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一类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由核基因编码的能与铜结合的金属蛋白酶。它是诱导许多果蔬等农产品产生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同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抗病虫害及果实品质形成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用RACE的方法,从草莓幼果cDNA中成功扩增出PPO基因的3′端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编码424个氨基酸。与其他物种PPO核苷酸序列比较相似性为72%-80%,氨基酸相似性为82%~87%。草莓多酚氧化酶基因的成功克隆,为草莓抗褐变的研究及果实品质的改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控制鲜切果蔬酶促褐变添加剂类型及应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众所周知,酶促褐变是影响鲜切果蔬流通与货架期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是完整的果蔬,也有超过50%的损失是由酶促褐变造成的。由于鲜切加工会人为地造成果蔬细胞破裂,使酚类化合物与多酚氧化酶(PPO)的区域性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酶和底物接触,使得褐变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3.
切割果蔬的防褐与护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割果蔬亦叫半加工果蔬,属于净菜范畴,它是指新鲜水果与蔬菜经过清洗、整修、去皮、切分等步骤,用塑料薄膜袋或以塑料托盘盛装,外覆塑料膜包装,供消费者食用或餐饮业使用的果蔬鲜食加工产品。1.切割果蔬的防褐就切割水果、蔬菜而言,主要的质量问题是褐变,褐变会严重影响果蔬外观。褐变现象不仅存在于果蔬,也普遍存在于许多食品中。一般情况下褐变反应有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等两种。(1)酶促褐变即在氧化酶催化下的多酚类氧化和抗坏血酸氧化下果蔬的褐变。褐变发生必须同时有多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和氧气。要阻止酶促褐变的发生,就必须对以…  相似文献   

4.
王静 《保鲜与加工》2014,14(4):49-52
酶促褐变是导致果蔬组织褐变的主要原因,控制酶促褐变很大程度上能够减轻果蔬采后褐变的发生。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果蔬采后酶促褐变控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采后果蔬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砀山酥梨多酚氧化酶(PPO)酶促褐变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对其所催化的邻苯二酚氧化后所得到的产物吸光度值进行测定,分析了反应时间、pH值、温度和几种抑制剂对砀山酥梨PPO活性的影响,以及研究了破碎打浆、pH值、温度、贮存时间等不同加工过程对砀山酥梨酶促褐变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1 mol/L的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得砀山酥梨PPO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40℃,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砀山酥梨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始终保持稳定;L-半胱氨酸、柠檬酸、抗坏血酸对砀山酥梨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以柠檬酸的效果最好;在pH值3.5-4.6,酶促褐变对总褐变指数的贡献低于非酶促褐变,且pH值越高,酶促褐变对总褐变指数的贡献越大;在4℃,室温和37℃下,酶促褐变对总褐变指数的贡献低于非酶褐变,且温度越高,酶促褐变对总褐变指数的贡献越大,温度为37℃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酶促褐变对整个褐变反应的贡献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以鲜切马铃薯为试材,通过研究不同超声处理条件对酶促褐变底物、产物以及多酚氧化酶的影响,揭示了超声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机理。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对酶促褐变底物、产物并没有影响,且能够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力。以超声功率600 W超声处理90 min,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力仅为原酶液的54.21%,可见超声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是通过抑制相关酶的活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莲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多酚氧化酶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的质体中,由核基因编码能与铜相结合的金属蛋白酶。它是许多果蔬等农产品酶促褐变的主因,也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抗病虫害、生长发育以及花色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用RT—PCR方法,从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幼叶RNA中成功扩增出ppo的部分序列,经克隆测序,得到长度在978-1057bp的序列共7个,编码326~352个氨基酸。与其他物种PPO进行比较,其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3%-85%,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4%99%。莲ppo的成功克隆为抑制莲藕的酶促褐变,提高莲的抗虫抗病性等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多酚氧化酶(PPO)是酶促褐变的关键酶,与果蔬加工制品的色泽、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以蜜梨果实为原料,邻苯二酚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蜜梨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性。结果表明:pH和温度对蜜梨PPO活性有明显的影响,其最适pH为4.5,最适温度为34℃。在加工过程中,可通过调节pH和温度来降低蜜梨PPO活性,减少褐变的发生:蜜梨PPO催化底物邻苯二酚的酶促反应动力学与米氏方程高度符合,R^2-0.9972,其动力学方程为专1/V=0.17371/[S]+0.4775,最大反应速率Vmax=2.09U·min^-1,米氏常数Km=0.36mol·L^-1;蜜梨PPO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随着温度的提高。完全抑制PPO活性所需要的时间逐渐减少。采用短时高温(90℃,1min)的热处理,不仅可有效降低蜜梨加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而且可减少蜜梨汁营养成分的损失.较好地保持其固有色泽。  相似文献   

9.
以翠冠梨为试材,对其贮藏过程中酶促褐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翠冠梨在贮藏期间先进行酚类物质合成,后发生降解,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酚类物质的减少和褐变同时发生,PPO促进酚类物质氧化,结果导致褐变。低温贮藏(0℃)能延缓果实衰老软化褐变。  相似文献   

10.
翠冠梨酶促褐变及其生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友根  陈金印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4):135-137,145
以翠冠梨为试材 ,对其贮藏过程中酶促褐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翠冠梨在贮藏期间先进行酚类物质合成 ,后发生降解 ,多酚氧化酶 (PPO)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 ,酚类物质的减少和褐变同时发生 ,PPO促进酚类物质氧化 ,结果导致褐变。低温贮藏 (0℃ )能延缓果实衰老软化褐变。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果蔬酶促褐变的物质条件与发生机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果蔬酶促褐变控制措施的研究,发现酶促褐变主要发生在果蔬采后贮运加工过程中,是酚类物质、酚酶和活性氧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控制氧气含量、减少酚类底物以及抑制酶活性等均可有效地减轻或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由于引起褐变的因素是复杂的,且不同物种的酶促褐变所涉及的主要酶、酚类物质、活性氧代谢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果蔬酶促褐变发生机制以及褐变调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莴苣为研究材料,以10 g/L L-抗坏血酸、5 g/L柠檬酸、0.2 g/L水杨酸和0.2 g/L阿魏酸处理鲜切莴苣,去离子水浸泡为对照组,通过测定褐变度、总酚、类黄酮、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探讨不同抗褐变剂对鲜切莴苣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抗褐变剂处理均能够有效抑制酶促褐变有关酶活性的升高,减少多酚物质的含量,降低褐变度,有效地保证了鲜切莴苣的贮藏品质,其中0.2 g/L阿魏酸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北青龙衣在由鲜品到干品的贮藏期间会出现失水、颜色变深等褐变现象。研究该褐变过程发生的机制,为控制褐变、提高药材的稳定性提供试验依据。采用北青龙衣鲜果果皮,4℃低温贮藏,研究其褐变度(browning degree,B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变化、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总多酚(total polyphenols,TP)、还原糖含量及维生素C(Vitamin C,VC)含量变化。试验数据显示果皮颜色变深、TP含量下降、PPO活性降低、PAL活性上升、SOD和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升高、还原糖和VC含量下降。BD与PPO、SOD、POD活性和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PAL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VC和还原糖无显著相关性。北青龙衣贮藏过程中发生了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且以酶促褐变为主,PPO在酶促褐变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果实褐变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果实酶促褐变的特性、发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机制,综述了引起果实酶促褐变的主要因素和防止果实褐变的技术措施,并提出了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褐变果蔬品种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贮藏条件对采后龙眼果皮褐变底物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谱特征和酶学反应,分析采后贮藏环境条件对龙眼果皮酶促褐变底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眼褐变底物在光照、高温和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变褐;O2处理提高了褐变底物与龙眼多酚氧化酶(PPO)的反应能力,而CO2处理明显减缓其与龙眼PPO的酶促褐变反应;氧化剂H2O2加速了该酶促反应,但还原剂VC及Na2S2O5阻止底物酶促褐变;K+,Na+,Ca2+和Zn2+对底物溶液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而该底物溶液在Fe3+,Fe2+,Cu2+,Pb2+存在下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Intelligence Interface Study and Realize Based on EP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果蔬加工过程中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的原理,综述了果蔬加工中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的抑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新鲜荸荠为试材,以褐变指数为评价指标,研究了VE浓度和处理时间对鲜切荸荠酶促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鲜切荸荠酶促褐变的最佳处理为0.04%的VE无水乙醇(1%)水溶液,处理时间为30 min.分别将最佳工艺处理样品和对照样品在1℃条件下贮藏,分析二者的褐变指数、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总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硬度、VC含量.结果表明:VE抑制了鲜切荸荠PPO活性的升高,从而可以抑制鲜切荸荠酶促褐变4~6 d,同时抑制了TSS含量的增加、硬度和VC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无核白葡萄中多酚氧化酶(PPO)的基因序列,以无核白葡萄果实为试材,进行基因同源克隆,得到多酚氧化酶基因CDS全长序列,其完整的编码框为1 824 bp,编码607个氨基酸(GenBank登陆号为KP271928);系统进化分析可知,其与葡萄科植物PPO基因同源性最高;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该蛋白分子量为67 392.44 Da,等电点为6.42,具典型的酪氨酸家族结构域,无信号肽结构,但有一个跨膜结构域,为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预测发现,PPO具有CuA与CuB两个结合区,分别嵌入蛋白活性腔中。该研究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讨多酚氧化酶与褐变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了莲藕在贮藏过程中发生褐变和衰老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内部的多酚氧化酶催化氧化酚类物质所产生的黑色素,概述了莲藕多酚氧化酶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特性、pH值、温度、金属离子等对莲藕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莲藕采后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组织褐变、呼吸及衰老之间的关系,以及莲藕褐变和衰老的抑制及其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抑制剂对鲜榨蜜梨汁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酚氧化酶(PPO)是酶促褐变的关键酶,以鲜榨蜜梨汁为原料,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研究氯化钠、柠檬酸、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5种不同抑制剂对鲜榨蜜梨汁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5种酶抑制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鲜榨蜜梨汁PPO活性,随着其浓度的升高,抑制效应逐渐增强。氯化钠、柠檬酸、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抑制鲜榨梨汁PPO活性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6,0.5 mol/L和2.0,2.0,0.5 m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