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鮡属鱼类, 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在 2019 年 5—8 月对 383 尾黑斑原鮡消化道寄生蠕虫种类调查鉴定的基础上, 对其感染数量的频率分布进行了统计, 并分别用方差均值比和 X2 检验、共感染频率统计等方法对各寄生蠕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及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和判定。结果显示, 深槽绦虫未定种(Bathybothrium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的分布模式为均匀分布; 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 (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 Contracaecum eudyptulae 呈聚集分布。异肉吸虫未定种与裸鲤棘头虫、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深槽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原头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 以及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杆咽线虫未定种间均为正关联; 裸鲤棘头虫与异肉吸虫未定种间为负关联; 其他寄生蠕虫物种两两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共感染频率分布显示被感染的宿主多数只感染 1 种寄生虫, 同时感染 2 种以上寄生虫的宿主约占被感染宿主群体的 1/3, 其中, 共感染的最大物种数为 4 种, 但频率只为 1, 以 2 种物种共同感染的情况居多。  相似文献   

2.
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sinensis)、湛江枝吻纽虫(D.zhanjiangensis)和疣多枝吻纽虫(Polydendrorhyn chuspapillaris)因其在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上差异较小,致使其分类地位存在争议。基于28SrRNA基因序列及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对采自北海和湛江的3种枝吻纽虫进行分类地位鉴定,结合来自GenBank的其它纽虫序列,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中华枝吻纽虫21个个体共检测到长度为1045bp的2个单倍型;湛江枝吻纽虫的4个个体的长度均为1038bp,共检测到2个单倍型;1个疣多枝吻纽虫个体的长度亦为1038bp。中华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以及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001;而3种枝吻纽虫28SrRNA基因序列的遗传差异很大,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都在0.098以上。分子系统树(NJ)的拓扑结构也显示,3种枝吻纽虫没有聚成1支,而是各自成支,结果支持3种枝吻纽虫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同时也表明3种枝吻纽虫并非单系,乃至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的2种枝吻纽虫也并非单系。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裸鲤寄生棘头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立庆  王宝铎  杨涛 《水产学报》1981,5(4):295-300
本文记述了棘头虫(Acanthocephala)两新种,它们分别隶属于新棘吻属(Neoechinorhynchus)和棘吻属(Echinorhynchus)。同时根据我们的材料,对Ⅱetpoченко(1956)将粘液腺的排列形式作为属的鉴别特征,将棘吻属(Echinorhynchus)分成为三个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乌苏里似棘吻虫,属四环科。似棘吻属,是一种寄生在草鱼肠内并引起严重死亡的寄生虫,养鱼场近几年发生此病甚多。雄虫具有2个精巢,圆球形,位于身体后半部,粘液腺为合胞型,有3~4个。雌性生殖孔位于雌体末端腹面,子宫钟在腹面中后部,卵长椭圆形,中间寄主为一个介形虫。  相似文献   

5.
由上海水产大学养殖系黄琪琰副教授等完成的鲤鱼棘头虫病研究成果,继去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今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查明了鲤鱼棘头虫病的病原,在国内首次发现了长棘吻虫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崇明长棘吻虫(新种);弄清了鲤鱼棘头虫病的发病机理,取得的大量数据资料丰富了我国的鱼病学内容;找到了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崇明县新民乡第三水产养殖场的2000多亩鱼池,在1985—1986  相似文献   

6.
白鲟及其保护意见白鲟和匙吻鲟同属白鲟科鱼类。体无成行的骨板、皮肤裸露,仅尾鳍上叶有硬鳞。吻很长,如剑状或汤匙状。胸鳍无棘。吻须2枚,甚小。分2属。1.匙吻属:口不能伸缩。吻呈汤匙状。尾上硬鳞13一20枚。仅1种即匙吻鲟,产于北美。2.白鲟属:口能伸缩...  相似文献   

7.
白鲟和匙吻鲟同属白鲟科(Polydontidae——美国叫匙吻鲟科)鱼类。但由于形态性状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属。白鲟属口能伸缩,尾上有硬鳞6—7枚,吻呈剑状突出,仅我国长江产1种,即(扬子江)白鲟;匙吻属口不能伸缩,吻呈桨状,尾上硬鳞13—20枚,仅1种,即匙吻鲟,产于北美。白鲟在长江干流和河口咸淡水中均有分布,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成熟个体长2—  相似文献   

8.
浙江沿海最新发现一种枝吻类纽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省东部奉化市沿海的虾塘中发现了一种中间为肉红色,两端为橘红色的扁平且细,能在水里同蛇一样的侧泳动物.刺激该动物时,就会把乳白色、树枝状结构的吻喷出体外.吻结构和运动均同目前已报到的湛江中华枝吻纽虫、湛江枝吻纽虫、疣多枝吻纽虫有很大差别.暂定该纽虫为浙江枝吻纽虫,详细的分类地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匙吻鲟又称鸭咀鲟、匙吻白鲟,是美国特有的一种大型经济鱼类,属世界珍稀动物。由我公司于1990年首次独家引进并试养成功。匙吻鲟隶属鲟形目、白鲟科、匙吻鲟属,最大个体重达80公斤。匙吻鲟体形如梭,体表裸露,泽润无鳞。吻呈桨状,吻长约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刚孵出时无吻,体长约8~9毫米,形如蝌蚪,经30~40天后吻逐渐发育完全。口下位且不能伸缩,眼较小,鳃盖膜大而厚延至腹鳍,形如象耳;骨为软骨,消化道短(约为体长的56%)。  相似文献   

10.
邓玉 《畜禽业》2012,(5):84-85
<正>猪棘头虫病(钩头虫病)是由蛭形巨吻棘头虫寄生在猪的小肠(主要是空肠)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全国各地普遍流行。1病原蛭状巨吻棘头虫虫体甚大,长圆柱形,淡红色或乳白色,前部较粗,后部较细。体表有环状横皱纹。头端有一个可伸缩的吻突。吻突小,呈球形,有5~6行向后弯曲的吻钩,其中部的吻钩最大,后面的吻钩最小。无消化器官。雄、雌虫体差别很大。雄虫较短,仅7~  相似文献   

11.
《水产养殖》2014,(7):32-32
<正>野鲮亚科是鲤科鱼类中一类适应流水环境的南方类群,该类群在口唇部的系统结构上有剧烈的分化,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尤其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分化出了众多的特有种甚至特有属,因此成为鲤科鱼类系统进化研究的热点类群。野鲮亚科在中国有26属,其中12个属为中国特有。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研究组在研究中发现了一批从未被记录过的奇特标本,经过系统的形态学比对,证明这些鱼类代表一个尚未被科学发现的新类群,命名为狭吻鱼属(Stenorynchoacrum),为我国广西特有属。该属为单型属,目前仅发现一种,命名为西江狭吻鱼(Stenorynchoacrum xijiangensis),仅分布在广西桂林西江支流,干季在地下洞穴生活,洪水季节游到与洞穴相连的小河中。狭吻鱼属构建的野鲮亚科分子系统发育树中构成一个独立支系,该属的有效  相似文献   

12.
<正>一、杂交试验1.杂交组合2016年5月10日,向家坝放流站利用长鳍吻母本和圆口铜鱼父本,进行了杂交试验,获得了一批杂种(F_1),内部姑且命名为"长鳍铜"。长鳍吻属鲤科、亚科、吻属,圆口铜鱼属鲤科、亚科、铜鱼属,按亲本的亲缘关系属属间杂交。2.亲本长鳍吻为放流站2014年驯养,5~6龄,体  相似文献   

13.
2009年4月—2010年10月对河北省白洋淀营外寄生生活的车轮虫属进行种类鉴定工作。采用干银染色法显示车轮虫的附着盘结构,活体吉姆萨染色方法显示细胞核形态。采用"统一特定方法"和"齿体定位描述法"鉴定出车轮虫属9种,分别为显著车轮虫、拟黑色车轮虫、网状车轮虫、杜氏车轮虫、异齿车轮虫、喙状车轮虫、卡氏车轮虫、短棘车轮虫、适度车轮虫。波氏吻鱼叚虎鱼为显著车轮虫、拟黑色车轮虫、网状车轮虫的新宿主记录,黄黝鱼为异齿车轮虫和杜氏车轮虫的新宿主记录,麦穗鱼为喙状车轮虫的新宿主记录,鲫鱼和圆尾斗鱼为适度车轮虫的新宿主记录。该研究是白洋淀地区乃至华北地区车轮虫属首次细致的分类描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白洋淀鱼类寄生车轮虫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14.
<正>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又叫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arinus),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刺激隐核虫无特定宿主,几乎危害所有海水养殖鱼类,包括大黄鱼、大菱鲆、黑鲷、红笛鲷、石斑鱼、卵形鲳鲹等。近几年来在福建、浙江、广东等主要海水鱼类养殖地区刺激隐核虫暴发频繁,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主要流行特点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于海水鱼体  相似文献   

15.
才女虫属复合体隶属于多毛纲、海稚虫科,是多毛纲中寄生种类多样性最高的群体之一。本文描述了该复合体在中国海所分布10种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属性。此10种分别为吻蛇稚虫、小蛇稚虫、美角才女虫、难定才女虫、腺袋才女虫、邻近才女虫、触角伪才女虫、膜质伪才女虫、短鳃伪才女虫和网格伪才女虫。其中,邻近才女虫为一新种,该新种主要形态学特征在于其尾部背、腹面皆具缺刻,且头部背面无中触手。中国海分布的大多数才女虫属复合体种类既可以在松软底质上营管栖生活,也可以寄生于某些海洋生物。本文报道的种类中只有邻近才女虫和短鳃伪才女虫未见有寄生现象。中国海才女虫属种类最常见的寄主是贝类(双壳类、腹足类)和珊瑚。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盘鮈属(Discogobio)鱼类口吸盘的发育特点,本研究选取刚出膜的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鱼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人工养殖,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云南盘鮈口吸盘的发育过程,利用组织切片的方法观察乳突和味蕾的分布情况,综合分析口吸盘的功能。结果显示,口吸盘的发育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口吸盘形成前期、口吸盘形成期和口吸盘完善期。其中,在口吸盘形成前期,云南盘鮈口吸盘原基尚未形成;在口吸盘形成期,口吸盘各组分原基出现,下唇瓣、肉突、侧突与吸盘主体愈合但仍具缺刻,口吸盘雏形形成;在口吸盘完善期,愈合处缺刻消失,口吸盘发育完整。除马蹄形隆起两侧和中央肉质垫前缘具无乳突分布区外,口吸盘其他区域均布满大小不一的乳突;味蕾主要分布于吻皮、须、唇突、中央肉质垫和口角处。  相似文献   

17.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7,27(2):104-104,115
实验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对黄鳝隐藏新棘虫(Neosentis celatus)体壁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的体壁分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最外层为角质层,有大量隐窝;表皮层内贯穿着复杂的腔隙系统,内有很多网状结构和空泡结构,是虫体储藏营养的地方;表皮层之内是环行肌肉层,最后是不连续的纵行肌肉层,纵行肌肉层之间有空隙。吻端体壁连接有2条牵引肌,能够促使吻端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18.
接吻鱼又名吻鲈,其生物学学名为Helostoma temmincki,隶属于攀鲈科(Helostomidae)、吻鲈属(Helostoma)。其俗名尚有亲嘴鱼、吻嘴鱼、吻鱼、香吻鱼、接吻斗鱼、桃花鱼和钉口鱼(台湾称)等,英文名有kissing gourami、kissing fish、pink kisser、green kisser。许多热带鱼爱好者常用中英名合称kiss(ing)鱼。  相似文献   

19.
小瓜虫的生活史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瓜虫是一种肉眼能见的原生动物,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半滑舌鳎口咽腔味蕾在捕食行为中的作用及其功能形态学关系,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行为学实验方法对半滑舌鳎口咽腔味蕾的形态、分布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半滑舌鳎口咽腔味蕾分布比较集中,主要位于上颌前部吻勾内表面及舌上表面前、中区,吻勾内表面味蕾为Ⅰ型味蕾,舌上表面味蕾主要由Ⅱ型味蕾组成;行为学实验发现:半滑舌鳎吻勾内表面和舌表面的味蕾对食物味道和软硬度均非常敏感,仅吞食具有一定味道和软硬度的适口性食物.扫描电镜和行为学实验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口腔内的Ⅰ型和Ⅱ型味蕾都具有机械感觉和化学感觉的功能.同时探讨了半滑舌鳎口腔味蕾形态及分布对捕食习性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