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生态制剂不但能提高机体的生长性能,而且能够影响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乳酸菌是肠道主要益生菌,所以,开展乳酸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对于畜牧养殖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的目的是从健康猪的肠道及新鲜粪便中分离乳酸菌。在无菌条件下,笔者采集健康猪各段肠内容物、肠黏膜及新鲜粪便,接种于MRS培养基,厌氧培养分离出6株乳酸菌,并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化鉴定。试验结果表明,C2和C3是乳酸菌,其进行耐酸、耐胆盐试验,表明C3的耐性较好。下一步需对其进行16S r RNA序列分析鉴定,并对该菌株的抑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微生态制剂的研发提供生物学特性良好的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鲤源乳酸菌作为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候选菌株。【方法】以鲤鱼肠道内容物及黏膜为菌株的分离来源,采用MRS培养基进行菌株分离纯化,经16S rRNA测序鉴定后,对分离菌株生长特性、产酸能力、耐酸、耐胆盐、抑菌特性、药物敏感性及安全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植物乳杆菌,将其命名为YY001,该分离株在MRS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为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呈乳白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无芽孢、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4 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12 h后生长达到稳定期;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产酸曲线显示,0~12 h pH迅速下降,培养16 h的菌液pH达3.8;在pH 3.0和0.3%胆盐的条件下具有一定耐受性;该分离株对水产常见致病菌柱状黄杆菌、维气氏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均具抑菌效果,且对柱状黄杆菌的抑菌效果最显著,抑菌圈直径达34.19 mm;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和万古霉素耐药;每天一次连续1周灌胃108CFU分离菌株对小鼠无毒害作用。【结论】本研究分离到的菌株YY001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候选菌株,为后续制备鲤鱼用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寻益生特性优良、可作为抗生素替代品的乳酸菌,并为后续应用于畜禽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青海黑藏羊和西藏白绒山羊瘤胃内容物为菌株分离来源,采用含有碳酸钙的MRS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乳酸菌,经生理生化和16S rRNA测序鉴定及产酸产气试验分离得到22株同型发酵乳酸菌,测定并评价其生长速率、产酸能力、耐酸和耐胆盐性能、抑菌能力、自凝集率及抗生素敏感性。综合比较不同菌株之间的生物学特性,分别在片球菌属、肠球菌属、乳杆菌属中筛选获得2株戊糖片球菌、1株海氏肠球菌、2株戊糖乳杆菌。结果表明:2株戊糖片球菌均在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6 h达到稳定期,24 h后菌液pH达到4.0以下,能耐受pH 3.0和0.3%的胆盐环境;1株海氏肠球菌在2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2 h达到稳定期,24 h后pH达到4.5以下,能耐受pH 4.0和0.3%的胆盐环境;2株戊糖乳杆菌均在2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6 h达到稳定期,16 h后pH达到4.0以下,能耐受pH 3.0和0.3%的胆盐环境,5株乳酸菌自凝集率、抑菌能力及安全性均表现优良。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获得的5株不同种属乳酸菌生物学特性良好,可作为后续开发微生物发酵饲料及动物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来源。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性状良好的动物源乳酸菌为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提供候选菌株,试验对鸡、雏鸭、甲鱼和小鼠的肠道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鉴定的乳酸菌进行耐酸、耐胆盐和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鸡、雏鸭、甲鱼和小鼠肠道内容物中各分离出了一株乳酸菌;相比其他三株乳酸菌,分离自甲鱼肠道的类肠膜魏斯氏菌生长性能优良,具备较强的耐酸、耐胆盐能力,且在pH值为7和pH值为4.5的条件下均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说明分离自甲鱼的乳酸菌能够作为微生态制剂制备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具有优良生物学特性的双峰驼源乳酸菌株,对阿拉善双峰驼十二指肠黏液定殖菌通过MRS培养基的选择性培养、形态特征观察、生化及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对其生长曲线、产酸、耐胆盐、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分离的4株乳酸菌B1、B2、B3及C1分别为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ns)。其中,4株菌对胃酸pH 3.0的耐受结果为B1、B2和C1高于B3;最佳培养时间均为12 h~16 h之间,而C1在24 h内的累计产酸量最高,对胆盐的耐受性也最高;4株菌最为敏感的抗生素分别为B1和C1为氯霉素、B2为青霉素、B3为红霉素。从双峰驼十二指肠分离到4株乳酸菌,对进一步研究其对肠道黏膜免疫的调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红茶菌是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的共生物。为进一步研究红茶菌中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从红茶菌中分离纯化出4 株乳酸菌(HC、HD、HQ、HL),以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产酸情况、生长性能、耐盐性、耐酸性和耐胆盐性测定综合评价红茶菌中4 株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4 株菌均为植物乳杆菌;4 株乳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 ℃,在14 h后均处于稳定期;菌株HC、HD、HQ和HL的最适接种量(体积分数)分别为4%、4%、6%和6%;4 株乳酸菌均有一定的耐盐性,耐酸和耐胆盐性均较好,其中HQ以最佳。  相似文献   

7.
旨在评价酸驼乳中乳酸菌的益生特性。采用常规方法从内蒙古阿拉善牧区采集的酸驼乳中分离乳酸菌;利用16S r DNA PCR及序列分析法对分离到的乳酸菌进行种水平鉴定;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和耐酸、耐胆盐试验评价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从酸驼乳中分离到的1株疑似乳酸菌被鉴定为短乳杆菌,将其命名为Lactobacillus breris LT;该菌株的代谢产物对4种常见肠道性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特性,且抑菌特性不受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影响;该菌株能够在低p H值(2.0、3.0)和高胆盐含量(0.1%~0.3%)的MRS培养基上生长。该研究结果为酸驼乳中优质乳酸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离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牛源乳酸菌,探究其用于畜牧微生态制剂研发的潜力,试验采集健康关岭黄牛瘤胃液,接种于MRS肉汤培养基富集后分离乳酸菌,使用含0.3%胆盐的无菌PBS初步筛选耐胆盐乳酸菌,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和16S rRNA测序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的生长特性、产酸能力、耐受特性、药物敏感性、抑菌特性及细胞黏附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筛选分离得到1株菌,命名为NCO,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和16S rRNA测序鉴定为发酵乳杆菌;该菌具有良好的生长和产酸能力,培养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6 h后达到稳定期,培养28 h的菌液pH值为4.43;对低pH值、胆盐、胃液和肠液环境具有耐受能力;该分离菌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耐药;其培养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该分离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数量为43.5 cfu/个,具有一定黏附性。说明分离菌NCO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有潜力作为优良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获得可高效降解霉菌毒素和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为后期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应用奠定基础。试验通过对分离自青海牦牛和藏羊瘤胃中的169株乳酸菌进行霉菌毒素降解能力比较,以及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益生性和安全性的综合评定,最终获得4株可以同时降解饲料原料中4种真菌毒素的菌株(菌株C2、E28、C16和A16)。在本研究中,初筛获得的15株乳酸菌对黄曲霉毒B1(AFB1)、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EA)和硫代葡萄糖苷(GLUS)的降解率最高分别为70.95%、60.11%、64.00%和59.18%;复筛获得的4株乳酸菌对AFB1、DON、ZEA和GLUS的降解率分别为33.53%、60.18%、51.45%和43.41%。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菌株C2和E28为乳酸片球菌,菌株A16为戊糖片球菌,菌株C16为乳肠球菌;这4株乳酸菌起酵时间短,产酸能力强(pH<4.5),能在pH 3.5和胆盐浓度为0.1%的环境中正常生长,且有良好的自凝集力和疏水性。通过安全性试验得知,4株乳酸菌均不溶血,其中乳肠球菌C16和戊糖片球菌A16对红霉素和青霉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出既具有高抗氧化活性又能耐酸、耐胆盐、耐胰蛋白酶的优良菌株,试验以东北地区传统手工奶酪为分离源,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方法分离纯化乳酸菌,并结合镜检观察、生化试验以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筛选出产酸性能良好的乳酸菌,并对其进行耐酸、耐胆盐、耐胰蛋白酶、抑菌、抗氧化等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59株产酸性能良好的乳酸菌中,有19株耐酸、耐胆盐、耐胰蛋白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和李氏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筛选出的植物乳杆菌B5-1-1-1和干酪乳杆菌B4-2-11-5不仅具有还原性,而且在清除羟基和自由基方面均具有较高能力,有望成为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资源,从而为东北地区奶酪选育优良乳酸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猪源益生菌的分离筛选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形态、染色特性观察,从健康仔猪肠道分离出5株杆菌、1株链球菌及3株芽孢杆菌,初次筛选出产酸及抑菌效果好的杆菌、芽孢杆菌各2株,链球菌1株,经生化鉴定为乳酸杆菌2株,乳酸链球菌1株,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各1株,对其进行了耐酸、耐胆汁及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筛选菌株有较强的产酸、耐酸及耐胆汁特性,对常见肠道致病菌抑制作用明显,动物使用安全,可作为猪用益生素制剂的候选菌种。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具有益生特性的嗜酸乳杆菌,采用常规方法从山东省潍坊市及周边地区蛋鸡肠道内容物样本中分离乳酸菌。通过测定发酵液p H值,筛选产酸性能较好的菌株;采用PCR及测序技术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常规方法评价筛选到的菌株的益生特性。在分离到的9株乳酸菌中,筛选到1株产酸性能较好的菌株(命名为XMR-3),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为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该菌株在培养6 h之后进入对数生长期,至16 h时,活菌数最高,此时培养液p H值为3.92;在p H值为3.0和4.0的酸性环境中培养4 h后,存活率均在99%以上;在0.3%的胆盐环境中,存活率为87.3%;对4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在20 mm以上。筛选到的菌株表现出一定的益生特性,在畜禽微生态制剂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陈龙  魏炳栋  郑琳  张莹  闫晓刚  于维 《中国畜牧兽医》2020,47(10):3103-3113
试验旨在筛选长白山原始森林土壤中耐胁迫生长能力强、产酸能力强、体外抑菌特性好的耐低温乳酸菌,并对其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东北地区寒冬季节低温青贮提供优良乳酸菌菌种资源。采用低温(10℃)进行耐低温乳酸菌初筛,经不同pH、温度及盐度等条件下进行乳酸菌生长特性测定后,进行候选菌株的种属鉴定,并对候选菌株进行生长曲线、产酸曲线、耐酸和耐胆盐性能、抑菌性能测定及小鼠饲喂试验。结果显示,通过10℃低温条件培养,初筛获得11株能够良好生长的耐低温乳酸菌,其中C37、C34和C4212经16S rRNA测序分析后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在培养7 d时,pH均可下降至4.25以下,均能够在4℃、45℃、pH 3.0、6.5% NaCl等条件下良好生长。生长曲线分析发现,3株乳酸菌均在4 h达到对数生长期,10~12 h后进入生长稳定期。在培养24 h时,C37、C34和C4212可将pH分别降至4.04以下,在pH 3.0条件下,C37和C4212具有较高的存活率,且对0.5%胆盐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其存活率均在80%以上。对常见病原菌体外抑菌表明,3株乳酸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炎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小鼠饲喂试验表明生物安全性好。本试验结果表明,从长白山原始森林土壤中筛选和鉴定出的乳杆菌C37、C34、C4212可作为东北地区寒冬季节低温青贮优良乳酸菌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从仔猪肠道中分离出45株乳酸菌,从中筛选出4株耐酸、耐胆盐并具有良好益生性的菌株,小鼠试验证明其具有可靠的安全性,所分离出的4株乳酸杆菌可用于仔猪生产中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广西地区猪粪便与微生态发酵饲料中益生菌的存在情况及合理开发和利用猪源益生菌,本试验共采集了15份猪粪便样品和5份益生菌发酵饲料并对其进行益生菌的分离,研究益生菌的形态学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分子序列,进行生长曲线、耐胆盐试验、温度敏感试验、模拟胃肠道耐受试验、耐药性试验、体外抑菌试验、小鼠安全性试验、体内/外抑菌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共分离鉴定出6种、29株益生菌,分别为1株屎肠球菌(C2)、2株乳酸肠球菌(C1、C3)、3株植物乳杆菌(R20、R30、R37)、4株干酪乳杆菌(R41~R44)、7株枯草芽孢杆菌(K1~K7)和12株蜡样芽孢杆菌(Y1~Y12)。从中筛选出6株具有生长性能好、耐胆盐、耐高温、对胃肠道耐受、体外抑菌能力强的益生菌:乳酸肠球菌C1、屎肠球菌C2、植物乳杆菌R20、干酪乳杆菌R41、枯草芽孢杆菌K1和蜡样芽孢杆菌Y3。将筛选出的具有优良特性的菌株进行小鼠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在109 CFU/mL浓度下灌胃6株益生菌对小鼠是安全无毒害的。与此同时,C2、R20、R41、Y3能极显著提高小鼠日增重(P<0.01),K1能显著提高小鼠日增重(P<0.05)。体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C2、R20、K1能降低沙门氏菌G21感染的小鼠的死亡率,有一定程度的体内抑菌作用。各项试验结果表明,R20和K1可作为猪源益生菌的选择菌株。  相似文献   

16.
广西猪源益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广西地区猪粪便与微生态发酵饲料中益生菌的存在情况及合理开发和利用猪源益生菌,本试验共采集了15份猪粪便样品和5份益生菌发酵饲料并对其进行益生菌的分离,研究益生菌的形态学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分子序列,进行生长曲线、耐胆盐试验、温度敏感试验、模拟胃肠道耐受试验、耐药性试验、体外抑菌试验、小鼠安全性试验、体内/外抑菌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共分离鉴定出6种、29株益生菌,分别为1株屎肠球菌(C2)、2株乳酸肠球菌(C1、C3)、3株植物乳杆菌(R20、R30、R37)、4株干酪乳杆菌(R41~R44)、7株枯草芽孢杆菌(K1~K7)和12株蜡样芽孢杆菌(Y1~Y12)。从中筛选出6株具有生长性能好、耐胆盐、耐高温、对胃肠道耐受、体外抑菌能力强的益生菌:乳酸肠球菌C1、屎肠球菌C2、植物乳杆菌R20、干酪乳杆菌R41、枯草芽孢杆菌K1和蜡样芽孢杆菌Y3。将筛选出的具有优良特性的菌株进行小鼠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在10~9 CFU/mL浓度下灌胃6株益生菌对小鼠是安全无毒害的。与此同时,C2、R20、R41、Y3能极显著提高小鼠日增重(P0.01),K1能显著提高小鼠日增重(P0.05)。体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C2、R20、K1能降低沙门氏菌G21感染的小鼠的死亡率,有一定程度的体内抑菌作用。各项试验结果表明,R20和K1可作为猪源益生菌的选择菌株。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对竹鼠肠内容物中分离出的3株产纤维素酶枯草芽孢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对3株受试菌进行生长曲线测定、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小鼠体内安全性试验以及耐酸、耐胆盐、自凝聚性、疏水性等特性测定。结果表明:(1) GL-4、GL-5、GL-8 3株受试菌均生长快,1.5 h即可进入对数生长期、5 h即可达到最大生长量;(2)抗逆性强:3株受试菌在pH2.5的条件下存活率均达到65%以上、在胆盐浓度0.3%和0.5%的环境下仍能继续存活增殖;(3)自凝聚及疏水能力好:孵育到24 h,3株菌的自凝聚率均达到85%以上,GL-5和GL-8的疏水率均高于40%;(4) 3株受试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对小鼠无毒副作用。GL-4、GL-5、GL-8 3株受试菌均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且安全性好,可作为畜禽微生态制剂良好的益生菌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5,(10):41-46
在对猪肠道中分离到的乳酸菌的抗逆性和益生性进行研究,拟为获取可用于发酵饲料生产接种菌奠定基础。采用体外法,对筛选得到的11株乳酸菌进行耐酸、耐胆盐、抑菌、温度敏感性和耐抗生素试验检测。结果显示:11株乳酸菌中,编号为L71、L76和L104的乳酸菌株可耐受p H2.5环境,暗示其对胃酸环境有一定的耐受性;L33、L35、L37和L104菌株可耐受猪肠道的胆盐环境;L22、L24、L26、L71、L76和L96菌株发酵液上清对大肠杆菌K88、K99和鸡白痢沙门氏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L76和L96菌株对60℃温度具有一定耐受性;L71、L76和L96对抗生素最低耐受量在益生菌的测定最低限制浓度范围内。研究表明:编号为L71和L76的2株乳酸菌具有较好的抗逆性,有用作发酵饲料生产接种菌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猪源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杆菌制剂可以替代抗生素,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腹泻。为获取可作为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从健康仔猪肠道分离到5株乳酸杆菌,经抑菌试验、生长曲线测定、耐酸、耐胆盐、耐胰酶试验等,筛选到1株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低pH值、高胆盐、胰酶均有一定耐受能力的乳酸杆菌,命名为LY7。经PCR鉴定,该菌株为约氏乳杆菌。  相似文献   

20.
为了从实验室现有的3株乳酸菌中筛选出对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抑菌效果较好的乳酸菌,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试验采用打孔方法从3株菌中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并对该菌株在不同胆盐浓度、不同pH值、高温环境下的生长情况以及对胰蛋白酶的耐受能力和生长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中,仅植物乳杆菌C20015对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余两株菌对其无抑制作用;C20015在抗逆性试验中,随胆盐浓度的增加,其活菌数下降,但活菌数均达到1.0×10~5cfu/m L以上;在pH值为2时,C20015的活菌数明显下降,当pH值大于3时,活菌数均达到1.0×10~6cfu/m L以上;在耐高温试验中,50℃时C20015活菌数下降不明显,但60℃以上几乎无菌生长;胰蛋白酶对活菌数无影响;植物乳杆菌C20015在0~10 h内快速增长,从10小时开始进入生长稳定期,直到20小时细菌数达到最大值3.6×10~9cfu/mL。说明植物乳杆菌C20015对水产类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低pH值、高浓度胆盐、胃蛋白酶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有望应用于水产养殖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