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Nassariusspp.)导致的中毒事件在中国沿海屡有发生。由于中毒患者的症状与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相似,因此,许多中毒事件被归咎于麻痹性贝毒,认为织纹螺中的毒素与邻近海域的有毒赤潮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螺体内存在河豚毒素。对此,本研究应用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柱建立了河豚毒素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造成2002年和2003年两次中毒事件的织纹螺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批织纹螺样品中均含有高浓度的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包括三脱氧河豚毒素、脱水河豚毒素和单加氧河豚毒素等,而且两个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组成非常相似。因此,导致这两起中毒事件的致毒因子是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江苏和福建两地织纹螺中毒素组成的相似性显示两地织纹螺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毒素来源。  相似文献   

2.
苏捷  张农  姜琳琳 《渔业现代化》2007,34(3):34-35,27
河豚毒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毒素,它在治疗毒瘾、抗肿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医学药用价值。综述了非河豚鱼源中河豚毒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不同学者对河纯毒素起源的几种解释,从遗传学角度解释河纯毒素是河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的解释较为合理。本文对河豚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河豚毒素是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是一种强海洋神经毒剂,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河鲍毒素的控毒手段以及河纯毒素作为一种工具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选择性极高的细胞膜通道阻断剂,能阻止钠离子进入细胞,从而使神经、肌肉不能产生兴奋冲动。它广泛应用于神经、骨骼肌、心肌、浦金野纤维以及其它许多组织的研究工作中,并且能对抗由蛙毒(Batrachotoxin)所引起的浦金野纤维除极现象。因而在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工作中,河豚毒素是一个十分有用的生物毒素。以往在国际市场上仅有日本SANKYO公司制备的河豚毒素三次结晶品出售,价格昂  相似文献   

5.
河豚毒素(TTX)作为一种强神经毒素主要应用在医学上。目前对河豚毒素的医学应用、提取纯化、检测方法等方面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河豚毒素的化学结构、中毒机制、毒素来源、检测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福建沿海部分地区织纹螺毒性消长及毒素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福建沿海织纹螺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06年3月至9月,对福建省涵江、同安和霞浦三地的织纹螺毒性消长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期间每周采样一次,采集的织纹螺经鉴定后,通过小鼠生物测试法分析其毒性,并选择毒性较高的织纹螺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技术分别对样品中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和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个采样点的织纹螺主要为半褶织纹螺,且均有阳性样品检出,涵江、同安和霞浦的织纹螺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43%和20%.采自福建三地的织纹螺样品总体毒性较低,毒性最高的样品为7月12日采自霞浦的半褶织纹螺,毒性为16.2 MU·g-1组织(湿重).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的毒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不含麻痹性贝毒毒素,但是在样品中检测到了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三脱氧河豚毒素(trideoxy TTX).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为4.38μg·g-1组织(湿重),依据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计算得到的毒性与小鼠法测试结果基本相当,说明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是导致织纹螺毒性的主要毒素成分.涵江的阳性样品集中出现在3月份,而同安和霞浦的阳性样品则出现了3月份和6,7月份两个高峰时段,说明织纹螺的毒性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和地域特征.因此,建议福建地区在这两个时段加强对织纹螺毒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水产品特有的食源性危害与控制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水产品中特有食源性危害因子的组成、产生机理、控制方法和对消费者造成的危害症状,包括组胺、河豚毒素、贝类毒素(DSP、PSP、ASP、NSP)、贝类病毒(HAV、NV)、鱼肉毒素、石油烃、淡水鱼毒素(微囊藻毒素、鱼胆毒素)、泥土异味化合物和导致水俣病及骨痛病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8.
河豚毒素为一类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神经性毒素,毒性极强,可通过阻碍钠离子通道而抑制神经传导,使神经麻痹而导致死亡,成为威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风险隐患之一,受到国际社会重点关注而被严格管控。同时,河豚毒素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等药理作用,在临床医疗方面应用前景广泛。河豚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免疫法和仪器分析法等3大类。但由于缺乏高获得率、高分离度的纯化工艺和制备技术,难以大批量生产高纯度的河豚毒素,成为临床应用和安全管控的难点。文章概述了河豚毒素检测和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河豚鱼的毒性及其加工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进一步利用我国现有资源的前提出发,就河豚鱼的种类、分布、毒性、河豚毒素在鱼体内积聚的原因,毒素的药理作用、中毒症状、毒素在鱼体内和随季节变化的分布情况,以及毒素提取的方法、定量等作了综述。并就河豚鱼中毒素的去除、解毒、综合利用的途径及加工的方法作了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利用河豚鱼资源,本文对河豚鱼烤鱼片的安全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河豚毒素在河豚鱼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加工过程中要将毒素含量高的部分去除。研究表明经过加工的河豚鱼烤鱼片是安全的,对人体无任何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豚毒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从微生物到植物、动物都有发现.除河豚外,河豚毒素还在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蠕虫、蝾螈、青蛙等其他物种中都有不同含量的分布.不同动物产生、富集河豚毒素的机制可能存在很大差别,但是河豚毒素对其携带动物在自然选择进化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目前中国对河豚毒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豚毒素的分离纯化、检测分析及抗体制备等方面,而对河豚毒素产生的分子机制及生态作用的研究还很少,文章通过综述国外对河豚毒素分子机制及生态作用的研究,进一步阐释动物携带河豚毒素的分子机制及河豚毒素对动物的重要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豚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剂盒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均有人因食用带有河豚毒素的河豚鱼或织纹螺引起中毒的事件。本文以河豚毒素标准品溶液分析河豚毒素胶体金层析快速检测卡的最低检测出限为0.5 MU/mL或100 ng/mL。根据河豚毒素限量值(10 MU/g)设计了织纹螺以及河豚鱼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进一步分析了20个织纹螺及河豚鱼实际样品,准确率为100%,单个样品测试时间为20 min。结果表明:河豚毒素胶体金层析快速检测卡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可通过肉眼直接判读结果的特性,尤其适合于基层检测机构、渔业管理单位及水产品加工企业对河豚鱼或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快速筛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采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制的"河豚毒素半定量快速检测试剂盒",在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过程中,对不同繁殖群体亲种,不同繁殖群体交配所得受精卵、胚胎及仔稚幼鱼的河豚毒素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繁殖群体亲鱼组织器官毒性差异大,亲鱼眼珠、精巢为阴性,皮肤、肌肉、肝脏、卵巢呈现不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4%、16.2%、40.5%、40.5%;养殖繁殖群体亲鱼皮肤、肝脏为阳性,野生繁殖群体亲鱼肝脏和雌性性腺河豚毒性阳性检出率比养殖繁殖群体亲鱼高;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受精卵河豚毒素均为阳性,早期胚胎为阳性,后期胚胎为阴性;养殖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受精卵、胚胎河豚毒素皆为阴性;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稚鱼河豚毒素为阳性,早期幼鱼为阳性,后期幼鱼为阴性;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鱼河豚毒素为阴性,稚鱼、早期幼鱼为阳性,后期幼鱼为阴性;养殖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稚鱼河豚毒素皆为阴性。  相似文献   

14.
日本宫崎大学农学部水产增殖学科的境正副教授等研究小组,于1987年9月25日从一男性呕吐物中检验出与河豚毒素相似的毒素。这一男性是因食腹足类的一种有毒索氏法螺而引起中毒的。已往都认为因法螺中毒的原因都是该物质引起的,但从患者  相似文献   

15.
信息集萃     
食用甲锥螺中毒原因查明 食用甲锥螺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现已查明。承担全省甲锥螺毒性检测工作的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日本长崎大学水产学部近期共同努力,利用世界上较先进的液质联用技术,确认甲锥螺体内的毒素原来是河豚毒素(TTX),分子量在320左右。  相似文献   

16.
河豚毒素的分离纯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根据河豚毒素的理化性质,分别采用去除河豚内脏油脂、除蛋白、活性炭吸附、阳离子交换、分子筛层析、乙醇沉淀等方法得到纯度较高的河豚毒素。本方法生产河豚毒素具有对人体无毒无害、操作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易于工业化批量生产等特点,并且生产出的河豚毒素可以基本满足各种对河豚毒素应用的需求,是较为可行的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新 《水产学报》2006,30(6):812-817
采用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产品中的河豚毒素含量,选用河豚Takifugu)和织纹螺(Nassarius)为主要研究对象,样品先由0.1%乙酸提取,经过C18固相萃取柱净化。以庚烷磺酸钠为离子对试剂,应用反相离子对液相色谱分离河豚毒素,采用在线柱后衍生系统,在110 ℃高温和4 mol·L-1 NaOH强碱条件下,将河豚毒素衍生化成具有荧光特性的C9碱,荧光检测器定量检测。河豚毒素在5~1 600 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99 7;1、2、8 μg·g-1,3个浓度水平添加样,日内和日间的回收率为80.9%~91.2%、相对标准偏差为1.93%~5.57%;方法定量限为1 μg·g-1;从添加样色谱图上看,河豚毒素目标峰附近没有干扰峰,定性准确性好。采用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小鼠生物法检测同一阳性河豚样,检测结果一致性好。实验结果表明,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河豚毒素及其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豚毒素是一种剧毒的天然非蛋白质类神经毒素。本文综述了河豚鱼中河豚毒素的起源分布、生理活性、中毒防治及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新进展,探讨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据东京大学农学系教授桥本周久、鸿巢章二最近的研究成果报导,他们从三年前开始养殖的毒性最大的品种——星点东方鲀,在养殖的约400条鱼中没有检查出一条带毒的鱼。同时同一研究小组对河豚食的饵料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广泛分布在西日本海岸的小型卷贝体中含有同河豚毒素相似的物质,并查明这种物质存在河豚的卵巢中。因此认为河豚的毒素是通过它的食物链蓄积在体内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自制的河豚毒素荧光免疫层析检测卡对河豚毒素进行快速定量检测,并分析其稳定性、灵敏度、趋势线拟合程度及检测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自制的河豚毒素荧光免疫层析检测卡变异系数为0.124,拟合方程相关系数r~2值为0.995 5,检测卡的检测范围为2~600 ng/m L,可以满足对河豚毒素快速定量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