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00年初始,深圳市野生动物园饲养的白枕鹤连续两年产卵。为提高其产卵量,我们采取了自孵结合人工孵化方式,促使其多次排卵。2000年产4枚卵,孵化出雏4只。2001年产卵8枚,孵化出雏4只。提高了繁殖数量,取得了初步成功,为我园鹤类繁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丹顶鹤卵人工孵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的丹顶鹤98、99年两个繁殖期所产卵的人工孵化情况为材料,研究丹顶鹤卵的特征、孵化周期及孵化过程中鹤卵的失重规律。结果表明:丹顶鹤卵重256克左右,呈椭圆形,鹤卵孵化期为32天左右。鹤卵的失重规律为前快、中慢、后快,认识鹤卵孵化过程中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孵化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褐马鸡卵采用了人工孵化,自然孵化,自然孵化与人工卵化相结合的三种研究方法,对人工孵化所需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翻卵晾孵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了解褐马鸡卵的孵化期,对受精卵和胚胎发育阶段的判断,卵在孵化期的失重,卵的破壳和出雏等关键技术,并对雏褐马鸡的出壳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总结。 结果表明:褐马鸡的自然孵化率达50%,人工孵化率为80%,人工孵化与自然孵化相结合孵化率为100%。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人工饲养的白枕鹤、蓑羽鹤和灰鹤2004-2006年所产卵人工孵化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鹤卵前中期的孵化温度为37.6-37.8℃,相对湿度为48%。52%;孵化后期的温度为36.7-37℃,相对湿度为57%-62%;白枕鹤卵的人工孵化时间平均为30d2h,平均失重率为13.41%;蓑羽鹤卵的人工孵化时间平均为27d15h,平均失重率为15.06%;灰鹤卵的人工孵化时间平均为28d9h,平均失重率为15.93%。  相似文献   

5.
肉鸽的自然孵化,因为噪音、湿度、生产鸽营养水平、饲养人员操作等原因,造成了破蛋以及凉蛋,降低了孵化率和出雏率。人工孵化可避免亲鸽孵化时压破种蛋,防止鸽粪污染,减少胚胎中途死亡,提高孵化率和出雏率,缩短产蛋周期,加快繁殖速度。肉鸽电脑孵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褐马鸡卵采用了人工孵化、自然孵化、自然孵化与人工孵化相结合的三种方法,对人工孵化所需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翻卵凉卵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了解了褐马鸡卵的孵化期,对受精卵和胚胎发育阶段的判断,卵在孵化期的失重,卵的破壳和出雏等关键技术,并对雏褐马鸡的出壳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皖西白鹅是我国的优良中型鹅种之一,长期以来采用自然孵化,但出雏率低。通过对皖西白鹅人工孵化技术的初步研究,表明人工孵化出雏率明显高于自然孵化出雏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人工孵化、自然孵化两种方法,对笼养条件下白枕鹤卵孵化的温度、湿度、翻卵、凉卵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明确了白枕鹤的孵化期。对受精卵和胚胎发育阶段的判断,卵在孵化期的失重,卵的破壳和出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白枕鹤的出壳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总结.结果表明:白枕鹤的自然孵化率为100%,人工孵化率为75%.  相似文献   

9.
人工孵化鳝卵的相对密度大于水,在自然繁殖的情况下,鳝卵靠亲鳝吐出的泡沫浮于水中孵化出苗;人工孵化时,无法得到这种漂浮鳝卵的泡沫,鳝卵会沉入水底。因此,人工孵化时,可根据产卵数量选用玻璃、瓷盆、水族箱、小型网箱及孵化桶等孵化。  相似文献   

10.
人工孵化为养禽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养殖提供了保证,同时孵化厂孵出雏鸡的健雏率直接影响孵化厂自身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健雏率是每个孵化厂必须重视的一个指标。影响健雏率的因素很多,如种鸡的饲养管理、孵化技术等。笔者根据经验总结出提高雏鸡健雏率实用性较强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朱鹮引种繁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不同地区朱种群和加快繁殖 ,2 0 0 2年从洋县引种朱 6 0只到秦岭北麓 ,用人工孵化育雏和亲鸟自然孵化育雏相结合的方法 ,并加强幼鸟管理 ,对其中 14对繁殖朱进行了 2年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当年产卵 45枚 ,受精卵 35枚 ,受精率 77.78%,出雏 32只 ,成活2 6只 ,成活率 81.2 5%(2 6 / 32 )。 2 0 0 3年产卵 46枚 ,受精卵 40枚 ,受精率 86 .95%,出雏 35只 ,成活 34只 ,成活率 97.1%(34 / 35)。其中 ,2 0 0 2 ,2 0 0 3年亲鸟自然孵化 ,受精率分别为88.89%和 10 0 %,成活率均为 10 0 %,亲鸟自然孵化育雏优于人工孵化育雏  相似文献   

12.
<正>人工孵化为养禽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养殖提供了保证,同时孵化厂孵出雏鸡的健雏率直接影响孵化厂自身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健雏率是每个孵化厂必须重视的一个指标。影响健雏率的因素很多,如种鸡的饲养管理、孵化技术等。笔者根据经验总结出提高雏鸡健雏率实用性较强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从人类开始圈饲禽类以后,要求不受自然条件限制,按人们的需求扩大群体数量就开始了人工孵化。禽卵的孵化是由天然孵化向人工孵化演变的,不断的形成人工孵化的技术和发展。天然孵化是由母禽就巢性,借其自发体温来孵蛋的。一般局限于春孵,其次为秋孵。天然孵化要选巢念强的健康母禽才能完成,它孵蛋数有限,在15枚左右。母禽就巢后便仃止产卵,也影响母禽的体质。孵出雏后,还喂育幼雏,影响产卵。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自2007~2010年,人工饲养繁育白头鹤9只,在这4年里,深入的研究了白头鹤的生活习性。并对白头鹤卵的孵化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为白头鹤卵孵化前中期适宜温度为37.4~37.7℃,最适宜温度为37.6℃.湿度为48%~53%。晾卵时间根据天气情况及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条件而定,一般为3~8min;孵化后期温度为36.5—37℃,湿度为60%~62%,晾卵时间为5~15min;在孵化期间对白头鹤卵采取不同的孵化方式,包括人工孵化、义亲代孵、亲鹤自然孵化、人工孵化与自然孵化结合等孵化方式,通过对比发现,以上几种孵化方式都比较成功。同时本文通过对白头鹤人工育雏总结了白头鹤育雏方式、方法、以及饲料对白头鹤雏鸟体重的影响,为今后白头鹤在迁地保护中人工饲养繁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15—2018年,在湖南省雉类繁殖基地对人工饲养的白冠长尾雉404枚卵进行了人工孵化和育雏研究。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只雌雉平均产卵数为15.53枚,平均卵重29.48 g,卵受精率均值83.41%,人工孵化的孵化率均值82.49%,1龄幼雏的成活率均值83.47%。人工孵化温度为(37.8±0.1)℃,孵化湿度为50%—60%,孵化时间为24—25 d,白冠长尾雉在人工孵化过程中平均失重率为13.1%。白冠长尾雉幼雉破壳体重18.48—23.61 g,1—2日龄体重会有轻度下降(17.8—22.29 g),15日龄后进入快速生长发育期,30日龄达到117.3 g(106.27—175.11 g),45日龄前,育雏室采用电地暖进行控温,通风系统用于通风换气,育雏室温度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步下降,直至降到常温。采用人工孵化与育雏技术有利于提高白冠长尾雉的繁育率和成活率,对于白冠长尾雉种群的快速复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1998~2002年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鸸鹋卵人工孵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初步确定鸸鹋人工孵化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卵型指数为1.52~1.56的鸸鹋卵,孵化温度控制在36.5~37.4℃,孵化湿度为50%~61%,孵化期失重在10%~15%之间能获得最佳孵化率和健雏率。Hoty方程计算出鸸鹋卵特异系数CSS为0.000565(n=60)。鸸鹋卵平放180°,每2h翻1次卵,晾1次卵,翻卵角度为90°能明显提高鸸鹋出雏率和健雏率,及时熟练的人工助产是避免鸸鹋后期死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对人工孵化出雏的8只蓑羽鹤,进行人工饲养并实行环境温度、取食量的控制及补给B族维生素,增加室外运动量等技术措施,使8只人工饲养的蓑羽鹤,成活7只,成活率达87.5%。  相似文献   

18.
土法孵鸡是农户广泛采用的人工孵化方法,其孵化设备简单,孵化规模小,数量可几十枚至几百枚种蛋,经济实用。土法人工孵鸡的方法很多,有火炕孵化法、热水袋孵化法、电褥孵化法等。在孵化过程中,若某些技术环节掌握不当,很容易造成死胚、导致出雏率低,出现弱雏,成活率低。  相似文献   

19.
<正>1并蛋并雏肉用生产鸽在笼养情况下,自然孵化的出雏率在80%~90%,雏鸽成活率在95%左右。因此,自然状态下,有10%~20%的生产鸽哺育单雏,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的鸽场,独雏率高达30%。因此,提高生产鸽哺育雏鸽数量,降低独雏率成为提高肉鸽生产水平的有效措施。孵化哺育雏鸽是肉用生产鸽的繁殖特性,一个繁殖周期约需一个半月时间。但是当生产鸽在孵育周期中失去蛋或幼雏后,就会自动终止孵育,  相似文献   

20.
孔海苏 《当代畜牧》2006,(11):45-46
经过对石鸡人工驯养及繁殖试验,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所饲养的20只母石鸡在1个产蛋周期共产卵362枚,平均每只产卵18.1枚,平均卵重19.8g,平均大小39.6×30.7mm。入孵种蛋3批313枚,受精率96.5%。第22d开始出雏,24d出雏结束,共出雏191只,出雏率61.0%;育活101只,育成率为52.9%。其孵化出雏时间比家禽长2~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