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茶蚜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概述了茶蚜的主要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综合防治技术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茶蚜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茶蚜对寄主的选择以及综合防治等,并对今后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连续2年调查了田间及网室茶蚜在不同品种上的数量动态,分析茶蚜对福建14个适制乌龙茶品种的选择性。结果表明:①田间及网室茶蚜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两年份之间茶蚜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不完全一致,但网室不同品种两年份之间的有蚜梢率、蚜情指数、蚜量比值一致性均大于田间两年份之间的一致性;②网室不同品种有蚜梢率、蚜量比值、蚜情指数3个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用这3个指标来衡量茶蚜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是可行的;③以网室不同品种两年份有蚜梢率、蚜量比值、蚜情指数为指标,对14个适制乌龙茶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鸡冠、丹桂各自为一类,为易感蚜虫类型,毛蟹、白牡丹聚在同一类,为排趋蚜虫类型,其他品种属于两者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揭示茶蚜生态学特性,更好开展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以英红九号、金萱、黄棪和小叶黄枝香等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栅格式取样方法,对茶蚜在不同茶树上种群数量、空间格局及瓢虫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茶蚜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不同茶树品种间茶蚜数量有显著差异,但瓢虫数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田间调查了不同生境条件茶园对茶蚜种群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乔木茶园茶蚜分布在中层部位较多,数量大小依次为中层>上层>下层,但总个体数在3类茶园中相对较少;脱叶楹茶园茶蚜分布在上层部位较多,数量大小依次为上层>中层>下层,但总个体数在3类茶园中相对较多。3类茶园中茶蚜在不同季节间发生动态有显著差异;小乔木茶园和相思树茶园的茶蚜数量在春茶与夏茶期间发生较多,分别占56.05%、36.05%和31.46%、46.10%;托叶楹茶园的茶蚜数量在夏茶与秋茶期间发生较多,分别占41.17%和37.89%。由此可知生境条件改变对茶园茶蚜种群数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茶蚜趋色性及信息物质增进色板诱蚜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蚜广泛分布于我国茶区,刺吸危害茶树嫩梢。拟使用粘性色板诱捕之,减免施药。使用素馨黄、芽绿、土黄、桔黄、果绿、大红、纯白、紫色、湖蓝、天蓝、桃红和墨绿等12种粘性色板,经多年多点诱捕茶蚜,并在芽绿色板上附着不同种类和相互比例的茶梢信息物质引诱茶蚜。发现素馨黄和芽绿色彩对茶蚜的引诱力显著强于其它色彩,茶蚜具有显著的趋黄、绿习性;信息物质皆可增强色板对茶蚜的诱捕力,其中以C5、C6醇类、醛类和酯类等绿叶气味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对色板增效作用最强,顺-3-己烯-1-醇次之、反-2-己烯醛和2-戊烯-1-醇又次之。认为:生长季节成蚜大量迁飞时使用携带绿叶气味诱芯的色板诱捕之,可有效压低其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茶蚜有翅成蚜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数量与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有翅成蚜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节组成,其中鞭节由4个亚节组成;共观察到4类感器,分别是原生感觉圈、次生感觉圈、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结合感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感器功能的相关研究等,分析了茶蚜有翅成蚜触角各类型感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茶蚜的无公害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蚜又名桔二叉蚜,属同翅目蚜科.茶蚜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柑桔等多种经济作物,其成虫和若虫聚居在茶树的嫩梢上吸食汁液,造成被害芽叶萎缩卷曲,生长停滞,并且其排泄物会诱发煤烟病;蚜群随芽叶采摘制成干茶,使茶汤色浑暗,严重影响茶叶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8.
茶蚜,在国内各茶区均有发生,危害较重,本文总结了茶蚜的发生情况和绿色防控技术,旨在为进一步开展茶蚜的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18%烟碱·茶皂可溶性液剂的杀虫谱以及毒力强度。[方法]用浸虫浸叶法对烟蚜、萝卜蚜、苹果黄蚜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18%烟碱·茶皂可溶性液剂对烟蚜、苹果黄蚜、萝卜蚜均有较强的毒力,8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17.86、445.03、504.38 mg/L。[结论]为18%烟碱·茶皂可溶性液剂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明茶蚜的生活史,生物学习性。揭示茶蚜的发生与温度、湿度、降雨、茶田管理、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的绿色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两品种茶园茶蚜和假眼小绿叶蝉天敌优势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施药,合理保护和利用天敌进行茶园害虫的综合防治,开展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主要害虫茶蚜和假眼小绿叶蝉的优势种天敌评定和比较。对两品种茶园间害虫及其天敌的数量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两品种茶园之间春夏季2种害虫和8种天敌差异均不显著,秋冬季草间小黑蛛(3.7160)和茶色新圆蛛(4.3144)差异极显著;乌牛早茶园春夏季与秋冬季之间八点球腹蛛(2.6298)差异显著,白毫早茶园茶色新圆蛛(4.0056)差异极显著,草间小黑蛛(2.8160)和粽管巢蛛(2.1408)差异显著,其余差异均不显著。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生态位分析方法对两品种茶园2种害虫与其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综合评判出天敌优势种,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春夏季两品种茶园茶蚜前3位优势种天敌均是锥腹肖蛸、三突花蟹蛛和粽管巢蛛,但位次不同;假眼小绿叶蝉前1、2位天敌均是粽管巢蛛和锥腹肖蛸,但第3位天敌不同。秋冬季两品种茶园茶蚜前3位的天敌中均有鳞纹肖蛸和八点球腹蛛,假眼小绿叶蝉前3位天敌中均有草间小黑蛛和粽管巢蛛。春夏季和秋冬季比较,茶蚜前3位天敌乌牛早茶园中只有三突花蟹蛛相同,白毫早茶园只有锥腹肖蛸相同;假眼小绿叶蝉前3位天敌中,乌牛早茶园只有粽管巢蛛相同,而白毫早茶园有锥腹肖蛸和粽管巢蛛2种天敌相同。春夏季茶树品种对茶蚜天敌优势种影响大。茶树品种不同,茶园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条件也不完全相同,从而影响茶树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差异,造成害虫优势种天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茶园3种主要害虫与其多种天敌之间密切程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判断多种害虫各自的主要天敌,通过对茶园害虫及其天敌的系统调查,对害虫和天敌调查数据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生态位分析法和空间格局聚集强度指数分析法进行分析,以明确江淮丘陵茶园的主要害虫种类.综合排序表明: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是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蛛和鞍型花蟹蛛;茶蚜的主要天敌是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薄翅螳螂;茶白粉虱的主要天敌是茶色新圆蛛、大草蛉和异色瓢虫.3种主要害虫中的假眼小绿叶蝉和茶白粉虱种群聚集均数λ值都大于2,说明其聚集是本身原因引起的;而茶蚜的λ值小于2,说明其聚集是环境中某些因子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以茶小绿叶蝉、茶蚜和白背飞虱3种农业上重要的半翅目害虫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面上的疏水行为及其前跗节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白背飞虱成虫和若虫均可站立于水面并具有较强的滑行能力,表明其前跗节疏水性最强;茶小绿叶蝉成虫可站立于水面,若虫足易陷入水中,表明成虫的前跗节疏水性强于若虫;茶蚜成虫和若虫足均陷入水中,表明其前跗节无疏水作用,但茶蚜成虫和若虫在水面均有聚集抱团现象;这3种昆虫都无法站立于大豆油面.电镜观察发现,茶小绿叶蝉成虫的前跗节较若虫更加扁平,爪中垫为一对椭圆形吸盘状结构,且表面附着的刺体数量显著多于若虫;茶蚜成虫和若虫具有一对发达的爪及2根棍棒状中垫毛,缺少爪垫及爪中垫;白背飞虱成虫和若虫具有发达的杯状吸盘结构的爪中垫.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sistance of tea plant to tea aphid,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tea aphids on six different tea cultivars was monitored by (EPG) techniqu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duration of E1, E2 as well as (E1+E2) which was feeding waveforms of 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in tea phloem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y variance analysis (P<0.05) and so did the duration of the probing of T. aurantii in all the tea tissues. And the six tea cultivar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the six major parameters which were durations of np, C, E1, E2, F, and G waveforms, then the six major parameters of these three groups were detected by variance analysis, and the rank of six different tea cultivars’ resistance to T. aurantii from strong to weak was Zhongcha 108, Sucha 1, Anjibaicha, Longjing 43, Xicha 5, and Sucha 120. As this result was in accor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ea field, we concluded that EPG technique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to examine tea plant resistance to T. aurantii and the durations of waveform E1, E2 and (E1+E2) were important parameters for evaluating resistance of tea plants to tea aphids.  相似文献   

15.
信阳茶区害虫调查(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8年,采用踏查和定点调查方法,对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新县、光山县、固始县、商城县等地茶区害虫进行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1600多个带回实验室整理,依据相关资料并请相关专家鉴定。经调查分析可知,信阳茶区害虫分属鳞翅目Lepidoptera、同翅目Hom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直翅目Orthoptera、半翅目Hemiptera、等翅目Isoptera、缨翅目Thysanoptera和螨类Acalodes,共计35科70种。其中,以鳞翅目种类最多,包括12科30种;同翅目次之,包括8科17种;鞘翅目居其后,包括4科9种;以等翅目和缨翅目害虫种类最少,分别有蓟马科的茶黄蓟马1种和黑翅白蚁1种。另外,还有螨类,包括3科4种。绝大部分种类在各茶园均有分布,其中,危害较重的害虫依次为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绿鳞象甲、柑桔灰象甲、小绿叶蝉、茶蚜、黑刺粉虱11种。应对信阳茶区主要害虫的种类进行全面系统调查,摸清其发生规律,分别制定防治的技术要点,建立信阳茶区有害生物无公害治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角轮刺猎蝽Scipinia subula Hsiao et Ren为茶园捕食性天敌,在室内研究了温度、猎物对它发育历期的影响,并观察该猎蝽的产卵动态.结果表明,以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为猎物时,角轮刺猎蝽在4个温度梯度(20、25、30、35℃)下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卵期为6.5~34.1 d,整个若虫发育历期为26.9~72.0 d.卵孵化率在各温度下无明显差异,整个若虫期在25和30℃下的死亡率明显低于20和35℃.取食茶蚜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对该蝽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在30℃下以小菜蛾为猎物时,该蝽平均产卵214.1粒·雌-1,产卵前期平均为8.0d,产卵期平均为46.1d.  相似文献   

17.
速杀威是由四川成都宏威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一种植物性杀虫剂.低浓度50ppm 的速杀威对萝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的毒力为93.02%,与克 敌乐尔108ppm以及乐果200ppm的毒力相当.当速杀成浓度为100ppm时,其毒力 高于乐果200ppm,而与克敌乐尔270ppm相当。速杀威l00ppm对茶二叉蚜(Toxo ptera aurantii)的毒力与乐果200ppm以及克敌乐尔270ppm相似。速杀威100ppm 对麦圆蜘蛛(Penthaleus major)的毒力与乐果266ppm相当。速杀威对小绿叶蝉 (Empoasc flavescens)的LC50值为2.14±0.6825ppm,低于克敌乐尔的LC503.31 ±0.1586ppm和乐果的LC504. 27± 0. 565ppm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茶园虫害生态综合防控技术。[方法]在湖北省十堰市果茶研究所茶园内,研究采用粘虫黄板(规格:200 mm ×250 mm)、OK-TS1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综合防控技术对茶园害虫的防控效果。[结果]4~6月黄板防控效果较好,进入7、8月后杀虫灯防控效果显著;通过统计黄板和杀虫灯害虫捕捉量,十堰茶园害虫以同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为主。其中,假眼小绿叶蝉以5~6月和入秋时节为暴发期,茶蚜主要在初春及6、7月为害,茶橙瘿螨主要在6、8月为害嫩叶;蓟马在5月出现,7月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茶毛虫和茶尺蠖主要在6~8月为害成熟叶。[结论]研究结果为茶叶绿色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84~1986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我省柑桔的蚜虫有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Goot、棉蚜A.gossypli Glorer、豆蚜A.craccivora Koch、枯蚜Toxoptera citricidtt s(Kirkaldy)、枯二叉蚜T.aurantii(Boyer de Fonscolomhe)、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樟修尾蚜Sinomegoura citricola(van der Goot)7个种。其中豆蚜为我国柑桔害虫新记录,绣线菊蚜是本省柑桔蚜虫的优势种,共次为棉蚜和枯蚜。柑桔新梢有蚜率可达80%以上。几种蚜虫常混合发生。夏秋梢受害比春梢重,幼年树,肥水条件好和靠近村庄的果园受害较重。文中还讨论了柑桔蚜虫优势种的演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