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申农I号四世代到七世代猪进行屠宰测定,每个世代屠宰6头。对申农I号四世代到八世代猪进行多次了肥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申农I号四世代到八世代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499.25、482.16、530.85、570.65和596.5g。在胴体性状方面,申农I号猪群的屠宰率在73%左右,6~7肋骨膘厚在2.5cm左右,眼肌面积在39cm~2左右,瘦肉率在59%左右。在肉质性状方面,申农I号猪的PH1值在6.18左右,失水率在27.21%左右,腰大肌嫩度在4.498左右,肉色在2.68左右,肌内脂肪在221%左右,肌肉水份在73.07%左右。  相似文献   

2.
“申农Ⅰ号”猪的肥育和胴体性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申农Ⅰ号”培育猪群分 3次进行肥育和胴体性能测定 ,第 1次试验猪为杜× (长大二 )猪 ,饲养 8头 ,屠宰 4头 ;第 2次试验猪为“申农Ⅰ号”一世代猪 ,饲养 5头 ,屠宰 4头 ;第 3次试验猪为“申农Ⅰ号”二世代猪 ,饲养 9头 ,屠宰 4头。试验结果表明 ,杜× (长大二 )猪、“申农Ⅰ号”一世代猪及二世代猪平均日增重分别为 62 2 5g、 51 4 6g和 52 3 31g。在胴体性状方面 ,“申农Ⅰ号”二世代猪屠宰率最高 ,达74 37% ;平均背膘及 6~ 7肋膘最薄 ,为 2 1 4cm和 1 74cm ;眼肌面积最大 ,为 34 31cm2 ;瘦肉率最高 ,为 61 70 % ,而杜× (长大二 )猪和“申农Ⅰ号”一世代猪上述各指标则分别为 :72 96% ,67 60 % ;3 1 5cm ,3 1 2cm和 3 0 3cm ,3 0 3cm ;2 9 63cm2 ,2 7 60cm2 ;56 2 7% ,58 2 1 %。在肉质性状方面 ,“申农Ⅰ号”二世代猪在校正肉色上最高 ,为 9 88,杜× (长大二 )猪在系水力和肌内脂含量上最高 ,分别为 75 2 1 %和 3 36 % ,而“申农Ⅰ号”一世代猪则在嫩度及肌肉水分指标上占优 ,分别为 2 52kg及 75 2 1 %。  相似文献   

3.
申农Ⅰ号猪群繁殖性能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 7头申农Ⅰ号猪零世代母猪及其 2 9头一世代母猪产仔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申农Ⅰ号猪一世代在头胎产仔性能及产活仔性能方面均优于零世代母猪。说明对猪群的繁殖性能进行选育 ,可获明显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4.
“申农Ⅰ号’猪的培育是上海市农委1998年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该猪是采用“长×(大×二)”杂种猪经横交固定、世代选育的方法而正在培育的一个母本新品系,目前选育工作已进入三世代。为了解申农Ⅰ号一世代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能及肉质性状,课题组进行了肥育性能测定。这一次性能测定是以申农Ⅰ号猪的一世代为试验猪,以“杜×(长×大)”洋三元猪作为对照猪。  相似文献   

5.
"申农I号"一世代猪与杜×(长×大)猪肥育及胴体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申农I号' 猪的培育是上海市农委1998年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该猪是采用"长×(大×二)"杂种猪经横交固定、世代选育的方法而正在培育的一个母本新品系,目前选育工作已进入三世代.为了解申农I号一世代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能及肉质性状,课题组进行了肥育性能测定.这一次性能测定是以申农I号猪的一世代为试验猪,以"杜×(长×大)"洋三元猪作为对照猪.  相似文献   

6.
以大约克猪、杜洛克猪头、皮特兰猪等主要国外品种与申农Ⅰ号猪进行杂交试验,并开展肥育和屠宰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申农Ⅰ号猪与(皮·杜)公猪的杂交后代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日增重达602g/d,与大约克公猪的杂交后代平均背膘最薄,校正背膘厚为1.78cm,与皮特兰公猪的杂交后代在饲料转化率、眼肌面积及校正瘦肉率方面均最高,分别达到2.67:1、51cm~2、65.7%。试验结果显示,申农Ⅰ号猪与皮特兰猪具有较高的配合力。  相似文献   

7.
对申农1号猪群四世代到七世代母猪的初产和经产共计2829窝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申农1号猪群四世代到七世代母猪的繁殖性能差异不显著,说明经过近10年的选育,申农1号猪群的繁殖性能已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对申农I号猪群四世代到七世代母猪的初产和经产共计2829窝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申农I号猪群四世代到七世代母猪的繁殖性能差异不显著,说明经过近10年的选育,申农I号猪群的繁殖性能已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9.
对17头申农I号猪零世代母猪及其29头一世代母猪产仔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申农I号猪一世代在头胎产仔性能及产活仔性能方面均优于零世代母猪。说明对猪群的繁殖性能进行选育,可获得明显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申农Ⅰ号为母本,杜洛克、大约克、皮特兰、皮杜为父本,研究了申农Ⅰ号猪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的肥育性能及胴体性能。研究表明,申农Ⅰ号杂交猪在生长速度、肉色、肌内脂肪等指标方面要优于亲本,某些指标要优于洋三元猪。  相似文献   

11.
以皮×杜公猪、杜×皮公猪、皮特兰公猪以及杜洛克公猪与配申农1号母猪进行杂交试验,并开展肥育试验和屠宰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申农1号猪与皮×杜公猪的后代在生长速度方面要优于和皮特兰及杜洛克的。与皮×杜公猪和杜×皮公猪的杂交后代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胴体性能以及肉质性状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与杜×皮公猪的杂交后代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作者研究了豫农白猪Ⅱ系的肥育和肉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豫农白猪Ⅱ系种猪日增重、活体背膘厚、料肉比分别从零世代的699.49g、12.10mm、2.79提高到四世代的763.90g、8.47mm、2.71;分别提高64.41g、-3.63mm、-0.07;胴体分析结果表明,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胴体6~7肋间膘厚分别由零世代的61.93%、38.75cm^2、2.29cm,提高到四世代的66.14%、44.03cm^2、1.41cm,分别提高4.21%、5.28cm^2、-0.88cm。肉质性状方面,除系水力由82.98%提高到84.96%外,肉色、pH、大理石纹四世代分别为6.05、3.20、3.13,与零世代相比略有下降,但仍属正常。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世代、不同屠宰体重湘岭猪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的差异。试验选择体重140 kg左右的湘岭猪Ⅰ世代阉公猪4头(组4),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评定。另选择前期屠宰的零世代14头湘岭猪的屠宰测定数据作为对照,按宰前活重分为3组,分别为90 kg组(组1)、100 kg组(组2)、125 kg组(组3)。结果表明:1)胴体性状:胴体重、屠宰率、胴体长、三点平均背膘厚和脂率这5个指标有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后腿比有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三点均皮厚组4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瘦肉率以组2最高,以组4最低,组4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骨率以组3最低,组1最高,组1极显著高于组2和组3(P<0.01),组4显著高于组3(P<0.05)。2)肉品质:b1h值以组1最低,组2最高,组1显著低于组3和组4(P<0.05);pH24以组4最低,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贮存损失以组3最低,组1最高,组1显著高于组2和组3(P<0.05);失水率以组4最低,组2最高,组4极显著低于组2,显著低于组1;熟肉率组1显著高于组2(P<0.05)。综上所述:在这次试验条件下,胴体性状以零世代中90 kg组和100 kg组较好,Ⅰ世代中140 kg组较差;肌肉品质各组均有优劣,整体以零世代中90 kg组和Ⅰ世代中140 kg组较好。  相似文献   

14.
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淮猪新品系Ⅰ系生长性状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日增重、活体背膘及料肉比基本达到稳定状态.25~90 kg日增重四世代(699.66 g/d)比零世代(670.00 g/d)提高了近30 g;达90 kg体重活体校正背膘厚,四世代(12.64 mm)比零世代(13.77 mm)降低1.13 mm:料肉比四世代(2.97:1)与零世代(3.06:1)差异不显著,但基本稳定在3.00:1左右.淮猪新品系Ⅰ系在生长性能方面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不同近交程度对DⅥ系猪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季海峰  金铮 《养猪》1997,(2):31-32
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系——DⅥ四世代猪的平均近交系数(%)为3.1620,按个体近交系数(%)的大小分成4个组:0,03906~1.9531,2.3438~62500和12.8906~25.0000,对每个组的繁殖、生长和肥育性状进行分析,结果:繁殖性能以近交系数(%)2.3438~6.2500组的较好,当近交系数(%)超过12.8906时,DⅥ系猪的繁殖、生长胆有性状都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淮猪新品系I系生长性状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日增重、活体背膘及料肉比基本达到稳定状态。25~90kg日增重四世代(699.66g/d)比零世代(670.00g/c)提高了近30g;达90kg体重活体校正背膘厚,四世代(12.64mm)比零世代(13.77mm)降低1.13mm;料肉比四世代(2.97:1)与零世代(3.06:1)差异不显著,但基本稳定在3.00:1左右。淮猪新品系I系在生长性能方面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选择10个家系的Ⅲ世代荷包猪40头肥育试验,屠宰20头测定胴体品质、肉质性状和组织成分等。测定结果表明,荷包猪肉色评分为3.36分、大理石纹评分为3.56分、滴水损失(2小时)为1.38%、肌内脂肪含量为5.12%、肌肉剪切力为2.76kg、肌纤维直径为50.91μm、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78.44%、必需氯基酸占氧基酸总量的40.14%、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6.8%、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1.99%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优质黄羽鸡在自然放养条件下的屠宰性能和鸡肉品质,选择较受市场欢迎的宁海土鸡Ⅰ号、广西三黄鸡和苏北草鸡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三种优质黄鸡的屠宰率和半净膛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腿肌率和胸肌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宁海土鸡Ⅰ号的腿肌率最高为23.84%,广西三黄鸡的胸肌率最高为16.07%,腹脂率以宁海土鸡Ⅰ号最低,仅为2.63%;胸肌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以宁海土鸡Ⅰ号最高,分别为25.15%和7.21%;剪切力比较,以广西三黄鸡最高,为2.38%。  相似文献   

19.
对33头申农号猪MyoG基因进行PCR-RFLP分型,结果发现3种基因型(MM,MN和NN)。M基因频率为51.5%,N基因频率为48.5%。对不同基因型猪初生重和断奶重分析发现,NN型猪初生重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猪(P<0.05),但断奶重差异不显著。根据不同基因型共屠宰12头申农号猪,取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做冰冻切片,HE染色,并计算肌纤维数目,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猪间半腱肌和半膜肌肌纤维密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NN型肌纤维密度高于其他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黄羽肉鸡IMF选择与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家系选择的方法,对黄羽肉鸡90日龄胸肌肌内脂肪含量(IMF)进行了4个世代的选择;采用动物模型(样本数N=632~1084)和MTDFREML软件对部分肉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力(h^2)和遗传相关(r)估计。试验结果表明:经过4个世代的选择,G4代比G0代IMF含量提高了17.8%(P〈0.01),变异系数由29.59%降低到21.72%。胸肌IMF含量的估计遗传力h^2=0.220,4个世代的平均实现遗传力h^2=0.322,初步说明IMF含量为中等遗传力性状,可以通过选择提高。腹脂重、腹脂率、脂带宽、皮脂厚、冠高、冠厚、90日龄体重等性状的遗传力在0.08~0.54范围内,胸肌IMF、腿肌IMF与腹脂重等性状间呈遗传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