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为了了解亚丁牦牛产奶性能,并为今后牦牛品种的选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选择亚丁牦牛和昌台牦牛各8只健康、经产母牦牛测定其在6月,7月,8月,9月和10月的产奶量和牛奶成分。[结果]结果表明,亚丁牦牛和昌台牦牛在6月的产奶量相当,而且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7,8,9,10月的产奶量上,亚丁牦牛极显著高于同期的昌台牦牛(P<0.01)。在奶成分测定中,昌台牦牛在测定期间,牛奶中乳脂含量都较同期亚丁牦牛高,但是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非脂固体乳、乳糖和蛋白质的含量测定中,2个牦牛品种之间是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pH值测定中,亚丁牦牛在8月的pH值含量显著高于昌台牦牛(P<0.05);在10月的pH值含量极显著高于昌台牦牛(P<0.01)。  相似文献   

2.
先前研究表明金川牦牛在肋骨数上出现变异,为明确14肋与15肋金川牦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差异,本试验选择初产和经产的不同肋骨数金川牦牛各6头,统计其6~9月份的月产奶量,同时进行乳成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5肋牦牛(初产和经产)产奶量均高于14肋牦牛;15肋牦牛经产个体在6~8月份产奶量高于初产个体;除9月份以外,15肋牦牛6~8月份乳脂率极显著高于14肋牦牛(P0.01);15肋牦牛6月份乳糖、非脂乳固体和乳蛋白含量都显著性高于14肋牦牛(P0.05)。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亚丁牦牛肉的营养及品质特性,对6头成年亚丁牦牛(5.5岁,公母各半)的肌肉组织进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脂肪酸含量、矿物质元素含量、氨基酸含量、肉质嫩度、熟肉率测定,并与昌台牦牛肉质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常规营养成分中,亚丁牦牛肉的蛋白质显著高于昌台牦牛(P0.05);矿物质元素中,亚丁牦牛肉中钠的含量极显著低于昌台牦牛(P0.01),而铜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昌台牦牛(P0.01);氨基酸测定中,亚丁牦牛肉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均极显著低于昌台牦牛(P0.01);在冈上肌中,亚丁牦牛的肉色亮度值L~*极显著高于昌台牦牛(P0.01),而红度值a~*和黄度值b~*均极显著低于昌台牦牛(P0.01);在背最长肌中,亚丁牦牛的红度值a~*及黄度值b~*均极显著低于昌台牦牛(P0.01);在半腱肌中,亚丁牦牛的肉色亮度值L~*极显著高于昌台牦牛(P0.01),而红度值a~*及黄度值b~*亚丁牦牛均极显著低于昌台牦牛(P0.01);亚丁牦牛肉的pH值冈上肌为6.40,背最长肌为6.62,半腱肌为6.34;在药物检测中,亚丁牦牛肉中均未检测到药物残留。表明亚丁牦牛肉是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氨基酸含量丰富、肌肉嫩度高等特点的安全健康、无污染食品。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河北坝上地区奶牛乳产品质量的变化规律,对某规模化牛场2015—2016年的乳成分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以得出该地区生鲜乳的主要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乳脂率8月份最低(3.14%),1月份最高(4.20%);乳蛋白率6月份最低(3.06%),8月份最高(3.9%);乳糖含量10月份最低(4.85%),8月份最高(5.43%);全脂乳固体含量6月份最低(12.27%),9—10月份最高(12.97%);非脂乳固体含量6月份最低(8.44%),11月份最高(8.81%);酸度含量3月份最低(13.79°T),9月份最高(14.37°T)。乳脂率与乳蛋白率、全脂乳固体和非脂乳固体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乳糖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乳蛋白率与全脂乳固体、非脂乳固体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酸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乳糖与全脂乳固体和非脂乳固体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全脂乳固体与非脂乳固体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与麦洼牦牛产奶性能相关的性状,试验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选取了94头泌乳期的健康牦牛,测定了6—10月份产奶量(153 d产奶量)以及体斜长、体高、胸围、后乳房高度、后乳房宽度、乳房深度和乳头长度等指标,根据153 d产奶量将数据分为两组(≥450 kg为高产组、450 kg为低产组),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高产组和低产组153 d产奶量平均值分别为506.11 kg、398.84 kg,且差异极显著(P0.01);乳房深度和乳头长度两个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15.00%,提示仍具有较大选育潜力;主成分相关分析显示,胸围和乳头长度与153 d产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6.452%,其中体斜长、后乳房高度和乳房深度对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提示今后对麦洼牦牛体型选育应包括上述几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新疆北疆地区西门塔尔牛的产犊月份对泌乳量的影响,以新疆呼图壁种牛场牧二场饲养的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产犊月份对305 d的产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份产犊的母牛305 d产奶量最高,且与5月份、9月份、11月份产犊的牛305 d产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7月份、8月份、10月份产犊牛的305 d产奶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月份产犊的母牛305 d产奶量次高,与夏季的7月份、8月份的奶产量相比差异显著(P<0.05).因此合适的产犊季节有利于提高牛群的产奶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暖季补饲矿物元素复合舔砖对放牧牦牛生长性能及产奶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牦牛140头,按年龄、性别组成相同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补饲组,每组70头。补饲组在归牧后可自由舔食矿物元素复合舔砖,对照组不补饲,试验期为60 d,测定牧草中矿物元素含量、牦牛生长性能、泌乳母牦牛产奶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补饲组犊牦牛和青年牦牛总增重和日增重极显著提高(P0. 01);青年牦牛和成年牦牛日增重显著高于犊牛(P0. 05)。与对照组相比,补饲组泌乳牦牛产奶量无显著变化(P0. 05),7,8岁泌乳牦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5岁以下泌乳牦牛(P0. 05)。说明在牧草生长旺盛的暖季给牦牛适当补饲矿物元素复合舔砖能提高牧草的利用率和日增重,而犊牦牛和青年牦牛的补饲效果优于成年牦牛。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包头地区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对某规模化牛场2007-2012年连续6年的产奶量和乳成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了该地区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产奶量每年2月末、3月初开始快速提高.至5~8月达到最高区域.8月末、9月初开始产奶量急速下降(P〈0.05),至10月末、11月初降到最低区域。乳蛋白质和乳脂率每年2月末3月开始渐渐下降。在5~7月降到最低,8月末、9月初大幅度提高(P〈0.05),至10月末、11月初达到最高区域。乳糖变化规律与产奶量一致。而与乳蛋白质和乳脂率的变化相反。包头地区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每年有较一致的季节性变化.尤其是乳蛋白和乳脂率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探讨三江源区高寒草场不同物候期牧草对放牧牦牛产奶量及乳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选取自然放牧状态下胎次和体况一致的健康泌乳牦牛10头为研究对象,记录放牧母牦牛在枯草期(12—4月)、返青期(5月)、青草期(6—8月)和枯黄期(9—11月)的产奶量,通过火焰原子吸收法分别对4期牧草样品和采集的乳样品进行矿物质元素[钾(K)、钠(Na)、钙(Ca)、镁(Mg)、铁(Fe)、锰(Mn)、锌(Zn)、钴(Co)、铜(Cu)]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青草期牧草的Na、Mg、Fe、Mn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物候期(P0.05),而枯草期牧草的K、Ca和C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物候期(P0.05),牧草的Zn含量随物候期推移呈现增加趋势。2)青草期牦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物候期(P0.05);青草期牦牛乳中K、Na、Ca、Mg、Mn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物候期(P0.05),枯草期乳中C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物候期(P0.05),而乳中Fe和Zn含量在枯黄期较高(P0.05)。3)不同物候期牧草与牦牛乳中Na、Mg、Mn、Co、Cu含量的相关性显著,相关值分别为0.723(P0.01)、0.996(P0.01)、0.975(P0.05)、0.981(P0.05)、0.967(P0.01)。由此可知,牦牛产奶量和乳中矿物质元素含量随着不同物候期牧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变化而变化,从枯草期到青草期,牦牛产奶量呈现逐渐增高趋势,而后产奶量随牧草枯黄逐渐降低,乳中Na、Mg、Mn、Co、Cu含量会随着牧草中相应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娟珊牛和牦牛的杂交一代(娟犏牛)的泌乳性能和乳品质,选择健康状况良好的娟犏牛和甘南牦牛各10头,于2020年测定6—10月的挤奶量,并检测其常乳中乳蛋白、乳脂、乳糖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和乳脂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娟犏牛在6—10月的产奶量为972.60 kg,极显著高于甘南牦牛(P<0.01);娟犏牛常乳中乳蛋白、乳脂肪、非乳脂固体和乳糖含量略低于甘南牦牛,但两者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娟犏牛乳脂中的正癸酸、月桂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芥酸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甘南牦牛(P<0.05或P<0.01)。综上所述,娟犏牛的产奶量优于甘南牦牛,且乳品质与甘南牦牛相当,更适宜于作为乳用犏牛在高寒牧区进行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11.
研究的目的是夏季内蒙古地区双翅目昆虫的活动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内分泌的影响。2009年5、6、7、8和9月份,分别选择胎次和泌乳量相近的不同泌乳期的健康的12头荷斯坦奶牛,用利拉法挤奶系统自动记录每天的产奶量,各月试验期结束后采集奶样和血样,分别进行奶成分分析和血清中激素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活动在奶牛场的双翅目昆虫种类有蝇、蚊和蠓。其中,蝇类最多,主要是家蝇和厩螫蝇。双翅目昆虫活动的嚣张期出现在7、8和9月份,每天的活动期为早上08:00—下午17:00时。家蝇的数量高峰出现在7、8和9月份,厩螫蝇的数量高峰则在9月份。双翅目昆虫的侵袭(特别是厩螫蝇的侵袭)显著影响奶牛的产奶量与奶质量,9月份奶牛的产量低于产奶量最高的6月33%(P0.05),乳脂率也显著低于6、7和8月份。奶牛血清中维生素E含量7月与8月显著高于6月与9月(P0.05);血清中ACTH的含量6月显著的高于7月、8月与9月,且7月显著低于8月;血清中Cor含量各月间无差异;血清中GH含量6月显著高于9月;血清中PRL含量6月显著高于7、8和9月份。这表明:双翅目昆虫的活动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内分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包头地区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对某规模化牛场2007~2012年6年的产奶量和乳成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了该地区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8月份产奶量较高、乳蛋白和乳脂率较低(各月间P≥0.05)。10~次年2月份产奶量较低、乳蛋白和乳脂率较高(各月间P≥0.05)。3月和9月份,产奶量、乳蛋白质和乳脂率均居中(P≥0.05)。3月份开始产奶量上升、乳蛋白质和乳脂率下降(2~5月相邻月间P≥0.05,相隔月间P0.05),9月份开始产奶量开始快速下降、乳蛋白质和乳脂率快速上升(8月与9月间P0.05)。各月份乳糖含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与产奶量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乳蛋白质和乳脂率的变化相反。包头地区奶牛产奶量有春季开始上升、夏季最高、秋季开始下降和冬季最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乳蛋白和乳脂率变化趋势与产奶量变化正相反。产奶量、乳蛋白质和乳脂率秋季变化速度和幅度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13.
姚喜喜  吴建平  刘婷  陈昊  吴宁  岳燕 《草业科学》2016,33(2):299-304
本研究旨在探讨向全混合日粮(TMR)中添加牛至精油对日粮温度、荷斯坦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蹄病发生率的影响。选择72头健康荷斯坦奶牛,根据生产性能、泌乳天数和胎次相近原则进行配对试验设计分为试验组[产奶量(29.88±8.55)kg·d-1,TMR中添加牛至精油]和对照组[产奶量(29.15±7.07)kg·d-1,TMR中未添加牛至精油],每组36头牛。试验组奶牛按每天每头0.028 kg添加牛至精油。结果表明,在6月份17:00,7月份13:00、17:00,8月份13:00、17:00试验组TMR日粮温度升高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月份试验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7、8月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7、8、9月份试验组产奶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因此,牛至精油可降低TMR温度、改善适口性、提高新鲜度;同时还可增加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及产奶量,尤其当奶牛处于北方夏季高温天气下,这一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准噶尔双峰驼与单峰驼(哈萨克斯坦)的产奶性能,采集准噶尔双峰驼和单峰驼不同月份的日均产奶量和基本体尺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准噶尔双峰驼在4—12月份泌乳期日均产量2.042 kg±0.188 kg,4—7月份产奶量上升,10月份之后开始下降;单峰驼在4—12月份泌乳期日均产奶量7.060 kg±0.258 kg,4—6月份上升,之后开始缓慢下降,且均极显著高于准噶尔双峰驼(P0.01);准噶尔双峰驼的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均大于单峰驼,其中体长和胸围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明青海省主要牦牛饲养区海晏县牦牛的营养状况,为制定添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于2015-09—2016-08跟踪测定了青海省海晏县牧户草场天然牧草产量以及牦牛干物质采食量、体重和血清生化指标,同时分析平均日增重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天然牧草可食草产量7月份高于其他月份;春季牦牛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秋、冬季(P0.05),秋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1月份、2月份、3月份、10月份、11月份、12月份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逐渐上升,6月份、7月份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血清葡萄糖(GLU)的含量7月份显著高于除6月份、10月份外的其他月份(P0.05);2月份、3月份血清尿素氮(UN)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低于其他月份;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平均日增重与血清U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综合得出,青海省海晏县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饲草供给不足,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平均日增重逐渐上升,因此,建议轮牧的放牧形式下,10月份至次年3月份,采用天然草场配合补饲饲料的饲养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明不同月份对内蒙古地区规模化牧场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2014年2月~2016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的32个规模化牧场10万头奶牛的繁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成年母牛在3月和4月份的受胎率最高,而7月、8月和9月份最低,差异显著(P0.05);4月、11月、12月份的21d妊娠率最高,7月、8月和9月份最低(P0.05);青年母牛3月和12月份的流产率显著高于6~10月份(P0.05)。  相似文献   

17.
对在昆明市石林县某生态牧场一年内获得的中国荷斯坦退奶牛牛乳DHI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阐述乳中体细胞数对牛乳中主要成分的影响以及主要乳成分之间的相关分析,为奶制品质量的检测提供依据。全年(2015年10月~2016年9月)采样共得到3 000个DHI数据,检测数据包括体细胞数、脂肪、蛋白质、乳糖和总固体。结果表明,乳中SCC与脂肪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乳糖、总固体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乳中SCC与乳蛋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脂肪率、乳蛋白率和总固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固体含量、乳蛋白率和乳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9月,乳中SCC呈逐渐上升趋势,9月份达到峰值,高达46.40%,除此之外,9月前后两个月样品平均SCC高于50×10~4m L~(-1)的比例,也保持在较高水平,7、8月份占比高达40.12%和44.05%,10、11月份分别为45.10%和43.52%。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麦洼牦牛高产奶选育群牛乳体细胞数与乳成分的相关性,本试验测定了92份鲜牦牛乳的体细胞数和脂肪、非脂乳固体、密度、蛋白质、乳糖、灰分和冰点7个乳成分指标。结果表明:生牦牛乳体细胞数(SCC)极小值为20.90万个/m L,极大值为70.40万个/m L,平均SCC为35.17万个/m L,高于健康牦牛的体细胞数(2~20万个/m L);SCC上升会引起非脂乳固体、脂肪、蛋白质、乳糖、密度和灰分等乳成分指标的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SCC增加会引起牛乳冰点的上升,可能与牛患乳房炎时乳糖分泌降低有关;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SCC与乳脂呈显著负相关(P0.05),乳脂、非脂乳固体、蛋白质、乳糖与冰点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9.
选取青海省大通县地区无角牦牛10头,在冷季自由放牧条件下使用MOOnitor监测系统对其放牧行为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无角牦牛在试验期内24 h各类活动时间、游走距离来分析其在冷季放牧的行为特点。结果表明:(1)无角牦牛在1、2、3月份24 h内平均休息时间极显著高于4月份(P0.01)和5月份(P0.01),而4月份平均休息时间又极显著高于5月份(P0.01);5月份无角牦牛平均行走时间极显著高于1、2、3、4月份(P0.01),而平均采食时间却极显著低于1、2、3、4月份(P0.01);5月份无角牦牛每次采食持续时间极显著低于1、2、3、4月份(P0.01),而日均游走距离显著高于1、2、3、4月份(P0.05),同时4月份日均游走距离又显著高于1、2、3月份(P0.05)。(2)在1、2、3、4月份,无角牦牛的第1个活动高峰出现在9:00—10:00;第2个活动高峰出现在18:00—19:00;5月份的活动高峰出现在18:00左右。(3)无角牦牛活动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分散。说明冷季放牧压力较大时应采取适当补饲来保证无角牦牛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20.
该试验旨在研究微生态制剂BLCS对奶牛产奶性能及日粮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依据完全配对试验分组原则,考虑胎次、泌乳月龄、产奶量、体重等因素,将24头荷斯坦奶牛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日粮相同,试验组奶牛每头每天饲喂5 g BLCS,对照组不饲喂.试验期90d,统计试验期内各组奶牛的产奶量及乳成分,并在饲养试验结束后进行消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日平均产奶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乳脂肪、乳蛋白质、乳中总固形物平均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日平均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奶牛对日粮CP、DM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NDF消化率有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1).结果表明,饲喂BLCS对提高奶牛产奶量、乳成分产量和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