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勇  严峰  骆剑  陈国华  陈焕智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8):148-150,154
近年来,养殖水体水质不断恶化,造成病害经常发生.为了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风险,利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混养,改善养殖水质和利用生物防病原理减少病害发生,增加养殖经济效益.分别研究了凡纳滨对虾为主混养点带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为主混养凡纳滨对虾两种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以凡纳滨对虾为主混养点带石斑鱼模式下,混养点带石斑鱼密度为每667 m2 584.5尾时,经济效益最好;在以带石斑鱼为主混养凡纳滨对虾模式下,混养凡纳滨对虾密度为每667 m2 7.15万尾时,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并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下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水质情况的影响。实验选择同一批标粗到一定规格的健康凡纳滨对虾[体长(4.80±0.25) cm,体质量(0.98±0.16)g],分成5个密度梯度组放养到养殖池中,进行为期45 d的养殖。结果表明:80~610尾/m~3范围内,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氮可以控制在警戒浓度(0.2 mg/L)附近波动,为凡纳滨对虾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养殖存活率,另外该系统下适当的排污可以避免高密度养殖下硝酸盐氮积累太快;80~610尾/m~3时存活率随密度升高而下降,但产量随密度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提取物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饵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研发高效、无污染、无残留的对虾饵料配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凡纳滨对虾专用饵料为基础饵料,分别添加0.1、0.2、0.3、0.5和0.7 g/kg的杜仲叶提取物,进行为期6周的养殖试验,探究饵料中梯度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免疫相关酶活性及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综合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肥满度3个指标可知,添加0.3 g/kg杜仲叶提取物可有效改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个体存活率,同时降低凡纳滨对虾的饵料系数;随杜仲叶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凡纳滨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酚氧化酶(PO)活性整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恰好相反,综合各项指标也是以0.3 g/kg添加量的效果最佳;梯度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无明显影响,仍保持完整的细胞结构,但其B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饵料中添加杜仲叶提取物能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免疫酶活性,并增加肝胰腺中具分泌功能的消化酶细胞,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能,实际生产中的最适添加量为0.3 g/k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零换水条件下开展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可行性,为后续推动对虾零换水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的规模化产业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封闭式串联养殖池系统,凡纳滨对虾虾苗放养密度690尾/m3,养殖周期91 d(13周),以生物絮团技术调控养殖水质,养殖全程不换水,定期监测与分析养殖水体主要水质指标及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经13周的零换水养殖后,凡纳滨对虾平均存活率为(83.90±2.74)%,收获规格平均为14.50±0.99g/尾,单位水体对虾产量平均为8.39±0.48 kg/m3,饲料系数平均为1.25±0.06,养殖对虾单产平均耗水量为120.00±6.38 L/kg.从养殖第7周起,水体中生物絮团量维持在18.2~30.4 mL/L,pH基本维持在7.31~7.60,总碱度在116~224mg/L范围内波动变化,总氨氮(TAN)浓度降低至0.45 mg/L以下并保持至试验结束,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保持低于0.70 mg/L,硝酸盐氮(NO3--N)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至试验结束时接近135.0mg/L.养殖水体中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异养细菌从第9周后一直维持在×106 CFU/mL的数量级水平,弧菌从第7周后一直维持在×lo2 CFU/mL的数量级水平.[结论]科学运用生物絮团技术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进行原位调控能实现高密度零换水的高效健康养殖,还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对虾养殖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严峰  邱勇  陈焕智  骆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30-17631
[目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方法]利用生物防病原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凡纳滨对虾中混养点带石斑鱼密度为3000 尾/hm2左右时,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比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提高11.49%,平均产量提高3149.O kg/hm2.[结论]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能起到减少病害发生和降低养殖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生产性能及机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机体成分的影响,为水产饵料抗菌肽添加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健康凡纳滨对虾虾苗为试验动物,在育苗池内进行养殖试验,分别在基础饵料中添加1.0 mL/kg(1号组)、3.0 mL/kg(2号组)、5.0mL/kg(3号组)、8.0 mL/kg(4号组)和12.0 mL/kg(5号组)的抗菌肽,以不添加抗菌肽为对照,每组设3个平行,对比不同水平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机体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投喂40 d后,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成活率、体长增长率及粗蛋白、粗脂肪和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4号组和5号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2~5号组的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均达100%,显著高于对照组;4、5号组凡纳滨对虾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2号组;3、4、5号组粗脂肪含量及各试验组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的饵料系数及水分、粗灰分和钙含量则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饵料中添加抗菌肽可提高凡纳滨对虾虾苗的增重率和成活率,并适当改善凡纳滨对虾营养品质,以添加量为5.0~8.0mL/kg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在不换水、不用药条件下,在室内采用相同规格(3.50 m×7.15 m×1.20 m)水泥池和相同养殖密度300ind/m3,分别以水位40、80、110 cm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81 d,研究不同养殖水位(水量)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与养殖系统的氮、磷收支.结果表明:40 cm水位试验组成活率、单位体积水体产量显著高于其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新的虾鱼混养模式,避免罗非鱼抢食对虾饵料,达到混养防病、高产增效的目的.[方法]根据凡纳滨对虾与全雄性罗非鱼生物学特性及所摄食饵料沉浮性的区别,在混养池塘中设置圈养圈,通过开、闭通道口,投饵引诱罗非鱼进行阶段性圈养,凡纳滨对虾虾苗放养密度67.5万尾/ha,全雄性罗非鱼(规格6.25g/尾)放养密度6000万尾/ha,罗非鱼放养前需对其进行咸化,经118 d混养后测定产量,分析养殖效果.[结果]整个养殖过程池塘水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未发生倒藻现象,也没有发生病害.收获时,凡纳滨对虾平均产量为6212.1 kg/ha,全雄性罗非鱼平均产量为3522.7 kg/ha,综合投入产出比1∶1.52,平均利润75985元/ha.[结论]在池塘中设置圈养圈的虾鱼混养模式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在4个拥挤胁迫水平下(200、400、600、800尾/m3)研究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对拥挤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免疫机能的影响,分别在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饲料中维生索C含量为2000mg/kg)前10、7、5、3d和当天以及投喂维生素C后4、8、10d取样测定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阴离子含量等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前各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酶活性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后10d200尾/m3、400尾/m3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酶活性恢复到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前10d的水平;在投喂大剂量维生索C后10d600尾/m3,800尾/m3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酶活性有所提高,但均显著低于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前10d的活性;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后各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超氧阴离子随着时间的增加由上升到下降,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后10d200尾/m3、400尾/m3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超氧阴离子活性高于投喂大剂量维生索C前10d的水平,但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后600尾/m3,800尾/m3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超氧阴离子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挤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水质因子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水质因子及免疫力的影响,分别设置4个养殖密度(200、400、600、800尾/m<'3>)梯度,在玻璃水箱中进行8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体重增加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均受养殖密度的影响显著(P<0.05),各项指标随养殖密度增加而降低;水质指标pH值受养殖密度的影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与养殖时间增加而降低;各组氨氮含量均随着养殖密度和养殖时间增加而增加,200、400、600尾/m<'3>密度组的氨氮含量均与高密度组(800尾m<'2>)差异显著(P<0.05);各组间酚氧化物酶活性、溶菌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都随着养殖密度增加而降低;而对虾体内自由基(超氧阴离子)随着养殖密度和养殖时间增加积累增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墨吉明对虾(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工厂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养殖密度(120、180、240、300尾/m2),在养殖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养殖30 d后对4个养殖密度条件下的墨吉明对虾进行生长性状测量及存活率统计,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讨墨吉明对虾最适养殖密度.[结果]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增长有显著影响(P<0.05).G120组的体长和体质量的增长速度显著优于其他密度组,增长率(GR)和增重率(WGR)分别高达36.54%和158.53%;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与密度的呈负相关(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特定生长率逐渐下降,G30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为(2.09±0.57)%,与其他密度组特定生长率差异极显著(P<0.01);饵料系数(FCR)与养殖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即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饵料系数逐渐增大,G300组的饵料系数仅为3.37±0.53,低于其他3组.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当养殖密度高于240尾/m2时死亡率高达40%,严重影响墨吉明对虾的存活率.[结论]当养殖密度为120尾/m2时,虽然各测量指标最大,但空间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墨吉明对虾工厂化养殖,养殖密度为180 ~ 240尾/m2时,各生长性状测量值相对较高,且有利于墨吉明对虾工厂养殖空间利用率,因此应选180 ~ 240尾/m2作为墨吉明对虾工厂化养殖最适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广东沿海对虾主养区虾肝肠胞虫(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3种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为广东省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针对EHP、VPAHPND和SHIV的PCR检测方法,在广东茂名和汕尾两地区采集凡纳滨对虾样品检测EHP、VPAHPND和SHIV 3种病原,并针对生长缓慢或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部分养殖凡纳滨对虾进行病原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广东茂名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0.24%、2.38%和9.52%,汕尾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6.98%、4.76%和42.86%.根据养殖模式划分,土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以携带EHP为主,携带率高达40.48%;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主要感染SHIV,携带率为29.27%;工厂化池塘中,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分别为21.88%和23.44%.池塘水、水源水、虾苗及丰年虫等养殖要素均能检出病原,其中池塘水和水源水中EHP和SHIV的检出率较高.对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大、小规格样品的EHP感染率分别为30.00%和80.00%;在表现生长缓慢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中,大、小规格幼虾样品的EHP携带率分别为95.00%和100.00%.[结论]广东沿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流行趋势明显,而VPAHPND检出率较低、流行趋势不明显.养殖水体是EHP、VPAHPND和SHIV的重要传播媒介,生物饵料也是养殖过程中病原传播的源头.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流行特点,尤其针对EHP和SHIV高携带率的现象,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方面同时着手进行防控,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3.
凡纳滨对虾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水产品种之一,但其养殖面临病害频发、养殖风险大等问题.试验利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原理,研究凡纳滨对虾与斑点叉尾鮰、泥鳅或罗非鱼的不同组合搭配三角帆蚌和蕹菜的养殖效果,以期为探索池塘主养凡纳滨对虾低碳高效模式提供参考.试验持续80 d,期间对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叶绿素、悬浮物、化学耗氧量等水质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并定期测量对虾体长、体重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养殖后期,泥鳅组水体铵态氮含量比对照组降低11.84%;亚硝态氮浓度比对照组降低9.92%,泥鳅组对虾的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50.42%,且混养组对虾的成活率达到了80.18%,高于其他各组.本研究的几种综合养殖模式比单养模式更能较好地改善池塘环境,取得更好的养殖效果,且在综合养殖模式中混养泥鳅更有利于对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水温28.0℃时,在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与体长及溶氧水平的关系,测定了6种体长(2.02~8.67 cm)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结果表明: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瞬时耗氧速率具有与河口水虾养殖的特点.其瞬时耗氧速率(V,mg/g·h)随时间(t,h)的延长与水体溶氧量(DO,mg/L)的降低而降低,呼吸类犁属于顺应型;V随虾体长(L,cm)增长而降低,耗氧量却与体长呈正相关.当体长L=6.31 cm时,淡水和河口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具有相同的瞬时耗氧速率.体长L<6.31 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大于河口水养殖.L>6.31 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小于河水养殖;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窒息点随个体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亚成虾饵料中锰(Mn)的适宜添加量,为对虾饵料的科学配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一水硫酸锰(MnSO4·H2O)为Mn源,设6个不同Mn添加量的饵料处理组:0(对照)、50、100、150、200和300 mg/kg,投喂凡纳滨对虾亚成虾(初始体重4.83±0.39 g/尾,初始体长8.23±0.43 cm/尾)10周后测定其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活力指标.[结果]饵料Mn添加量对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除50 mg/kg处理组外,其他Mn添加处理组的对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且以Mn添加量为200 mg/kg的效果最佳.凡纳滨对虾血清和肝胰腺中的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随Mn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Mn添加量为150和200 mg/kg时,对应的Mn-SOD和T-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n添加量达300 mg/kg时,血清和肝胰腺Mn-SOD和T-SOD活力反而下降.凡纳滨对虾血清和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T-AOC)对饵料Mn添加量的响应与Mn-SOD和T-SOD活力基本一致,其适宜添加范围也在150~200 mg/kg.饵料Mn添加量对凡纳滨对虾血清MDA含量未产生显著影响,也未显著降低肝胰腺MDA含量,但Mn添加量达300 mg/kg时,肝胰腺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Mn添加处理组及对照组.[结论]饵料中添加适量的Mn可促进凡纳滨对虾亚成虾生长,并通过提高SOD活力以提高机体的总体抗氧化水平,但添加过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抗氧化活力,并对肝胰腺造成一定损伤.综合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活力指标,凡纳滨对虾亚成虾饵料中的Mn适宜添加量为150~200 mg/kg.  相似文献   

16.
盐度和饲料蛋白对凡纳滨对虾营养及消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断增加的水产品需求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捕捞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改善水产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发展水产养殖业十分重要。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水环境逐步恶化,应激因素逐渐增多,严重阻碍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寻找绿色健康、安全高效、节约减排的养殖模式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饲料蛋白是对虾饲料中最主要的营养成分。盐度是影响对虾生理反应的重要因子,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状态。对盐度和饲料蛋白在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营养需求、消化代谢以及健康免疫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明确提出凡纳滨对虾在不同盐度的养殖水体中蛋白需求量有所不同,指出在当前对虾饲料中普遍使用盐度参数缺乏蛋白含量的背景下,水体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的作用应受到关注。最后,对今后养殖凡纳滨对虾水体盐度与营养需求的研究方向以及对虾饲料的开发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和养殖废水水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海南省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和养殖废水的水质状况,对陵水、万宁等地对虾养殖水体和养殖废水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虾养殖地区整体研究结果表明:排泄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盐均高于养殖水体,差异不显著(t>0.05)。但是,在万宁地区,养殖废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水体(t<0.05);在陵水地区,养殖废水中磷酸盐和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水体(t<0.05)  相似文献   

18.
分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大棚养殖(40、60、74、94 d)和露天养殖(40、60、80、95 d)模式下相近生长阶段肌肉中水解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在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在其相近生长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2)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74、94 d时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4.46%、60.97%、62.47%、63.16%;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7.69%、64.74%、65.35%、65.63%。两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均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在其相近生长阶段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P0.05)低于露天养殖。(3)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相近生长阶段凡纳滨对虾肌肉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包含17种氨基酸。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29.36%、30.71%、33.28%、32.9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50.04%、55.63%、63.14%、60.56%;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34.70%、33.69%、32.93%、34.1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64.44%、63.72%、62.66%、66.76%,基本符合FAO/WHO理想模式,露天养殖的凡纳滨对虾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大棚养殖。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较高营养保健价值的虾类资源;露天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品质总体优于大棚养殖的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海南省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和养殖废水的水质状况,对陵水、万宁等地对虾养殖水体和养殖废水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虾养殖地区整体研究结果表明:排泄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盐均高于养殖水体,差异不显著(t>0.05)。但是,在万宁地区,养殖废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水体(t<0.05);在陵水地区,养殖废水中磷酸盐和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水体(t<0.05)  相似文献   

20.
铁铜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别添加不同浓度Fe2+、Cu2+、Zn2+的基础饲料喂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41 d后,以生长率和饵料系数为指标分析了Fe2+、Cu2+、Zn2+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并以血清抗菌活力、溶菌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为指标分析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在饲料中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