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研究分析50份不同爆裂玉米种质材料的果穗性状及其膨爆特性。结果表明,果穗性状中秃尖长的变异系数为68.88%;果穗穗长、行数、行粒数、穗粗、百粒重呈正态分布,果穗秃尖长呈偏态分布。膨爆特性中膨爆倍数的变异系数为32.86%,膨爆倍数呈正态分布,膨爆率呈偏态分布,表明爆裂玉米种质材料间主要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膨爆特性、果穗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膨爆倍数与膨爆率呈显著正相关;膨爆倍数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呈正相关,与秃尖长、百粒重呈负相关;膨爆率与行粒数、穗粗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秃尖长、行数、百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通径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25个杂交组合,对玉米的穗长等7个农艺性状与子粒产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7个农艺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除穗行数外,其余为正值.其中穗长、行粒数、结实长达到极显著标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粗、出籽率与子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p=8.760 4),其次为穗粗(p=7.201 7),而千粒重等4个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出籽率高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粗、穗长、行粒数与单穗净重、单穗鲜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穗行数、穗长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脉数与株高、叶片数和行粒数极显著正相关。通经分析表明: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和叶脉数依次对单穗净重有直接影响;穗长、穗粗、秃尖长和叶片数依次对单穗鲜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甜、糯玉米杂交种产量相关性状分析与育种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4个甜、糯玉米为研究材料,对影响甜、糯玉米鲜穗产量的8个性状和影响糯玉米籽粒产量的10个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主要数量性状对甜玉米鲜穗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穗长、穗粗、采收日数、穗行数、穗位高、行粒数、秃尖、株高;对糯玉米鲜穗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穗位高、株高、行粒数、采收日数、穗粗、穗长、秃尖、穗行数;对糯玉米籽粒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千粒重、穗粗、株高、穗行数、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出籽率、秃尖、生育期。  相似文献   

5.
对鲁南地区种植的18个玉米品种的产量与9项主要农艺性状作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农艺性状对玉米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出籽率>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穗位>株高>秃尖,其中,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为出籽率(0.9412)、百粒重(0.9309)、行粒数(0.9284)、穗行数(0.9165)、穗长(0.9147)、穗粗(0.9143);其次为穗位(0.9039)、株高(0.9003);秃尖(0.5359)与玉米产量的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代主要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演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密度为主区(15 000、45 000、75 000株/hm2),品种为副区,对我国不同年代34个主要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千粒重显著增加,出籽率显著降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穗部性状对产量的作用依次为穗粗千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穗粗、千粒重、行粒数的增加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玉米品种选育中应保持行粒数,着重改良穗粗、千粒重,提高出籽率,并协调出籽率与其他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华北地区1970-2005年审(认)定的26个玉米单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株型由平展型逐渐向紧凑型和半紧凑型过渡;产量稳步提高;穗长、穗粒数和行粒数增多;穗位高有下降趋势;秃尖长和秃尖度有上升趋势;千粒重、株高、穗行数、穗粗、出子率、ASI和成熟期等性状趋于稳定;产量的绝对杂种优势和相对杂种优势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试验结果认为,千粒重、行粒数、穗粒数和穗行数对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最大,是我国华北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玉米杂交种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玉米产量与其它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变量与其它农艺性状关系的密切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9个性状的关联顺序依次为生育期〉千粒重〉穗长〉穗行数〉穗粒高〉出籽率〉株高〉行粒数〉秃尖。与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是生育期、千粒重、穗长、穗行数、穗位高和出籽率。  相似文献   

9.
主要对8个含非洲血缘的玉米杂交种主要穗部性状与其单株产量之间了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各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穗行数、穗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穗部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百粒重、穗长、穗行数、穗粗、行粒数。因此,为了获得含非洲血缘的高产玉米杂交种,应着重选择百粒重较大、穗长较长和穗行数较多的基因型,而对于穗粗和行粒数的选择标准可以放宽。  相似文献   

10.
玉米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我省晚熟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其相关性状的关联顺序依次为:千粒重>穗长>生育期>秃尖>穗行数>株高>行粒数。  相似文献   

11.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骨干系法组配78个杂交组合,对玉米的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进行遗传相关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均达到极显著标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总体效应值最大(0.733),其次是穗粗(0.698)。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行粒数多的类型,同时,保证一定的千粒重,对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2.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2005年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7个组合的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川单13,高产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子粒深度、穗行数和出籽率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和行粒数与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株高、穗位高和出籽率,其中穗长和穗行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分析表明,高产组合间各性状变异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玉米突破性高产育种应加强种质的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和出籽率的选择,并把遗传改良的重点放在穗长上。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结构分析和高产育种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7个玉米杂交种通过对7个穗部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长、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较大;出籽率、结实长、千粒重、穗粗、穗长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为正值且较大.因此,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出籽率、结实长和千粒重,提高出籽率和千粒重,增加结实长兼顾其它穗部性状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外源DNA浓度是影响玉米开苞导入技术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玉米开苞导入技术将玉米自交系13A的总DNA以不同浓度分别导入受体玉米自交系沈109和系599中,得到了广泛的变异。结果表明,供体DNA的浓度对导入后代的结实率和转化率都有影响,供体DNA的浓度在500~800 μg/mL为宜。  相似文献   

15.
玉米单交种产量指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邢吉敏  蔡春泉 《玉米科学》2003,11(4):067-071
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84个正反杂交组合,随机区组种植后,对16个玉米产量构成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线性回归和通径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穗位、株高、穗位/株高、穗长、穗粗、结实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子粒长、子粒长/宽比11个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为正值,除穗行数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10个性状皆达极显著水平;以决策系数来确定16个产量性状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穗长>子粒长>穗粗>行粒数>结实长>穗位>百粒重>穗行数>容重>叶角>子粒厚>子粒宽>出籽率>子粒长/宽>穗位/株高>株高  相似文献   

16.
玉米11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成  薛雁  何代元  刘强 《杂粮作物》2003,23(1):9-13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成35个组合,对玉米的生育期等11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等7个性状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为显著正相关,穗位高和穗粗为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穗行数为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果穗结实长度等7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面千粒重等4个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在玉米高产育种中,要重视选择果穗结实长、籽粒行数多、果穗长和出籽率高的类型,适当注意穗位高等3个性状的选择,对千粒重等4个性状的选择可适当放宽。同时,也要注意到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把杂交种的各农艺性状协调到最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