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旱作农业的发展,在小麦生产上对旱地品种的选育普遍引起重视。目前以评选优良小麦旱地品种为主要目标的区域试验也相应地加强。但在评价品种的优劣上仍沿用各点亩产均数法。从旱作农业上来看,这种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为了较确切地评价旱地小麦品种,我们提出了三个评价参数:稳产指数、旱作潜力系数、稳潜积。现以81—82年度,黄淮旱地小麦品种(系)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来探讨黄淮旱地小麦品种评价指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998—2000年开展了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小麦适时有限补灌、选用抗旱节水生态型品种、适宜的播期密度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乖水分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由被动防旱转向主动抗旱提出了新的思路,是旱地小麦进一步提高单产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阳光10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世界上广为种植的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我国常年种植面积在3.4亿亩左右,其中近1亿亩种植在旱地,因水源、田间工程和地形等限制完全没有水浇条件,加之气候变暖的影响,旱地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小麦生育期间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程度逐年增加,造成旱地小麦大幅减产。小麦生产发展历史证明,培育抗旱节水、高产特产的小麦品种无疑是未来旱地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小麦单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旱地小麦节水高产措施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在旱地农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栽培经验,目前在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上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节水灌溉和栽培生理调控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新的抗旱小麦品种和抗旱技术的应用以及日趋完善的分子育种技术也为旱地小麦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旱地免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谢先举 《耕作与栽培》1995,(1):16-20,27
本文对我国旱地免耕研究的现状和发展作发初步评价。指出旱地免耕基础理论研究侧重于土壤水热动态和养分动态,对土壤生物过程研究薄弱。免耕应用技术研究集中在垄作与覆盖对玉米,小麦等旱作影响上,以产量的增减判断免耕效果。配套技术研究提出采用化学农药防除杂划与害虫;采用条播机为免耕小麦机械;采用大豆为最佳轮作作物。认为农药污染,土壤性态,作物品质,免耕机械与农艺措施配合等是我国未来旱地免耕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小麦新品种区试的选地和播种技木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搞好小麦新品种的区域试验,为审定和推广筛选出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是区域试验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而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的选地和播种,则是区域试验能否圆满完成的基础。多年来,我们一直承担国家黄淮旱地、北部旱地及山西省的冬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示范展示项目,在小麦新品种区试的选地和播种上积累了一点经验,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论述了山西旱地小麦在山西小麦生产中的地位、现状及其与降雨的相关性;回顾了山西旱地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山西旱地小麦再上新台阶的五大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赵平 《种子科技》2019,(18):16-17
山西是北方麦区典型的干旱省份,旱地小麦面积比例较大,旱地小麦生产对山西省小麦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选育抗旱性、丰产性、稳产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的小麦品种,提出了现阶段的育种目标,并分析了当前山西省生产条件下旱地小麦育种的5个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旱地小麦定量化栽培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试验,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进行了多因素多指标的定量化综合研究.以二年田间试验的数据结果为依据,应用微机建立数学模型,解析各因素作用的量化强度,并选出生产上成套的高产组合方案.研究表明,在旱地小麦生产中,不仅要重视氮磷肥和有机肥的配合,还应讲究其量比的协调.正常年份下氮肥增产的潜力较大,应稳住磷肥增施氮肥;干旱年份氮肥用量过高明显造成减产,应稳住氮肥增施磷肥.以播期播量调节群体,以有机无机互调肥效,提高水份利用率是当前旱地小麦生产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种植小麦1500万亩,旱地麦田占小麦总面积70%,产量占总产48%,旱地小麦产量的高低左右着山西省小麦的总产量。1987~1991年,我所以小麦商品粮基地襄汾县汾阳岭村为基点,开展了旱地小麦高产关键配套技术研究。经多项研究和生产考察,提出了“依地用种  相似文献   

11.
针对山西省气候条件和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总结具有增产增效的旱地小麦栽培技术和生产中应注意的技术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推广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旱地小麦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山区,小麦主要以旱地种植为主,为了使小麦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区实际,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和实践总结,提出了黔西北山区小麦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襄汾县解村以露地条播为对照,就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条,穴播的增产效应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膜条,穴播方式在冬前,返青期及拔节之前有较好的增温效果,在小麦生育前中期有效地改善了旱地麦田蓄水和供水的关系,提高了水分生产效率,该覆盖方式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产量三要素,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优于对照,达到小麦亩产163.6kg,该项研究为我省旱地冬小麦实现高产稳产寻找  相似文献   

14.
从9个栽培因素中筛选出7个对旱地小麦产量形成作用较大的因素,并对其在产量形成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因素相互配合形成的产量存在很大差异,最高产量达7305kg/hm^2,是最低产量的2.317倍,这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旱地小麦的产量潜力,从另一方面则说明对不同栽培因素的配合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不同栽培因素对产量形成的作用各不上同,由大到小依次为播期、渗灌、播量、播种方式、氮肥、磷肥、有机肥。渗灌与地膜覆盖播种技术都有较高的节水增产优势,是稳定并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中靠措施,应进行强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随着气候变化,灌溉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加剧。挖掘旱地小麦生产潜力成为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旱地小麦提高产量的关键是合理运筹,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实现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小年际间的产量波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旱地开发的进展,结合前期研究提出了通过深松耕作实现土壤增蓄扩容能力的关键技术,概述了山东旱地小麦耕作、播种、水肥管理等栽培环节的技术特点,为旱地小麦稳产高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豫西农田70%是旱地,干旱是制约该区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针对该区小麦播种期间经常发生的干旱现象,我们进行了沟播栽培试验,试验表明:沟播能够保证苗全苗匀、促分蘖、壮个体,大幅度提高亩成穗数,增产效果明显。旱地小麦沟播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旱地小麦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17.
豫西农田70%是旱地,干旱是制约该区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针对该区播种期间经营发生的干旱现象,我们进行了沟播栽培试验,试验表明:沟播能够保护苗全苗匀,促分蘖,壮个体,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成穗数,增产效果明显。旱地小麦沟播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旱地小麦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18.
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在山西临汾以裸地条播小麦为对照就黑色液膜覆盖冬小麦的增产效应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色液膜覆盖方式在冬前、拔节期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在生长中后期有效供给土壤水分,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较对照提高28.9%,从而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产量三因素,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优于对照,亩产达197.7kg。该项研究丰富了我国冬小麦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9.
旱地小麦渗灌的节水节肥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于山西省浮山县张庄乡进行了旱地小麦渗灌的节水节肥增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①膜上穴传统的露地条播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这种播种方式个体发育良好,生长发育较快,光合面积较大,构成其增产的生物学基础。②中水平施肥(每公顷120kgN、120kgP2O5、60kgK2O)已完全满足了目前生产水平,旱地小麦肥料研究应以中水平为上限进行,生产上也应以此为最高施肥量。本项研究还表明,氮肥的分次施肥效果较钾肥的分施为好。③渗灌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在采用膜上穴播播种方式情况下其增产效果最为明显。④通过渗灌进行地下施肥具有明显的节肥增产效应,研究还进一步推断出地下施肥本身也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旱地小麦产量特征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以抗旱闻名的山西省旱地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在雨养和灌溉2种水分处理下分析了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年代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探明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提升的生理及形态机制,对未来旱地小麦育种的性状选择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山西旱地小麦品种平均产量随年代逐渐增加,1990s前产量的年均增益明显高于1990s后,1990s-2010s间产量增加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随年代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和抗旱性随年代呈波动性变化。山西省旱地小麦产量整体偏低,通过遗传改良提升产量仍具有较大的空间。综合产量因素的改良趋势,在今后的旱地小麦育种中应继续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以提高小麦穗粒数作为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