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myocardialischemia,SMI)临床上易造成漏诊及误诊、已证实动态心电图上的ST段降低确属心肌缺血[1]、因此对易患对象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大大提高SMI的诊断率。本文就我科1993~1995年诊治的172例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2例中,男116例,女56例,年龄60~84岁,平均67.3岁。其中,无冠心病组112例(占65.1%),冠心病组60例(占34.9%),冠心病的诊断依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的冠心病诊断标准[2]诊断。全组病例中,吸烟131例(76.2%),有高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对高血压病三大并发症——左室肥厚、心律失常、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方法: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超声心动图(ECG)、心电图(DCG)、动态心电图(Echo)的对比检查。结果:(1)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超声心动图显著高于心电图(76%,60%P<0.01);(2)左心房肥大的检出率超声心动图显著高于心电图(1.8%,18%P<0.001);(3)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速、窦性静止、交界性逸搏动态心电图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心电图;(4)心肌缺血检出率动态心电图显著高于心电图(77.7%,57%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积极开展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左室肥厚的早期检出  相似文献   

3.
12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与分析吴梅丽,梁海华,张小玲,冯晓霞,董静(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电图室,湛江524001)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持续性室速易于发现。而非持续性室速,由于发作时间短,则易漏诊。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关系。方法:对9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和40例正常人行l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检查,测定其QTcd并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了解其空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QTcd较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1),而缺血性脑卒中组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串较缺血性脑卒中总性期高(P<0.01);脑卒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比较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卒中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机理可能与QTc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患者的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检测128例PTFv1负值增大的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交以61例PTFv1正常者为对照。结果:PTFv1负值增大组:(1)单纯左心房内径增大者房性心律失常(AA)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组(78.4%vs47.8%P〈0.05);(2)单纯左心室肥厚者室性心律失常(VA)检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我院2000-2007年门诊及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9例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9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占首位,为109例(占84.5%)。其它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9例(7.0%),心房纤颤5例(3.9%),房室传导阻滞6例(4.7%),束支传导阻滞7例(5.4%),房性早搏3例(2.3%),窦性心动过缓12例(9.3%)。死亡病例13例(10.1%),其中死于室速、室颤等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者10例,死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结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在心肌梗死时均可发生,但是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也是心肌梗死最主要的卒死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老年女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女性SMI患者45例,采用美国DMS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24h的12导联同步记录,使用CM1、CM5、MaVF3通道同步记录24h心电图,记录时间从6:00至次日6:00。结果老年女性SMI患者出现ST段下移655阵次,平均14.56阵次/人,下移的幅度为(0.21±0.11)mV,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平均为21.8min/次。ST段压低过程中伴有明显心率上升,发作前平均心率为(73.1±7.7)次/min,发作时平均心率上升至(90.1±11.5)次/min。ST段下移白天(6:00-18:00)出现460阵次,夜间(18:00至次日6:00)195阵次,白天是夜间的2.36倍,其中6:00-12:00出现361阵次(55.1%),12:00-18:00出现99阵次(15.1%),18:00-24:00出现131阵次(20.0%),24:00至次日6:00出现64阵次(9.77%)。结论 SMI是老年女性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24h动态心电图对检测老年女性SMI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低钾血症诱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梁创(遂溪县人民医院内科,遂溪524300)患者女性,52岁。因反复心悸3个月,再发5h于1991年10月29日入院。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3年。3个月前曾因心悸、晕厥在上级医院住院,诊断为"冠心病、阵发性室性...  相似文献   

9.
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预源性心律失常,即颈椎病引起的心律失常,由于病因较特殊,因而往往误诊误治,且目前有关颈椎病所致的心律失常文献报道不多,为积累经验,现将作者所遇的33例作初步分析。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33例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38岁,平均年龄51.8岁;其小60岁以上的12例。主要临床症状:心悸、心前区痛27例(81.8%),头晕、颈项肩背痛及上肢指端麻胀感18例(545%),头痛气喘乏力8例(242%),眼胀痛视力障碍1例(0.3%)。1.2诊断标准本组33例患者均符合:()心悸、心前区闷痛和头晕痛颈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中老年猝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对其猝死病因、发病表现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1980~1999年32例35岁以上中老年猝死患者猝死前心电图并结合病史进行分析。结果:这些猝死患者68.7%有冠心病史.猝死前记录到的心电图均表现异常且多为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结论:冠心病是中老年猝死发生的主要病因,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是其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一旦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应警惕猝死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刘莉  陈灵  柴杰  刘景芳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3,21(4):356-356,36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早期QT离散度 (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临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138例AMI住院患者发病 2 4h内作常规心电图检查 ,计算QTd ,并行心电监护 ,记录心律失常。经统计学处理 ,了解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1)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QTd分别为 (39.6 7± 2 0 .0 8)ms与(2 3.95± 15 .99)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非恶性室性心率失常组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分别为(2 8.6 7± 11.8)ms、(5 7.5± 17.6 5 )ms,(P <0 .0 0 1)。 (2 )心功能 3~ 4级组较心功能 1~ 2级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AMI时测量QT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 ,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与心功能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ST段和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参附注射液预处理组(SF组),每组12只。采用夹闭左冠状动脉30 min,再灌注90min,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夹闭前SF组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5 mL/100g进行预处理,观察各组大鼠在整个缺血再灌注期间心电图ST段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SF组ST段变化均低于IR组各时间对应值,SF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 (TMZ)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的疗效。方法 :予TMZ(2 0mg ,每天 3次 )治疗SMI35例 ,8周后评估临床疗效 ,以心电图运动试验测定治疗前后总工作量、运动持续时间、ST段下降达到 1mm所需时间及心率 血压乘积表示心肌耗氧指数 (RPP)。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 (P <0 .0 5 ) ,运动至ST段下降1mm的时间明显延长 (P <0 .0 5 ) ,其中有 12例 (34.2 9% )治疗后心电图运动试验不再出现ST段下降 1mm ,而对RPP的影响则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在治疗期内 ,未发现与TMZ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TMZ能增加SMI患者心脏的运动耐量 ,且安全有效 ,患者易耐受  相似文献   

14.
室性早搏在临床上非常多见,特别是频发定性早搏,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和少数健康人,我们通过对117例颁发室性早搏发生部位的心电图改变与病因的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的鉴别,对诊疗提供参考。1材料和方法1.1对象从1994年12月~1996年12月在本院心电图室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中筛选出有频发室性早搏患者117例,其中男62例、女55例,年龄30岁以下21例,31~40岁19例,41~50岁11例,51~60岁25例,61岁以上41例。1.2室性早搏部位定位标准根据程树盘[1]提出的室性心搏定位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发心律失常对心脏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DCM患者行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AECG)及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对患者的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房室大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并将患者分为存活组(66例)与死亡组(2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DCM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0.7%,以室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为主。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较大(P<0.01),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DCM患者多伴各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等心脏结构与传导功能的改变,确诊时心功能多为Ⅲ~Ⅳ级,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仍是DCM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6.
动态心电图可长时间连续记录病人的心电生理状况 ,捕捉心律失常和一次性心肌缺血疏而不漏 ;平板运动试验可记录到心脏负荷状态下的心电改变 ,是评定心功能的重要方法。为观察两者在协助诊断冠心病中的意义 ,本文就 6 0例病者作一分析。1 对象与方法选择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 6 0例 (男 41例 ,女 1 9例 ,年龄2 1~ 73岁 ) ,在 2周内先后做 Holter与平板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 ST段记录 m V5,m V1 ,ma VF其阳性标准判断 :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 0 .1 m V持续 1 min以上。ST段下降恢复后经过 1 min以上再次下降≥ 0 .1 m V为另一次发…  相似文献   

17.
胸痛症状既可为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也可为胃、食管平滑肌痉挛所致的心绞痛样胸痛[1],常给临床急诊带来困难。为鉴别胸痛患者胸痛发生的性质和临床意义,我们对138例胸痛患者进行了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观察对凡有胸癌症状的患者以动态心电图作鉴测的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胞癌发作5min以上,临床诊断未明或既往有冠心病史而胸病发作时心电图无缺血表现,经临床和X线检查初步除外感冒和肺部疾患。138例中男86例,女52例,男女比例1.65:1;平均年龄52.6(25~79)岁。为便于分析,将138例胸病患者分为(1)青年组57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 (L VH)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 :32 6例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中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 L VH12 6例 ,非 L VH者 2 0 0例 ,所有患者均行 Holter检查记录室性心律失常情况 ,并随访 2a。结果 :高血压合并与不合并 L VH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 76 .2 %和 39.5 % (P<0 .0 1) ,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分别为 4.8%和 1.0 %。结论 :高血压 L VH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并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的分析,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有室性期前收缩(PV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A组),有PVS的健康人24例(B组),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记录HRV各时域指标,计算HRT两参数(TO、TS),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卧位型心绞痛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关系,以及临床干预呼吸睡眠对卧位型心绞痛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卧位型心绞痛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呼吸睡眠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和心电图改善、恶化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在症状改善、血压控制满意率、夜间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发生率、心电图改变、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发作频率、射血分数(LVEF)、心律失常发生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干预呼吸睡眠可改善OSAS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