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洋与渔业》2009,(12):45-45
病名: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 又叫罗氏沼虾苗种肌肉白浊病、白体病、白尾病。钱冬等(2003)报道,罗氏沼虾苗种肌肉白浊病的病原是诺达病毒;姜兰等(2002)报道,病原是木糖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在以往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苗种肌肉白浊病病毒致病性的基础上对病毒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病虾除菌过滤液以1:50和1:250浸泡感染可复制出典型的症状,病毒对氯仿抵抗;用PEG法浓缩病毒后,35000r/min超速离心部分纯化病毒,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直径24nm的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此外还观察到大小为14nln的病毒粒子;采用Trizol试剂对病毒进行了核酸提取,电泳结果发现有4条核酸条带,分别为3.0kb、1.3kb、0.8kb、0.75kb,对RNA核酸酶、S1核酸酶敏感,对DNA酶抵抗.为单链RNA病毒。用罗氏沼虾诺达病毒核酸探针进行分子杂交,探针可与提纯核酸及病虾样品匀浆液反应,Southern杂交表明3.0kb、1.3kb条带分别属于诺达病毒的RNAl和RNA2。对不同的发病样品进行了核酸电泳,4个典型症状的样品均存在诺达病毒条带,2个样品还存在小病毒核酸。上述结果表明,诺达病毒是引起罗氏沼虾苗种肌肉白浊病的主要病原。14nm小病毒与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中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钱冬 《渔业现代化》2003,(2):25-25,16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疾病 ,有的地方又称白体病、白尾病等。主要危害罗氏沼虾苗种 ,发生于虾苗淡化后至放养到池塘 3~ 5周内。病虾表现为肌肉出现白斑或呈白浊状 ,可在较短时间内大量死亡 ,特别是高密度育苗池内 ,死亡率高达 40 %~ 90 %。该病最早于 1 996年前后出现在广东、广西一带 ,以后迅速传播到江苏、浙江等地。 2 0 0 1年起 ,该病在各主要罗氏沼虾苗种场广泛流行 ,2 0 0 2年更是呈蔓延趋势 ,成为罗氏沼虾养殖业的主要威胁。1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诊断由于该病近几年刚刚在我国流行 ,病原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 ,…  相似文献   

4.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又称白尾病(WTD),是由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罗氏沼虾苗种,以急性死亡、病虾肌肉呈白斑或白浊状为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疾病。  相似文献   

5.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重  邓国成  姜兰 《淡水渔业》2001,31(5):34-36
1 流行情况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始见于 1994年 ,是年 ,广东、广西两省区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迅速扩大 ,而本地的虾苗生产却很不顺利。虾苗市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为解决供求矛盾 ,广东的部分业者率先从泰国等地进口罗氏虾苗甚至虾苗幼体供应国内市场。罗虾白浊病的病例首先发生在泰国引进的虾苗中。此后 ,该病逐步在国内的广大罗虾养殖区和虾苗繁殖场中流行。流行面积逐年增大 ,发病程度日趋严重。 1999年的 4~ 5月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暴发期 ,2 0 0 0年产区病情有所缓解 ,但到了 2 0 0 1年病情再次暴发性流行。白浊病的感染对象以虾苗为主。…  相似文献   

6.
宋长太 《内陆水产》2001,26(10):31-31
罗氏沼虾因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且易饲养、病害少而受到养殖者的青睐,所以近几年养殖规模和养殖产量不断扩大。自去年江苏扬州高邮、吴江、八都等地陆续发生罗氏沼虾“白体病”又称“肌肉白浊病”暂名以来,现已蔓延到苏北地区。今年4月份以来,苏北盐城市城区北闸村孙书旺、射阳县千秋李某等20多个养虾户放养的罗氏沼虾虾苗相继出现了这种疾病。发病初期,病虾尾部出现少许白斑,之后逐步向身体前部扩展,整个身体呈现白色,严重时头部也变白。病虾初期尚能蜕壳生长,但活动能力降低,甚至死亡。此病病程长短不一,但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对苗种的危害要大于成虾,而且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首先应从预防着手。一、具体措施与方法1.亲虾选择:最可靠的方法是选择自繁的无病虾苗进行养殖,并在年底回收用作亲虾。其次是选购疫区外的成虾用作亲虾,以确保生产出健康的虾苗。如果亲虾的体色偏淡,甲壳内的肌肉呈混浊状,尾扇具明显的白色条纹,则表明亲虾已被感染,在该群体中那怕只有少数个体具有上述症状,那么这批亲虾必须予以淘汰,如果心存侥幸,认为剔除病虾或进行消毒处理即可治愈,那么所育成的虾苗将很难保证不发生肌肉白浊病。2.消毒、预防措施:亲…  相似文献   

8.
《科学养鱼》2001,(10):56-56
罗氏沼虾白体病亦称白斑病、白浊病、白尾病,是一种对罗氏沼虾养殖特别是育苗期间能造成毁灭性危害的病害,2001年上半年在江苏、浙江、上海等罗氏沼虾育苗场广为流行,其发病率达到80%以上,造成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据我们初步研究,其主要病原是病毒性的,病毒感染后的虾苗由于细菌继发性感染而造成大批死亡,甚至全场覆灭。我们认为2001年上半年之所以江浙沪三省罗氏沼虾育苗场白体病大流行主要是亲虾带病原。我们从2000年起对罗氏沼虾白体病的防治方法进行初步研究,并在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广东等地罗氏沼虾虾苗…  相似文献   

9.
郑林 《水产科技》1999,(3):22-22
罗氏沼虾是淡水池塘“三高”养殖主要品种之一,去年我省养殖面积达17万亩,今年继续增加。现正值虾苗繁育放养旺季。针对当前虾苗生产及病害状况,省西江水产增殖中心(肇庆)牵头组织,5月2日在肇庆市蚬岗镇召开了两省(区)“罗氏沼虾育苗肌肉白浊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山大学博士导师、鱼虾病研究专家何建国教授,省海洋与水产厅林蠡博士,广西农大,  相似文献   

10.
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成虾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所采集病样按其症状分为肌肉白浊病(以上海和浙江病样为主)、蓝体病(以江苏病样为主)、红体病(以浙江病样为主)三类.从采集的罗氏沼虾病样中分离到优势细菌11株,人工感染健康罗...  相似文献   

11.
罗氏沼虾不同群体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罗氏沼虾3个群体:缅甸群体(AA)、浙江养殖群体(BB)和广西养殖群体(CC)及其6个杂交组合子一代5月龄的4个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各项指标的杂种优势率,并对各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除BB♀×AA♂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在腹长和体重上没有表现出杂种优势,CC♀×BB♂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在头胸甲长指标上表现出杂种劣势外,5月龄的杂交子一代在4个生长指标中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0.11%~10.18%)。不同杂交组合间和不同性状间的杂种优势存在差异,AA♀×CC♂杂交组合子一代4个指标的杂种优势率均高于其他杂交组合子一代,体重的平均杂种优势率均高于其他3个指标的平均杂种优势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繁群体后代间在4个生长指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杂种子一代与该组合的自繁后代相比较,只有缅甸群体、广西养殖群体及其杂种子一代的体长指标在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6个杂交子一代的体重指标差异不显著,其他3个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AA♀×CC♂杂交子一代体长与自繁(CC♀×CC♂)后代的体长存在显著差异;在头胸甲长、腹长和体长3个指标中,CC♀×BB♂杂交子一代与AA♀×BB♂杂交子一代和AA♀×CC♂杂交子一代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CC♀×BB♂杂交子一代在3个指标中的平均值均低于这两个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2.
征月 《水产科技情报》1999,26(3):112-114
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冷冻调理品的加工方法和保鲜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加工后的罗氏沼虾,其保藏性能增强,加添加剂后罗氏沼虾的鲜度下降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13.
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条件下的生长和存活率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养殖条件下罗氏沼虾重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以106个罗氏沼虾家系为材料,将每个家系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池塘中,以不同的养殖密度养殖,两个月后测定每个家系的头胸甲长、腹长、体长、体重及存活率,并以家系为单位进行同一性状在两种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头胸甲长、腹长和体长在两种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的对应性状间均呈不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依次为r=0.109、r=0.15和r=0.143;体重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5);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2,P<0.01)。头胸甲长、腹长和体长的变异系数范围在10.85~18.09之间;两个土池中体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6.80和43.47,说明罗氏沼虾体重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选择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在不同养殖条件下,以体重、存活率为选育指标,尽管选择趋势不变,但选种效果有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罗氏沼虾育种项目,2006年利用罗氏沼虾3个群体,通过巢式交配设计,实现了大规模构建罗氏沼虾父系半同胞家系。实验中,每箱放置亲虾1雄5雌,按交配设计共布置100个交尾网箱;通过对培育条件及幼体数量的标准化,使每个家系在幼体培育的各个阶段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减少由于条件不一致造成的家系间的环境偏差。结果显示,500尾雌虾抱卵虾为271尾,亲虾抱卵率平均为54.2%,且每个网箱出现两尾以上抱卵虾的网箱数为92个,占全部网箱数的92%;通过标准化培育,最终建立了123个家系,其中含有父系半同胞家系37个。本试验结果为建立罗氏沼虾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甲壳动物十足目的大多数种类,其受精卵自产出后就附着于亲体腹部,并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直至孵化,这对于胚胎的发育、保护和幼体散布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胚胎的附着机制较为复杂,与刚毛、卵柄、卵索、卵膜和黏液腺有关:卵柄和卵索的形成决定了胚胎发育的顺利进行;卵膜的变化影响着胚胎的附着;黏液腺在胚胎附着过程中形成卵柄和外层卵膜,胚胎是依靠卵柄或卵索附着于腹肢的刚毛上,进而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的方法研究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胚胎及其附着结构。结果表明,胚胎附着与母体腹肢的结构、黏液腺分泌的黏液相关,也与胚胎表面结构、次级卵膜的形态和结构密切相关。原肢底节和内肢刚毛密而长,基部有细小的分支,有利于胚胎的附着,外肢刚毛羽状则有利于胚胎的托附和保护。抱卵雌虾腹肢的原肢和内肢上布满腹肢黏液腺分泌的黏液;携卵刚毛中空、壁厚,刚毛外壁由微绒毛状结构组成,扩大了携卵刚毛的表面积,以利胚胎附着。胚胎外表面由初级卵膜和次级卵膜组成,次级卵膜主要由卵巢黏液腺分泌的黏液参与形成。排卵时,受精卵依靠坚韧的次级卵膜相互粘连,同时,部分受精卵在刚毛上滑动、旋转,并借助次级卵膜逐渐形成了卵柄或卵索固着在腹肢刚毛上。从受精卵到胚胎孵化,胚胎之间最主要的连接方式是依靠次级卵膜的连接。胚胎的表面有许多褶皱和黏液,利于胚胎的附着以及胚胎对溶氧和小分子物质等的通透。以上结构与附着相适应,保证了胚胎发育的顺利进行和幼体的正常孵化。本研究旨为进一步认识甲壳动物胚胎附着机制、胚胎发育和人工育苗的研究提供参考。[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67-73]  相似文献   

16.
罗氏沼虾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6个罗氏沼虾家系(包括32个半同胞家系)5月龄的5个生长性状进行测量。采用动物模型,把性别、雌虾出池时是否抱卵作为固定效应,并以日龄为协变量,借助DFREML方法估计头胸甲长、腹长、最后腹节长、体长和体重等性状的方差组分,进行遗传参数的估算。结果表明,5个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中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6.80;罗氏沼虾5月龄头胸甲长、腹长、最后腹节长、体长和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06、0.07、0.02、0.07和0.07,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属低遗传力;5个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系数在0.398~0.910之间,遗传相关系数在0.35~1.0之间,其中头胸甲长与体长的遗传相关程度最高,遗传相关系数为1.0,体长与体重的遗传相关程度次之,遗传相关系数为0.98。本研究可为罗氏沼虾的进一步选育提高和杂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17.
18.
19.
罗氏沼虾幼体及成虾消化酶活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魏华 《水产学报》1996,20(1):61-64
罗氏沼虾幼体及成虾消化酶活性魏华,赵维信(上海水产大学,上海200090)关键词罗氏沼虾,幼体,消化酶THEACTIVITIESOFDIGESTIVEENZYMESOFLARVAEANDADULTINMACROBRACHIUMROSENBERGII¥...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评估罗氏沼虾的育种值,利用罗氏沼虾106个家系中2628尾个体的体重资料,分别考虑日龄、性别和雌虾出池时是否抱卵等因素,设计了4种单性状动物模型,应用BLUP法估计个体的体重育种值。4种模型所估计的体重遗传力差别较大,遗传力范围在0.02~0.13之间。分析表明,家系混养前日龄与家系出池体重测定值存在极显著的相关(r=0.434,P<0.01),说明家系混养前日龄对混养后家系个体的体重有显著影响,提示在动物模型设计时,应该考虑家系混养前日龄作协变量;在考虑性别效应、雌虾出池时的抱卵效应,并以家系混养前日龄为协变量,获得的育种值估计较其他模型更为准确。实验还对育种值选择与表型值选择的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依据育种值选择与依据表型值选择的结果存在着较大差异,两种选择方法选取的前53个家系育种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70和0.58g,前者比后者提高20.7%,提示依据育种值的选择效率要高于表型值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