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四棱豆根瘤细跑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表明:根瘤红色中心组织包含有受根瘤菌(Rhizobium spp.)侵染细胞和非侵染细胞。细菌侵染进入宿主细胞中转变成固氮类菌体。最初可见到有周膜包裹的单个类菌体细胞。在周膜内,类菌体经细胞分裂逐渐形成几个类菌体,这就是发展成熟根瘤共生细胞结构的形态特征。本文还对四棱豆类菌体细胞结构与固氮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草根瘤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砂培试验和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不同水平氮锌配施对白三叶草根瘤发育和超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增加,根瘤数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单瘤重量、根瘤细胞内类菌体数量显著下降,类菌体周膜空间增大。与缺锌条件相比,足量供锌显著增加了根瘤数量、单瘤重量、根瘤固氮酶活性、根瘤细胞内类菌体数量和类菌体体积,减小了类菌体周膜空间,类菌体周膜、细胞壁、细胞膜完整性和均匀性增加。与其它处理相比较,低氮和足量供锌处理显著增加了根瘤数量、单瘤重量、根瘤固氮酶活性、根瘤细胞内类菌体数量,显著减小了类菌体周膜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初次报道热带豆科树种,苏门答腊金合欢[Acacia glauca(L.)Mo-ench]根瘤发育衰老的超微结构变化。通过了解类菌体周膜增减以及解离崩溃,可说明共生关系的演变动态。自幼年发育到成熟的类菌体,都有细胞分裂的能力。类菌体在发育中逐步积累形状大小不规则的聚 B-羟基丁酸(PHB)颗粒物。类菌体在周膜包裹内由单生发展到聚生,在宿主细胞中是从稀疏到密集地分布。这种演变可作为形态发育阶段上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紫云英——根瘤菌共生系统中,根瘤的固氮活性与根瘤中含菌组织和类菌体的发育呈正相关。当瘤龄3天,含菌组织约占根瘤细胞10%左右时,即出现微弱的固氮活性。随着根瘤和其中类菌体的发育,根瘤固氮活性逐渐上升。温度和光照影响根瘤类菌体的发育和固氮活性的变化。越冬期紫云英生长停滞,根瘤固氮活性维持在50—70 n mol N_2/克鲜瘤/分的低水平上。翌春气温回升,根瘤和其中类菌体继续发育。至4月下旬紫云英进入盛花期,瘤龄达180天以上的早期根瘤衰败,类菌体自溶,固氮活性消失。此时主根下部和侧根上的中期根瘤承接了主根基部早期根瘤的作用,根瘤固氮活性达184 n mo1 N_2/克鲜瘤/分的最高峰。5月初紫云英生长进入结英期,植物营养主要运向豆荚,根瘤固氮作用缺少能源,固氮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酶法诱导根瘤菌进入小麦根系结瘤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不能结瘤同氮的非豆科作物结瘤固氮,这是当今世界生物固氮研究的重大战略目标,而结瘤是共生固氮首要的一环。我们自1984年以来先后用不同的方法、手段诱导根瘤菌侵染非豆科作物根系,继外源激素促使小麦等作物结根瘤外,近两年来,我们采用酶法,试将根瘤菌导入小麦根皮层细胞内。研究结果表明,此法能有效地诱导根瘤菌进入小麦根细胞中,而单用酶处理不加根瘤菌的小麦小形成根瘤。将小麦根瘤经石腊切  相似文献   

6.
以2,4-D处理玉米苗并接种根瘤菌,诱导根瘤菌与玉米苗结瘤共生.试验结果如下:5个玉米品种的始瘤期仅需2~3d,结瘤率高达90%~100%,固氮酶活性(乙炔还原法)在45~55nmol株-1d-1之间.在闽单88中,还出现琼脂液化、结红瘤等特殊现象.经显微镜观察表明,根瘤菌可从弯曲、膨大、变形的根毛侵入,可形成类侵入线;瘤组织细胞内含有数量众多的根瘤菌菌体.说明了2,4-D能诱导根瘤菌进入非豆科植物根瘤,并能在瘤内繁殖.  相似文献   

7.
氮肥对夏花生根瘤中固氮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主要是降低了根瘤菌的侵染和根瘤的形成。但这种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结荚以前.随生育期推进,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对固氮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前期较重且时间长,后期较轻且时间短。施氮增进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但不全是正相关,生育前期和后期都有所变化。NR与固氮酶之间在固氮酶活性受抑制的硝态氮浓度下呈负相关,而其未受抑制或抑制较轻时,二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速保利防治小麦白粉病保护作用显著,施用25μg·mL ̄(-1)的药液可使叶片不受白粉菌侵染。该药剂治疗作用良好,各病程施药均可铲除已发生的侵染,50μg·mL ̄(-1)的浓度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该药剂有较长的持效期,用药量为种重的0.005%~0.01%时持效期为15d左右,0.02%~0.025%时为25d,0.0375%时为35d.  相似文献   

9.
陕西豆科固氮植物资源调查及生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陕西豆科固氮植物资源的调查。共采得豆科植物45属100种,除个体别种外均有根瘤。属内种间豆科植物根瘤的形状,颜色、大小、着生部位相似,从属间植物根瘤特性差异明显,根瘤的形成和固氮活性与土壤条件和寄主特性密切相关。根据寄主植物生长习性、地理布和利用状况,陕西豆科植物根瘤菌的生态分布可分为干旱区、草地区、耕地区、山地灌丛区、木一栽培区等5个生态分布区。  相似文献   

10.
江南桤木根瘤及其内生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 sa Hand—Mazz.)根瘤形态解剖特征及其内生菌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江南桤木根瘤属于典型的枝丛状类型瘤,多年生根瘤簇直径1—5cm。电镜图象表示,成熟根瘤的内皮层细胞中存在大量菌丝与泡囊,少数感染细胞产生大量多态形的拟类菌体细胞。菌丝分枝、具有高密度电子的单层细胞壁和单层壁的横隔膜,直径0.3—0.5μm,细胞质内有明显单位膜的中间体。成熟的泡囊园形或椭圆形,表面比较光滑,细胞壁不完整,直径为2—4μm。内生菌的这些不同发育形态与它们在共生固氮中的作用,本文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大豆可与根瘤菌互作进行共生固氮,有效缓解其对土壤氮素的依赖。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是一种血红素单加氧酶,参与植物信号分子、植物激素和黄酮类等多种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为探究其在大豆结瘤固氮中的生物学功能,分析了该家族GmCYP78A71基因的结构,并对其表达模式及生物学功能进行了深入解析。qRT-PCR和转启动子大豆毛根的根瘤GUS染色表明,GmCYP78A71在根瘤中特异表达,且随着根瘤的发育表达量逐渐增高,在成熟根瘤中达到峰值;与对照相比,超表达复合植株的根瘤个数、鲜重、固氮酶活性等显著提高,而RNAi毛状根的根瘤个数、鲜重、固氮酶活性等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GmCYP78A71对根瘤的生长发育和固氮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藏部分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采自西藏拉萨、林芝和日喀则地区的 10属 18种豆科植物的 2 82份根瘤样品进行根瘤菌的分离纯化、菌株的回接和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结果表明 ,这些地区的豆科植物均可自然结瘤 ,其形态比较单一 ,主要为较规则的球形、柱状和掌状 ,颜色为褐红色、红色、粉红色和白色 ,球形根瘤的大小为 Φ0 .1~ 6 .0 m m,柱状根瘤的大小为 1~ 10 mm,92 .5 %的自然根瘤可测到固氮酶活性 ,其活性值为 0 .0 93~ 12 .40 3nmol/ (mg· h) ,可以看出 ,豆科植物根瘤的大小、颜色和固氮酶的活性与采集地点的生态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3.
硝态氮与铵态氮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及结瘤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砂培方法,研究了硝态氮和铵态氮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根系活力、地上部和地下部全氮含量、根瘤数量和固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培养下,‘甘农3号’紫花苜蓿的根系及根瘤生长、根系活力、地上部和全株全氮含量、固氮酶活性均好于硝态氮培养;在不同形态氮素培养下接种根瘤菌,紫花苜蓿的根系活力、...  相似文献   

14.
大豆可与根瘤菌共生进行生物固氮,固氮机制受许多基因诱导调控,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s,CCDs)可调控多种植物激素、色素、芳香类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为探讨其在大豆生物固氮中的功能,从大豆育成品种中黄15中克隆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GmCCD8基因,分析了该...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个原生质体分离和微室培养技术对大豆根瘤类菌体繁殖能力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豆根瘤原生质体由内含多个类菌体的小胞囊组成。从不同年龄的根瘤中可以区分出:未成熟的细长杆状类菌体,主要存在于幼小根瘤中,以及成熟的与培养体相似的杆状类菌体,主要存在于成熟根瘤之中。(2)采用微室培养技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并用磁带录像记录到成熟的大豆根瘤类菌体的分裂和微菌落的形成。(3)类菌体的繁殖率,由二周的<0.01%逐渐增加到13周的60%。(4)分离和培养大豆根瘤类菌体的适宜基质是蒸馏水或矿质溶液(如PDB~-),培养基为BMM或YMA,pH为5.0-7.0。(5)渗透压保护并不是大豆根瘤类菌体繁殖的必要条件。Gresshoff等人推荐的PDB液和B~( m)培养基,非但无利,反而有害。(6)大豆根瘤或根的提取液能大大促进类菌体的繁殖。硫胺素等五种维生素和酵母汁均无此种刺激作用。根瘤提取液的生物活性在100℃下5分钟即部分破坏,而在12l℃下加热就完全遭到破坏。(7)类菌体每次分裂的世代时间随次数的增多而逐步缩短。一般经过第一次的延迟分裂之后,其分裂速度即与培养体根瘤菌相当。(8)荧光抗体试验证明根瘤中的类菌体及其分离菌株与供试菌在主要抗特征上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回接结瘤后定期制作半薄、超薄切片,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分离自浙江省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根瘤的2株Frankia菌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Frankia菌从根毛细胞侵入后向内部的皮层细胞延伸,受Frankia菌侵入的刺激,侵染的根毛细胞产生大量电子云密度不等的沉积物。沉积物包裹Frankia菌继续向内侵染,形成侵染线穿越细胞壁进入邻近细胞,最终到达根瘤。根瘤产生的时间程序为:接种 6 d 后Frankia菌已侵染根部细胞;接种 12 d 后形成了根瘤原基;15 d 后根瘤原基的部分薄壁细胞被Frankia菌侵染后,转变为前根瘤;接种 24 d 后前根瘤进一步生长发育伸长,突出皮层后形成新根瘤并最终发育成成熟瘤。Frankia菌的整个侵染过程为:Frankia菌侵染形成侵染线形成界面质穿壁繁殖泡囊孢子。根瘤的发育可概括为:根瘤原基前根瘤成熟瘤。图9参20  相似文献   

17.
豆科植物根瘤形成条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豆科植物的根瘤可以从空气中固定氮气而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它的形成需要土壤中的根瘤菌或人工培养的根瘤菌与植物共同形成。但根瘤的形成还可由培养根瘤菌的无菌滤液诱导形成,这充分说明根瘤菌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某种可溶性物质具有刺激植物形成根瘤的作用,但这种根瘤由于不能形成豆血红蛋白而呈淡绿色或白色,且根瘤中有大量淀粉积累。实验中通过对根瘤的接种、观察、分析,总结了根瘤形成的原因,使我们对根瘤的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8.
In soybean root nodules, which export recently fixed nitrogen mainly as the ureides allantoin and allantoic acid, cells uninfected by rhizobia undergo a pronounced ultra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not shown by the infected cells, including enlargement of the microbodies and proliferation of 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Since some of the enzymes contributing to ureide synthesis occur in these subcellular components in root nodule preparations, the uninfected cells may participate in ureide synthesis and thu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symbiosis between host and bacter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