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盐藻(Dunaliellasp.)是一种嗜盐性较强的海产单细胞藻类,是海参幼体(耳状幼体、樽形幼体)的优良饵料。因此,在海参人工育苗过程中,盐藻培养的好坏及其生长繁殖的快慢,将直接影响海参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育苗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许红  梁鹏 《河北渔业》2014,(7):56-56
<正>单细胞藻类与水产养殖息息相关,单细胞是鱼、虾、蟹、贝类等幼体的直接饵料,在水产养殖以及育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人多年从事贝类育苗、海参育苗工作,下面对贝类育苗、海参育苗中单细胞藻类常用种类和培养方法做如下介绍。1常用种类贝类育苗中常用种类较多,有小球藻、塔胞藻、扁藻、金藻(等鞭金藻和叉变金藻)、硅藻(新月菱形藻);海参育苗中常用种类有盐藻、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以上几种藻类对温度、盐度、光照有  相似文献   

3.
海参、海胆、虾蟹的育苗生产都离不开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单细胞藻类具有生长快、易繁殖、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是水生动物幼体的良好饵料之一。单细胞藻类作为水生动物人工育苗的饵料地位目前尚无法被取代。单细胞藻类具有容易培养、可以节约育苗成本等优点,在环境条件差、生产成本不足的情况下培养单细胞藻类作为幼体的开口饵料显得更加重要。一、准备工作一级扩种培养主要用250~5000毫升三角烧瓶,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相似文献   

5.
糙海参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糙海参育苗技术,研究描述了糙海参从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形态变化,在显微镜下测定了受精卵、胚胎和幼体的大小,确定了糙海参胚胎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通过利用阴干、流水刺激法对成熟亲参进行人工催产,得到大量的受精卵,其受精率为90%以上。糙海参胚胎和幼体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旋转囊胚期、原肠期、初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和稚参等阶段;在平均水温29℃,平均盐度34条件下,糙海参受精卵经3 h发育形成囊胚,4 h进入旋转囊胚期,5 h进入原肠期,19 h完成胚胎发育变态为耳状幼体;并经过7 d的生长与发育进入樽形幼体;第15天变态为稚参。观察发现,多精入卵现象则会导致胚胎发育不正常,最终使胚胎发育停止并死亡。在糙海参幼体发育过程中,大耳状幼体期幼虫臂的大小及其球状体的形成均可作为判断其幼体发育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幼虫臂越大,球状体出现率越高,其幼虫的变态率和成活率也越高。对比发现,位于糙海参尾部的突出结构——尾突,为仿刺参和新西兰刺参所没有,这一结构差异同时导致了其骨片位置也不同;并且,糙海参胚胎和幼体与其他种类的海参在发育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卤虫(Aricmia salina),也叫盐水丰年虫,是一种极耐高盐的水生动物,生活在盐湖和盐田等高盐水体中。卤虫的休眠卵即“冬卵”所孵出的无节幼虫(或称六肢幼体),乃是海产仔、幼鱼以及其他水生动物幼体理想的活饵料。最早为鲍林(R.L.Bolin)所采用。  相似文献   

7.
海参养殖池塘中几种大型藻类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海参养殖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随着海参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海参养殖病害问题也日趋严重。夏季高温季节,海参养殖池塘中大型藻类的过度繁殖将会对海参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在海参养殖池塘中发现的常见大型藻类主要有钢丝草、川蔓藻及青苔等。笔者将海参养殖池塘中常见的大型藻类作一总结,以期为海参养殖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1钢丝草1.1危害特征钢丝草繁殖力极强,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繁殖生长,对海参的生长产生极大的危害。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的钢丝草会抑制池塘  相似文献   

8.
陈爱华  张庚先 《齐鲁渔业》2008,25(12):12-12
大型藻类的控制一直是海参养殖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我们不否认大型藻类对海参养殖的有益之处(在高温季节可遮阴降低池水温度,有些种类还能作为海参的栖息隐蔽物,有利于海参安全度夏;池内生长的大型藻类可以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吸收池中和池底有害物质,减少对海参的危害,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但是过多的大型藻类腐烂产生的有毒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会给海参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这种危害远大于它的益处。那么如何有效控制青苔的生长甚至清除青苔就成为我们在养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单胞藻扩种在我国正呈迅猛发展的势头,特别是随着我国生物产业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生单胞藻类的经济价值在医药、农业、保健等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以水产为例.在传统虾蟹、贝类等特种水产育苗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大量的单胞藻作为幼体的直接饵料。在新兴的地方特色水产资源选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大量的单胞藻来投喂水产幼体喜食的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作为选育幼体的开口饵料。同时在现代农业的高集约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刺参育苗设施中60%~70%的水体用于幼体孵化和培育,30%~40%的水体用于培养单细胞藻类,供投喂刺参耳状浮游幼体。培养单胞藻的工作,通常要在幼体培养2个月之前进行。这不仅造成幼体培育水体缩水、生产周期延长,而且培养和储存大量优质单细胞藻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每年因单细胞饵料供应不足造成育苗失败的厂家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1.
锯缘青蟹幼体培育实验表明在幼体培育过程中,单投轮虫、卤虫、人工饵料及藻类幼体的发育并不理想,均在某个变态阶段受阻.人工饵料和藻类在投喂的第四天已全部死亡.但适当添加人工饵料及藻类以几种饵料混合投喂方式可有效地提高幼体成活率.轮虫、丰年虫、裸腹蚤均是幼体良好的生物饲料.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日本由于鱼、虾、贝苗种企业化生产的兴起,解决养殖种类幼体阶段的饵料问题,引起了水产科研、生产单位的关注。由于人工配合饲料存在着不易为某些水产生物的幼体所有效地利用,和投放后育苗水质难以控制等局限性,所以在“活饵料”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目前对单细胞藻类(如小球藻、硅藻类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刺参育苗设施中60%-70%的水体用于幼体孵化和培育,30%-40%的水体用于培养单细胞藻类,供投喂耳状浮游幼体。培养单胞藻的工作,通常要早于幼体培养2个月之前进行。这不仅造成幼体培育水体缩水、生产周期延长,而且培养和储存大量优质单细胞藻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的育苗生产发现,刺参浮游幼体并不是必须以单胞藻类作为主要饲料来源,采用以面包酵母为主、多种营养成分综合配制的饵料投喂刺参浮游幼体,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试验总结出取消单胞藻饵料培养环节,利用人工配制饵料培育刺参苗种的新技术。现将刺参育苗新技术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于宗赫  黄文  马文刚  霍达  刘文广  许强 《水产学报》2021,45(12):2003-2010
研究了利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单独投喂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的影响。将牟氏角毛藻液与海洋红酵母稀释液按照4:0、3:1、2:2、1:3和0:4的体积比混合后投喂玉足海参浮游幼体,依次标记为A、B、C、D和E组。结果表明,仅投喂角毛藻的A组幼体的生长和发育速度最快,实验开始后该组幼体可以在第10 d进入大耳幼体阶段,第18 d进入樽形幼体阶段;同时,A组幼体的成活率最高,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为58.73±2.75%。相比之下,整个实验过程中D和E组幼体一直停滞在小耳幼体阶段,且无法形成球状体;其中E组幼体的体长一直呈负增长状态,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仅为22.22±5.50%。总体来说,随着饵料中海洋红酵母比例的增加,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均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海洋红酵母并不适合作为替代饵料用于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大多数种类的水产经济动物的人工育苗在缺乏控温的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其幼体的饵料——单细胞藻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却可以周年生产,以满足水产动物不同时期育苗阶段的需求量。为了提高单细胞藻类培养设备的利用率,充分满足水产经济动物苗种生产的需要,解决一些研究项目(如海参、河蟹、扇贝等)人工育苗期间饵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于1981年10月——1982年3月,进行了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的冬季室内培养、浓缩后储存的小型试验。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及混合藻(金藻和角毛藻1∶1混合)投喂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研究了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效果有差异,金藻是最佳饵料品种,角毛藻次之,其后分别为巴夫藻、小球藻和混合藻,扁藻不适于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开口饵料。就饵料种类而言,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饵料的成活率可达(23.12±1.8)%,显著高于其他单胞藻类(P<0.05)。就发育速度而言,以角毛藻和金藻混合喂食的海胆浮游幼体整体发育速度最快,幼体平均体长为(885.25±30.49)μm,显著高于其他5种处理(P<0.05);投喂巴夫藻的浮游幼体前期生长较慢,体长为(337.98±24.56)μm,后期较其他单胞藻类生长快,体长可达(580±32.95)μm,适宜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长岛县海珍品试验场进行海参、鲍鱼、扇贝人工孵化、育苗和养殖试验,获得成功。培养出大量的海参,扇贝和鲍鱼,向周围海区投放了47万头稚参、23亿5千多万个海参耳状幼体。在我国海水养殖科学实验领域作出了贡献,为尽快发展我国的海珍品养殖事业开创了新途径。这个试验场先后四次出席全国召开的水产科研会议,并被全国科学大会誉为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8.
霍录广  周凯  白梅 《水产养殖》2021,(2):48-49,51
刺参(Apostiehopus japonicus),又名仿刺参,隶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仿刺参属(Apostichopus),因营养和经济价值高,已成为北方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刺参为底栖生物,以底栖藻类、微生物菌团为食,底栖藻类的丰度决定着刺参的生长速度。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刺参要求水体清瘦,清瘦的水环镜会导致水体中水生植物如刚毛藻、基枝藻、硬毛藻和浒苔(后面简称海草)等大量滋生,严重影响刺参的生长,如何控制养殖环境中这些水生植物的过多生长,已成为海参养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长毛对虾幼体的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柏云  易建生 《水产学报》1991,15(3):218-227
本文采用11种单细胞藻类、3种动物、2种人工饵料,分别喂养不同发育期的长毛对虾幼体,从其变态速度和存活率,比较各种饵料的效果.并对幼体口器与食性关系、溞状幼体死亡率与食性转化关系,以及人工投饵与生态系育苗相结合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河蟹育苗过程中饵料营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蟹育苗过程中饵料营养问题的探讨本文以河蟹育苗生产为基础,对河蟹幼体培育过程中有关饵料的营养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一、单细胞藻类投喂幼体的效果Ⅰ期状幼体,起初消耗体内所剩余的卵黄,待卵黄耗尽,开始摄食水中单细胞藻类及一些有机碎屑。本次育苗分两批,第一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