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 津稻1187综合性状好,高产、多抗、优质,增产潜力大,稳产性能好,1986年我县从天津市农作物所引进试种,由于我们良种良法一起抓,加快了津稻1187的推广速度,七年来推广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累计推广面积47万亩,连续四年成为我县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其中1992年津稻1187种植面积达18.7万亩,占全县稻田总面积的73.3%,占春稻面积的90.8%。  相似文献   

2.
<正> 津稻1187系天津农科院作物所近年育成的水稻优良品种,因其具有稳产、高产、优质、抗盐碱、抗稻瘟和抗稻飞虱等独到特性,深受广大稻农青睐。我县自1986年引种以来,面积不断扩大,到1992年津稻1187种植面积已达187500亩,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71%。几年来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500—550公斤,很多高产地块达到650—700公斤。如1991年,潘庄镇新垦稻田,土质盐碱较重,分蘖初期水质很差,抽穗后稻飞虱大量发生  相似文献   

3.
津稻1187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津稻1187品种从引进到大面积推广,在我区已有近十年的历史,最近五年为推广高峰期。全区水稻4万亩,津稻1187品种占总栽培面积的80%以上。除1991年突发性稻飞虱危害以外,其余年份该品种产量均在千斤左右。1989年我区高产栽培试验261亩,平均亩产650公斤。1992年不同密度试验,每亩净产稻谷801公斤。后沽乡、大田乡大面积种植亩产均达50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4.
<正> 津稻1187品种自1985年开始引入我区进行示范和推广,推广面积自1987年以来一直占全区水稻总面积的6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津稻1187的高产潜力,使广大农户深入了解和掌握其品种特性与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现初步总结几年来在试验示范栽培中所掌握的津稻1187品种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津稻1187具有抗病、抗倒、适应性强及综合性状好等特点,我乡已连续种植十余年,在几代水稻当家品种中,这个品种的种植时间最长。全乡每年种稻面积1万亩,近几年津稻1187一直保持0.8万亩左右,对提高我乡稻谷产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积极扩大津稻1187种植面积的同时,注意推广与之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 津稻1187品种于1986年引入我县种植,通过几年的实践,它表现出适应性广、抗逆力强、耐肥、耐盐碱、抗倒、较抗病及高产稳定的特点,已成为我县农民喜爱种植的水稻主要当家品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越来越强,迫切需要能够实现高产、低耗、优质、高效农业的技术措施,希望制订一套适应于本地区应用且比较系统的津稻1187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规程或规范。为此,笔者撰写了《宁河县津稻1187水  相似文献   

7.
<正> 津稻1187(以下简称1187)是一个适应性广,杆硬抗倒,抗病性较强,而且高产、稳产的粳稻品种。该品种自推广以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一般亩产稻谷500-550公斤,高者可达600公斤以上,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深受广大稻农的青眯。截至今年止,在天津的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面积的80%左右,198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河北、北京、山东、河南等省市的种植面积,也在逐渐扩大。由于它的适应性广,增产效果显著,农业部已确定为全国推广品种,1992年获全国农业博览会奖。我认为它是唯一可以  相似文献   

8.
<正> 津稻1187水稻新品种以高产、优质、抗病为育种目标,经过5代培育和选择于1979年稳定,1980年参加品系鉴定,1981—1983年连续三年试验,同时进行了较大面积生产试种。由于津稻1187稳产、耐肥抗倒伏、抗病性较强、米质优、成熟时青枝绿叶,深受群众欢迎。1985年通过成果鉴定,1987年通过天津市审定,1992年4月通过河北省认定,1992年8月通过国家审定,目前正在全国适应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豫粳四号麦茬稻亩产500公斤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伊川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其中麦茬稻面积占85%左右,而单产一直徘徊在300公斤左右。自1988年引进豫粳四号以来,经大面积试验示范,平均亩产比68—11亩增产130—150公斤,出现了大量麦茬稻亩产超500公斤地块,最高亩产达602公斤,使我县水稻平均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502公斤。在栽培技术上,  相似文献   

10.
<正> 水稻品种津稻1187是在1980年该品种尚未定名时从市农科院作物所引进我区的。从试验、示范到大面积生产应用,已有14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先后有冀粳1号、中花九、十号、中系8215等四个水稻品种被淘汰,只有津稻1187在我区水稻生产上立于不败之地,站稳脚根,经受住了各种不良环境的考验。从田间长势和产量上,都表现出该品种的优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我区水稻生产的主栽品种。1992年全区共种植津稻  相似文献   

11.
我县夏芝麻麦垄套种始于1984年。1987年,全县麦垄套种芝麻面积达44765亩(占总播的8.9%),单产55.2公斤较麦茬抢种芝麻增产27.2%;平均亩收入增加17.79元,总增值79.66万元。并涌现出一批亩产超百公斤的高产典型,为全县夺取芝麻高产、稳产、低成本创出了经验。麦垄套种的具体作法是:1.适期早套我县常年5月中下旬的降  相似文献   

12.
<正> 1986年我场原主栽品种冀粳4号种性退化、抗病力减退,产量下降,由此引入津稻1187。七年来,它在我场乃至冀东部分地区表现了极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至今已遍及津、冀东、鲁东,推广面积逾240万亩,受到新老稻区农民的赏识和欢迎。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1998,(11)
马铃薯是营养丰富的重要粮菜兼用作物,以春季为主要生产季节。1996年我县从东北引进东农303早熟品种,试种示范面积1800余亩。据调查,亩平均产量在1000公斤左右,高产田块达1500公斤。1997年我们安排在桃溪滩乡桃溪滩村方子荣农户1.25亩双季晚稻田里进行高产试验,经测产,亩产达2094公斤,其中大中薯(100克以上)比例占83.17%;总薯个数为15788个,大中薯占65.92%。亩产值1350元左右。现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自1980年沙窝乡沙窝村农民“鱼博士”周启才首创“麦—稻—鱼”轮作试验成功以来,湖北省鄂州市农村稻田养鱼越养越红火,稻鱼共生、良性循环生产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头两年,试验性稻田养鱼的农户还只是星星点点。1983年,全市就有6000户农民搞稻田养鱼1800亩,户平0.3亩;共生产鱼产品10.45万公斤,亩产鱼种和成鱼58公斤。1984年,稻田养鱼的农户增加到9050户,面积发展到6200亩,户平近0.7亩;生产鱼产品35万多公斤,亩平56.5公斤。今年,全市稻田养鱼,农户达10000户以上,稻田养鱼面积扩大到14000多亩。  相似文献   

15.
<正> 豫粳一号自1981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我县,已连续种植六年。1981年我们进行多点小区试验,平均单产550.4公斤,较对照种新稻68—11亩增产稻谷67.4公斤,增产率12.8%,且无倒伏,无病害,表现较好。1982年在全县范围内叉进行了多点品种对比试验和较大面积示范280亩,平均单产达409公斤。其中105亩单产超过500公斤,较对照种亩增产13.1%。如师寨乡两次的品种对比试验,豫粳一号亩产566.5公斤,较对照种新稻68—11亩增产稻谷56.5公斤,增产11.1%,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鉴定:证明豫粳一号  相似文献   

16.
<正> 1990年全镇植棉面积2.6万亩,其中麦棉套种达2.2万亩,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县制定了亩产皮棉120公斤的目标。我镇棉花高产达标田16块,面积50亩,经市、县测产验收,亩产均在120公斤以上,受到市级奖励,其中有4亩麦棉套,亩产小麦435公斤,棉花136.97公斤。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种植业结构调整以来,我县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瓜-稻”栽培模式在丹阳、蓼沿、潘渡、东湖等乡镇普遍推行,2005年累计种植面积达2万亩.已成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瓜-稻”比“稻-稻”每亩年可增收1640-3140元,除头一季西瓜获高效益外,还能充分利用西瓜后作土壤肥力、光温资源等优越条件,夺取晚稻的超高产,每亩晚稻产量可达到600-700公斤:  相似文献   

18.
金陵57自1982年引进我县试种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87年达10.9万亩,平均亩产为505公斤,其中周岗乡109.6亩丰产方,平均亩产631.5公斤,並有6.8亩亩产达688公斤;龙都乡农科队104亩丰产方,平均亩产达623.9公斤。我们根据几年来的试验结果及大面积调查,对金陵57的高产途径与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日,天津农垦黄庄农场所有稻田已插秧完毕。种植面积达3300亩,品种包括津川1号、津原17、E28、E23、E5、津原45等,其中津川1号水稻种植面积350亩,用于选育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35亩。为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加强水稻  相似文献   

20.
中86-44是用(浙辐802/广陆矮4号)F_1为母本,与HA79317—7复交育成。经南方稻区区试及多地试种示范,表现良好,一般亩产450~500公斤,高产田块亩产在500公斤以上。稻米品质和对病虫害的抗性也比较好。1991年在湘、鄂、赣、浙等省试种约20万亩,1992年通过了湖南、湖北两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面积达70万亩左右。中86—44,在区域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过程中,均获得较好的收成,群众反映该品种熟期适中,耐肥抗倒,高产、稳产、抗病,米质好,是目前一个综合性状较理想的早籼新品种。被定为1992年湖南省重点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