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曾孟潜     
曾孟潜 研究员 1937年生,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学专业,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分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现为中国遗传学会、国际玉米遗传协会、美国作物科学学会会员、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鲜食玉米分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2.
刘翔 《世界农业》1995,(7):40-41
美国的植物种质检疫连云港动植物检疫局刘翔美国设有专门的国家植物种质系统(NationalPlantGermplasmSystem),致力于保护地球植被的遗传多样性,收集世界各地的植物种质,并对这些种质进行评价、分类和贮藏。此系统隶属于美国农业部,在全...  相似文献   

3.
第3届国际红花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共同组织,于1993年6月14—18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德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意大利、肯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泰国、土耳其、美国、中国等15个国家的代表共84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  相似文献   

4.
美国植物遗传资源系统管理与发展︵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卢欣石何琪一、美国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历史与变迁1美国早期的引种历史美国的天然作物种质资源非常贫乏,早期的移民初踏上这块新大陆时,除了向日葵等极少数作物外,几乎没有可供食用的作物,他们从欧...  相似文献   

5.
农民权是植物新品种及遗传资源保护中最重要的权利形式之一。本文总结了植物新品种保护中农民权的国际公约及美国、日本、印度及非洲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现状和特点,进一步提出了对完善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中农民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方健  司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55-20157
在对农业植物遗传资源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最重要的2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为例,阐述了我国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揭示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不规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意识;设立专门的法律制度保护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完善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强我国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保护。  相似文献   

7.
植物矿质营养遗传性状的改良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矿质营养遗传性状的改良与利用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张福锁,张亚科植物矿质营养性状改良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从1981—1992年已连续召开了四届“植物矿质营养遗传特性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且1994年在美国又准备召开一个国际性的“植物矿质...  相似文献   

8.
《农村百事通》2011,(2):94-95
美国竹柳是美国加州农大与美国几家大型纸业集团及美国林业种苗巨头联合研究培育的新品种,是通过美国寒柳、朝鲜柳、筐柳、毛竹基因组合杂交选育,利用多元遗传种质材料.再通过高新技术复合杂交的林木新秀,因树干修长,材质如柳而得其名,美国竹柳由于具有多种植物的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9.
李家洋,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Brandeis)大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家洋,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Brandeis)大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家洋,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Brandeis)大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rces,简称IBPGR)成立于1974年,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属下的一个国际科学组织,总部设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它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国际植物遗传资源活动,进一步加强全球植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 任务和组织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作为一个国际农业中心,其具体的工作任务是促进、指导和合作进行全球的植物遗传资源活动,支持各个考察团体广泛收集那些遗传上富有多样性的植物样品,在植物遗传资源妥善保管的地方促成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基  相似文献   

13.
植物遗传资源学家关注环境问题 1991年6日,数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植物遗传资源学家齐集挪威首都奥斯陆,参加国际植物遗传资源专题系列论坛。他们回顾世界植物遗传资源的历史和现状,讨论环境问题对其造成的影响和应采取的紧急措施,疾呼:“为了人类的生存,安全而持续地利用全球植物遗传资源”。他们警告说:“将来世界农业的成功取决于它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如果失去了植物遗传资源,失去了生物遗传多样性,我们就会失去选择,失去了适应能力,就会危及地球上人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李新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40-17342
研究了植物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问题,求出了植物单基因遗传和双基因遗传中逐代传播后总体基因型的概率分布以及极限分布,为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究植物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问题,就植物的单基因遗传和双基因遗传性,讨论遗传基因的极限分布。单基因遗传是指后代继承亲体中的某一种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如果所考虑的某一遗传特征是由2种基因A和B控制的,那么后代就仍有2种可能的基因A和B。假设某种植物有A、B2种不同的单基因型,且具有单基因遗传性。采用A基因与每种基因结合的方法培育此种植物后代。则经过若干年后,培育的此种植物的基因都是A。在常染色体遗传中,后代是从每个亲体的基因对中各继承1个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对(也称基因型),这样的遗传是双基因遗传。如果所考察的某一遗传特征是由2个基因A和a控制的,那么就有3种可能的基因对,分别记为AA、Aa和aa。假设某种植物有AA、Aa、aa3种基因型,且具有双基因遗传性。采用aa型与每种基因型结合的方法培育此种植物后代。则经过若干年后,培育的此种植物都是aa型。可见,在植物的基因遗传中,无论是单基因遗传还是双基因遗传,用某种基因与每种基因结合的方法培育这种后代,则经过若干代后,这种植物的基因均为该基因。该研究为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大豆 美国Monsanto公司的科学家将镇草灵除莠剂抗性基因拼接到大豆植物基因组中,他们借助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faciens)重组质粒转化大豆植物子叶外植体,获得了稳定的转基因大豆植物再生株。Agracetus公司的科学家则把外层包有DNA的金属钨微粒射进未成熟种子的分生组织细胞里,这些遗传因子是编码β-葡糖苷酸酶或卡那霉素的,大豆再生植株保持了遗传稳定性。美国植物细胞研究所还将巴西果中和硫基因转入大豆中,获得了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植物育种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国际种业的发展方向。分析美国植物育种领域的研究布局,可以为中国的植物育种研究方向的确定和研究计划的制订提供参考。本文分析了美国两项重要的植物育种研究计划的目标、研究重点、特点与影响,发现其育种正从单纯地关注技术向关注粮食安全、环境和可持续性转变,植物育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多学科融合将催生育种领域突破性技术的产生。为此提出中国应重视基因资源的保存和信息化管理及共享,加强作物遗传改良的新方法与新工具的研发,注重作物分子生物学层面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植物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问题,就植物的单基因遗传和双基因遗传性,讨论遗传基因的极限分布。单基因遗传是指后代继承亲体中的某一种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如果所考虑的某一遗传特征是由2种基因A和B控制的,那么后代就仍有2种可能的基因A和B。假设某种植物有A、B2种不同的单基因型,且具有单基因遗传性。采用A基因与每种基因结合的方法培育此种植物后代。则经过若干年后,培育的此种植物的基因都是A。在常染色体遗传中,后代是从每个亲体的基因对中各继承1个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对(也称基因型),这样的遗传是双基因遗传。如果所考察的某一遗传特征是由2个基因A和a控制的,那么就有3种可能的基因对,分别记为AA、Aa和aa。假设某种植物有AA、Aa、aa3种基因型,且具有双基因遗传性。采用aa型与每种基因型结合的方法培育此种植物后代。则经过若干年后,培育的此种植物都是aa型。可见,在植物的基因遗传中,无论是单基因遗传还是双基因遗传,用某种基因与每种基因结合的方法培育这种后代,则经过若干代后,这种植物的基因均为该基因。该研究为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国内冷杉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同时对国内外冷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冷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不同水平的研究情况,提出了冷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李家洋,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Brandeis)大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助理、所长,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