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林杰  江汉美  卢金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165-166,199
[目的]分析杜仲和杜仲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这2种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异同。[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杜仲和杜仲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杜仲叶中分离出40种化学成分,鉴定出19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72%;从杜仲中共分离出39种化学成分,鉴定出13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6.83%。杜仲和杜仲叶2种药材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都为壬醛,含量分别为17.47%、13.53%。[结论]杜仲与杜仲叶中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外源激素对杜仲胶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喷施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外源激素,研究了外源激素对杜仲胶含量和杜仲胶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的4种外源激素均能使杜仲叶中杜仲胶含量显著提高,本研究范围内的最佳浓度分别为:GA3(赤霉素)300 mg/L、2,4-D(2,4-二氯苯氧乙酸)0.1 mg/L、6-BA(6-苄氨基嘌呤)0.5 mg/L以及NAA(α-萘乙酸)0.01 mg/L.外源激素处理对杜仲叶中杜仲胶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也有显著影响,NAA0.01 mg/L和1.0 mg/L、GA3200 mg/L、6-BA 1.0 mg/L、2,4-D 0.01 mg/L和0.1 mg/L处理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均减小,NAA0.1 mg/L、GA3300 mg/L和400 mg/L、6-BA 0.5 mg/L和2.0 mg/L及2,4-D 1.0 mg/L处理相对分子量及其分布均增大.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云雾贡茶[Camellia sinensis(L.)Kuntze var.niaowangensis Q.H.Chen]一年生幼苗茶树为试验材料,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生长调节剂含量的变化,以探讨低温胁迫下茶树生长调节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4℃处理云雾贡茶IAA、GA含量大部分显著低于对照,ABA含量、ABA/GA明显高于对照;10℃处理ABA、IAA、GA含量大部分显著高于对照,ABA/GA与对照无明显变化。随胁迫时间延长,1、4℃处理ABA、IAA含量随时间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GA含量呈下降趋势,ABA/GA呈上升趋势;10℃处理ABA和G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IAA含量呈下降趋势。低温条件下,云雾贡茶能提高ABA类生长抑制物质,降低IAA、GA等生长促进类物质,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生长调节剂平衡来应对低温胁迫。  相似文献   

4.
杜仲皮和叶中儿茶素含量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杜仲皮和叶中儿茶素含量的差异,为杜仲以叶代皮入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个产地的杜仲皮和叶样品进行提取,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的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浓度0.4%磷酸溶液(13∶87,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所取3个产地的同株杜仲的皮和叶中儿茶素的含量不同,其中河南信阳、四川绵阳和贵州遵义产的杜仲皮中儿茶素的含量分别为1.919、1.279和1.167 mg/g,所产的杜仲叶中儿茶素的含量分别为49.34、35.75和33.72 mg/g;同株杜仲叶中儿茶素含量明显高于杜仲皮。[结论]研究所采用分析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良好,适用于杜仲不同部位儿茶素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杜仲叶资源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钾吸收和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钾累积与循环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NAA、GA和BR)的水培试验。[结果]植物生长调节剂BR对烤烟钾吸收和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BR不仅能提高烤烟对钾、钙、镁的吸收,还降低了根系钾素的外排量,提高了钾在体内的累积量,使烟株的钾含量增高,增强了钾素循环。NAA和GA3处理的钾含量相差不大,但BR在打顶后2、7、12d分别比NAA处理的韧皮部伤流液钾含量高出0.52%、0.30%、0.28%。[结论]打顶后BR处理可有效的提高烟草植株钾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确定杜仲叶、皮、壳提取杜仲胶的优化生产工艺。方法 采用杜仲胶纯度测定法测定优化对比实验。结果 杜仲叶、皮、壳提取杜仲胶优化生产工艺使杜仲胶得率得到提高,这使得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非必须消耗与制作时间都有了一定的改善。结论 杜仲叶、皮、壳采用优化的亚临界生产工艺技术,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企业的成本投入。  相似文献   

7.
土壤养分因子对杜仲有效成分含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影响杜仲有效成分的主导土壤因子。[方法]采用HPLC测定贵州不同产地杜仲叶中绿原酸及黄酮类有效成分(芦丁、槲皮素、山萘酚)的含量,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贵州不同产地杜仲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土壤养分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土壤养分因子与杜仲叶绿原酸及黄酮类有效成分含量的偏相关系数,建立杜仲有效成分含量与土壤养分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影响芦丁含量的主要是土壤全磷、有机质;影响槲皮素含量的主导因子主要有有机质、有效磷、FACT,其次是土壤铵态氮、pH、全氮;影响山萘酚含量的最大因子为有机质,其次为土壤有效磷、铵态氮和FACT。[结论]贵州不同产地杜仲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土壤养分因子对杜仲叶有效成分含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外源激素影响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杜仲叶面喷施ABT生根粉和赤霉素,研究其对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京尼平甙酸、绿原酸、总黄酮、杜仲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BT生根粉处理后,杜仲叶中京尼平甙酸的含量在较长时间段内增加,增加幅度超过了9;绿原酸、总黄酮和杜仲胶的含量减少,减少幅度较大.赤霉素在不同的时期,对杜仲叶中京尼平甙酸、绿原酸、总黄酮和杜仲胶的含量影响效果不同,变化幅度较喷施ABT生根粉的小.  相似文献   

9.
任培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822-15823
[目的1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选792桑树品种在夏伐时进行处理,其叶片中激素含量的变化动态。[方法]设缩节胺200mg/L、天丰素200nqtg/L、清水3个处理,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选792桑树品种叶片中GA,、Z+ZR、IAA、ABA含量变化及影响。[结果]200mg/L天丰素在处理初期,即第3~10天,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叶片中GA3、Z+ZR、IAA/ABA的比值及含量,在处理的中后期,该处理使得叶片中Z+ZR、IAA/ABA的比值及含量均有所升高;200mg/L缩节胺在处理初期,抑制了叶片中GA、的含量,但第3~10天使得GA、含量又迅速升高,同时IAA/ABA的比值也明显较其他处理有所下降,而Z+ZR含量则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温度、季节、桑树生长时期等环境条件,相同桑树品种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0.
何国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46-10848
[目的]获得优质长丝杜仲胶和杜仲翅果籽油。[方法]以杜仲翅果整果为原料,杜仲翅果籽油和杜仲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经稀碱和纤维素酶处理后,经石油醚提取或结合超声波用石油醚提取,并与将翅果粉碎后直接用石油醚提取的常规方法比较。[结果]用0.50%NaOH于70℃下除去整果角质层,然后用纤维素酶在pH为4、温度40℃的条件下破坏翅果细胞壁,于常温用石油醚提取杜仲籽油,苒用石油醚回流提取杜仲胶。与常规工艺相比,油脂得率提高23.00%,杜仲胶得率提高58.00%。杜仲翅果整果经稀碱和纤维素酶处理后,结合超声波用石油醚提取,与常规工艺相比,油脂得率提高42.oo%,杜仲胶得率提高76.00%,时间缩短90.00%。[结论]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条件选择适合的工艺,该研究为生产出高品质和高产率杜仲翅果籽油和杜仲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杜仲叶结构发育与绿原酸积累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显微技术和HPLC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杜仲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和指标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叶片发育早期,随着栅栏薄壁组织、海绵薄壁组织等叶肉细胞的分化发育,杜仲叶片中绿原酸含量不断增加。6月叶片组织结构发育成熟时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达到最高,为1.153%。随着叶片的衰老,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至落叶前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最低,为0.483%。在紫外光下,绿原酸储备在叶表皮、叶柄表皮和果实表皮周围,呈现淡蓝色荧光现象。[结论] 综合分析叶片生物量和绿原酸的含量,7-8月份采集杜仲叶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任培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25-10226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桑树后其叶片的激素含量及糖分含量变化动态。[方法]设缩节胺200 mg/L、天丰素200 mg/L、清水3个处理,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湖桑32叶片GA3、Z+ZR、IAA、AB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3个处理GA3含量在第3~14 d无明显差异,200 mg/L缩节胺处理GA3含量在第3~14 d略低而在第14~19 d又有所升高。200 mg/L天丰素处理中GA3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对照中Z+ZR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200 mg/L缩节胺处理抑制Z+ZR含量,200 mg/L天丰素处理在处理中期Z+ZR含量有所升高。3个处理中AB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初期200 mg/L缩节胺处理IAA/ABA较高,200 mg/L天丰素处理后期IAA/ABA略高。在后期3个处理间的糖分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和不同的桑树品种对植物调节剂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3.
陈昌铭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97-99,117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杂交兰生长的影响。[方法]以两年生杂交兰"红美人"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和假鳞茎喷施方式,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浓度对杂交兰生长的影响。[结果]采用叶面喷施方式,相比对照,100 mg/L GA3和150 mg/L GA3+150 mg/L 6-BA在前期促进花芽分化,但后期花芽未能成形,其余组合和浓度对花芽分化均呈抑制作用。高浓度TDZ和6-BA不利于花芽分化,6-BA尤为明显,但当6-BA组合适宜浓度的GA3时,呈现花芽分化抑制作用减弱现象,同时,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提高腋芽诱导,且高浓度或组合GA3的6-BA作用尤为明显,在花梗长度的影响上,GA3能够有效增加花梗长度,当GA3组合6-BA时,虽可增加花梗长度,但后期开花掉苞严重。以假鳞茎喷施时,低浓度的6-BA和6-BA组合低浓度的GA3能够促进花芽和腋芽的形成。[结论]在两年生杂交兰促进花芽分化上,应以低浓度的6-BA喷施假鳞茎为佳;在促进花梗长度上,应以低浓度的GA3喷施叶面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不同基因型杜仲叶片中的绿原酸含量。[方法]以超声波助提法提取绿原酸,采用HPLC法检测和二倍体含量,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柱(4.6 mm×150.0 mm,5μm),以乙腈-0.4%磷酸水(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7 nm。[结果]四倍体和二倍体杜仲叶片中绿原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005和为0.850 mg/g。[结论]四倍体杜仲叶片中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稻新两优6号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提高稻株剑叶光合速率,延缓叶片衰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于始穗期及始穗期后6、12 d测定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SPAD)。[结果]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剑叶光合速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孕穗期和始穗期喷施50 mg/L NAA-Na、20 mg/L吲哚乙酸、30 mg/L赤霉素、10 mg/L6-BA和2.1 ml/L美洲星,可以提高供试水稻的剑叶光合速率,有效延缓后期衰老;而喷施20%三唑酮或3 g/L磷酸二氢钾+17 g/L尿素降低供试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结论]喷施合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NAA-Na、吲哚乙酸、赤霉素和6-BA)可提高稻株剑叶光合速率,延缓叶片衰老,利于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还原糖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还原糖及淀粉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荷兰212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比较叶片、匍匐茎及块茎内还原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研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碳代谢的调控效应。[结果]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可以显著降低取样末期匍匐茎内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同时还能降低块茎内还原糖的含量,提高叶片内还原糖的积累;烯效唑(S3307)可以极显著提高块茎内淀粉积累并极显著促进取样末期匍匐茎内淀粉的转移,而且还可降低取样后期块茎内还原糖的含量、极显著提高叶片内淀粉的积累;SOD模拟物SODM与S3307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7.
杜仲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庭坤  何俊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12-6713
[目的]探讨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杜仲叶中黄酮类成分的最佳工艺,为杜仲叶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杜仲叶为试材,以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提取工艺从杜仲叶中提取黄酮类物质成分,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乙醇浓度、浸润时间、提取时间、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再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表明,影响黄酮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度〉浸润时间。用超声提取工艺法从杜仲叶中提取黄酮类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15、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30min。在最佳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平均为2.42%。[结论]超声提取法比常规浸泡法的提取时间明显缩短,且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8.
1株杜仲内生真菌的抗氧化活性分析和菌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杜仲内生真菌的抗氧化活性和菌种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筛选杜仲叶片的内生菌种。菌株No.173的总抗氧化活性最高,作为供试菌种。制备它的发酵液提取物,测定了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对菌株No.173进行了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处理4 d后,处理组的POV值极显著性低于对照。第6天起,处理组的效果明显好于阳性对照组(0.04%Vc和VE)。菌株No.173在PDA平板上的菌落初期为白色,渐变至暗青色,背面褐色,菌落边缘不整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菌株No.173 rDNA ITS扩增片段的碱基序列与球毛壳菌序列相似性为100%。[结论]杜仲叶片中内生真菌菌株No.173为球毛壳菌,具有明显和稳定的抗氧化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