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是具有食用和观赏双重价值的重要海水鱼类,由于其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等原因,目前开展金钱鱼全人工繁殖仍存在一定困难。文章从繁殖习性、性腺分化及发育、精卵特性与胚胎发育、人工繁殖等5个方面,综述了金钱鱼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建议从早期性腺分化、繁殖内分泌、性腺发育影响因素、产业化育苗等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金钱鱼繁殖研究,可为系统掌握金钱鱼的繁殖规律和攻克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淡水网箱养殖金钱鱼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 Linnaeus),俗称“金鼓”,为暖水性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以及我国的南海和东南海。栖息于近岸岩礁海区或海藻丛生的海域,常进入咸淡水或河流中。其具适应力强、杂食性、肉质鲜美、商品价值高等优点,是水产增养殖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3.
金钱鱼     
<正>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英文名Spotted scat,商品名为金鼓鱼,隶属鲈形目、刺尾鱼亚目、金钱鱼科、金钱鱼属。金钱鱼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热带地区的江河入海口的咸淡水交融水域,我国南方江河的入海口也常见,湛江地区养殖较多。形态特征金钱鱼体侧扁,侧面呈圆盘形,背部高耸隆起,口小;鳞片细小;鱼体呈黄褐色,体表满布黑  相似文献   

4.
正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又名金鼓鱼,为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重要的高端水产养殖品种之一;斑节对虾又名草虾,是世界对虾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亚洲为该品种的主产区,产量占全世界的91%。本团队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地区,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金钱鱼与斑节对虾混养技术:通过提前放养斑节对虾幼苗,可有效降低金钱鱼对幼虾攻击造成的损失。运用此模式,平均每亩收益可提高30%~40%,在实现增产增收的同  相似文献   

5.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是我国东南沿海名优养殖鱼类, 具有 XY 性别决定系统, Dmrt1 是其性别决定候选基因。金钱鱼生长具有性别二态性, 雌鱼生长快于雄鱼。目前缺乏快速鉴定金钱鱼遗传性别的分子标记, 阻碍了其性别控制育种技术的建立。本研究以公布的金钱鱼基因组数据, 在 Dmrt1 附近设计多对标记引物, 并通过 PCR 扩增验证标记的性别特异性。其中, 标记引物 Dmrt1-Marker-4-F/R 在雌鱼中仅扩增出一条 593 bp X 染色体条带, 而在雄鱼中能扩增出 593 bp 和 693 bp 两条条带, 分别来自 X 和 Y 染色体, 表明该标记为共显性标记。利用该标记检测我国南海沿岸 3 个不同地理群体 213 尾金钱鱼的遗传性别与表型性别完全一致。此外, 快速 DNA 提取试剂盒提取的片段较短 DNA 样品也可用于该对标记引物准确鉴定遗传性别。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经济可靠的金钱鱼遗传性别鉴定方法, 将旨为促进金钱鱼性别控制育种技术的建立, 并为金钱鱼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丁(鱼岁),学名Tinca tinca(Linnaeus),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鱼岁)属,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地,在欧洲有皇家宠鱼之称,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该品种为淡水底栖鱼类,杂食性,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对含氧量变化适应性强,经驯化能较好地摄食人工饵料,易于养殖.16-18世纪欧洲就有池塘养殖丁(鱼岁)的记载,由于丁(鱼岁)的地理分布偏远,国内对其研究一直不多.2001-2002年上海水产大学和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额河特种鱼类繁育场合作,成功地诱导了丁(鱼岁)产卵,目前,福建、广东、湖北、浙江等省市已先后引进试养.现将其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金钱鱼的生长特性与咸水池塘驯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的池养习性、食性和生长规律。金钱鱼为底栖动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生长缓慢,始重0.06g饲养26月龄,日均增重(ADG)0.25g,月均增重率(GB_w)从341.67%,逐月下降至7.04%,月特定生长率(SGR_w)从102.92%逐月下降至6.58%。进行3.19hm~2池塘单养和混养,其中单养0.88hm~2,最高单产8823.5kg·hm~(-2),与多种河口近岸经济鱼类合理混养,间养最高单产占有量4716kg·hm~(-2),作为配养对象的混养,一般单产占有量183.4~576.6kg·hm~(-2)。金钱鱼是南海、东海南部沿岸地区海、咸水池塘极具开拓前景的饲养对象。  相似文献   

8.
斑点叉尾(鮰),亦称美洲鲶、沟鲶,隶属于鲶形目、(鮰)科,为淡水温水性鱼类.该鱼为引进的外来品种,主要分布于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的部分地区,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品种之一,其产量占美国淡水养殖总产量50%以上.该鱼具有适应范围广、食性杂、适温广、抗病力强、生长快、产量高、易饲养、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容易捕捞等特点,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1984年该鱼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我国,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目前已完成本土化进程,在我国有大面积的养殖.在养殖区域分布中,湖北、广东、广西等省份为主产区,而江西、重庆、湖南等省市养殖规模较小.2015年全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产量大约为25万吨,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大弹涂鱼(Boleophtalmus Chinensis Osbeck)又名花跳、跳鱼。隶属于鲈形目、弹涂鱼科,为暖水、广温广盐性两栖鱼类,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半岛、缅甸等国。我国盛产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沿海。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台湾就已开始进行人工养殖,迄今其苗种仍依靠自然海区捕获。我国和日本国佐贺县有明水产试验场曾进行过人工繁殖与育苗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根本突破生产性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斑鳢又称财鱼、生鱼,是一种常见的鳢科鱼类,分布于珠江水系及南方沿海各省水系,属于亚热带鱼类,在我国中部地区也有一定的养殖量,但不能在自然水体中安全越冬。斑鳢与乌鳢形态、习性非常相似,均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但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斑鳢更易驯化全人工饲料。因此在我国南方鳢科鱼类养殖中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在广东、海南一带。斑鳢作为国内养殖较多的乌鳢、斑鳢和杂交鳢3个鳢科种之一,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