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普那菊苣不同刈割利用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试验对普那菊苣不同留茬高度与其产草量和再生速度的关系和不同刈割高度对产草量和茎叶比的影响进 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那菊苣留茬高度以4-6 cm为适中,株高40 cm时刈割利用,其产草量和茎叶比均较好。  相似文献   

2.
该试验对普那菊苣不同留茬高度与其产草量和再生速度的关系和不同刈割高度对产草量和茎叶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那菊苣留茬高度以4~6cm为适中,株高40 cm时刈割利用,其产草量和茎叶比均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生产中由于留茬高度不当造成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较低的问题,试验选择"金皇后"紫花苜蓿,测定分析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的影响,以确定最适留茬高度。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干草产量呈降低趋势;留茬≥8~11 cm时,苜蓿再生干草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分别为20.79%、147.24%,其次为留茬≥5~8 cm,两者间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差异不显著(P0.05);留茬≥8~11 cm时,苜蓿根内可溶性糖含量为89.41 mg/g,翌年返青率为79.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凌海地区第一、二、三茬苜蓿以留茬高度≥5~8 cm为宜,但第四茬苜蓿应留茬≥8~11 cm。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温室种植苜蓿的生产性能,对6个苜蓿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个苜蓿品种中, WL323苜蓿的干草总产量最高,为18758.33 kg/hm2;阿尔冈金苜蓿的平均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可达1.44 cm/d;阿尔冈金苜蓿在留茬高度为5 cm时的茎叶比最高,为0.8732;抗蓟马苜蓿在留茬高度为5 cm时的鲜干比最高,为12.8465;苜蓿王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1.98%。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苜蓿干草在不同留茬高度和干燥条件下的营养品质和越冬情况。结果表明,留茬5 cm草产量最高,年均产草量12 504.6 kg/hm^2,且粗蛋白质含量和越冬率相对较高。在干燥方式上,机械压裂和早晚各翻晒1次干燥速度最快,叶片损失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苜蓿干草收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苜蓿干草在不同留茬高度和干燥条件下的营养品质和越冬情况.结果表明,留茬5 cm草产量最高,年均产草量12 504.6 kg/hm2,且粗蛋白质含量和越冬率相对较高.在干燥方式上,机械压裂和早晚各翻晒1次干燥速度最快,叶片损失率最低.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苜蓿干草在不同留茬高度和干燥条件下的营养品质和越冬情况。结果表明,留茬5 cm草产量最高,年均产草量12 504.6 kg/hm2,且粗蛋白质含量和越冬率相对较高。在干燥方式上,机械压裂和早晚各翻晒1次干燥速度最快,叶片损失率最低。  相似文献   

8.
明确高温季节苜蓿留茬高度的再生效应,对优化四川丘陵区人工苜蓿草地刈割制度,提高饲草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7~8月苜蓿留茬高度从0cm增加到5cm,老枝存活率从8.9%增加到72.9%;与留茬高度为0~3cm的处理相比,留茬高度4~5cm处理在30~50cm土层苜蓿根系干重占全部根系干重的百分比增加1~2。(2)7~8月,苜蓿留茬高度从0cm增加到5cm,其新枝萌发高峰期(刈割后8~20d)的单株苜蓿新枝数量增加量从0.35增加到0.50;新枝重量快速增长期(刈割后27~41d)的单株重量增加量从3.09g提高到9.40g。(3)7~8月苜蓿草地留茬高度低于3cm时,全年鲜草产量和当茬产量呈逐年降低趋势;留茬高度高于4cm时,全年鲜草产量和当茬产量在试验期间没有显著降低。四川丘陵区在高温季节(7~8月)适当提高苜蓿留茬高度,有利于提高其安全越夏能力和产量;留茬高度以4~5cm为宜,不宜贴地收获。  相似文献   

9.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2108.1kg/hm2),其次是抽穗期刈割,留茬7cm(2095.82kg/hm2)。粗蛋白质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473.7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留茬3cm(439.8kg/hm2)。初花期刈割,留茬5cm的ADF和NDF含量均较低。在河北坝上地区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10.
观察测定3种不同留茬设置下刈割后的华北驼绒藜的再生情况,综合分析其长势及产量.结果显示,9~10 cm留茬设置植株高度最高,达到(41.27±11.06)cm;6~7 cm留茬设置分蘖数最多,达到(40.17±10.27)条;产草量最高的为6~7 cm留茬设置.由试验结果可以得出,6~7 cm留茬设置是华北驼绒藜刈割留茬的最佳设置.  相似文献   

11.
刈割对缘毛雀麦3个品系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 3个品系生长进入拔节期后,通过不同留茬高度(0~2、2~4、4~6 cm)的刈割处理,对其再生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系留茬高度与牧草再生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724 1,P<0.05),其中9708品系留茬4~6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快,9714品系留茬0~2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慢;在同样刈割处理条件下,9708品系和9714品系再生分蘖数无差异(P>0.05),9701品系在第2次刈割留茬4~6 cm时,再生分蘖数显著(P<0.05)高于其他2个品系;随留茬高度的增加,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总干草产量递增,而9714品系的总干草产量却呈递减趋势。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适宜留茬高度为4~6 cm,9714品系适宜留茬高度是0~2 cm。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刈割和晾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但在常规的收获制度中因收获技术不当往往造成其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为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和不同晾晒时间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将苜蓿草按留茬高度为0,2~5,5~8,8~11 cm进行刈割,并对其草产量、茎叶比、越冬率、水分散失规律及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为2~5 cm时不仅能获得高产的苜蓿草,且其后2茬的草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的(P<0.05),具有较高的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其粗蛋白(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较高。末茬苜蓿草的刈割留茬高度应在8~11 cm,此条件下其翌年的返青率(77.44%)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下的(P<0.05)。苜蓿经72 h晾晒至安全含水量时,叶片脱落率达56%,而在含水量降至52%时叶片损失率仅为29%,即后期出现严重茎叶干燥不同步现象。基于此,建议苜蓿干燥过程中采用茎秆压扁技术。  相似文献   

13.
留茬高度对骆驼刺生长发育和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留茬高度对单株和不同分布密度的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灌丛地上部生长动态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骆驼刺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合理刈割方式。结果表明:齐地面刈割后株高、冠幅及地上部鲜重在不同月份均高于留茬-5cm,尤其在地表基本裸露的5月。此外,齐地面刈割使骆驼刺新生枝条的萌动生长时间提前,对其再生性能有明显促进作用。留茬高度对骆驼刺产草量的影响因灌丛分布密度而异,密度在0.44~46和0.36~0.38株·m-2时以齐地面以下5cm刈割时产草量较高,在0.41~0.42和0.33~0.34株·m-2时以齐地面刈割时较高。此外,骆驼刺的生长季(5-9月)和起沙风的频发期相耦合,因此兼顾骆驼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荐在9月份以后对骆驼刺进行齐地面刈割。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哈尔滨市几种一年生牧草不同刈割高度下,再生性能及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时留茬高度不同,对牧草的产量有显著影响。晚熟籽粒苋留茬50 cm,刈割时期为抽穗初期,刈割次数可达到3次,总产量可达到54 500 kg/hm^2;晚熟苦荬菜株高达到60-100 cm,留茬20 cm,产量达到43 950kg/hm^2;菊苣株高50-60 cm,留茬5 cm,产量达到50 700 kg/hm^2;高丹草留茬20 cm,产量达到96 300kg/hm^2。  相似文献   

15.
留茬高度对闽牧42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置留茬高度分别为 0、6、12cm 3个处理 ,对闽牧 4 2牧草影响的结果表明 :留茬高度为 6cm时 ,闽牧4 2牧草的平均再发植株数、干草产量分别是 12 9 1株 /m2 和 4 1 83t/hm2 ;0cm时 (与地面平割 ) ,可明显降低闽牧 4 2牧草的平均再发植株数 (P <0 0 1) ,进而显著降低牧草的产量 (P <0 0 5 ) ,与留茬高度 6cm相比 ,平均干草产量下降了 13 3% ,再发植株数降低了 13 2 %。而留茬高度为 6cm和 12cm之间的平均干草产量差异不大 (P >0 0 5 ) ;留茬高度对闽牧 4 2营养成分和生长速度的影响均不显著 (P >0 0 5 )。故收割时适宜的留茬高度为 6cm。  相似文献   

16.
刈割是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为探究刈割留茬高度对大针茅草原群落组成及种间关系的影响,本试验于2014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大针茅典型草原,设置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分别为留茬8,5,2 cm),以围封不刈割(CK)为对照,共4个处理,于2020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通过测定群落植物的种类、高度、密度和盖度,并记录群落物种出现的样方数及每个样方内出现的所有物种数,分析刈割留茬高度对大针茅草原群落组成及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优势物种在留茬5 cm处理下呈现出显著正联结。对照区明显负关联的物种对占总体的11%,具有明显正关联的物种占总体的12%;留茬8 cm具有明显负关联的物种对占总体的4%,具有明显正关联的物种占总体的4%;留茬5 cm具有明显负关联的物种对占总体的7%,具有明显正关联的物种占总体的5%;留茬2 cm具有明显负关联的物种对占总体的33%,具有明显正关联的物种占总体的17%。留茬5 cm处理时共同出现百分率、Dice系数(DI指数)及Ochiai系数(OI指数)均较对照区降低。  相似文献   

17.
适宜的留茬高度对羊草割草地的牧草生长与牧草营养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的刈割时期与刈割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经济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本实验设置3个刈割时间,4个留茬高度,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时期;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ADF和NDF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留茬高度2 cm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 cm(P<0.05),但与留茬高度5 cm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刈割时期不同留茬高度下群落粗蛋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 cm为宜。  相似文献   

18.
对杂交狼尾草品种"牧特利"的生物学特性及刈割次数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株高及单株干重持续增长;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分蘖期长、分蘖能力强是其显著的特征;留茬和刈割时间对再生性影响显著,以留茬15 cm为宜,拔节前刈割较佳;粗蛋白质含量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r=-0.953),粗纤维含量、茎叶比均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9,r=0.939);产草量以刈割1次最高,刈割3次最低,但品质则以后者最好,前者最差;晒制干草或青贮以刈割1次为宜,青刈利用以刈割2次为宜;牧特利兼具高产、优质、多次刈割等特点,是农田种草养畜理想的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