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播所致,目前治虱防矮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重要手段。为寻找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有效方法,研究了不同药剂拌种、秧田期及本田初期喷雾并施用氨基酸肥料等田间防病效果。结果表明,使用70%噻虫嗪种子包衣(2 g/kg)于一叶一心期、移栽前2 d、移栽后7 d、移栽后22 d各喷雾1次后,水稻生长期内秧苗粗壮、叶色浓绿、分蘖增多。该施药方案对白背飞虱防效达77.41%,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达91.44%,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2013年开展不同措施防控白背飞虱及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秧苗期覆盖防虫网对白背飞虱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达100.00%;大田期以秧田期土壤处理+药剂拌种+移栽前施药(毒氟磷+烯啶虫胺)和大田期施药(毒氟磷+烯啶虫胺)的防控措施较好,该防控措施对白背飞虱的防效达92.75%,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为80.69%,水稻每667 m2产量526.70 kg。  相似文献   

3.
张娟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4):144-144,172
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都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发病轻重或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灰飞虱发生数量、带毒率、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而赣榆县麦田灰飞虱虫量高、灰飞虱带毒率高、水稻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水稻易感生育期与一代灰飞虱集中迁移期相吻合。因此,2009年赣榆县水稻条纹叶枯病将呈大流行趋势,黑条矮缩病呈中等偏重流行态势。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应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做到“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治思路,实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效果较好的施药技术。[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测定了6种药剂拌种、药剂拌种+秧田期施用杀飞虱药剂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只用拌种或早期施杀飞虱颗粒剂的方法不能很好地控制病害的为害,在秧苗2叶1心、移栽前3 d及移栽后7 d各喷1次防效较好。[结论]使用拌种剂拌种和在秧苗期及移栽后早期喷施杀稻飞虱药剂的方法,可有效控制湘中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单季稻药剂拌种控制秧苗期白背飞虱传毒能力,进行了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秧苗素质影响与白背飞虱持续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药种比1∶120拌种处理对秧苗素质有较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对田间白背飞虱发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对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能力因带毒率低田间难以查到病株,对控制传毒能力有待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运用RT-PCR检测法及其他常规方法研究不同虫态、不同接虫密度对白背飞虱传播SRBSDV的能力、不同水稻生育期对白背飞虱传毒效率影响、白背飞虱饲毒时间和传毒时间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虫态白背飞虱不同的接虫密度水稻发病率不同,接虫密度增加发病率增高;随着虫龄增大而白背飞虱传毒效率增高。接虫密度2头/苗、3头/苗时,4~5龄和长、短白背飞虱型成虫传毒引起水稻发病率均达到100.00%。不同水稻生育期影响白背飞虱传毒效率。接虫后,1叶期至30 d苗龄水稻发病率均为100.00%,40、50、60和70 d苗龄水稻发病率依次为91.30%、4.17%、0.00%和0.00%。随着白背飞虱饲毒时间或传毒时间加长,水稻发病率会不断增高。当白背飞虱饲毒时间为60.18 h或传毒时间为26.34 h时,水稻发病率均达到100.00%。因此,进行水稻品种抗SRBSDV人工接种鉴定时,传毒介体白背飞虱饲毒时间不应低于60.18 h,待测苗20~25 d苗龄时接虫,接虫密度为每苗接2头带毒4~5龄若虫或成虫,传毒时间不应低于26.34 h。建议对现有的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材料)进行抗SRBSDV鉴定,从中发掘抗病材料,为水稻抗性育种工作者选择提供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7.
杨荣明 《农家致富》2013,(12):34-35
今年一代灰飞虱虫量虽较往年有所下降,但地区间、田块间不平衡性较大;并且随着机插秧等轻简栽培技术的推广,秧田面积减少,单位面积秧池承载的灰飞虱虫量仍较高,灰飞虱自身刺吸以及传毒在局部地区仍可造成一定的危害;此外,今年华南南部稻区白背飞虱虫量较上年同期偏高,由其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  相似文献   

8.
邰祥友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45-146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探明了我地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病毒来源,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来源,麦田是灰飞虱向秧田和直播田迁入传毒的主要虫源地。如果秧苗期与灰飞虱迁入期吻合程度大,发生危害程度重,4月底-5月下旬早播的秧田,感染灰飞虱传毒的机率大。如果灰飞虱基数大,该病就易大流行。直播田还受到二代灰飞虱的传毒风险,因此直播田要加强防治。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应坚持“治虫防病、早预防早控制”的防治策略。药剂拌种和秧苗期采用长效药进行预防,其次是合理调整播期,避开灰飞虱传毒危害高峰,减轻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稻防虫网隔离育秧,使秧苗避过苗期灰飞虱传毒高峰期,可切断灰飞虱入侵秧田的传毒途径,培育无病虫的健壮秧苗,提高抗病虫能力,结合本田期防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稻防虫网隔离育秧,使秧苗避过苗期灰飞虱传毒高峰期,可切断灰飞虱入侵秧田的传毒途径,培育无病虫的健壮秧苗,提高抗病虫能力,结合本田期防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8-2003年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测定了杂交水稻不同组合、不同生育期的发病率,以及秧苗期与大田期的侵染机率,分析了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前后作发病率关系:M=1.6822m 0.1049,以及株发病率(M%)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Y=0.9776M-0.1935;阐述了灰飞虱不同虫量(X)与发病率和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秧苗期为Y1=12.1841X1-1.0784,大田前期为Y2=4.5159X2-0.4620。在拟定经济允许损失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杂交水稻秧苗2-5叶期和大田初期为防治适期,并制定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策略性防治指标为前作穗期防治的黑条矮缩痛株发病率1.0%,制定秧苗期防治指标为带毒灰飞虱0.15只/0.11m2、大田初期防治指标为带毒灰飞虱4000只/667m2(百丛带毒灰飞虱20只)。经应用验证,与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防控主要采用"治虫防病"的措施,主要是早期采用杀虫剂杀灭稻飞虱以及阻断传毒环节。现在,很少报道有关抗病品种筛选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因此,为了给该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秧田期、本田初期喷雾、药剂拌种、以及抗病品种筛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盐都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其发病率与带毒灰飞虱的虫量、水稻的抗病性及栽培方式相关密切。在防治上选用抗病品种、扑杀带毒虫源、适当的栽培方式等综合防治对策,能够有效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与流行。  相似文献   

14.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其发病率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栽培方式及带毒灰飞虱的虫量密切相关;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采用适当的栽培方式、扑杀带毒虫源等综合防治对策,能够有效地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与流行。  相似文献   

1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白背飞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病毒病。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气候条件(云南省近几年持续干旱)、水稻品种等发生变化,并随着毒源的大量积累与传毒昆虫的加重发生,使该病在云南稻区的危害逐年加重,对云南水稻生产构成了新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通过传毒媒介昆虫(白背飞虱)控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预防效果研究表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加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及25%吡蚜.噻嗪酮微乳剂1 500倍液对白背飞虱防效优异,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丛减退率效果明显,尤其是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无论从对白背飞虱防效及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丛减退率来看,效果均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7.
防虫网在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秧田期采用覆盖防虫网与不盖防虫网2种措施,对8个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防虫网可有效控制灰飞虱虫口数量,阻止带毒灰飞虱在秧田期对水稻的集中侵染,对防止大田黑条矮缩病发生效果极显著,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不同药剂配施防治灰飞虱、白背飞虱以及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2013年于徐州市铜山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锐胜)进行种子处理,并在水稻1叶1心期、2叶1心期、4叶1心期、6叶1心期分别喷施25%吡蚜酮、25%噻虫嗪、40%毒死蜱、25%吡蚜酮,对稻飞虱(包括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及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水稻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9.
南方水稲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带飞虱传毒为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害,具有暴发性、毁灭性、顽固性、隐蔽性的特点。夲文就南方水稲黑条矮缩病的症状特征和防治技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正>水稻病毒病被称为"水稻癌症",是当今国内外难以攻克的"绝症"之一,是水稻上一类重要的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条纹叶枯病系由RSV病毒引起,寄主范围较广,有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30多种禾本科植物,这类病毒只能通过昆虫传播,已知灰飞虱为主要媒介,白背飞虱也能传染,灰飞虱体内带毒越冬,成为主要侵染源,在麦田等场所越冬,后迁飞到秧田或本田传毒并繁殖,1年可传播多次。矮缩病是由RDV病毒引起,其寄主范围广泛,有水稻、燕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