差异(P>0.05),花(鱼骨)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中豆粕蛋白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豆粕蛋白对鱼粉的替代对全鱼水分、粗蛋白、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本实验花(鱼骨)配合饲料中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量为625%.  相似文献   

14.
投饲蚕豆对草鱼生长和肉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别以配合饲料(对照组)、蚕豆(蚕豆组)饲喂平均体重为496.5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66d,考察蚕豆对草鱼生长和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和蚕豆组增重率为82.76%,36.96%;饵料系数为2.17,4.45;肥满度为13.09,7.72;粗脂肪含量为0.89%,1.43%;肌肉失水率为27.14%,15.87%;肌原纤维长度为28.32μm,33.31μm;羟脯氨酸0.12mg/g,0.16mg/g。在生长方面,与配合饲料组相比,蚕豆组草鱼的增重率、肥满度极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极显著增加(P<0.01);在肌肉品质方面,失水率极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肌原纤维长度、羟脯氨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结果表明,投喂蚕豆对草鱼肌肉具有特殊的改变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用膨化饲料和颗粒饲料饲喂初体重6.91±0.33 g哲罗鲑(Hucho taimen),比较两种饲料对其生长、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在室内玻璃钢水族箱中进行,分2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100尾鱼.处理1为膨化饲料组,处理2为颗粒饲料组.试验期间水温9.8~16.2℃,溶氧>8.0 mg/L,试验共进行56d.试验结果表明,同颗粒饲料组相比,膨化饲料组哲罗鲑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水分和灰分显著降低(P<0.05);胃蛋白酶、前肠+幽门盲囊胰蛋白酶、后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消化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球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颗粒饲料组相比,哲罗鲑饲喂膨化饲料后生长性能提高,但消化道消化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大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适宜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分别设计了5个投喂率(0.4%、0.8%、1.2%、1.6%和2.0%)和5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研究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投喂率实验中鱼初重(335.87±0.82)g,投喂频率实验中鱼初重(334.77±1.06)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升高,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肝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1次/d投喂频率组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次/d投喂频率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除血清葡萄糖含量以外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消化酶活性或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300~600g大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日投喂率在1.2%~1.6%,投喂频率为2次/d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以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肌肉组成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450尾初始体质量为(80.26±7.36)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平行,进行了饲养对比试验。试验组分别用蝇蛆粉替代基础饲料中20 %、40 %、60 %、80 %和100 %的鱼粉,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养殖周期60 d。试验结果,以蝇蛆粉替代鱼粉,各替代水平组试验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成活率、饲料系数、肌肉中粗蛋白、水分含量、肝脏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除20 %替代组外,其它各试验组鱼的肝体比、脏体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随着蝇蛆粉替代水平的增加,罗非鱼肌肉中粗灰分、总磷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替代水平不超过40 %时,各替代组试验鱼肌肉中粗脂肪、钙及肝脏超氧化歧化酶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当替代水平不小于60 %时,试验鱼肌肉中粗脂肪、钙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肝脏超氧化歧化酶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肌肉成分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作为评价指标,蝇蛆粉可完全替代罗非鱼饲料中的鱼粉。  相似文献   

18.
不同饲料原料对草鱼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以专用配合饲料、浸泡蚕豆、浸泡豌豆喂养体质量为(1540.9±57.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90d,以考察不同原料对草鱼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浸泡蚕豆组和浸泡豌豆组草鱼的增重率分别为17.3%、13.7%和12.2%,饵料系数分别为5.00、4.09和5.08,三种原料对草鱼的脏体比、肝体比没有显著影响;与普通草鱼相比,三种原料组草鱼肌肉粗脂肪含量和肌肉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胶原蛋白含量和肌原纤维长度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表明,三种原料均可显著改善草鱼肌肉品质;与浸泡蚕豆组相比,专用配合饲料组显著提高了草鱼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9.
饲料蛋白水平对宝石鲈增重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0.89%、36.67%、40.08%、44.90%、49.14%)的饲料分别饲喂宝石鲈(Scortum bacoo)幼鱼25 d,每组3重复(每重复30尾鱼),室内网箱饲养试验结果表明:40.08%组的日增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0.89%组(P<0.05),饲料转化率极显著高于30.89%组(P<0.01);不同组间的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宝石鲈幼鱼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及肝脏的水分、粗脂肪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0.
不同饲料对哲罗鲑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分别投喂野生鲫鱼和人工饲料对哲罗鲑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每组养殖实验鱼50尾,每个实验组设3个重复,试验水温10.8~16.5℃,pH值7.2~7.5,溶氧〉6.0mg/L,试验共进行56d。试验结果:野生鲫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水分均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P〈0.05)。野生鲫组粗脂肪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两试验组鱼体粗蛋白、粗灰分、肌肉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差异均不显著(P〉0.05)。野生鲫组与人工饲料组相比,野生鲫组哲罗鲑生长性能较好,鱼体成分发生改变,而肌肉氨基酸营养价值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