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心兰茎尖诱导丛生芽高频率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文心兰茎尖为外植体,通过基本培养基(MS、1/2MS、1/2 N6)、植物激素(6BA、NAA)、培养条件(有机添加物、糖、培养物状态)等关键因子对文心兰丛生芽诱导、增殖、生根各培养阶段影响的试验,探讨了文心兰以丛生芽途径再生植株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茎尖诱导丛生芽较适培养基配方为1/2 MS+6BA 2.0 mg·L-1 +NAA 0.1 mg·L-1,诱导率为84.6%;丛生芽在MS+6BA 2.0 mg·L-1 +NAA 0.1 mg·L-1 +蔗糖30 g·L-1培养基中增殖效果较好,增殖系数为5.5;株高2.0~3.0 cm的试管苗是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材料;生根培养基适宜配方为1/2MS+IBA0.5 mg·L-1 +苹果汁100 g·L-1 +活性碳0.5 g·L-1 +蔗糖20 g·L-1,生根率为10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角豆"卡苏达"(Ceratonia siliqua L.‘Casuda’)的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技术,为其在我国的成功引种及种质资源保存奠定基础。【方法】以引自西班牙的长角豆"卡苏达"种子为外植体,培养无菌苗后,取其茎段作为组培材料,在筛选出初代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继代增殖培养基和生根诱导培养基的筛选,最后对长角豆组培生根苗进行了炼苗和移植。【结果】长角豆种子无菌苗在DKW+1.0mg/L 6-BA+0.1mg/L IBA+25g/L蔗糖的增殖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最适继代增殖培养基为DKW+0.8mg/L 6-BA+0.1mg/L IBA+60mg/L L-赖氨酸+25g/L蔗糖;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DKW+0.4mg/L IBA+20g/L蔗糖,生根率为93.33%,生根苗移栽后的平均成活率达到92.36%。【结论】成功建立了长角豆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为长角豆"卡苏达"的快速繁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冬枣苗木工厂化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枣一年生半木质化嫩枝,剪取带有芽6~8cm长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茎段芽诱导、试管苗继代培养增殖、诱导生根等培养基筛选试验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茎段芽诱导以MS附加较高浓度的生长素IAA 0.5 mg/L+NAA(1.0~1)m/L;增殖培养基以MS+NAA 0.1+BA(2~4)mg/L;诱导生根培养基以l/2MS+IBA 0.6 mg/L+NAA 0.15 mg/L+蔗糖20g/L+琼脂6 g/L为最佳培养基.结合技术应用,总结出冬枣组培快繁生产技术管理程序,使继代培养增殖倍数达到3.6~4.2,诱导生根率达到93%,移栽成活率达到92.4%.入圃苗成活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4.
以成年态葡萄柚的茎段为材料,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基本培养基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以及再生苗生根、炼苗与移栽技术。结果表明:(1)WPM+6-BA 1.0mg·L~(-1)+NAA 0.2mg·L~(-1)+蔗糖40g·L~(-1)为初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腋芽诱导率达78.33%;(2)继代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WPM+6-BA 0.75mg·L~(-1)+NAA0.2mg·L~(-1)+蔗糖40g·L~(-1),增殖系数达4.93,芽长达2.62cm;(3)培养基1/2WPM+NAA 0.1mg·L~(-1)+IBA 1.0mg·L~(-1)+蔗糖40g·L-1+AC 0.1%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63.33%,株高3.03cm,根粗壮;(4)生根苗移栽成活率达78%以上。  相似文献   

5.
栀子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栀子带腋芽茎段外植体为试验材料,研究了BA、IBA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上栀子茎段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及生根的影响,建立了栀子的茎段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初代培养基为MS+BA2.0 mg.L-1+IBA1.0 mg.L-1;最适继代培养基为MS+BA1.5 mg.L-1+IBA0.5 mg.L-1,增殖倍数可达2.9;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1.5 mg.L-1,生根率达98%,平均根长3.5 cm。  相似文献   

6.
以罗汉果带节茎段为材料,对其诱导、继代、生根和移栽等条件进行研究,为罗汉果组培苗生产体系的建立提供条件。结果表明:MS+6-BA 1.0 mg·L-1+NAA 0.10 mg·L-1+蔗糖30g·L-1+琼脂6.0g·L-1为诱导培养基,诱导率可达40.0%;继代培养采用单节茎段扦插和促进腋芽生枝方法,适合的培养基为2/3改良MS+IBA 0.5mg·L-1+GA30.3mg·L-1+蔗糖40g·L-1+琼脂6.0g·L-1,增殖系数为4.0;生根培养基为1/2改良MS+IBA 0.5mg·L-1+蔗糖2.0%+活性炭0.1%+琼脂6.0g·L-1,生根率达到94%;栽培基质以泥炭土∶珍珠岩=10∶2为宜,移植成活率可达97.8%。  相似文献   

7.
以欧美杨POR(Populus×euramericana)幼嫩茎段、叶片2种外植体为材料,研究诱导不定芽、茎伸长和生根的合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TDZ在芽诱导过程中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TDZ 0.05mg·L-1+6-BA 0.05 mg·L-1+NAA 0.05 mg·L-1+蔗糖30 g·L-1,茎段和叶片分化率分别为97.3%和88.6%;丛生芽的茎伸长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KT 0.5 mg·L-1+GA31 mg·L-1+果糖30 g·L-1,茎段和叶片来源的丛生芽的茎伸长率分别为95.5%和90%,茎伸长培养20 d,每个外植体超过3 cm的芽有3个以上。抽茎芽可直接转入生根培养基,在培养基1/2 MS+IBA 0.05 mg·L-1+NAA 0.05 mg·L-1+蔗糖30 g·L-1中生根率可达92.2%,生根数量多,苗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以八仙花的茎段、茎尖、叶片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6-苄基腺嘌呤(6-BA)和吲哚丁酸(IBA)进行增殖培养.结果表明:适宜八仙花外植体表面灭菌的方法是利用0.1%氯化汞(HgC l2)灭菌7 m in;不同类型的八仙花外植体在初代培养时的增殖效果不同,茎尖在培养过程中首先伸长生长,然后陆续长出侧芽,表明八仙花的茎尖是比较适合用来进行增殖培养的外植体;继代培养以MS+6-BA 1.0 mg.L-1+IBA0.12 mg.L-1为较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侧芽在1/2 MS+IBA 0.2 mg.L-1培养基中生根率和单苗根数量均较高,说明1/2 MS+IBA 0.2 mg.L-1为较好的不定根诱导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灰木相思离体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木相思Acacia implexa是南方优良的多用途造林树种,但种子繁殖性状分离严重,试图通过组织培养找到新的繁育途径。通过对灰木相思成年优树幼嫩的带腋芽茎段的离体培养试验,探讨了灰木相思茎段不定芽分化、继代增殖和壮苗生根的最佳培养条件。采用正交试验对防止培养过程中出现玻璃化苗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适宜灰木相思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Murashige and Skoog) 1.0 mg.L-16-苄氨基嘌呤(6-BA) 0.2 mg.L-1萘乙酸(NAA) 1.0 mg.L-1玉米素(ZT),适宜继代培养的培养基为改良1/2 MS(NH4 ∶NO3-=1∶2) 1.0 mg.L-16-BA 0.05 mg.L-1NAA,适宜进行壮苗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1/2MS 0.1 mg.L-1NAA,移栽后成活率可达70%。表3参11  相似文献   

10.
以长俊木瓜为材料,研究了其体细胞胚胎诱导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外植体是叶片,培养基为MS 6-BA1.0 mg-1 2,4-D0.2 mg·L-1,黑暗培养;非胚性愈伤组织向胚性愈伤组织转化的适宜培养基是MS 6-BA1.0 mg·L-1 NAA1.0 mg·L-1;胚性愈伤组织的保持与增殖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培养基为MS 6-BA1.0 mg·L-1 2,4-D0.2 mg·L-1;长俊木瓜叶片体胚的发生以加入ABA2.0 mg·L-1的MS培养基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玉米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s)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盲肠是鸡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养分,尤其是纤维的器官,对鸡的生长及后期产蛋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鸡的盲肠长度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方法】通过对白来航鸡与东乡绿壳蛋鸡杂交所得F2代个体的盲肠长度进行测量,并运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检测其基因分型,根据SNP检测数据运用SAS进行遗传评估,并用全基因组混合模型关联算法(GEMMA)进行单变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果】结果显示,盲肠长度表现出中等遗传力(0.39).GWAS鉴定出54个SNP与盲肠的长度显著相关,且1号染色体170 Mb附近对于盲肠长度来说是一个重要区域.在这个区域,覆盖26个SNP位点的18个基因被定为候选基因,其中2个分别在编码序列(CDS)和3'非翻译区(3'UTR),对应于NHLRC3和SIAH3,它们可能是影响盲肠长度的重要SNP位点和基因.【结论】利用GWAS筛选并鉴定出和鸡盲肠长度相关联的SNP位点及基因,将为揭示蛋鸡盲肠发育的机制和分子育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SLAF-seq技术的甘薯SNP位点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基因组中最普遍的遗传变异,是构建遗传图谱、完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遗传标记。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平台为SNP位点的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多倍体作物通常表现为基因组序列大且重复比例高,一直以来多倍体作物的SNP位点挖掘面临巨大的挑战。【方法】共收集300份甘薯种质资源,利用SLAF-seq测序技术进行测序。首先以马铃薯基因组为参照,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实验方案的系统设计,筛选特异长度的DNA片断,构建SLAF-seq文库。后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式获得海量序列,进而通过软件分析比对,获得多态性SLAF标签,最后在多态性SLAF标签上开发大量特异性SNP位点。【结果】对照拟南芥的测序数据与其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的结果表明,双端比对效率在本试验中为87.71%,酶切效率为93.22%,说明本试验SLAF建库正常。通过测序共产生498.14 Mb的读长数据,测序后各样品所获得的读长数目在441 595-2 731 920范围内,其中,冀薯4号获得的数据量最大,共计获得2 731 920个读长,对照拟南芥数据量最小,共计获得441 595个读长。测序质量值Q30的范围在88.37%-90.67%,样品3043 Q30测序值仅为87.31%,样品鄂紫1号Q30测序值为91.31%,所有样品Q30值均在80%以上。测序获得GC含量的范围在37.23%-38.09%,样品苏薯9号和浙薯2号存在极端值,样品苏薯9号的GC含量在39.80%,样品浙薯2号GC含量在37.10%,所有样品GC含量均值为37.64%,GC含量普遍不高,说明达到测序要求。本研究共计获得597 094 个SLAF标签,样品的平均测序深度为11.77×,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260 000个,占SLAF标签总数的43.54%。根据所获得的260 000个多态性SLAF标签来统计SNP位点信息,共计获得795 794个群体SNP位点。【结论】共获得498.14 Mb的读长数据,597 094个高质量的SLAF标签,260 000个多态性SLAF标签,从260 000个多态性SLAF标签上共计开发获得795 794个高质量SNP位点。表明SLAF-seq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甘薯SNP位点的开发,其效率远远高于SSR、AFLP、RAPD等分子标记技术。从全基因组范围获得的SNP位点可以进一步的用来完成后续群体进化分析和特异性SNP标记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不同小麦品种(系)株高及节间长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矮秆、中秆、高秆共20个小麦品种(系)的株高及各节间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矮秆小麦主要是通过缩短不同节间长度来降低株高,特别是基部节间;株高相近的品种(系)同一节间占株高的比例基本相同,株高类型不同的品种(系)其节间比例的变化相对较大;两个小偃麦矮秆种质31504-1和31505-1株高构成指数IL明显大于其它小麦,说明其抗倒伏性更稳定,这对小麦株高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长度的矮化中间丰砧(GM256)对金红苹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不同长度矮化中间砧(GM256)的金红苹果树体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矮化中间砧长度为20-25cm时,矮化效果明显,树体生长量较长,各类枝量均衡,丰产性强,达到了矮化和树势的统一,是生产上适宜采用的中间砧长度。  相似文献   

16.
AFLP是检测DNA多态性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综述了该技术原理、方法、特点及其在花生遗传多样性、抗性相关分子标记、根瘤菌、指纹图谱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柱头外露棉花柱长度与花器长度的相关及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具有柱头外露长度在10mm以上的长花柱柱头外露棉,其雌蕊、花柱和果柄都长,成极显著正相关。特别是柱头外露棉的果柄越长其柱头外露的长度也愈长,在育种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外,高温能促进柱头外露棉花柱的伸长,且会降低自交成铃率,但人工辅助授粉可以提高长花柱类的棉花自交成铃率。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不同体长黄鳝血清的胆固醇含量,发现黄鳝体长(x)与血清胆固醇含量(y)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回归方程y=6.059x 2.164,相关系数r=0.628 6.  相似文献   

19.
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AFLP是一种基于PCR技术的新的分子标记 ,也是一种可靠而又理想的遗传标记方法。本文简述AFLP的发展、原理、方法与特点 ,并综述其在遗传学和育种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症病毒囊膜蛋白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RT-PCR获得了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症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囊膜糖蛋白(G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入新型MBP(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表达质粒pMAL-c2X,构建重组质粒pMAL-c2X/IHNVG并转入大肠杆菌Rossetta-gami2(DE3)splyS.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包含全长G蛋白在内、预期分子质量为99 ku的融合蛋白.基于anti-MBP抗体的Western blot鉴定证实表达蛋白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