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番茄质量和产量的世界性细菌性病害。目前对番茄与病原菌互作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番茄的Pto基因是指在基因对基因学说中,对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带有AvrPto基因的致病菌Pseudomonas syingae pv. tomato(PST)起抗性作用的基因。番茄中的抗病基因Pto与病原物中的无毒基因AvrPto互作是寄主对病原物互作的典型模式系统。这一模式识别的分子机制是Pto激酶与PST的两个效应子AvrPto和AvrPtoB中的任一个发生物理互作,然后与Prf一起激活下游多重信号传导途径,进而产生抗病性反应。已基本弄清Pto抗性传导途径,但对这个途径中的许多元件的作用及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植物数量抗病基因克隆及其抗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育广谱、持久抗病的作物品种,不仅需要深入研究质量抗病性,而且需要更深入地洞悉数量抗病性的可能作用机理。而目前,人们对数量抗病基因的可能特征和数量抗病性的机理的认识还相当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数量抗病基因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本文首先综述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的克隆策略和精确获取数量抗病性状值的方法;其次根据数量抗性座位(quantitative resistance loci。QRL)的相关研究进展,对QRL的可能特征进行一定的综述,认为部分QRL的抗性机理直接对应于R基因、抗病基因类似物(resistance geneanalogs,RGA)、防卫基因、防卫反应途径中的相关基因等在植物抗病性上的作用机理;最后,作者推测存在4种抗性特征的QRL,即小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QRL和“病原菌”特异性或广谱性QRL,并认为数量抗性持久性的遗传基础与这些不同特征的QRL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该综述将对QRL的候选基因分析和克隆、数量抗病机理研究和QRL的育种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番茄叶霉菌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毒基因是病原物遗传因子,其编码的产物激发病原物与植物特异性相互作用。病原物无毒基因与植物抗病基因产物间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导致产生的基因对基因抗性是植物抗病性的重要形式。番茄与叶霉病之间的特异互作被认为是遵循Flor的“基因对基因”假说的典型体系。绝大多数已克隆的无毒基因之间,及其与已知蛋白之间,均无显著的序列同源性。无毒基因具有双重功能:在含瓦补抗性基因植物中表现无毒效应,而在不含互补抗性基因植物中显示毒性效应。本文综述了番茄叶霉菌无毒基因的多样性、意义、结构及其功能等等,了解病原菌无毒基因的结构及功能,有助于了解病原物与植物的识别机制,对认识植物的抗病性,特别是非寄主植物对病原菌的广谱抗病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棉花转基因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刘方  王坤波  宋国立 《棉花学报》2002,14(4):249-253
近十年来 ,植物基因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是许多大田作物 (如水稻、玉米、烟草、番茄等 )的转基因产品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本文就中国棉花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主要包括抗虫性改良、抗除草剂性状改良、抗病性改良、抗逆性改良和品质性状改良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斑病是危害玉米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玉米种植区域普遍发生.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可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前者包括9个显性基因(Ht1,Ht2,Ht3,Htm,HtP,HtNB,Htn1,NNc和St)和2个隐性基因(ht4和rt),后者包括许多数量抗性基因,遍布10条染色体.本研究从病原菌特征及发病影响因素、抗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机制、抗性遗传、抗性基因挖掘与定位的角度阐述玉米抗大斑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玉米大斑病的抗病分子机制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甜瓜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甜瓜是世界各地都广泛栽培的重要经济作物,其营养丰富味道美好而备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甜瓜种质资源商品化,甜瓜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已成为影响甜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本文概述了对甜瓜生产和品质危害较严重的主要病虫害的发病特征、蔓延情况及相应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目前已有50个甜瓜抗病基因被认知。另外对与抗病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分子标记、分离克隆、甜瓜基因遗传图谱等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综合阐述了甜瓜抗病基因在实践中的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利用甜瓜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甜瓜抗病育种辅助选择,将抗病基因转化感病品种进行抗病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7.
番茄因其营养丰富、外形美观、产值高等特点,已成为现代蔬菜的主导产业,更是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番茄品质、外观和口感以及生产上抗病、抗逆的需求,定向改造番茄性状已经逐步成为番茄育种的一个趋势。基因编辑技术是定向改造植物性状的有效工具,而番茄属于二倍体植物,容易遗传转化,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因此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造番茄性状的研究与应用会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通过归纳、总结前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番茄基因功能中的研究,包括抗病、抗逆、发育以及品质等,应用于番茄基因编辑的材料主要集中于‘Heinz706’、‘Ailsa Craig’(AC)、‘M82’、‘Micro-Tom’,为番茄乃至茄科蔬菜作物基于基因编辑技术育种提供参考与借鉴,为中国基于基因编辑技术蔬菜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美国昂飞公司的番茄基因芯片进行微阵列分析,从而对经UV-C(4 kJ/m2)辐照后贮藏24 h内的番茄果实中的基因表达情况作出全面概括。结果表明,经UV-C辐照的番茄果实中分别有274和403个基因发生了基因上调和下调,比对照果实高出两倍多。发生上调的基因主要涉及到信号转导、防御反应及生理代谢功能;与之相反,一些涉及到细胞壁降解、光合作用及脂类代谢功能的基因则普遍发生基因下调。本研究结果从分子机制的角度阐述了采后UV-C辐照使番茄果实抗病性增强、延迟软化、维持采后品质及延长贮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分子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二倍体马铃薯中,重要性状控制基因的QTL定位及克隆已经有大量报道。近年,随着同源四倍体分析软件的开发,四倍体马铃薯的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分子标记是马铃薯育种的重要辅助手段,可快速准确筛选出多个优良性状。对马铃薯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和克隆,以及3个抗病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加快马铃薯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物产量性状QTL定位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物的许多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是数量性状。研究作物数量性状遗传对农作物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的原理和常用方法及分子标记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番茄、大麦和油菜等重要作物产量性状基因定位中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产量性状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植物疫苗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胁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植物疫苗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1458对番茄防御酶系统的影响,本研究以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1458作为外源微生物胁迫接种番茄植株,接种后于不同时间取样分析番茄植株株高、根系长度、根系干重及植株不同器官(根、茎、叶)的防御酶系SOD(superoxide dismutase)、POD(peroxidase)、PPO(polyphenol oxidase)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物疫苗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1458胁迫接种对番茄植株株高、根系长度、根系干重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抗氧化酶影响较明显。植物疫苗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1458胁迫接种能导致番茄植株不同器官的POD、PPO和SOD酶活性总和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并且在胁迫处理植株与对照植株之间,POD、PPO和SOD的活性变化动态也有所不同。这说明,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1458的接种可提高植株对病原物入侵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黄腐酸钾肥料在设施番茄上的最佳用量,以设施番茄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黄腐酸钾用量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施黄腐酸钾肥料,番茄产量、植株干物质量和根系生物量分别平均提高了14.0%、14.4%和50.6%;番茄的Vc和可溶性糖分别增加了15.5%和10.0%;土壤容重平均降低了3.6%,土壤CEC增加了5.0%。并且各项指标随着黄腐酸钾施用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当黄腐酸钾施用量达到4500 kg/hm2时,各项指标达到最高值。在考虑到肥料成本和各项指标,本研究推荐黄腐酸钾肥料作为底施的最佳用量为4500 kg/hm2。  相似文献   

13.
从番茄果实中提取高质量的RNA是对调控番茄果实品质、生长发育和代谢等相关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实验表明,已报道的相关RNA的提取方法,即使利用已经报道的从其它果实中成功提取出高质量RNA的方法,也不能从番茄果实中分离出高质量的RNA。 这主要是由于番茄果实中多糖、多酚类物质及其他次生代谢,在RNA提取过程中与RNA共同沉淀,从而影响RNA的产量和质量。目前,商业化的RNA抽提试剂盒无法直接用于番茄果实RNA的提取。笔者采用4种方法对番茄果实总RNA进行提取,筛选出一种最佳的改进方法。可以从不同时期番茄果实中成功提取高质量的RNA,产量可达401.6--840.2μg/g,通过测定A260/A230和A260/A280 的比值表明,该方法排除了番茄果实中蛋白、多糖、以及多酚等次生物质的干扰,提取到了高质量番茄果实总RNA;1.2%琼脂糖电泳结果表明RNA在整个提取过程中结构完整,未发生明显降解;所提取的RNA用于cDNA-AFLP等到了清晰的表达图谱,这表明其质量完全可满足下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磷肥用量对番茄产量、磷素利用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耕作制度下,探讨磷肥用量对番茄产量的影响,为获得最佳磷肥用量提供依据。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黄瓜-番茄轮作磷肥定位试验进行研究,番茄季研究结果表明:磷肥施用有利于提高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有利于提高果实和整株的干物质量、磷含量和磷累积量。磷表观利用率随磷肥用量增加显著降低;当P2O5用量大于225 kg/hm2时,土壤Olsen-P 和进入土壤中的肥料磷增加,增加了磷淋溶风险。结果得出:若以追求产量为研究目的,则以P2O5用量300 kg/hm2为宜;若以产量为主,兼顾磷淋溶,则以P2O5用量225 kg/hm2为宜;若以磷淋溶为主,兼顾产量,以P2O5用量15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以樱桃番茄果实为原料,酿造樱桃番茄果酒为目的,对影响樱桃番茄果酒品质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照0.025 %的比例向压榨后的果汁中添加果胶酶,并在50℃下保温1h。取100ml的果汁,其内加入20g白砂糖,添加柠檬酸至pH3.6,偏重亚硫酸钾至SO2质量浓度为110mg/L;主发酵温度22℃,发酵7d;后发酵温度16℃,发酵10d;10℃下陈酿,最后在75℃下,杀菌15min,得到果香浓郁、色泽金黄、澄清透明的优质樱桃番茄果酒。  相似文献   

16.
番茄叶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茄叶霉病是威胁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为世界病害,可直接导致番茄减产,并严重影响番茄品质。根据国内外关于番茄叶霉病的研究情况,综述了番茄叶霉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菌的形态特征以及适宜菌丝和孢子的生长温度(20~25℃)以及湿度(85%以上)等条件;病害的发生条件和流行规律;不同地区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生产上应选用毛粉802、双抗2号等抗病品种;番茄与病菌之间的作用机制;番茄Cf及ECP等抗病基因的克隆、结构和功能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7.
采用种子萌发及盆栽试验测定菌株Thhy1对番茄的促生长作用。结果表明:菌株培养液浓度在40%以下对番茄种子萌发具有强的促生作用,大于40%时对番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菌株培养液比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种子的萌发促生作用好;菌株Thhy1培养液对幼苗平均鲜重和干重增长率均达到120%以上;对幼苗的平均株高增长62.01%;对幼苗的平均根长增长率为44.14%;对幼苗的平均茎粗增长率为50.00%。以抗利福平(300 μg/mL)的拮抗病原菌双抗性为标准,测定菌株Thhy1的内生及定殖性。采用浸种和叶片涂抹两种方法,结果证明菌株Thhy1能在番茄体内定殖,其中叶片涂抹法在植株体内的定殖量较浸种处理多。  相似文献   

18.
茄科作物青枯病原菌的脂肪酸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采用脂肪酸鉴定技术对茄科作物青枯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期为青枯病的预防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技术对茄子、番茄和辣椒病株进行青枯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而后对青枯病原菌进行脂肪酸鉴定。【结果】经选择性培养分离得到的36株青枯病原菌中,有33株鉴定为典型的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占91.67%;茄子、番茄和辣椒上的青枯病原菌被鉴定为青枯雷尔氏菌的比例分别为100%、90%和89.47%。【结论】脂肪酸鉴定技术具有快速性、准确性,并可通过计算机的运用使分类达到数据化、自动化,可在茄科作物青枯病的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从福建省福州市的3个郊县(区)采集分离茄科作物青枯病菌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17个。对其中具代表性的7株用剪叶法接种鉴别寄主的结果表明,来自番茄、茄子、生姜和辣椒的青枯雷尔氏菌均属于生理小种1。对17个菌株根据其对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糖和甘露醇、山梨醇、卫茅醇的利用能力以及对硝酸盐还原作用的测定结果表明:5个菌株属于生化型I,占29.4%;分别有1个菌株属于生化型II、III和IV;另有9个菌株不完全符合Hayward(1964)和何礼远(1983)的5个生化型标准,其中2株菌株能利用3 种双糖和甘露醇及山梨醇而不能利用甜醇,暂定为生化型Ⅲ-1。在供试的12个番茄青枯雷尔氏菌株中,4个为生化型I,2个为生化型III-1,1个为生化型IV,其余5个不符合生化型标准;供试的1个生姜青枯雷尔氏菌株不符合生化型标准;供试的2个茄子青枯雷尔氏菌株分别属于生化型II和III;供试的2个辣椒青枯雷尔氏菌株中,1个为生化型I,1个不符合生化型标准。  相似文献   

20.
The Alternaria stem canker disease of tomato is caused by the fungal pathogen Alternaria alternata f. sp. lycopersici and its host-selective AAL-toxins. Resistance to the pathogen and insensitivity to the toxins are conferred by the Asc locus on chromosome 3L. Sensitivity to AAL-toxins is a relative character; the toxins inhibit development of all tested tomato tissues but susceptible cultivars are much more sensitive than resistant cultivars. In addition to tomato, some other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are sensitive to the toxins as well. The likely mode of action of AAL-toxins is interference with 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 by specific inhibition of ceramide synthase activity. To molecularly isolate Asc, transposon tagging and positional cloning strategies are applied. As a first step, transposon insertions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markers are identified in proximity of the Asc locus. Subsequently, the transposons are used to inactivate Asc by insertion mutagenesis, and the RFLP markers are used to identify 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YACs) with tomato DNA inserts. Once an Asc-insertion mutant and/or a YAC encompassing Asc has been obtained, physic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Asc will be conceivable. Elucidation of the molecular role of Asc will illuminate the specificity of host recognition by Alternaria alternata f. sp. lycopersici.Abbreviations AAL-toxin Alternaria alternata lycopersici-toxin - A. a. lycopersici Alternaria alternata f. sp. lycopersici - Asc Alternaria stem canker - HST host-selective tox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