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2 毫秒
1.
[目的]为革胡子鲶科学的高密度养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4种养殖密度(35、65、95、125 kg/m3)下革胡子鲶胃和肠道纹状缘厚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肉层厚以及肠道杯状细胞大小,分析不同养殖密度对革胡子鲶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养殖30 d时,养殖密度仅影响胃和肠道中段的纹状缘厚度。35 kg/m3密度组的胃纹状缘厚度显著低于65、95和125kg/m3密度组。肠中段的纹状缘高在35、65和95 kg/m3密度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125 kg/m3密度组。养殖60 d时,35 kg/m3密度组的肠中段纹状缘显著厚于65、95和125 kg/m3密度组,但粘液细胞则显著小于65、95和125 kg/m3密度组,而65、95和125 kg/m3密度组间纹状缘高度和粘液细胞大小差异不显著。35 kg/m3密度组与65 kg/m3密度组、95 kg/m3密度组与125 kg/m3密度组肠中段和肠后段的肠壁厚和肌肉层厚无显著差异,但35和65 kg/m3密度组显著高于95和125 kg/m3密度组。[结论]养殖密度仅对革胡子鲶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少量测量指标有影响,与革胡子鲶的高耐受性和适宜高密度养殖的特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健康和尾部溃烂的半滑舌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该症状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测定血液红细胞数(RBC)、血沉(ESR)、比积(Ht)、白细胞吞噬活力,血清MDA含量、SOD活力、补体C3和C4含量、溶菌酶(LZM)活力、白蛋白/球蛋白(A/G)。[结果]2组半滑舌鳎的血液生理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化指标中MDA含量、SOD活力、补体C3含量、A/G和吞噬率差异显著(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尾部溃烂的半滑舌鳎在血清MDA含量、SOD活力、补体C3含量、A/G和血液白细胞吞噬率等指标上与健康的半滑舌鳎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C对花鱼种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饲料中维生素C(VC)的含量对花Hemibarbus maculates鱼种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在水温为(25.0±3.0)℃的条件下,将14.84 g的花鱼种放养在12个网箱(60 cm×60 cm×120 cm)中,网箱放在室外2个水泥池(6.0 m×2.0 m×1.2 m)中。试验设F0(对照)、F1、F2、F3 4组,分别投喂按0、1 000、2 000和3 000 mg/kg(饲料)剂量添加含量为95%的包膜VC的试验饲料(粗蛋白37.0%、粗脂肪11.0%)。125 d的饲养结果表明:花的成活率为93.33%-98.67%,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花鱼种的特殊增重率先上升后降低,摄食含973.00 mg/kg VC的饲料时(F1组),鱼的特殊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其它组(P〈0.01),蛋白质利用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根据二次曲线拟合计算得出,花特殊增重率最高和饲料系数最低时,饲料中VC的含量为1 415.78-1 451.74 mg/kg;花鱼种血清中γ球蛋白含量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VC含量为973.00 mg/kg时达最高值,该组极显著地高于其它组(P〈0.01);花鱼种血清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而极显著升高(P〈0.01),分别在VC含量为2 857.00、1 882.00 mg/kg(F3、F2组)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试验探讨了不同配比饲料对革胡子鲶胃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用含蛋白量为28%、33%和38%的人工配合饲料分别与鲜杂饲料(鸡肠)按1:6、1:5和1:4分别混合为A、B和C组三种饲料,D组为鸡肠饲料。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分别用上述4种饲料对起始体重为(32.70±1.39)g的1龄革胡子鲶养殖51d后测定其胃肠中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投喂混有人工配合饲料的革胡子鲶胃肠蛋白酶活性随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C、D组酶活性显著高于A、B组;各组中胃肠淀粉酶活性总体偏低,但A、B、C三组胃、前肠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组;各组脂肪酶活性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5.
陈勇  郭丽  陈舒泛  丁怀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39-4540
[目的]了解补体组分在感染性鱼类疾病中的作用,为鱼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不同浓度(2×106、4×106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异育银鲫,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感染不同时间后肝脏中补体组分C3和C4的表达量。[结果]感染后4、5 h时,异育银鲫肝脏中C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感染后4 h时,不同浓度组之间C3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在感染后5 h时,感染浓度1组(注射2×106 CFU/ml嗜水气单胞菌)中C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染浓度2组(注射4×106 CFU/ml嗜水气单胞菌)。异育银鲫肝脏中C4的表达水平远低于C3。在感染后5 h时,感染浓度1组C4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处理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补体组分C3在鱼类免疫防御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池塘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14 ~ 17℃条件下,将大规格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225.69 g±32.28 g)随机放入9个四边形水泥池(池底面积为18.23 m2)中流水饲养,分别设置5.5、8.0、11.0 kg/m3 3个放养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养殖试验共进行70 d,观察并研究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和摄食率等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密度为8.0 kg/m3的组生长效率最高;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雨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明显(P>0.05);试验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而氨氮和化学耗氧量浓度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8.0 kg/m3的放养密度更适合大规格施氏鲟幼鱼的养殖,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肌肉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川鲶、细鳞斜颌鲴、丁鱼岁3种优质淡水养殖鱼类的含肉率、肥满度及肌肉的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其推广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对3种优质淡水鱼类的营养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3种鱼类的含肉率大小依次为:川鲶(68.47%)〉细鳞斜颌鲴(67.12%)〉丁鱼岁(64.04%),川鲶与丁鱼岁含肉率差异显著(P〈0.05);肥满度大小依次为:丁鱼岁(2.33)〉细鳞斜颌鲴(1.56)〉川鲶(0.86)。川鲶、细鳞斜颌鲴、丁鱼岁的蛋白质含量(占鲜样)分别为17.49%、17.56%、17.19%;脂肪含量(占鲜样)分别为4.63%、1.97%、1.69%。[结论]3种鱼含肉率比大宗养殖淡水鱼类的含肉率高,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也比较高,综合评价川鲶、细鳞斜颌鲴、丁鱼岁的营养价值较高,有较好的经济性状和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8.
革胡子鲶全血培养制备染色体条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革胡子鲶全血培养及染色体制备的条件方法。[方法]革胡子鲶消毒后用含有肝素的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采用RP-MI1640全培养基进行体外全血细胞培养。通过对革胡子鲶血液的细胞培养温度、秋水仙素浓度及加入时间、低渗时间及温度等各种条件的筛选,建立起较成熟的革胡子鲶全血细胞的培养和染色体制备的试验方法。[结果]5 ml培养基中加入0.2 ml全血,26℃下培养72h,在结束培养前6 h加入终浓度0.1μg/ml秋水仙素,低渗35 min,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分裂相。[结论]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染色体的结构、遗传变异、基因定位、荧光原位杂交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无公害稻田养殖革胡子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义丰镇万亩稻田养殖基地进行稻田饲养革胡子鲶(又名埃及胡子鲶),经过150天饲养,取得了显著成效。每667平方米(1亩)可产商品鱼450千克、稻谷550千克(因开挖鱼沟,比正常稻田播秧减少l0%)。稻田饲养革胡子鲶,可充分利用稻田特定的生态环境,把动、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黄金鲈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称量法、微量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和日立835-50型氨基酸分析仪分别测定了美国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的含肉率、粗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美国黄金鲈含肉率68.6%-71.2%,高于鲤鱼(63.5%-69.1%)和鲫鱼(62.3%-65.4%),且差异极显著;蛋白质含量18.9g/100g,高于青鱼、草鱼、花鲢、鲫鱼、河鲶鱼、斑点叉尾Hui、革胡子鲶和黄颡鱼;脂肪含量1.7g/100g,低于青鱼、斑点叉尾Hui和革胡子鲶,高于草鱼、花鲢、鲫、河鲶和黄颡鱼;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谷氨酸3.2g/100g,天冬氨酸1.9g/100g,甘氨酸0.9g/100g,丙氨酸1.4g/100g,合计7.4g/100g,高于河鲶,斑点叉尾Hui、革胡子鲶和黄颡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池塘集约化单独饲养胡子鲇的最佳放养密度。[方法]胡子鲇以放养密度20、30和40尾/m2放养于3口池塘中,150 d后分别比较3口塘中胡子鲇的单位面积产量、生产成本、利润和投入产出比。[结果]放养密度为30尾/m2时,成本投入的效益转化率最高,养殖利润最大,利润达18.52元/m2,集约化养殖胡子鲇的放养密度以30尾/m2为宜。[结论]胡子鲇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0尾/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营养液水培对卡特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方正  李英丽  赵斌  苏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29-12030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液配方对卡特兰(Cattleya hybrida)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方法,以清水培养为对照。[结果]配方C[0.614 0 mg/L Ca(NO3).24H2O+0.283 0 mg/L KNO3+0.240 0 mg/LNH4NO3+0.136 0 mg/L KH2PO4+0.154 0 mg/LMgSO4.7H2O+0.022 0 mg/L K2SO4+0.017 0 mg/L K2HPO4+0.012 0 mg/L NaC l+31.194 0 mg/L Na2Fe-EDTA+2.863 0 mg/LH3BO3+2.1190 mg/LMnSO4.4H2O+0.230 0 mg/L ZnSO4.7H2O+0.074 9 mg/L CuSO4.5H2O+0.024 7 mg/L(NH4)6MO7O2.4H2O]所处理植株的各项形态指标均明显优于其他配方,叶绿素含量也高于其他配方,但丙二醛(MDA)的含量与其他配方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卡特兰的无土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立梳式烟夹密集烘烤的最优装烟密度,为梳式烟夹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设55、65、75 kg/m33个装烟密度,以中部烟叶为试验材料,统计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经济性状,测定主要化学成分并进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烟叶外观质量随装烟密度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以65 kg/m3的装烟密度最好;随着装烟密度增加,烤后烟叶糖含量与总氮含量变化不大,烟碱含量逐渐增多,糖碱比值逐渐降低,并趋于协调状态;装烟密度越大,烟叶的感官质量越好。[结论]梳式烟夹密集烘烤装烟密度以65 kg/m3最好。  相似文献   

14.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豆油为脂肪源配制团头鲂幼鱼基础饲料,制成维生素C水平为0.2、33.4、65.8、133.7、251.5mg/kg和501.5 mg/kg的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随机投喂3组实验团头鲂幼鱼,每天投喂3次,达饱食水平,试验周期为9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呈先上升而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其中251.5 mg/kg和501.5 mg/kg Vc添加组团头鲂WG、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肝体比(H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差异,仅133.7 mg/kg Vc添加组团头鲂脏体比(VS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65.8~501.5mg/kg Vc显著降低了血液中白细胞(WBC)数量;添加65.8 mg/kgVc显著降低了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力,133.7 mg/kg和501.5mg/kg试验组显著降低了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添加501.5mg/kg Vc显著提高了团头鲂血清中甘油三酯(TG)的水平;添加133.7 mg/kg Vc显著提高了肌肉中SOD活性(P<0.05)。饲料中维生素C不同添加量对团头鲂幼鱼成活率、血液中红细胞(RBC)数量、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肌肉蒸煮损失等均无显著影响(P>0.05)。以鱼体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幼鱼饲料中Vc的适宜添加量为150 mg/kg。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摄食行为、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工厂化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工厂化条件下,设60、100和140尾/m~3 3种养殖密度,养殖周期50 d,记录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摄食行为,并测定其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在摄食行为方面,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和养殖密度的增加,珍珠龙胆石斑幼鱼摄食形态基本遵循圆锥形—碗形—团形—平铺形的变化规律;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珍珠龙胆石斑鱼分布在上层摄食比例逐渐降低,对应的平均摄食比例分别为80.0%、72.0%和66.7%,其在摄食等级1所占比例也逐渐降低,分别为82.7%、73.3%和64.0%。在生长性能方面,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平均增重、日增重、饵料转化率和生长效率等4项指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饵料系数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体长、全长、增重率、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等6项指标受养殖密度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珍珠龙胆石斑鱼白细胞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各项指标,以养殖密度为100尾/m~3的效果最佳。【结论】养殖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工厂化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适宜密度为100尾/m~3,既能保障其健康生长,降低生产成本,又可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放养密度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幼鱼血液激素、生理生化组分的影响机制,选取初始体质量为(29.70±1.32)g的俄罗斯鲟幼鱼,分别按2.5 kg/m~3(80 ind./m~2)(SD1组)、3.6 kg/m~3(115 ind./m~2)(SD2组)和4.7 kg/m~3(150 ind./m~2)(SD3组)3个养殖密度进行流水池塘(4.4 m×4.4 m×0.6 m)养殖,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90 d。结果表明:俄罗斯鲟幼鱼养殖50 d后,各密度组试验鱼皮质醇含量迅速升高,至90 d时,SD3密度组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SD1、SD2密度组;高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血红蛋白含量与养殖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养殖密度中俄罗斯鲟幼鱼的白细胞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SD3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较SD1、SD2组大幅增多,表明长期高密度养殖对俄罗斯鲟幼鱼免疫机能产生一定影响;各密度组血糖含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SD1组血糖含量显著低于SD2、SD3组(P0.05);各密度组总胆固醇和总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SD3组血液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SD1、SD2组(P0.05),且SD1和SD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养殖密度达到12.12 kg/m~3时,俄罗斯鲟幼鱼皮质醇含量急剧增加,加速幼鱼糖异生作用,耗能增加,试验鱼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俄罗斯鲟幼鱼能量利用顺序依次为血糖血清蛋白血脂。  相似文献   

17.
王栋  赵贵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22-10023
[目的]对梭梭组织培养的灭菌方法及外植体进行筛选,以期为其组织培养提供指导方法。[方法]以梭梭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灭菌剂处理的灭菌效果和不同粒径种子对无菌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梭梭种子最佳灭菌方法为75%酒精5 min+0.1%升汞8min;以直径¢2.0 mm的种子外植体,组培能获得较高的无菌苗成活率,可达65%以上。[结论]该研究结果建立了适合梭梭种子组织培养的表面灭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