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辽宁省猪血凝性脑脊髓炎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辽宁省各地区采集猪血清样本和HEV感染疑似病例脑组织样品,进行HEV抗体和病原学检测,结果910份样品中有451份呈现HEV抗体阳性反应,阳性率为49.6%;23份疑似病料检测HEV阳性率为73.91%,多与PRRSV等病原混和感染.依据临床样本资料和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表明,辽宁省各地区普遍存在HEV感染,主要为隐性感染,发病猪均为45日龄以下仔猪.通过检测猪血清HEV抗体效价,可以判断HEV感染状态,为养猪场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湖北省内规模化养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感染及疫苗免疫状况,在省内17个地市的50个规模化猪场采集5160份血清样品进行了PRRS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未免疫猪场PRRS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33.54%(21.10%~46.92%),其中公猪的阳性率为0,母猪的阳性率为7.69%,而育肥猪、保育猪及哺乳仔猪的阳性率分别为34.24%、28.18%和38.53%;免疫猪场PRRS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75.52%(68.46%~100%),其中公猪的阳性率为100%,母猪的阳性率为96.78%,育肥猪、保育猪及哺乳仔猪的阳性率分别为70.07%、74.28%和68.46%。说明PRRS在湖北省普遍流行,且感染程度高,流行范围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快速检测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的RT-PCR方法,根据GenBank中HEV的HE基因和S基因设计了1对引物,在优化RT-PCR反应条件的基础上,成功的扩增出323bp的特异性条带。检测与HEV亲缘性较高的牛冠状病毒及猪的伪狂犬病毒均为阴性,最低可以检测到10个TCID50/100μl的病毒,说明该方法的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用此RT-PCR方法对感染HEV的小鼠和猪进行检测,结果能从发病动物的多种组织中检测到病原,其中以脑组织的检出率最高。因此,临床疑似病例检测时以脑组织为最佳检测样本  相似文献   

4.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RT-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建立快速检测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的RT-PCR方法,根据GenBank中HEV的HE基因和S基因设计了1对引物,在优化RT-PCR反应条件的基础上,成功的扩增出323bp的特异性条带。检测与HEV亲缘性较高的牛冠状病毒及猪的伪狂犬病毒均为阴性,最低可以检测到10个TCID50/100μl的病毒,说明该方法的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用此RT-PCR方法对感染HEV的小鼠和猪进行检测,结果能从发病动物的多种组织中检测到病原,其中以脑组织的检出率最高。因此,临床疑似病例检测时以脑组织为最佳检测样本。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黄淮白山羊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安徽省黄淮白山羊衣原体病的流行情况,本次调查采用间接血凝(IHA)试验对主要养殖区的11个县(市)621份山羊血清进行了衣原体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1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6.7%(104/621);对不同送检地区、不同年龄的山羊和不同状况母山羊的衣原体抗体阳性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养殖区的黄淮白山羊普遍存在衣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6.
笔者实验分别建立了用于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及猪轮状病毒的RT-PCR方法,通过该方法对52份疑似病料进行了检测,以调查猪群中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混合感染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7份样品表现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轮状病毒混合感染,占样品总数的28.8%  相似文献   

7.
研究2009-2010年我国部分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混合感染的情况。采用PCR和RT-PCR方法对采集自我国安徽、江苏、山东、浙江等7省的227份组织和血清样品进行PCV2和PRRSV检测。PCV2a感染率为15.9%,PCV2b感染率为44.5%,PRRSV感染率为45.8%,其中17份样品表现为PCV2a和PRRSV的混合感染,50份样品表现为PCV2b和PRRSV的混合感染,10份样品表现为PCV2a,PCV2b和PRRSV的混合感染,分别占样品总数的7.5%,22.0%和4.4%。猪群中PCV2和PRRSV的感染比较普遍,混合感染率也较高,加重了疫病防控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嵌合猪圆环病毒(PCV1-2)对仔猪的致病性与免疫原性,检测了健康普通仔猪接种PCV1-2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清与组织中的病毒含量及血清学变化。结果显示,仔猪接种PCV1-2后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未受影响,未出现可见的临床症状和大体病理变化,仅部分出现轻微的组织病理变化。血清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蛋白抗体在接种后第14天出现阳转,第28天时抗体阳性率达到100%,表明PCV1-2诱发仔猪快速产生了针对PCV2 ORF2蛋白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反应。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血清中PCV1-2 DNA含量在接种后逐渐上升,第28天时达到最高,之后迅速下降;第35天宰杀时组织中病毒含量以肺门淋巴结中最高,心脏中最低;而常规PCR难以检出血清和组织中的PCV1-2 DNA,表明PCV1-2接种后只引起仔猪的轻微感染。研究数据表明,PCV1-2对仔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致病性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猪瘟流行情况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LISA对湖南省规模猪场送检的953份血清进行了猪瘟抗体的检测,对305个病例(场次)进行了猪瘟抗原的检测。结果表明未免疫猪的抗体阳性率仅为2%,免疫猪的抗体阳性率为55.59%;305个病例(场次)其猪瘟抗原的阳性率为61.97%。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江苏泰兴某些猪场相继发生了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造成大量哺乳仔猪甚至育肥猪发生死亡。对采集腹泻病料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分析。首先用特异性引物对采集的病料样品进行常见猪病的PCR或RT-PCR检测,并处理病料组织进行电镜观察;腹泻病毒经1日龄未吃初乳的仔猪进行猪体复归试验,再次收取病料并进行病毒纯净性检测;最后测定了腹泻组织毒对5,15,25日龄仔猪的致病性,及对25日龄仔猪的半数致死量。结果表明:PCR与RT-PCR鉴定结果腹泻猪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所致,在组织中没有其他常见猪传染病病原的存在;电镜观察呈典型的PEDV冠状形态;以特异性引物扩增S1基因,分析测序结果并进行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该毒株与当前流行性腹泻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远,而与我国当前流行的PEDV变异株亲缘关系近;该毒株对5,15,25日龄仔猪100%致死,感染后表现腹泻、呕吐等典型的PEDV感染症状。  相似文献   

11.
为探求2012-2013年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在福建省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采自福建省125个规模猪场的257份发生腹泻病料进行PED病原检测,并分析PEDV致猪群的发病情况。结果:被检病料PEDV的阳性率为63.04%(162/257),能导致不同阶段猪群发病,尤其是对哺乳仔猪的发病率最严重,死亡率高达100%。表明:PEDV在我省发病仍较为严重,应加强防控,以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为丰富福建省猪细环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本研究根据猪细环病毒1a型、1b型和k2型特异性检测引物对临床顽固性腹泻仔猪病料组织进行PCR检测,结果从1例病料中检测到猪细环病毒k2型阳性。并通过设计猪细环病毒k2型ORF2基因特异性引物对阳性病料扩增后进行克隆测序,获得猪细环病毒k2型ORF2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所克隆的猪细环病毒k2型福建株ORF2基因全长为203 bp,编码有67个氨基酸。本实验株ORF2基因和猪细环病毒k2型代表株德国家猪分离株2p株(Gen Bank登录号AY823991)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7.5%;和猪细环病毒1a型(Sd_TTV31株)和1b型(1p株)代表株核苷酸同源性均低于50.0%,分别为43.9%和47.3%。从遗传进化关系上看,本实验株ORF2基因和Gen Bank中猪细环病毒k2型处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而猪细环病毒1a型和猪细环病毒1b型均处于其他遗传分支。本研究首次在福建猪群中检测到猪细环病毒k2型感染。  相似文献   

13.
旋毛虫基因重组抗原快速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旋毛虫基因重组抗原(TSRA)建立了诊断猪旋毛虫病的快速ELISA诊断试剂盒,用TSRA和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ES)分别对12份人工感染旋毛虫病猪血清进行快速ELISA检测,阳性率为100%。在猪旋行虫病发病区随机采集103份血清和肉样,分别用TSRA和ES作抗原对血清进行快速ELISA检测,结果显示,它们与肌肉消化法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12%和96.3%,研究证明,用TSRA组装的诊断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部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限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和明确制约机械粒收质量的因素,对于辽宁省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和生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5-2017年在辽宁省中部的铁岭县蔡牛镇、沈北新区黄家村和海城市耿庄开展了5组玉米机械粒收试验与示范,通过对41个参试品种57个品次粒收质量指标的测试与评价,结果表明:(1)子粒破碎率均值为11.38%,5组试验均高于国家标准≤5%的要求,破碎率偏高是目前辽宁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2)收获产量损失率平均为3.93%,低于国家标准≤5%要求,但不同试验组间差异较大,变幅为0.78%~12.60%,部分田块机械粒收产量损失较大;(3)57个品次样本子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6和0.45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子粒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和杂质率高的重要因素;(4)产量损失主要来自落穗损失,占总损失量的63.2%~92.5%,落穗损失与植株倒伏倒折密切相关;(5)10月中下旬(10月13日至10月21日)收获,87.2%的参试品种子粒含水率可下降至25%以下,处于适宜机械粒收水分范围。本研究认为,辽宁中部地区热量资源丰富、玉米适采期长,10月中下旬收获时子粒含水率不是当前制约机械粒收质量和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而后期茎秆衰老慢和抗玉米螟、茎腐病品种的选育,控制倒伏与落穗的技术措施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梅花鹿副结核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调查2012年吉林省梅花鹿副结核病感染现状,为吉林省今后制订梅花鹿副结核病预防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吉林省富有代表性的4个梅花鹿养殖地区的630份血清样本,用ELISA方法进行副结核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吉林省梅花鹿血清中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阳性率为18.73%,其中,辽源的梅花鹿副结核病阳性率为25.00 %,为吉林省副结核病之首,而四平的梅花鹿副结核病的阳性率为11.86%,明显低于其他3个地区。通过对梅花鹿在年龄与性别方面进行统计学两两比较分析发现,仔鹿与育成鹿及成年鹿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育成鹿与成年鹿二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鹿群的副结核病阳性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吉林省梅花鹿副结核病流行不容乐观,提示广大饲养者及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梅花鹿副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主要农业灾害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辽宁农业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利用辽宁省1980—2010年粮食总产及1996—2005年农业灾害资料,分析了辽宁各地主要农业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霜冻灾害和病虫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灾害的发生,粮食总产与受灾程度呈周期性波动,受灾程度与对应年份的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 P<0.01)。从时间序列来看,1989、1994、1997、2000、2001年辽宁受灾程度较高,受灾面积均超过2.5×106 hm2,成灾面积超过1.3×106 hm2。2004—2008年灾情有所缓和。从农业灾害的空间分布来看,农业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辽西地区。按农业灾害强度大小依次为:辽西地区,辽北地区、辽南地区、辽中地区及辽东地区。各类灾害中以干旱灾害、洪涝灾害和风雹灾害影响较大,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三者所占的比重为78%~98%。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H1N1亚型猪流感遗传演化与变异的特性,2010年2月从河南省某发病猪场采集疑似猪流感的病猪鼻拭子,通过鸡胚尿囊腔传代接种法分离病毒,利用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及RT-PCR方法对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分离株的NA基因进行了序列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一株H1N1病毒,命名为A/swine/Henan/405/2010(H1N1)(SW/HN/405/10);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分离毒株NA基因与GeneBank中登录的类禽型H1N1流感病毒代表株有较高的同源性(92.1%~99.4%),与A /swine/ Hong Kong/ NS62 /2005的同源性最高;NA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没有核苷酸插入或缺失,其酶活性中心,二硫键及糖基化位点高度保守,但抗原位点有变异;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分离株的NA基因与类禽型H1N1猪流感病毒进化关系最近且处于同一分支上。由此推测该分离株NA基因可能来源于类禽型H1N1猪源谱系,遗传特征相对稳定,但同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说明该分离株还在不断地变异和演化。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河南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河南的流行状况、发病原因,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实验室组织样品检测等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存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各地区间没有差异,临床发病多在冬春季节,以30~70 d仔猪发病率最高(41%);165个猪场送检的组织样品中,65个猪场为阳性,阳性率达34.4%。提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河南危害严重,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防制。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辽宁省的农业经济效益,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域,以2001—2014 年农作物统计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数理统计和GIS 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近14 年玉米、水稻、大豆、油料和蔬菜5 种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4 年辽宁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增加16.97%,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分别增加17.30%和15.85%,且粮食作物始终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较大比例,大致为77.50%。(2)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0.54%,种植比例逐年上升,水稻种植面积减少79.6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增加33.4%,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4.73%,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减少63.36%。增加的地区集中在沈阳、铁岭、锦州等辽宁中北部地区。(3)通过对辽宁省各市5 种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GIS 空间分析,发现其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玉米、水稻、油料和蔬菜的种植结构呈现出以沈阳为中心向西、北辐射的分布特点,大豆的种植区域主要集聚在大连和沈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