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桑白蚧是全国性成灾害虫,在铜梁县普查,全县平均蚧株率39.6%,枝干虫口密度7.4头/5cm。经测定被害重的蚧株单株产叶量下降31.9—47.6%,用其虫株叶养蚕,蚕儿生命率降低13.1—37.9%,单张蚕种产茧量下降13.7%。在四川桑白蚧一年发生3代,各代一龄若虫期发生于4、6、8月下旬或5、7、9月上旬。该虫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无孤雌生殖现象。组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25℃的内禀增长能力和种群趋势指数量大(rm=0.04571,I=15.3);自然种群生命表揭示第二代若虫受气侯影响大,越冬代雌虫受天敌影响大,一年3代虫口数量增长13.26倍。雌虫扩散距离在100cm以内,雄虫扩散距离在10cm以内。冬季重剪的剪伐形式以第2代一龄若虫上新梢数量最多。栽植形式与为害的关系:田边桑>密植小桑园>大行桑>地边桑,不同地势与为害的关系:沟边桑>平坝桑>坡地桑;温度在28℃以下。温湿系数在3以上的虫口密度大于温度在28℃以上,温湿系数在2.8以下。发现天敌30种,其中四川新记录6种,新种1个,特别是桑白蚧盗蚊(新种)、桑白蚧扑虱蚜小峰为四川的优势天敌,寄生率和捕食效率最高。新开发的防治方法有:粘土浓泥浆涂干防治雌成虫,漂白粉(1%有效氯)液防治一龄若虫,柴油石灰乳剂防治各代成虫,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黄荣 《四川蚕业》2002,30(3):16-16
<正> 桑瘿蚊是我市的成灾桑树害虫,发生代次多,第1、2、3代危害严重,特别是第2代危害最为严重,梢为害率达59%,株为害率达95%,造成春叶减产,夏蚕发种减少。防治桑瘿蚊关键在于测报准确,本文拟从物候期入手,探讨测报桑瘿蚊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生理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江涛  师尚礼 《草地学报》2015,23(1):143-150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的抗性生理机理,测定了不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下抗蓟马苜蓿无性系R-1、感蓟马苜蓿无性系I-1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R-1无性系在低虫口密度(1, 3头·枝条-1)下,SOD, GPX活性升高,在高虫口密度(5, 7头·枝条-1)下,SOD, GPX活性先上升后下降;I-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的SOD, GPX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二者各接虫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降低,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增加,CAT活性均下降,且在牛角花齿蓟马为害过程中,R-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可溶性蛋白的减少量、游离脯氨酸的增加量及CAT活性的下降速率均小于I-1无性系.说明SOD, GPX活性的升高是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诱导抗性的一种表现,R-1无性系在低虫口密度下其SOD, GPX活性持续升高而表现为抗蓟马,I-1无性系对蓟马为害的诱导抗性反应滞后于R-1无性系而表现为感蓟马.  相似文献   

4.
<正> 一、桑蓟马的防治策略桑蓟马个体小、繁殖快、数量多、为害严重,是桑树害虫的防治对象。近年来,各地对桑树病虫的测报工作很重视,对桑蓟马的发生发展,进行了严格监视,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抑制虫口密度,保证秋叶质量,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们对桑蓟马的防治策略是:除冬季清除杂草枯枝、落叶外;夏秋季应以药剂防治为主。几年实践证明:利用春、夏、秋各季蚕期间隙,适时喷药,只要喷洒周到,一般不会成灾。我区防治桑蓟马  相似文献   

5.
周林巨 《蚕业科学》1991,17(1):55-57
<正> 桑蓟马的生活习性决定其在不同叶位上的虫口密度。目前,对桑蓟马不同叶位的虫口分布;各地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虫量主要集中在1—4叶;有的则认为集中在1—7叶。田间调查方法亦不统一。为此,笔者于1987—1989年设置了两个观察点,对桑蓟马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桑蓟马在叶位上的虫口分布随桑蓟马在田间的消长而变化。根据不同  相似文献   

6.
秋期桑螟的发生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利民 《中国蚕业》2006,27(4):13-14
桑螟(P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吴江市发生最频繁的暴发性桑园害虫之一,特别是秋季第4、5代桑螟发生基数高、危害严重。自1990年以来,桑螟在吴江市有5次大规模的暴发成灾,造成桑叶减产。2005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晚秋蚕期第5代桑螟在本市大面积发生,局部特大暴发。经过各部门齐心协力调查研究,准确测报、预警,狠抓关键措施,加大防治力度,成功地遏制了第5代桑螟暴发的势头。1发生特点全年和8、9月常规调查说明,桑螟的发生特点来势猛,虫口密度大,极易暴发成灾。据2005年常规调查,每667m2桑螟的平均虫量为2044头是2004年的1.85倍,…  相似文献   

7.
正桑蓟马,别名举尾虫,属于缨翅目蓟马科,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中国各省蚕区都有发生,在江西省桑蚕原种繁育场2013年曾大面积发生,给秋季蚕种生产造成极大危害。1危害症状以若虫及成虫刺吸叶汁,使叶片形成无数灰白色小凹点而失水卷曲硬化,夏秋高温干旱时,虫口密度最高,为害最严重,严重时成片桑园枝条的中、上部适熟叶,全部失水卷缩,呈锈褐色,造成叶质低劣,对秋季桑叶产质量和蚕种生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10%虫螨腈对桑园桑蓟马的田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蓟马(Pseudcden drothripsmori Niwa)又名举尾虫,属缨翅目蓟马科,是桑园常见害虫之一。桑蓟马1a发生10代左右,以最后1代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隙、杂草中越冬。在云南3月下旬迁移到桑叶上产卵繁殖,到4月中旬产生第一代若虫。桑蓟马在云南省各养蚕区均有发生,只要有桑叶桑蓟马在桑树上终年可见,一般虫口密度自春至夏逐渐上升.春伐田块由于春、夏蚕两季用叶,桑园通风较好,  相似文献   

9.
严和平 《江苏蚕业》2005,27(4):17-18
<正>桑尺蠖又名造桥虫,幼虫食害桑树芽叶,全年可 见,以越冬幼虫为害刚萌发的冬芽,近年来虫口密度 逐年升高,2002年秋季高邮蚕种场早生桑667m2虫 量高达6500-7000头,株最高虫量94头,为了进一 步摸清桑尺蠖在田间的分布和发生情况,我们应用 三种种群的扩散型指数测定了桑尺蠖的空间分 布型。  相似文献   

10.
潼南县近年桑瘿蚊危害猖獗。据1991年观察调查:桑树株危害率100%,新梢止芯率60~80%,造成春叶减产30~35%,春茧减产48%。为防止桑瘿蚊再度成灾,于1992年3月建立了桑瘿蚊测报体系,从3月下旬至5月中旬,隔日在田间剥芽查虫,调查有虫芽数和100芽虫口数。4月8日为第1代幼虫的最大虫量日,占其50%虫量的调查日期为4月6日,定为幼虫孵化高峰期。根据四川桑瘿蚊第1代的世代经过29天左右,预报了第2代桑瘿蚊幼虫的最佳防治时期为5月1~5日,并根据有效基数预测法,推测出第2代桑瘿蚊发生量足以成灾。为此,及时组织了防治;又通过田间剥芽实查:证实了第2代桑瘿蚊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基本准确。药剂防治调查证明:用40%乐果乳油500倍液喷梢头,其防治效果因喷药次数而异,在孵化始盛期至高峰期只喷药1次者。为44.56%,连续喷药两次者为88.24%。  相似文献   

11.
朱砂叶螨与桑蓟马是云南省蚕区桑树的主要害虫。连续6年调查了云南省蒙自地区桑园中朱砂叶螨与桑蓟马的生态位及种群随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消长,为害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各调查年份桑园中2种害虫的种群在桑树上的空间生态位存在明显差异:朱砂叶螨在桑树上的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于枝条顶端往下的5~10位叶之间;而桑蓟马在桑树上的分布相对集聚于枝条顶端嫩叶部分。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各叶位的虫量与总虫量之间的关系:朱砂叶螨主要集中在第2、4、6和9叶位;而桑蓟马主要集中于第1、3、5和7叶位。朱砂叶螨和桑蓟马的发生在空间与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二者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831和0.494,在0.01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521和0.509;二维(时空)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432和0.247,在0.01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SPSS软件拟合朱砂叶螨和桑蓟马的发生量(y)与温湿度系数(RH/t)的数学模型方程分别为y=55 558.650e~(-3.491(RH/t))(F=49.470,R=0.643,P0.001)和y=0.007e~(-2.412(RH/t))(F=49.081,R=0.642,P0.001),有利于桑蓟马、朱砂叶螨种群增长的温湿度系数分别为3.5和2.5左右,而低温高湿或高温低湿环境均不利于2种害虫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2.
桑蓟马在桑枝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天敌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富文  魏洪义 《蚕业科学》1995,21(3):145-149
根据对桑枝上桑蓟马虫口密度的调查,明确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桑枝0-8叶位上,随着秋季桑枝止心及树势变弱,最高虫叶位上升到0-4位。通过田间调查,桑蓟马的主要天敌有:大草蛉、中华草蛉、南方小花蝽、中华筒管蓟马、塔六点蓟马等多种。  相似文献   

13.
桑蟥(Rondotia meniciana Moore)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大多数蚕区桑园均有分布,以幼虫取食桑叶危害。调查北京房山地区的桑蟥1年发生2代,有一化性和二化性,以二化性居多。一化性桑蟥产有盖卵块越冬,二化性桑蟥产无盖卵。第1代桑蟥幼虫为害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2代桑蟥幼虫为害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造成夏秋季桑叶减产。田间桑树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稀释液,桑蟥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可达94.7%;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稀释液,桑蟥幼虫的虫口减退率为94.3%。在桑蟥幼虫发生盛期7月上旬和8月上旬,采用上述药剂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4.
桑白蚧田间生活史为一年3代:第一代3月下-6月中,第二代6下-8下,第三代8下-翌年4上,1-3代一龄若虫期分别为4、7、9月上旬。田间传播规律是:株内以爬行传播为主,株间以风传和昆虫携带传播为主,远距离则以苗木运输传播为主。扩散距离雌虫在100cm以内,雄虫在6cm左右,上新梢时期为6月底到7月初的第二代初孵若虫,其上梢率和上梢虫口数最多,是全年药剂防治的重要时期。发生生态的规律是:株梢为害率及虫口密度均以幼树>壮树>老树;田边桑>密植小桑园>大行桑>地边桑;沟湾桑>平坝桑>坡地桑。气候与发生为害的关系是:温度在28℃以下,温湿系数在3以上,其虫口密度大于温度在28℃以上,温湿系数在2.8以下。在一年中春、秋季第一、三代的发生量一般大于夏季第二代。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理与气候环境特殊,高温干旱地区以红蜘蛛和桑蓟马危害严重,世代重叠,为害时间长,连续干旱少雨便有爆发成灾的可能;同一地区,一年中随着气候变化,降雨分布也将影响到该地区虫害的发生格局。由于云南有"雨便成冬"的特点,在桑树生长期如雨量充沛,普发性害虫红蜘蛛、桑蓟马为害受抑制,反之虫害上升。因此,气候变化改变虫害消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初步揭示了桑树夏伐前桑蓟马田间发生的基本规律。早春越冬成虫迁入桑园为害和产卵的早迟,受气温及桑枝萌芽发叶时间的制约。在相同年份,靠近越冬虫源的桑园,一代发生量较多。桑蓟马主要分布在桑枝上部的嫩梢叶上,尤以芯叶及其以下5片叶的虫量为集中。虫量较多的叶位,又随虫龄和虫态的发育而上移。桑株摘芯和采叶这一措施,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地控制一代桑蓟马的发生量。夏伐后,春伐桑和新植桑园是一代桑蓟马成虫迁集的重要基地,又是三代的重要虫源田。  相似文献   

17.
黄荣 《四川蚕业》2001,29(3):20-21
<正>桑螟虫又名油虫、青虫、卷叶虫,是带菌带毒的野外昆虫,它直接传播家蚕真菌病,软化性脓病,脓核病,细菌性败血病,粪结病、卒倒病等,是为害夏秋蚕的主要害虫。我市近几年的夏秋季,株为害率达60%左右,叶为害率达40%左右,虫口密度株达18头左右,致使我市夏秋蚕病呈增长趋势,蚕茧单产低、茧质差,导致毁桑弃桑现象发生,严重阻碍了我们市的蚕桑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桑品种对桑蓟马的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不同品种桑蓟马发生情况的调查,发现桑品种之间对桑蓟马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蚕专4号和湖桑7号的抗性最强,新一之濑和湖桑32号容易受害.桑蓟马在枝条上的分布情况是第4叶明显多于第8叶.5~9月桑蓟马在田间的发生受气候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高温干旱有利于桑蓟马的发生,阴雨多湿的气候条件、夏伐和化学防治是影响桑蓟马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夏季日照充足,气温高,是桑树的旺盛生长季节,亦是各种桑树害虫严重发生的季节.在夏季四川各地的主要桑树害虫有桑螟、野蚕、褐金龟、桑天牛、黄星天牛、云斑天牛、黄天牛、桑红蜘蛛、桑蓟马、桑粉虱、桑白蚧等.如桑螟的第2代、第3代、第4代发生于6、7、8月,各地为害都相当严重,在1995年北  相似文献   

20.
以筛选扦插的抗蓟马无性系R-1和感蓟马无性系I-1为材料,测定了不同虫口密度牛角花齿蓟马若虫持续为害后苜蓿的受害指数及生长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压力的增大,R-1和I-1的受害指数均升高,但R-1的受害指数显著低于I-1(P0.05);受害后,R-1和I-1的株高,茎粗、节间长和叶面积均显著下降,在7头/枝条压力下,株高分别下降了33.44%和36.90%,茎粗分别下降了18.64%和28.98%,节间长分别下降了21.64%和23.60%,叶面积分别下降了23.39%和37.91%;受害后,R-1和I-1的节间数均显著持续增加,在5头/枝条压力下分别增加了29.85%和37.78%;在低虫口压力下,R-1和I-1的单株生物量显著上升,在高虫口压力下单株生物量显著下降。说明R-1、I-1在牛角花齿蓟马低虫口密度为害下产生补偿生长,在高虫口密度下表现为不足补偿。此次试验表明,抗蓟马无性系R-1受害后的各项生长指标和补偿生长能力均优于感蓟马无性系I-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