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粮食估产的"通道-概率"理论:把属于最近通道的历年来的产量划分为5个气候年型通道,即丰产年、偏丰年、平产年、偏欠年、欠产年;计算产量出现在5个气候年型中的频率作为概率使用,估产年的初始估产值等于预测年各通道内平均产量与概率之积的和;估产值等于初始估产值与气候年型修正参数之积,专家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和作物长势实时确定修正参数。预报单元为全国、省和县。应用结果表明:国家尺度上不需要修正,省和县级尺度需要气候年型参数修正;预测误差在3%以内;所述估产理论严谨、方法简单,参数少,参数来自原始数据本身和专家经验,易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趋势单产和遥感修正模型的混合估产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昌为  朱秀芳  蔡毅  郭航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0):1792-1801
【目的】在分析国内外农作物估产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上,将传统统计估产方法和遥感估产方法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混合估产模型。【方法】该模型由趋势单产、遥感修正单产和随机误差项三部分组成,其中趋势单产利用历史长时间序列的单产统计数据,通过多项式回归的方法结合ARIMA模型修正得到,遥感修正单产利用3个作物关键生育期NDVI和实测单产多元回归得到。为验证所提出估产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利用2015年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三景环境卫星遥感影像和冬小麦实测地块单产数据以及近30年(1985—2014年)北京市各区县的冬小麦单产数据,对2015年的北京市的冬小麦单产进行估算,与真实值(2015年单产统计数据)对比。【结果】混合估产模型对北京市的冬小麦单产预测精度达到98.7%,各区县估产精度均超过90%,除房山(90.3%)外,各县单产预测相对精度均超过95%;传统趋势单产模型对北京市的冬小麦单产预测精度达到94.75%,但在区县尺度上,传统估产模型预测精度较低,对房山区的估产精度不足80%;引入ARIMA模型可以提高传统趋势单产模型的精度。修正后的趋势单产模型冬小麦单产预测精度平均提高了1.59%。本文建立的遥感修正模型,利用三景遥感影像修正结果最优,此方法使冬小麦估产精度整体提升3.55%,尤其是房山、平谷等区县,精度明显提升。【结论】该模型在市级尺度和县级尺度上预测冬小麦单产均取得较高精度,充分考虑冬小麦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对农作物估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广州市增城试验基地为例,探索国产高分卫星影像数据在反演华南地区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应用.【方法】根据2013年10月1日“高分一号”影像数据和相应的亚热带典型作物的实测数据,建立植被指数与典型作物冠层SPAD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分别探讨9种植被指数与SPAD之间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以便获得最佳的植被指数和相应的回归模型反演华南地区亚热带作物冠层叶绿素相对含量.【结果和结论】7种植被指数均与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比值植被指数(RVI)相关性最好,其次是差值植被指数(DVI).经分析,RVI的指数回归模型Y=31.445e0.141XR2 =0.889)是反演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的最佳回归模型,实际拟合精度达92.75%,故使用该回归模型估测研究区内大范围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异常气候条件下小麦估产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针对异常气候条件下的作物估产模型,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提高估产模型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气象灾害指标、遥感植被指数与趋势产量的随机森林回归估产方法,基于该方法构建了中国五大麦区的小麦单产估算模型,并选择典型的灾害年份在县级尺度和麦区尺度上分别进行了精度验证,对比分析了不同麦区输入变量对估产模型构建的重要性。结果显示:五大麦区估产模型拟合精度的R2均在0.95以上,各麦区县级实际单产与预测单产平均相对误差均低于0.060,区级均低于0.049;输入变量在不同麦区的重要性存在差异。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在五大麦区重要性均较高,干热风指标在西北春麦区与北部春麦区相比其他区域更重要,月平均温度距平与月平均降水距平在各个麦区的重要性差异不大,小麦拔节期与抽穗期的标准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重要性相对其他时间段的NDVI更高。本文构建的估产模型能够满足异常气候条件下估产的精度,可以为极端气候条件下大尺度的估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浓度镁对茶树光合及光保护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镁对茶树的光合及光保护的响应及茶树的适宜镁肥用量,以 ''陕茶1号''为试材,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镁营养水平对茶树生长、光合特性及光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镁素浓度的升高,茶树幼苗的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 (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 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总鲜质量与PnGsTr  Fv/Fm、Fv/Fo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总叶绿素、Y(Ⅱ)呈不显著正相关,与Y(NO)呈不显著负相关;0.1 mmol/L镁素处理的茶树生物量高于0.4 mmol/L,而缺镁(0 mmol/L)和0.8 mmol/L镁素处理的生物量显著降低。究其原因,缺镁和0.8 mmol/L镁素处理可能抑制PSⅡ反应中心光能利用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热耗散等保护性调节机制和光化学反应不足以将叶片吸收的所有光能完全消耗,茶树可能受到光抑制或光破环,导致茶树光合器官遭受到损伤,光合能力降低,抑制茶树生物量的积累;而适宜浓度的镁素(0.1 mmol/L)可能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进而加强光合作用和光保护作用,促进茶树生长。因此,缺镁茶园可通过适量施镁促进茶树生长,具体用量需结合茶园土壤的镁素水平等因素再行确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猪圆环病毒3型(PCV3)和 4 型(PCV4)的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 GenBank 已登录的 PCV3 和 PCV4 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 TaqMan 探针,经优化各反应条件,构建标准曲线,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利用建立的荧光定量 PCR 方法对采自安徽省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与普通 PCR 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显示,PCV3的标准曲线为Y=-3.534 6 logX+41.11(R2=1.00),PCV4的标准曲线为Y=-3.382 5 logX+40.67(R2=1.00)。PCV3 和PCV4 的检测限分别为49.5 和27.1 copies·μL -1。对猪圆环病毒1型(PCV1)和 2 型(PCV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瘟病毒(CSFV)、伪狂犬病毒(PRV)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无特异性扩增,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1%。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 PCV3阳性检出率为 40.8%,PCV4 阳性检出率为 20.4%,混合感染率为 19.0%。建立了灵敏、特异,可同时快速、准确鉴别PCV3和PCV4的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PCV3和PCV4的检测和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应用全国、31个省、6个典型地区和16个典型县的数据对粮食生产潜力短期预测的"趋势-波动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验证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预测误差大小反映短期生产潜力的预测精度,预测误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产农田被大量占用和(或)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而短期内使粮食单产下降;(2)小趋势修正方法是"趋势-波动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将大趋势预测不能包括的短期如气象因素、科技投入、社会因素等影响纳入预测中,提高预测精度;(3)就我国近些年来的实际情况而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短期生产潜力的波动越大;同样发达地区短期潜力存在增加-下降-回升阶段;(4)就短期生产潜力预测精度而言:国家级大于省级、省级大于地区级、地区级大于县级;不同省、不同地区、不同县之间预测精度差别比较大,这与境内气候的互补性和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水稻根系空间分布特性的数学模拟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水稻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性,通过根箱试验,获取水稻根系坐标数据,采用方程 Y = α(1-bX)(Y为根系累积长度,X为横向分布距离或纵向分布深度)建立根系纵向和根系横向分布模型,并利用模型分析田间水分管理对水稻根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约88%的根系分布在10 cm深度土层内,60%~70%根系分布在10 cm的横向范围内,其纵向和横向累积长度的变化均可用方程Y = α(1- bX)模拟.水分管理影响水稻根系生长数量和纵向分布,但不影响根系横向分布.间隙灌溉水稻根系分别比湿润灌溉和水层灌溉水稻根系分布深0.6和3.5 cm,根系长度分别比湿润灌溉、水层灌溉水稻多19.8%与26.4%,根系数量分别比湿润灌溉、水层灌溉水稻多28.3%及21.0%.平均角度的变化具有同样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量化不同覆盖作物种植模式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及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茶园为研究对象开展覆盖作物多样性试验,设置四种覆盖作物种植模式:无覆盖作物(A0)、2种覆盖作物(A1)、4种覆盖作物(A2)、8种覆盖作物(A3),测定茶园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有机碳矿化速率以及累积矿化量,并对其进行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出有机碳潜在矿化势(Cp)和矿化常数(k)。结果发现,覆盖作物种植小区的土壤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小区,0~20 cm土层的酶活性均高于20~40 cm,不同覆盖作物类型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对土壤磷酸酶没有显著影响。与过氧化氢酶相比,土壤脲酶、磷酸酶是更重要的土壤碳循环参与者,其活性与有机碳矿化作用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土壤有机碳分解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稳的趋势,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0~20 cm土层Cp/k表现为A1 > A2 > A3 > A0,20~40 cm土层Cp/k表现为A1 > A2 > A0 > A3,两土层均以A1的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最强。A1的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均高于其他处理,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养分,pH值也最高,有利于阻抗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一种能快速预测发酵麦麸还原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本研究以发酵麦麸为样本,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3,5-dinitrosalicylic acid, DNS)和BCA蛋白浓度测定法分别测定样品的还原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um instrument, NIR)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比较预处理方法、最佳波长及主成分因子的决定系数R2,建立发酵麦麸还原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NIR快速检测定量模型。结果表明:1)发酵麦麸还原性糖定量模型的预处理方法使用一阶导数 (First derivative, FD)+二阶导数 (Second derivative, SD)+标准正态变换 (Standard normal variate, SNV),光谱范围为908~1 670 nm ,主因子数为7时,模型效果最优,其决定系数Rc2为0.904 8,校正均方根误差(Square error corrected, SEC)为1.576 1,相对分析误差(Relative percentage difference, RPD)为3.240 8;外部验证集决定系数Rp2为0.954 9且还原糖活性成分的验证集样本的测定值与NIR光谱预测值的P值为0.959 5>0.05。2)发酵麦麸可溶性蛋白定量模型的预处理方法使用一阶导数 (First derivative, FD)+二阶导数 (Second derivative, SD)+标准正态变换 (Standard normal variate, SNV),光谱范围为908~1 670 nm ,主因子数为10时,模型效果最优,其决定系数Rc2为0.938 2,校正均方根误差(Square error corrected, SEC)为2.003,相对分析误差(Relative percentage difference, RPD)为4.021 9;外部验证集决定系数Rp2为0.994 4,且可溶性蛋白活性成分的验证集样本测定值与NIR光谱预测值的P值为0.901 9>0.05。综上,建立的NIR光谱定量模型稳定性和准确性较好,且预测准确度良好,可用于快速预测发酵麦麸样品的还原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 BMP7基因遗传变异对杜洛克猪、豫南黑猪繁殖性状的影响。采用PCR RFLP方法检测猪 BMP7基因在杜洛克猪和豫南黑猪中的多态性分布,并分析位点基因型与猪繁殖性能的关联。检测结果表明,杜洛克猪和豫南黑猪群体 BMP7外显子2上T98C和T143C均由碱基T突变为C,属同义突变。多态位点均以A 为优势等位基因,T98C位点AA基因型占总基因型的50.5%,优于AB基因型(38.1%)与BB基因型(11.4%)(呈AA>AB>BB趋势)。该位点AA型个体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出生窝质量、21日龄窝质量显著高于AB型(P<0.05);T143C位点AA基因型占总基因型的38.8%,优于AB基因型(38.0%)与BB基因型(23.1%)(呈AA>AB>BB趋势)。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质量在不同基因型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说明, BMP7基因多态位点与母猪繁殖性能显著相关,可以用于猪分子遗传育种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棉花水分胁迫指数对滴灌均匀系数和灌水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修订和完善滴灌均匀系数的设计与评价标准,在新疆干旱区研究了滴灌均匀系数和灌水量对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的影响。供试作物为棉花,试验中滴灌均匀系数(Cu)设置0.65(C1)、0.78(C2)和0.94(C3)三个水平,灌水量设置充分灌水量的50%、75%和100%三个水平。结果表明:棉花冠层温度和CWSI表现出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冠层温度和CWSI均匀系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91~0.98和0.65~0.91,均随滴灌均匀系数增加而增大;灌水量对冠层温度和CWSI均值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α=0.01),滴灌均匀系数对冠层温度和CWSI均匀系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α=0.05)或极显著水平。CWSI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滴灌均匀系数越低,水分亏缺引起的减产幅度越小。  相似文献   

13.
二龄草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草鱼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测定287尾二龄草鱼全长、体长、头长、体宽、体高、眼间距、肛前距共7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草鱼7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的头长、体高及与体长存在显著共线性的全长,建立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体宽(X4),眼间距(X6),肛前距(X7),体长(X2)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3048.127+220.925X4+262.367X6+33.776X7+10.648X2。所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 =0.900,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草鱼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其中体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P=0.430)最大,是影响体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在选育过程中,可将4个主要形态性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作为草鱼选育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为选育高生物活性成分火炬松良种奠定基础。【方法】以102个火炬松单株的针叶为试验材料,利用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LC-MS)测定其儿茶素含量。使用近红外成分分析仪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对采集的光谱信息采用不同的方式(一阶导数(FD)、标准正态变量转换法(SNV)、平滑算法、乘积分散校正法(MSC)和标准化预处理以及FD+SNV、MSC+FD)进行预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建立的回归模型参数,选择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建立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FD+SNV为最佳的近红外光谱信息预处理方法;建立了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的近红外预测模型,该模型的主成分数为14,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为0.969 6,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为1.308 4,交互验证集相关系数(RV)为0.817 1,交互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V)为3.105 2。经过外部验证,验证集火炬松针叶样品的儿茶素含量实测值与预测值有显著相关性(R=0.880 7)。【结论】建立了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高效地预测火炬松针叶的儿茶素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吉林省中东部广泛种植的寒红梨、苹果梨、寒香梨、苹香梨光合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为梨品种区划、高效栽培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和龙井市,选择树龄10年左右、树势中庸健壮的盛果期寒红梨、苹果梨、寒香梨、苹香梨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3株,于8月底上午08:00-11:00,选择一年生枝条,测定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Dualex值)、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量子产量(Y(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分析两地市梨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2个地区不同品种光合特性的得分。【结果】(1)公主岭和龙井两地4个梨品种叶片的Dualex值差异较大,其中以寒红梨差异最大;4个品种中,寒香梨的Dualex值均最高。(2)两地4个梨品种光合参数PnGs、Ci、Tr具有显著差异,其中PnGs、Tr值以公主岭市整体高于龙井市。(3)两地4个梨品种Fv/Fm值为0.72~0.81,品种间以及地区间均无显著差异;4个梨品种Y(Ⅱ)值以公主岭市>龙井市,公主岭市苹香梨Y(Ⅱ)值最大,寒香梨的最小;龙井市苹果梨的Y(Ⅱ)值最大,寒红梨的最小;qP值以公主岭>龙井市,同一地区各品种间qP值差异不显著;苹香梨、寒红梨NPQ值以龙井市>公主岭市,苹果梨、寒香梨NPQ值以龙井市<公主岭市,两地寒红梨的NPQ值均最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个梨品种得分均表现为公主岭市>龙井市;在同一地区,4个品种得分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公主岭市梨品种光合能力高于龙井市;在公主岭市,光合能力由高到低表现为寒红梨>苹香梨>苹果梨>寒香梨,龙井市光合能力由高到低表现为苹果梨>寒香梨>苹香梨>寒红梨。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对新疆艾比湖流域进行实地野外调查,并选取典型荒漠植被胡杨,在室外测定胡杨叶片光谱反射率,将光谱数据经处理后分析光谱反射率与叶片含水率的相关性,运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胡杨叶片含水率高光谱估算模型,并由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 和残留预测偏差(RPD)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结果表明: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的模型适合于艾比湖流域胡杨叶片的含水率高光谱估算。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是检验胡杨叶片含水率较好的指标,检验R高达0.92、RMSE为0.013、RPD为3.13。  相似文献   

17.
滴水湖水体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对滴水湖叶绿素a含量及pH、水温、溶解氧、透明度、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等水质因子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各站点叶绿素a含量与各水质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逐步回归多元线性方程。结果显示:2009年滴水湖叶绿素a含量均值为(52.97±28.32) mg/m3,变化范围为(0.5~139.5)mg/m3,4-6月出现峰值。站点Ⅲ与站点Ⅳ、Ⅴ、Ⅵ的叶绿素a含量差异极显著,站点Ⅰ与站点Ⅵ的差异极显著,其他各站点之间差异不显著。各站点叶绿素a含量与水质因子关系比较复杂,在不同的监测站位,对叶绿素a含量有显著影响的水质因子各不相同,逐步回归方程的入选因子也各有差异。取对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lg(YChl.a)与lg(XT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g(XTN/TP)呈显著负相关,据此建立的相关方程分别为:lg(YChl.a)=2.146+0.530lg(XTP),lg(YChl.a)=2.017-0.275lg(XTN/TP),该方程较逐步回归方程在实践中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为解决番茄连作障碍、构建番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栽培技术体系,设置番茄伴生生菜(A)、苋菜(B)、菜心(C)、葱(D)、薄荷(E)以及番茄单作(F)处理,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同样栽培管理,利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不同作物伴生及番茄单作处理下根系内生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结果显示:伴生及单作番茄植株根系共有的排名前5的优势细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马赛菌属(Massilia);番茄伴生生菜(A)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为新草小螺菌属 (Noviherbaspirillum),番茄伴生苋菜(B)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为游动放线菌属 (Actinoplanes); 番茄伴生葱(D)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为爬管菌属(Herpetosiphon),番茄伴生薄荷(E)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番茄单作(F)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栖大理石菌属(Marmoricola)和糖霉菌属 (Glycomyces);伴生及单作处理番茄共有的优势真菌属为油壶菌属(Olpidium)、unclassified_o_Sordariales、unclassified_p_Ascomycota,番茄伴生生菜(A)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Immersiella,番茄伴生苋菜(B)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包括念珠菌属(Candida)、unclassified_c_AgaricomycetesPhialemonium,番茄伴生菜心(C)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包括RhizophagusPlectosphaerellaGeminibasidium,番茄伴生葱(D)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包括unclassified_p_Chytridiomycota、unclassified_f_CeratobasidiaceaeCeratorhiza、unclassified_o_Boletales、unclassified_p_Basidiomycota,番茄单作(F)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为赤霉属(Gibberella)。结果表明,与番茄单作相比,番茄伴生不同作物使主栽番茄根系优势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属组成发生了变化,伴生条件下主栽番茄根系均富集了特异的优势内生细菌和真菌门、属。伴生富集的特异优势内生细菌或真菌门、属组成具有提升主栽番茄植株抵御环境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覆盖作物不同利用方式对猕猴桃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覆盖作物处理对猕猴桃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种植覆盖作物+覆盖作物刈割后留在土壤表面自然腐解(T1)、种植覆盖作物+覆盖作物刈割后从园中清除(T2)和清耕对照(CK)。结果表明,T1、T2处理土壤微生物PLFAs总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均显著高于CK(P<0.05);土壤pH和碳氮比是影响猕猴桃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pH与土壤微生物PLFAs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菌PLFAs量、革兰氏阴性菌PLFAs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碳氮比与革兰氏阳性菌PLFAs量/革兰氏阴性菌PLFAs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猕猴桃园种植覆盖作物改变了土壤环境因子,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研究可为丹江口水源涵养区果园生态管理模式的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春玉米为供试材料,以传统灌溉方式沟灌、水平畦灌为对照,研究了集雨节灌种植技术对春玉米功能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参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灌溉处理中,集雨节灌处理各测定时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以及气孔导度(Gs)较沟灌处理分别提高10.57%~16.15%、4.10%~9.24%、15.38%~33.33%;较水平畦灌分别提高11.31%~26.19%、5.73%~13.56%、22.73%~47.37%;较沟垄集雨种植分别提高-0.12%~26.19%、0.16%~9.95%、-4.35%~25%。集雨节灌处理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与沟灌、水平畦灌、沟垄集雨种植相比差异不明显。在播前灌1水条件下集雨节灌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Y)较沟灌、畦灌和沟垄集雨种植分别提高15.45%(P<0.05)、21.85%(P<0.05)、3.28%和39.82%(P<0.05)、53.13%(P<0.05)、4.44%,在开花期灌1水条件下分别提高7.06%、18.42%(P<0.05)、2.32%和28.41%(P<0.05)、39.58%(P<0.05)、5.09%,在播前和开花期均灌1水条件下分别提高5.03%、14.57%(P<0.05)、5.72%和40.23%(P<0.05)、54.70%(P<0.05)、2.99%。试验表明,集雨节灌 种植技术在大幅度降低灌水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叶片的光合性能,并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