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无盘抛秧剂种子包衣后旱育秧,在秧苗根部形成集“小水库、小肥库、小药库”于一体、直径2.5~3.0 cm的吸湿泥球,实施带药、带肥、带土育苗抛栽,具有简化育苗工序、提高秧苗素质、秧龄弹性大、抛植立苗快、减少塑盘污染环境等特点。既增强秧苗的发根力和发根量,促进了抛栽秧苗的生理立苗;又增加秧苗根部带土量,并使秧苗矮壮多蘖,促进了抛栽秧苗的机械立苗,显著提高了水稻旱育秧抛栽的直立苗率和立苗速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盘抛秧剂”种子包衣后旱育秧,在秧苗根部形成集“小水库、小肥库、小药库”于一体,直径2.5~3.0cm的“吸湿泥球”,实施带药、带肥、带土育苗抛栽,具有简化育苗工序、提高秧苗素质、秧龄弹性大、抛植立苗快、减少塑盘污染环境等特点。既增强秧苗的发根力和发根量,促进了抛栽秧苗的生理立苗;又增加秧苗根部带土量,并使秧苗矮壮多蘖,促进了抛栽秧苗的机械立苗,显著提高了水稻旱育秧抛栽的直立苗率和立苗速度。  相似文献   

3.
无塑盘地温育秧抛栽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秧苗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根部所带肥土块移栽时抛落水田中使秧苗直立。2.克服了塑料秧盘育种时因秧盘眼孔小,秧苗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因肥水不足、肥泥土块小,导致抛落下田秧苗易横漂田中而造成浮秧的弊端。所育秧苗移栽抛秧时由于伤根少,秧苗带肥土移栽成活快,成活率高。无塑盘地温育秧抛栽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4.
编织布(无盘)育秧尤其适用于晚稻感光型品种能够提前播种,延长秧龄,确保晚稻产量。它综合旱育秧、湿润育秧和塑料育秧三者优点,能省秧苗地,省种子,节省塑盘开支,而且好起秧,秧龄弹性大,秧壮带土可抛栽,抛栽后立苗快。其育秧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5.
编织布隔层育秧不同叶龄抛栽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研究水稻编织布隔层育秧抛栽的最佳秧龄及其秧龄弹性,2010年在广西临桂县开展了水稻编织布隔层育秧不同叶龄抛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秧龄在3.5~4.5叶抛栽大田,禾苗分蘖早而多,分蘖节位低,有效分蘖多,抽穗快,结实率高;种编织布隔层育秧的秧龄弹性较大,不会因缺水或抛秧不及时出现苗枯死现象。6.5叶龄塑盘育秧的根数、鲜重、干重均明显低于编织布隔层育秧,说明编织布隔层育秧的秧苗素质要比塑盘育秧好。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晚稻抛秧面积不断扩大,但晚稻育秧期间气温较高,抛秧秧苗之间空隙较小,营养条件差,秧龄一长,会产生苗过高,绿叶少,抛后立苗率低等问题.本试验应用不同孔径和孔数的塑盘,采用不同播量,不同抛栽盘数,相同用种量的对比方法,摸索合适的抛秧盘、播种量和抛秧盘数.  相似文献   

7.
抛秧苗龄对水稻立苗发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设置不同苗龄的抛秧处理,追踪观察结果表明,苗龄越小,立苗时间越短。同质秧苗带土抛栽立苗所需时间短;同期播种的盘育苗立苗所需时间比常规水育苗短。随着苗龄的增大,盘育苗和水育苗表现出相同的增产趋势。同质秧苗带土抛栽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不带土的。同期播种的盘育苗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水育苗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旱育保姆剂拌稻种在水田进行水播旱管育秧技术,进行水稻旱育保姆剂拌种编织布隔层育秧和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技术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旱育保姆剂拌种编织布隔层水田育秧抛秧技术,秧苗矮壮、分蘖增多;秧根自带肥球,利于当天立苗,返青快,有利基本苗形成,提高产量;隔层所用编织布可充分利用自家的化肥袋,减少购买育秧塑盘的费用,每667m^2节约成本20元,是一种比塑盘育秧抛栽技术更节本增效的先进实用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进行了早稻不同育秧方式免耕抛秧栽培对比免耕抛秧栽培验,结果表明,编织布隔层育秧克服了塑盘育秧免耕抛秧后易漂秧、浮秧、立苗难,回青慢等缺点;在秧田期带蘖多,667m2基本苗数较多,抛后立苗时间短,分蘖快,够苗快等优点,编织布隔层育秧应用于免耕抛秧是农民减负增收的有效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抛秧物理立苗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抛秧物理立苗对水稻生育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探讨提高物理立苗的技术指标,为改善生产上抛秧群体起点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设置直立苗、倾斜苗、平躺苗3种物理立苗姿态,研究不同物理立苗状况对抛秧稻生育的影响,从整地、抛栽高度、水层深度、不同球土比例等方面试验,探讨抛秧物理立苗的调控因素。【结果】直立苗在抛后活棵快,各生育阶段干物重、N素吸收、光合势、净同化率、抗倒性、产量上都高于倾斜苗,并显著高于平躺苗;在土壤5—6cm呈烂糊状,抛高为3m时,直立苗率最高,达81%;随着抛栽时水层深度的增加,直立苗比例逐渐减少;对苗高而言,宜控制在10—16cm,适当选择孔大的塑盘,抛后的直立苗比例超过70%。【结论】直立秧苗各阶段生育状况好于倾斜苗和平躺苗,显著好于平躺苗。提高直立苗比例,可有效促进抛秧高产的形成。土壤5—6cm烂糊,采用矮壮苗,适当提高球土比例,抛高3—4m条件下,立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抛秧稻作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抛秧稻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使抛秧稻作获得了惊人的进展,逐渐形成了集省工省力与高效于一体、能适应各种稻作体制和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抛秧稻作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1)阐明了抛秧立苗过程;(2)剖析了田间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3)揭示了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基本特征;(4)研明了高产形成规律及调控途径;(5)创立了多样化实用育秧方法;(6)研究并集成了大田培管配套技术。该技术体系的4个主要特征:(1)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多元结构技术体系;(2)具有在实事中求“是”的科学基础;(3)实用性强、应用性广、推广速度快;(4)紧扣现代稻作发展实际,不断破旧创新。  相似文献   

12.
稻茬高度对谷林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进行,以丰油73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稻茬高度(20、30、40、50 cm)。通过测定套播油菜成苗率、成株率、越冬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构成因素,比较分析晚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20—50 cm范围内,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套播油菜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著。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留茬过低,成苗率和成株率低,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成熟期密度不足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留茬过高,成苗率和成株率显著提高,但个体生长发育偏弱,不能发挥群体生长优势,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在4个稻茬高度下,留茬高度以40 cm为宜,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栽插密度和水层对水稻化感品种抑草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具有化感特性的华抗草78和江苏地区主栽的扬稻6号,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在不同栽插密度和不同水层深度条件下水稻品种的抑草效应,结果表明:每公顷45~60万苗的水稻栽插密度、水稻移栽后10 cm水层保持15 d的条件下华抗草78对稗草、异型莎草和陌上菜的株防效和干重防效明显,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与直播青菜栽培相配套的密植技术。[方法]以青菜品种苏州青2号为供试品种,利用荷兰AL-640-SNT蔬菜气吸式精密播种机直播,在12种整地方式、播深组合的情况下设计了4种直播株距,研究直播密度对直播青菜形态特征、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在同一种整地方式和播深的情况下,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茎秆粗度、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每角粒数、单株重量呈现降低趋势,但群体分枝数、群体角果数呈现增加趋势;随着播深的加深,株高、单株角果数、群体角果数呈现降低趋势,而千粒重呈现上升趋势,其余指标与整地方式、播深没有明显相关性。以旋耕2遍、覆土1档、株距为7.2cm的产量最高,产量构成较为合理:基本苗为24.02万株/hm^2,每株有效角果数为293.5个,群体角果数为7017.0万株/hm^2,每角粒数为10.01粒,千粒重为2.18g。[结论]该研究可为上海农场大面积推广直播青菜机械化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盘抛秧剂结合种子包衣进行水稻无盘早育抛秧试验,结果显示:与肥床旱育抛秧和塑盘旱育抛秧处理相比,水稻无盘旱育抛秧处理的出苗率和成秧率分别提高5.1%~8.9%和5.8%~10.0%;恶苗病发生率、死苗及地下害虫的危害率均明显降低;秧苗单株带蘖数增加40%~60%,不定根数增加60%~80%,百苗干重增加30%~40%,苗高降低8%~10%;秧苗根部形成直径2.5~3.0 cm的"吸湿泥球",带土量提高4倍以上;秧苗抛栽直立苗率提高7倍以上,立苗时间缩短2~3 d;秧苗抛后发根力强,分蘖起步早、发生量大;群体生长协调,各主要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 hm2有效穗和总粒数提高,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给湖南双季稻区稻田蓄水采用"早水晚用"的节水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早稻灌浆乳熟期起保持稻田不同的灌水深度(10、15、20 cm),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不同灌水深度对早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管理相比,灌深水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但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使产量减少3.1%~5.7%,但差异不显著;灌深水增加了62.7%~113.6%的CH4累积排放量,减少了63.1%~84.1%的N2O累积排放量,差异显著。各灌水处理中以灌水深10 cm增排量最高,随着灌水深度增加增温潜势降低,各灌水处理的增温潜势超出常规水管理57.2%~96.6%。根据湖南降雨季节分布规律,加高加固田埂后,早稻成熟期蓄积20 cm深水有利于双季稻区晚稻种植和节水。但蓄深水增加了CH4排放,对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7.
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抓秧面积1.29cm2、栽插株距11.7cm、栽插深度5mm的有效穗最多,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18.
北方杂草稻出苗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3份北方杂草稻为试材,栽培稻秋光为对照,对北方杂草稻的出苗动力及其与出苗率、秧苗素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的耐深播性强于秋光.在覆土3 cm条件下,杂草稻的出苗动力主要源于中胚轴的伸长.在覆土5 cm条件下,大部分杂草稻的芽鞘节间也发生伸长,与中胚轴共同成为出苗动力.中胚轴长度与出苗率及秧苗素质的相关性随覆土深度的增加而加大.杂草稻有较强的耐深播性,但不同材料间仍有较大差异.随着覆土深度的增加,中胚轴的伸长对提高出苗率及秧苗素质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推广适于复杂气候生态条件直播种植的耐淹水稻品种,以近年审定的部分适合江苏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60份为试验材料,设置两种光照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全黑暗处理能排除了光照强度不均匀对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并设置2cm、3 cm和5 cm3种水深处理,分别测定3种水深处理下各品种平均芽长,结果表明,只有在5 cm水深处理下,各品种平均芽长呈明显双峰分布,且60份供试品种中仅有武粳15号、武香粳9号、武育粳18号和镇稻1号的芽长超过5.00 mm,因此明确5 cm水深处理10 d后芽长>5.00 mm作为芽期耐淹性能强的水稻品种的筛选指标,实现了芽期耐淹水稻品种的实验室快速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