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获得黄瓜白粉菌生防菌H1、H2的活性物质,采用温室药效试验测定各萃取物对黄瓜白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生防菌H1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正丁醇萃取物及水相对黄瓜白粉菌的防效分别为62.79%、25.57%、17.11%、13.8%和12.1%,生防菌H2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正丁醇萃取物及水相防效分别为61.71%、36.24%、24.14%、22.30%和13.6%,其中,均以石油醚萃取物对黄瓜白粉菌的防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内生细菌菌种资源,探明其对金银花白粉病的拮抗作用,为金银花白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并为其在大田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平板对峙和孢子萌发试验,从102株金银花内生细菌中筛选出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菌株;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从拮抗功能菌株中筛选出能够防治金银花白粉病的生防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确定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试验筛选出HC-1~HC-12共12株具拮抗功能的菌株,其对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玉米小斑病菌有较好拮抗效果。其中,菌株HC-7、HC-8、HC-9和HC-12的拮抗能力较强,处理24 h后金银花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18.90%、17.93%、16.09%和15.66%,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69.46%、71.01%、73.91%和74.71%。盆栽喷施5×107 cfu/mL HC-8菌液,7 d后金银花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较CK下降46.9,防效达71.90%,显著高于HC-7(63.33%)、HC-9(33.36%)和HC-12(45.78%),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经鉴定,H...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地黄枯萎病拮抗菌的生防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9株生防菌株的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和对地黄土壤和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木霉T4、T3的生防机制较为复杂,具有拮抗作用和对营养和空间的竞争作用;放线菌S72、S15、S52和细菌B21、B6主要是对枯萎病病菌有拮抗作用;不同生防菌处理均对地黄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的数量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该试验为地黄枯萎病防治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旨在筛选具有高效抑制棉花黄萎菌的芽孢杆菌并对其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检测。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棉花、玉米、向日葵根际以及苦豆子植株内分离得到菌株共65株,通过初筛、复筛共筛选到1株高效根际拮抗菌X4和内生菌N4,它们对棉花黄萎菌有较强抑制作用;通过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平板对峙法检测2株生防菌对棉花黄萎菌的抑菌活性,生防菌发酵滤液处理法检测对棉花黄萎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微菌核萌发、毒力蛋白产量的影响,GC-MS法对2株生防菌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经分子检测2株高效拮抗菌均为芽孢杆菌;经2株1生防菌发酵滤液处理的棉花黄萎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菌株N4的抑制率为65.15%、菌株X4的抑制率为58.82%,且菌丝出现严重形变;经处理的黄萎菌孢子萌发率、微菌核萌发率、毒力蛋白产量均显著下降;研究发现2株拮抗菌的挥发性物质具有抑菌作用,GC-MS法检测2株菌发挥性物质主要是2,3-丁二醇、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酸和异丁酸,纯品物质检验发现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酸和异丁酸对棉花黄萎菌均有抑菌活性,2,3-丁二醇没有抑菌活性。可见:2个菌株对棉花黄萎菌具有潜在生防能力,可为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5.
为挖掘虫生真菌资源,获得高效生防菌,本文利用大蜡螟诱集法从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土样中筛选虫生真菌,其中选取了一株虫生真菌FLNXY5菌株,经形态学及18s 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KY419577)。本研究对FLNXY5菌株生物学特性、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2龄幼虫的致病性及对7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LNXY5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量在28℃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0与25℃处理下,24 h萌发率最高达91%,无显著差异。浓度为1.0×10~9孢子·mL~(-1)的菌悬液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5 d后的校正累计侵染率为89.2%。球孢白僵菌FLNXY5的拮抗机理研究中,菌株FLNXY5对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菌丝抑制率最高达40.63%,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丝抑制率最低为29.14%。本次研究得到的菌株发酵滤液对试验选取的7株植物病原菌菌丝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产蛋白酶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其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产蛋白酶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T2.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后的粗酶液可明显抑制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芽管短、孢子膨大变形呈泡囊状,菌丝呈串珠状膨大、细胞破裂、细胞质外渗,表明该细菌菌株产生的胞外蛋白酶可能与病菌菌丝生长受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生防菌R13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生防菌R13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抑菌率、菌丝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菌核萌发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R13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率为67.8%,可以导致正常的纹枯病菌丝体发生扭曲、变形、原生质外溢,经生防菌R13处理后的菌丝萌发指数为34.6,并且明显延迟了菌核的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8.
水稻纹枯病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多个地区采集水稻田土样。采用3点平板对峙培养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菌核萌发抑制法,综合筛选对水稻纹枯病菌有生防作用的生防菌。结果表明: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211株生防菌中筛选出抑菌活性较高的1株真菌JLF6-2和3株细菌JLN3-2、SYN6-3及JLN3-8。4株生防菌株抑菌圈分别为38.30mm、18.30mm、33.30mm和22.50mm;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7.30%、63.29%、80.35%和100%;菌核萌发抑制率分别为86.67%、83.33%、80.00%和61.35%。经离体试验于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前后不同时间喷施供试生防菌发酵滤液,结果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在保护处理中,生防菌株的防效为59.65%~94.92%,其中JLN3-2在24h的防效为94.92%;在治疗处理中,生防菌株的防效为59.32%~74.58%,其中JLN3-2在8h的防效为74.58%。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LF6-2为比莱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JLN3-2为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SYN6-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JLN3-8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相似文献   

9.
生防木霉拮抗黄瓜枯萎病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霉是一种重要的生防菌,对黄瓜枯萎病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主要作用方式有:竞争、重寄生、抗生、溶菌作用。温室盆栽试验显示,木霉可显著防治黄瓜枯萎病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草莓根腐病病原菌新棒状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的拮抗菌,筛选出3株生防效果好的菌株: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17)、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en-27)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Y1-7),进行室内目标病原菌的平板对峙试验和生防效果的广谱性验证试验,对抑菌圈边缘菌丝进行10×4倍和10×10倍的显微镜观察,检测3株生防菌的代谢产物中是否含有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和铁载体等促生物质和脂肽活性类抗病物质,并设计盆栽和田间试验检测其防病、促生和增产效果。室内平板对峙试验显示,供试3株生防菌均对目标病原菌及草莓灰霉病等6种病原菌有拮抗效果,抑菌圈边缘菌丝出现变细、扭曲、分支增多等畸形现象。3株生防菌均产生促生物质IAA和铁载体,菌株胞外粗提物具有拮抗拟盘多毛孢的效果,以上结果初步证明3株生防菌均具有促生抗病潜力。盆栽试验表明,同一生防菌的防病效果优于抗病效果,复合菌的防病促生效果优于单一菌株,防治效果高达7368%。田间试验表明,复合菌处理防病增产效果较优,防治效果高达57.18%~66.00%,每公顷增产12.97%~37.99%。盆栽和田间试验印证了3株生防菌分别具有促生防病及增产效果,以3株生防菌复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1.
为找到防治刺梨白粉病的拮抗菌培养液,经过刺梨叶片离体防治试验表明拮抗菌浓度与白粉病防治效果成正相关,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法优化拮抗菌JK-6的生长条件。同时探究温度、pH、紫外光、蛋白酶以及不同贮藏时间对JK-6发酵液抑制白粉病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JK-6的最佳培养条件组合为葡萄糖2 g/mL、蛋白胨1 g/mL、NaCl浓度0.8%、温度33.6℃、pH 7.6、装液量40 mL、摇床转速160 r/min,在该条件下拮抗菌JK-6的发酵液OD600为1.418;发酵液温度高于40℃、pH为酸性和碱性时,JK-6发酵液对白粉病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降低,发酵液对紫外光和蛋白酶的耐受能力较高,在常温下保藏1个月仍然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JK-6对刺梨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研究抗黑1(H1)、抗黑2(H2)、抗木(M)3株拮抗细菌对桃子的褐腐霉和芦柑的青腐霉拮抗效果的结果表明,H1细菌对褐腐霉有明显抑制作用,H2细菌对青腐霉有明显抑制作用;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3株细菌进行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3株细菌均属于芽孢杆菌属;对3株细菌抑制病原真菌的机理做了初步探讨,3株细菌均不分泌抗生素,推测可能是以竞争性的生长方式抑制病原菌的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500 mg·L-1BABA和50 mg·L-1BTH两种诱导剂处理番茄幼苗,后期进行白粉病菌的接种,接种时间分别为诱导剂处理后1,2,3,5,8和15 d。通过病情指数、相对防效、H2O2和NO含量以及抗白粉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比较分析两种诱导剂的作用时间、最优处理模式以及抗病的相关机制。结果表明:BABA处理后防治效果最佳的间隔时间为第2天,且有效持续时间为10 d左右,BTH处理后1,3和5 d均为最佳期间且有效持续时间可达15 d,相对BABA持续期较长;BABA和BTH诱导后H2O2和NO含量均有显著增加;两种诱导剂处理后抗白粉病相关基因CHI3,GLUCA,GLUCB和PR1A表达趋势相近,但不同抗病相关基因在不同处理时间以及不同材料中均存在差异;喷施BABA和BTH后均有助于番茄抵抗白粉病菌的侵染,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草莓主要真菌病害,以拮抗菌32发酵液为有效成分,创制生物源水分散性粒剂,确定配方并且进行田间防效试验。先选定润湿剂、分散剂、崩解剂、黏结剂的种类,再选择最佳用量,最后确定最佳剂型配方为:有效成分为沈阳农业大学农药实验室筛选的拮抗菌32发酵液;润湿剂为3%木质素;分散剂为4%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崩解剂为12%氯化钙;黏结剂为2%明胶;填料为硅藻土。对所创制的剂型进行质量检验,结果表明产品分散性能好,润湿时间为27s,悬浮率为87%,崩解时间为62s,各项指标均符合水分散性粒剂的要求。拮抗菌32水分散性粒剂具有防治草莓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主要真菌病害的作用,且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施药后7d防效显著,稀释200倍时防效在80%以上,其持效期可达14d以上,因此,研制的水分散性粒剂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生防菌株2LN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验证生防菌株2LN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大田生产试验研究生防菌剂2LN3、生防菌剂2LN3+井冈霉素、井冈·腊芽菌、井冈霉素和清水对照5个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生防菌剂2LN3+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2次用药后第7和第15天的防效分别达60.85%和72.16%,2次调查防效均超过生防菌剂2LN3、井冈·腊芽菌和井冈霉素,而单用生防菌剂2LN3则表现为药效持续时间较短,在2次用药后的第15天防效比井冈霉素略高,但与井冈·腊芽菌相比防效则降低了6.5%;与井冈霉素相比,生防菌株2LN3具有促生作用,能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喷施生防菌剂2LN3和生防菌剂2LN3+井冈霉素都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与井冈霉素相比分别增产3.8%和12.1%,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将生防菌剂2LN3和井冈霉素复配可替代井冈霉素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来提高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相似文献   

16.
小麦白粉病菌生防菌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测定4株小麦白粉病菌的杀菌广谱性,将其与5株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5株病原菌分别为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试验结果表明:菌株C27、PE4对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甜瓜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菌株C26对5株病原真菌均没有生防作用,真菌菌株P17-1对小麦根腐病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菌丝体生长速率抑制法和盆栽喷雾法测定特比萘酚和盐酸特比萘酚对16种植物病原菌的离体杀菌活性及其对9种植物病害的盆栽防效。结果表明,特比萘酚和盐酸特比萘酚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其中特比萘酚对8种真菌(山茶灰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玉蜀黍赤霉病菌、茄链格孢病菌、火龙果溃疡病菌、香蕉炭疽病菌、橡胶炭疽病菌和冬瓜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强,8种真菌的EC50为0.03~0.24 mg·L?1,盐酸特比萘酚对山茶灰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玉蜀黍赤霉病菌、茄链格孢病菌和火龙果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强,EC50为0.03~0.22 mg·L?1。盆栽活体实验结果表明,特比萘酚和盐酸特比萘酚对多种农作物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浓度为100 mg·L?1时均能100%控制豇豆白粉病;在浓度为400 mg·L?1时均能够有效抑制水稻纹枯病、小麦白粉病、黄瓜靶斑病、黄瓜白粉病和玉米大斑病,防效达到90%~100%。  相似文献   

18.
紫薇种子辐射变异和抗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辐射对紫薇种子的影响及选育抗白粉病新品种,以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处理紫薇种子及对部分植株进行了扦插对比试验,对出苗率、长雄蕊变异、抗性及生长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辐射处理可以显著地抑制种子的出苗率;对长雄蕊瓣化现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辐射的‘六月飞雪’中,发现了两株对白粉病抗性极强的植株,其他调查植株全部染病;‘抗病1号’表现为对白粉病免疫,‘抗病2号’表现为高抗,‘四海升平’表现 为中感,‘六月飞雪’和‘红火箭’均表现为高感;同时发现两株抗病植株的株高及地径均高于不抗病植株,且抗病植株的落叶期明显晚于不抗病植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明确茉莉酸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和对抗病相关基因的激活作用,以及抗病性变化与基因表达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小麦抗白粉病分子机理。[方法]以田间表现不同的代表性感白粉病小麦品种"中国春"、"濮麦9号"和"周麦18"为材料,用茉莉酸甲酯(methyljasmonate,MeJA)处理小麦幼苗叶片进行诱导,通过离体叶段培养法接种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进行抗性鉴定;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叶片中PR1(PR1.1)、PR2(β,1-3葡聚糖苷酶)、PR3(几丁质酶)、PR4、PR5(类甜蛋白)、PR9(TaPERO,过氧化物酶)、PR10、TaGLP2a(类胚素蛋白)和Ta-JA2(茉莉酸甲酯诱导蛋白)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MeJA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中国春"、"濮麦9号"和"周麦18"对白粉菌的抗性水平。诱导抗性可以从MeJA处理后12~96h检测到,24h达到峰值。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MeJA对3个品种中除TaGLP2a外的8个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显著激活作用,在处理12、24或48h后达到峰值。MeJA对PR9和PR1的诱导作用最强,可达100倍,对PR2、PR4、PR5、PR3、PR10和Ta-JA2的诱导作用强,可达10-70倍;对TaGLP2a没有明显作用。茉莉酸诱导的抗病性提高与8个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呈正相关。[结论]茉莉酸诱导的抗病性增强与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呈正相关,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起作用,对这一途径的调控可提高小麦的白粉病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外源过氧化氢(H2O2)处理对采后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在离体条件下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分析外源H2O2对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sulphureum)生长、菌落形态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并以陇薯3号马铃薯为试材,分别在处理前后接种F. sulphureum,研究外源H2O2对病害的治愈和预防作用。【结果】外源H2O2处理强烈抑制了F. sulphureum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且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显著增大了F. sulphureum的细胞膜透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H2O2处理过的F. sulphureum菌落分布不均匀,菌丝缠绕、扭曲在一起,部分菌丝出现断裂、塌陷等现象;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到H2O2处理过的菌丝细胞壁加厚且内部出现空腔。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外源H2O2处理对处理前后接种F. sulphureum的马铃薯块茎干腐病均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结论】H2O2不仅对病原物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还能有效提高马铃薯块茎组织的抗病性,因此H2O2可以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天然防腐剂应用于马铃薯采后病害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