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人兽共患病。疫苗免疫是畜间布病流行率较高地区控制该病的重要手段。辽宁省建昌县经过多年实践,创新出一套免疫保护效果较好的阴道途径免疫S2疫苗的新型家畜免疫技术。为了解该技术对家畜的安全性,本研究采用该技术免疫了3只山羊,在免疫1个月后检测其抗体滴度、体内含菌量,观察脾脏和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3只免疫山羊均抗体阳转,所有采集的脏器均未分离到布鲁氏菌,且脾脏和肝脏未出现布病相关病理变化。初步研究表明,通过阴道途径对羊进行S2疫苗免疫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布鲁氏菌病温敏凝胶疫苗经不同黏膜途径免疫的效果,本研究采用BABL/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制备了用于黏膜免疫的布鲁氏菌病温敏凝胶活疫苗(S2株),比较了该疫苗与常规疫苗黏膜免疫(阴道灌注、点眼、口服、直肠灌注)后的体表排菌,研究了黏膜免疫与注射免疫的抗体反应规律差异及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凝胶疫苗能够在34℃~36℃完成由液态到凝胶态的相转变,适合所选小鼠黏膜途径的免疫;凝胶疫苗从免疫后第2 d开始停止排菌,常规疫苗的排菌持续到免疫后第4 d;黏膜免疫小鼠抗体效价比注射免疫低25%~80%,并且在免疫后45 d左右微量试管凝集试验(MSAT)结果显示前者抗体效价即下降至1∶50以下或接近1∶50,下降速度显著快于注射免疫;对阴道灌注、点眼、口服、直肠灌注及注射免疫的小鼠攻毒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的出菌指数为6.47,免疫组的单位保护(对照出菌指数-免疫出菌指数)分别为3.89、3.81、3.32、3.25、4.08,其中阴道灌注、点眼2种黏膜免疫小鼠的单位保护更接近注射免疫的单位保护(4.08)。研究结果提示,凝胶疫苗比常规疫苗在免疫后更可以显著减少体表排菌,抗体持续时间更短、使得对疫病的诊断干扰更低,此外,凝胶疫苗免疫也具有接近注射免疫的单位保护。因此,采用布鲁氏菌病凝胶疫苗进行黏膜免疫更有利于布鲁氏菌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布鲁氏菌弱毒疫苗粘膜免疫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布鲁氏菌弱毒疫苗粘膜免疫及其检测方法,本实验采用粘膜点眼途径对健康母羊接种布鲁氏杆菌猪2号疫苗(S2)、牛19号疫苗(A19)和羊强毒株(M16),筛选布鲁氏杆菌病鉴别检测方法。将12月龄~14月龄母羊60只随机分为3组,以常规疫苗推荐剂量进行半量粘膜点眼接种。采集血液、淋巴、脏器进行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和细菌学分离以及PCR检测。结果表明:布鲁氏菌弱毒疫苗抗体水平持续6个月,其中血清学的试管凝集试验、半胱氨酸凝集试验与补体结合试验的阳性符合率达到100%。细菌分离期为6个月,乳腺、乳腺淋巴、髂淋巴分离率较高;而强毒株M16的抗体水平和细菌分离持续12个月以上。结果显示以常规血清学和细菌学检测方法在点眼免疫布鲁氏菌S2、A19苗6个月后可以进行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畜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免疫布鲁氏菌疫苗的牛羊开展抗体检测,掌握布鲁氏菌疫苗免疫抗体变化规律,为制定牛羊布鲁氏菌病合理的免疫监测方案提供技术参考。试验选取布病阴性的牛开展S2和A19疫苗的免疫试验,免疫后第15、30、45天采血,分离血清。选取布病阴性的羊开展S2疫苗免疫,在免疫后第7、15、30、45、135天采血分离血清。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方法检测布鲁氏菌病抗体。此外,对使用S2疫苗免疫的6个试点县牛羊开展免疫抗体检测,并应用RBPT方法和c ELISA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将25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1~4组经阴道接种布鲁菌,第5组阴道滴注PBS(对照组),分别在处理后12、24、487、2 h摘取髂内淋巴结,用S-100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淋巴结的分布变化;同时收集外周血用ELISA法进行IFN-γ检测。用布鲁菌负载DCs,分别在2、4、6、8、10、12 h收集细胞悬液制备涂片,姬姆萨染色。结果显示:阴道接种布鲁氏菌疫苗12~48 h髂内淋巴结中DCs的数量明显增多,成群分布,呈现由浅层皮质向副皮质区迁移的趋势;72 h后大量DCs呈单在分布,分布范围增大;接种疫苗后血清中IFN-γ含量逐渐升高,至48 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72 h后,血清中IFN-γ含量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布鲁菌负载DCs后,在4 h仅有少量DCs吞噬布鲁菌,至12 h吞噬布鲁菌的DCs数量明显增加。结果表明,DCs具有较强捕获布鲁菌的能力,并在抗原刺激下向引流淋巴结迁移,刺激淋巴结免疫细胞产生IFN-γ应答。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布鲁氏菌病疫苗经不同黏膜途径免疫奶牛后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及疫苗体外排菌方面的影响,将80头10~12月龄的奶牛平均分为四组,通过眼部滴注(A组)、口腔喷注(B组)、阴道灌注(C组)三种黏膜免疫途径对奶牛接种布鲁氏菌病弱毒活疫苗(A19株),并与皮下注射免疫组(D组)进行比较,测定了免疫后7 d内黏膜免疫组的排菌情况,180 d内四组免疫奶牛的抗体效价和60 d内四组免疫奶牛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IFN-γ、IL-2和IL-4)水平。结果显示:黏膜免疫组在免疫后5 d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菌,以免疫后1 d内排菌量为最高,并且在黏膜免疫组中阴道灌注组排菌量最低;各组奶牛在免疫后20 d时MSAT测定抗体效价平均值均上升至最高,之后持续下降,黏膜免疫组的抗体水平显著低于注射免疫组,且在黏膜免疫组中阴道灌注组的抗体水平最高;A组和B组奶牛在免疫后120 d RBT检测无阳性,C组在免疫后150 d RBT检测无阳性,D组在免疫后180 d RBT检测阳性率35%;B组、C组在免疫后7 d,A组、D组在免疫后20 d IFN-γ分泌量达到最高值,各组IL-2和IL-4分泌量未见明显变化,黏膜免疫组中阴道免疫组的IFN-γ分泌量为最高,仅次于注射免疫。结果表明,阴道灌注是一种较优的奶牛布鲁氏菌病黏膜免疫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成年绵羊经布鲁氏菌病疫苗S2株免疫后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方法 ]采用"灌服100亿菌""灌服200亿菌"和"肌注50亿菌"三种不同免疫方法,对试验羊进行布鲁氏菌病S2株疫苗的免疫接种。在接种前和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采集试验羊血清样品,用虎红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肌注组抗体上升较快,于免疫后10天达到峰值,然后快速下降,90天后下降速度减缓,但在180天时RBT和SAT阳性率仍分别为63.2%和84.2%,SAT平均凝集效价为1:178.9。2个口服组均在免疫20天后抗体达到最高,以后下降,分别于90天和120天降到最低,然后有所回升并维持在低水平波动;至180天时,口服组的RBT阳性率均下降为0,SAT阳性率分别下降为40.9%和23.1%,SAT平均凝集效价分别降至1:40.9和1:18.2。[结论 ]对采用布鲁氏菌病S2株活疫苗口服免疫6个月以后的羊群,可用虎红凝集试验进行布鲁氏菌病检疫的初筛。  相似文献   

8.
王羽 《动物保健》2010,(7):44-45
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主要通过接种疫苗实现。现有的畜用减毒活疫苗有S19、S2、M5和RB51等,死疫苗有牛种布鲁氏菌45/20,羊种布鲁氏菌H38等,人用活疫苗主要有19-B和104M等。现有的疫苗种类有死疫苗、减毒活疫苗等,但是应用效果比较好的还是减毒活疫苗,其它种类的疫苗虽也有人尝试,  相似文献   

9.
王羽 《兽医导刊》2010,(7):44-45
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主要通过接种疫苗实现。现有的畜用减毒活疫苗有S19、S2、M5和RB51等,死疫苗有牛种布鲁氏菌45/20,羊种布鲁氏菌H38等,人用活疫苗主要有19-B和104M等。现有的疫苗种类有死疫苗、减毒活疫苗等,但是应用效果比较好的还是减毒活疫苗,其它种类的疫苗虽也有人尝试,  相似文献   

10.
疫苗免疫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防控措施之一,本文主要概述了几种牛种布鲁氏菌病疫苗(经典的弱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弱毒活疫苗和活载体疫苗)的优缺点,接种疫苗是控制和消灭布鲁氏菌病最经济和最关键的方法,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人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近几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动物的频繁调运,我国布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疫苗免疫是我国布病一类地区控制该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现有布病疫苗对人有一定的致病性,导致部分地区免疫实施效果不能有效保障。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通过多年实践,创新了一种经阴道途径免疫S2疫苗的新型布病免疫技术。该技术对羊免疫安全性高、抗体阳转率高,抗体持续期长于经口途径免疫。该免疫技术在辽宁省建昌县和葫芦岛市其他地区推广使用后,取得了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并有效降低了人间的布病感染率,是我国其他一类地区可参考的一种布病免疫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疫苗免疫是布鲁氏菌病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动物使用的布鲁氏菌疫苗主要有牛种布鲁氏菌A19菌株弱毒疫苗、羊种布鲁氏菌M5菌株弱毒疫苗、羊种布鲁氏菌Rev.1弱毒疫苗和猪种布鲁氏菌S2菌株弱毒疫苗。正在研发的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弱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各种疫苗均存在优缺点,本文对动物布鲁氏菌疫苗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疫苗免疫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已经获批上市的布鲁氏菌病疫苗共有七种,分别是S2株、M5/M5-90株、M5-90Δ26株、Rev.1株、A19株、A19ΔVirB12株和BA0711株。对上述疫苗的背景、免疫程序、基因组及保护力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为动物布鲁氏菌活疫苗选用提供指导,并针对现有疫苗的优缺点,展望未来研发安全、高效、可鉴别诊断、不感染人的新型疫苗方向。  相似文献   

14.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该病对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均构成严重威胁,使用疫苗免疫是防控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光滑型牛种布鲁氏菌19(S19)活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广泛应用且效果良好的布病疫苗,至今为止仍是使用最广泛的疫苗之一。本文主要从应用情况及目前研究进展两大方面对S19疫苗进行概述,以期为日后使用该疫苗预防布鲁氏菌病提供借鉴及为疫苗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检测国内外已有的布鲁氏菌疫苗株S19、M5、S2和RB51的胞内存活力、毒力、免疫保护力以及抗体消长水平,将上述4种疫苗株,分别以100:1的MOI侵染小鼠巨噬细胞,结果发现RB51的胞内存活力最强;以1×10~6 CFU/只免疫昆明小白鼠,测定各疫苗株在小鼠脾脏中的定居力,结果发现M5的定居力最强;待疫苗株在小鼠体内被清除后,以1×10~5 CFU/只腹腔接种2308毒株,进行攻毒试验,检测各疫苗株的保护力,结果发现M5的保护效果最好;免疫后连续10周采集血清,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Ig G滴度、IFN-γ的表达水平及抗体消长水平,结果发现S2、M5组的Ig G水平高于其他组,而各组间的IFN-γ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血清凝集状况,结果发现S2、S19组的抗体持续时间较长;剖检各疫苗株对小鼠脾脏、肝脏、肾脏等组织引起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发现M5引起的病变程度最强。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7,(3):104-107
为了解绵羊对布氏杆菌病S2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消长规律,通过口服和注射2种方法对绵羊进行了布氏杆菌病S2疫苗免疫试验,利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以及c ELISA检测方法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剂量口服免疫S2疫苗20 d后,RBT、SAT、c ELISA抗体阳性率均达到最高,分别是80%、70%、60%,并且在免疫100 d后羊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RBT 20%、SAT 10%、c ELISA 10%,免疫250 d后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转为阴性。2倍剂量口服免疫S2疫苗20 d后,RBT、SAT、c ELISA均达到最高为60%,并在免疫100 d后均转为阴性。以正常剂量注射免疫S2疫苗免疫7 d后RBT和SAT抗体阳性率达到最高为80%,c ELISA抗体阳性率达到60%,30 d后达到80%,而疫苗免疫370 d后,RBT和SAT检测抗体阳性率下降到60%,c 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依然80%;而2倍剂量注射免疫S2疫苗370 d后,RBT和c 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仍保持着100%,SAT检测抗体阳性率达80%。结果表明,从免疫羊抗体产生及体内消长规律来看,布氏杆菌S2疫苗注射免疫明显优于口服免疫效果,且两种免疫途径的试验羊均且未发现明显接种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借鉴已消除该病国家的防控和净化措施,疫苗的免疫预防是关键因素。除了传统的细菌培养疫苗牛种S19株、羊种Rev.1株、猪种S2株以及牛种RB51株,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针对布鲁氏菌侵害机体的过程及其免疫抗原物质构建的新兴疫苗得到不断发展。笔者对布鲁氏菌的特点、危害、致病机制及动物疫苗应用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正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作为一种公共卫生疾病,世界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由于近年人畜间疫情不断上升,越来越受到国家、省、市的关注和重视,现已作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各地均采取检疫、扑杀、免疫、监测相结合的措施。布氏杆菌病活疫苗(S2株)作为家畜布病免疫的首选疫苗,具有使用范围广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可供猪、牛、羊等动物免疫使用,其免疫方法有肌肉注射、口服、饮水免疫等多种接种方法。为了观察布氏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不同商品化布鲁氏菌疫苗对小尾寒羊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及疫苗免疫效果,本研究选取3月龄~6月龄的羔羊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布鲁氏菌疫苗S2口服组(70只)、A19皮下注射组(30只)、M5皮下注射组(70只)、M5口服组(70只)和对照组(30只),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疫苗免疫后不同时间段羊血清中IgM和IgG抗体的消长规律,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ELISA方法检测疫苗免疫后不同时间段羊血清中抗体转阳率和抗体持续期的变化趋势,统计分析其抗体消长规律。结果显示,免疫前,所有实验羊均未检测到抗体,不同疫苗免疫后羊产生的IgM抗体水平最高的是A19皮下注射组,最低的是M5口服组,在免疫7 d~14 d内4组实验组羊的IgM抗体水平均达到峰值,其抗体持续时间在45 d~60 d。不同疫苗免疫后羊产生IgG抗体水平最高的是M5皮下注射组,最低的是M5口服组,在免疫7 d~28 d内4组实验组羊的IgG抗体水平均达到峰值,其抗体持续时间在60 d以上。M5皮下注射组、A19皮下注射组、M5口服组和S2口服组羊在免疫7 d~14 d内抗体转阳率均达到最大值:采用RBPT方法检测抗体转阳率分别为67%、56%、41%和45%,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抗体转阳率分别为71%、56%、37%和38%,其抗体水平持续时间约为150 d。抗体水平结果表明,A19疫苗可以用于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M5疫苗皮下注射免疫羊的效果最好,口服S2的疫苗免疫效果要优于口服M5疫苗。本研究为制定羊布鲁氏菌病合理的疫苗免疫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奶牛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人们通常对非疫区以监测为主;稳定控制区以监测净化为主;控制区和疫区实行监测、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我县于2004年开始实施对奶牛免疫接种猪布鲁氏菌病活疫苗(Ⅱ)(brucella vaccine,living,简称猪S2)口服布病疫苗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