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水产渔业   6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张彬  颜天  周名江 《水产学报》2008,32(1):111-116
报道了一株非PSP产毒的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株AC-1)对甲壳类生物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的存活、生长及种群繁殖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该藻对黑褐新糠虾有急性致死作用,96 h LC50为5 000 cells·mL-1.研究该藻各组分:藻液、藻细胞重悬液、藻细胞培养过滤液、内容物对糠虾存活的影响时,发现只有藻液和藻细胞重悬液显著降低了糠虾存活率,过滤液和内容物也有影响,但不显著,表明相关亚历山大藻活体藻细胞的毒性最强.通过对糠虾63 d的慢性毒性实验研究,发现在密度为50 cells·mL-1藻液中,糠虾的繁殖就受到了不利影响.试验进行到63 d结束时,糠虾日最高产虾数、总产幼虾数、总产虾天数都明显减少,初次产虾时间推迟,繁殖中断增加.且该藻对黑褐新糠虾亲虾的存活、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糠虾亲虾的存活率为对照的71%,而体长和体重分别为对照组的87.3%和97.8%,但差异尚不显著(P>0.05).可见,相关亚历山大藻(AC-1)虽然不产生PSP毒素,但也能对甲壳类生物的种群数量和资源补充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Nassariusspp.)导致的中毒事件在中国沿海屡有发生。由于中毒患者的症状与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相似,因此,许多中毒事件被归咎于麻痹性贝毒,认为织纹螺中的毒素与邻近海域的有毒赤潮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螺体内存在河豚毒素。对此,本研究应用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柱建立了河豚毒素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造成2002年和2003年两次中毒事件的织纹螺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批织纹螺样品中均含有高浓度的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包括三脱氧河豚毒素、脱水河豚毒素和单加氧河豚毒素等,而且两个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组成非常相似。因此,导致这两起中毒事件的致毒因子是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江苏和福建两地织纹螺中毒素组成的相似性显示两地织纹螺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毒素来源。  相似文献   
3.
对虾血细胞中一氧化氮合成酶鉴定与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硝基蓝四唑(NBT)还原法和血细胞形态法两种一氧化氮合成酶的鉴定方法,以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作为研究对象,对日本对虾血细胞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进行初步鉴定,并优化硝基蓝四唑(NBT)还原法测定对虾血细胞中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实验条件.结果显示,当L-精氨酸浓度为2.5 mmol/L,脂多糖(LPS)质量浓度为100 μg/mL,Ca2 浓度为2.5 mmol/L时,NBT法测定一氧化氮合成酶活力的结果最佳.同时,还建立了两种针对一氧化氮合成酶活力的分析方法-L-瓜氨酸分析法和亚硝酸盐分析法,并对其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对虾血细胞在4 ℃下与L-精氨酸和LPS孵育8 h后测定的结果最为理想.利用这4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鉴定和分析对虾血细胞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这为深入了解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对虾先天性免疫中的地位及其在对虾抗病力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株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影响机制。将海湾扇贝受精卵暴露于不同密度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中,观察其对胚胎孵化各阶段的影响,并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胚胎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连续观察。结果表明:该藻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约为800 mL-1;2000 mL-1的ATHK延缓或破坏了胚胎的正常发育,胚胎内部出现大量溶酶体,原肠胚腔不能形成,且部分细胞出现胞质肿胀、线粒体自溶的现象,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性分化;观察发现实验组中有些担轮幼虫的外形畸变,鞭毛发育迟缓;至24 h(D型幼虫)时,ATHK组中的D型幼虫数量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且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还发现ATHK藻细胞和胚胎碰撞接触的现象,这种碰撞接触可能对有害物质的释放和转移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5.
福建沿海部分地区织纹螺毒性消长及毒素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福建沿海织纹螺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06年3月至9月,对福建省涵江、同安和霞浦三地的织纹螺毒性消长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期间每周采样一次,采集的织纹螺经鉴定后,通过小鼠生物测试法分析其毒性,并选择毒性较高的织纹螺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技术分别对样品中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和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个采样点的织纹螺主要为半褶织纹螺,且均有阳性样品检出,涵江、同安和霞浦的织纹螺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43%和20%.采自福建三地的织纹螺样品总体毒性较低,毒性最高的样品为7月12日采自霞浦的半褶织纹螺,毒性为16.2 MU·g-1组织(湿重).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的毒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不含麻痹性贝毒毒素,但是在样品中检测到了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三脱氧河豚毒素(trideoxy TTX).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为4.38μg·g-1组织(湿重),依据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计算得到的毒性与小鼠法测试结果基本相当,说明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是导致织纹螺毒性的主要毒素成分.涵江的阳性样品集中出现在3月份,而同安和霞浦的阳性样品则出现了3月份和6,7月份两个高峰时段,说明织纹螺的毒性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和地域特征.因此,建议福建地区在这两个时段加强对织纹螺毒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针对2007-2009年间在黄海海域形成"绿潮".的大型绿藻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研究了其3种不同极性有机溶剂(甲醇、丙酮、氯仿)提取物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内.浒苔的甲醇和丙酮提取物对太平洋牡蛎受精卵孵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太平洋牡蛎受精卵孵化至D型幼虫.而氯仿提取物对太平洋牡蛎受精卵孵化的影响没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应用乙酸乙醋和石油醚对浒苔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液-液萃取.并探讨了乙酸乙醋相和石油醚相中的浒苔提取物对牡蛎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醋相中的浒苔提取物对牡蛎受精卵孵化均有很强的抑制效应.上述研究表明.浒苔中存在能够抑制太平洋牡tfi受精卵孵化的活性物质.这类物质应具有较高的极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