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测定小鼠口服藿芪灌注液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采用最大给药量法进行了急性毒性研究,选择健康小鼠20只,24 h内按40 g/kg体重灌胃给药3次,给药后连续观察10天,测定其1日最大给药量,确定藿芪灌注液的急性毒性。将8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雌雄各10只,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20、10、3 g/kg体重灌服藿芪灌注液,对照组按20 mL/kg灌服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给药35天,通过临床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研究其长期毒性。结果表明,小鼠口服藿芪灌注液的1日最大给药量为120 g/kg,相当于临床奶牛日用量的600倍。藿芪灌注液不影响大鼠的采食、活动、饮水、增重、脏器指数、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不会引起大鼠发病和死亡。说明藿芪灌注液实际无毒,至少在20 g/kg体重给药剂量下大鼠连续给药35天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补饲水平对努比亚母羊体况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12月龄努比亚羊75只集中配种,配种后将母羊分随机分为3组,分别补饲复合预混料+尿素、浓缩料和精料补充料,在配种时、妊娠100d、妊娠150d进行体重、体况、体尺测量,同时记录母羊产羔数。结果表明:补饲精料补充料的母羊体重、增重和胸围均大于补饲浓缩料组和补饲尿素组,三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产羔数与母羊体况BCS和体况指数BCI密切相关,产0只羔羊母羊BCS和BCI在整个试验期间几乎没有变化,产1~3只羔的母羊BCS和BCI整个妊娠期都处于上升趋势。三组母羊产羔数分别为1.00±0.76、1.44±0.51、1.83±0.49只,羔羊出生重分别为2.25±0.18、2.51±0.37、2.64±0.40kg,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母羊妊娠期体BCS和BCI变化情况一致,三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妊娠150d母羊的体况BCS和体况指数BCI与产羔数显著相关,产羔数 =-0.4177BCS2+3.727BCS–4.9185(R2=0.9984),产羔数=-0.0018BCI2+0.2795BCI-7.2278(R2=0.9985)。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的左旋咪唑对鸡流感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将20只17龄雏鸡,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5只。分别皮下注射H9N2灭活疫苗0.5ml/羽,同时给试验组A(0.6mg)、B(0.3mg)、C(0.15mg)剂量的左旋咪唑,D组不加。免疫后0d、7d、14d、21d和28d,翅下静脉采血检测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结果表明,给药组的抗体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给药剂量的组别的抗体水平也存在差别,高、中剂量A、B组抗体水平基本一致,却明显低于低剂量组D。这表明左旋咪唑影响H9N2流感病毒疫苗抗体滴度,低剂量(0.15mg)添加左旋咪唑,可提高疫苗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蟾酥注射液对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雏鸡2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0只,设试验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和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蟾酥注射液与新城疫疫苗联合使用作为试验组。分别在21、28、35、42、49和56日龄,通过β-微量法,检测血清中ND-HI抗体;通过MTT法,检测外周血T细胞吸光度值(OD值);通过称量体重和免疫器官重量的方法,检测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蟾酥注射液各组与对照组比较,ND-HI抗体水平、外周血T细胞转化、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和脾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蟾酥注射液能够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从而增强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5.
百球清对仔猪等孢球虫病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百球清(Toltrazuril)对猪等孢球虫病的治疗效果,用15 mg/kg.bw和7.5mg/kg.bw2个剂量的百球清口服治疗感染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的7日龄仔猪,用粪便性状及腹泻持续时间、OPG值及排卵囊持续时间、增重率、死亡率及剖检病变等指标来判定百球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首次给药后第5—6天给药组(Ⅰ、Ⅱ组)仔猪粪便性状全部恢复正常,首次给药后第3—4天Ⅰ、Ⅱ组仔猪粪便卵囊转阴率达100%,仔猪精神、食欲等明显好转,除Ⅰ组死亡1头外,组其余仔猪全部存活。Ⅰ、Ⅱ和Ⅲ组仔猪2周内增重率分别为65.1%、61.9%和34.7%,Ⅰ、Ⅱ组仔猪增重率提高显著(P<0.01)。而感染不给药组(Ⅲ组)仔猪首次给药后1周仍有少量卵囊排出,死亡2头,存活仔猪明显消瘦。表明百球清对仔猪等孢球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蟾酥注射液对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的调节作用,采用中药免疫药理学方法,选择不同浓度的蟾酥注射液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联合使用,作为试验组。于7、14、21、28、35、42、49、56日龄,通过静脉采集血液,采用MTT法,检测外周血T、B淋巴细胞吸光度值(OD值);采用β-微量法,检测血清中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效价。结果显示,所有试验组中,蟾酥注射液均能够显著提高外周血T、B淋巴细胞OD值,中剂量组(0.25mg/mL)T、B淋巴细胞OD值最大;蟾酥注射液能够显著提高血清中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效价,中剂量组免疫后期抗体存在时间长,抗体高峰期持续时间也长。因此,说明蟾酥注射液是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有效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7.
为了丰富芍药CHI基因研究的基础数据,首先利用RACE技术对芍药CHI基因的CDS区进行克隆,并通过EMBOSS软件分析序列的密码子偏好性,其次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在线数据库对芍药CHI进行蛋白结构与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克隆获得芍药CHI基因c DNA序列长度为898 bp(Gen Bank序列号:JN119872),芍药CHI基因偏好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28种偏好密码子(RSCU1),其中偏好性较强的有UUG、UGU、CAU、AGA、AGG、CGG(RSCU≥2),在密码子的使用频率上,芍药CHI基因与酵母、大肠杆菌等模式生物基因组的差异均大于拟南芥基因组。芍药CHI为非跨膜亲水的稳定蛋白,无信号肽,属于非分泌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45.0%)和微体(42.5%)中;无糖基化位点,14个磷酸化位点,其中第20位氨基酸处存在一个典型的磷酸激酶PKC,含有1个异构酶Chalcone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39%)、延伸链(20%)、β-转角结构(13%)和无规则卷曲(27%);三级结构呈β-三明治折叠形成的倒置花束。发现了一个异构酶催化活性区域和一个重要的特异性蛋白质激酶PKC位点,为今后深入研究CHI基因功能提供有利的基础资料,此外,拟南芥真核表达更适合作为芍药CHI基因的外源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8.
将血清10型APP接种于含0.02%NAD、5%犊牛血清、1mM CaCl2的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硫酸铵盐析、葡聚糖凝胶分子筛层析,从培养的上清液中分离纯化ApxⅠ。将分离纯化的ApxⅠ进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同时对小鼠剖解后进行病理变化观察,之后将纯化的ApxⅠ与弗氏佐剂按1:1的比例混合制备亚单位油乳剂苗,免疫小鼠,初免2周后加强免疫1次,二免2周后用血清10型APP攻毒,测定最佳免疫剂量。根据最佳免疫剂量在30日龄和45日龄免疫小鼠,60日龄时分别用血清1、3、5、7型APP攻毒,进行ApxⅠ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的检测。结果该毒素对小鼠的LD50为80.9mg/kg,LD50的95%平均可信限为63.2 mg/kg~103.5mg/kg;ApxⅠ亚单位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为40μg/mL,并且对血清1、3、5、7型的APP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普洱茶多糖的提取及降血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试验从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潮水渥堆做成的普洱茶中,提取茶叶多糖,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纯品茶多糖(TPS),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茶多糖溶液,以研究测定其对小鼠降血糖效果的差异;在动物活体试验中共设四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DM)模型对照组、糖尿病80mg/kg/d剂量注射组、糖尿病160mg/kg/d剂量注射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注入同等体积的蒸馏水。采用腹腔注射。糖尿病试验小鼠选择经四氧嘧啶诱发造模后合格的小鼠,观 测其体重与血糖的变化情况,为期一周。其试验结果表明: 1.普洱茶多糖具有促进糖尿病小鼠体重恢复的作用,但无显著性差异。 2.普洱茶多糖能有效的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高剂量的普洱茶多糖(160mg/kg)比低剂量的普洱茶多糖(80mg/kg)降血糖效果要好,在统计上降血糖幅度差异性显著(P<0.05),并且呈现一定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银翘天甘中药制剂抗鸡体内大肠杆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观察银翘天甘中药制剂抗鸡体内大肠杆菌的效果,将15日龄雏鸡用O2型大肠杆菌攻毒并开展预防和治疗实验。预防试验是用15日龄雏鸡O2型大肠杆菌攻毒同时口服银翘天甘中药制剂0.5 mL、1.0 mL、2.0 mL,1次/天,连用10天,测定发病率、死亡率和保护率;治疗试验是先用O2型大肠杆菌攻毒并建立疾病模型后口服上述药物,2次/天,连用10天,以头孢噻肟钠作为阳性对照,测定治愈率、有效率和死亡率。预防试验结果表明,银翘天甘中药制剂组实验动物死亡率均极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组对实验动物的保护率超过85%;在18日龄时,给药组实验动物发病率均极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1)。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银翘天甘中药制剂实验组感染雏鸡死亡率显著低于头孢噻肟钠阳性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治愈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高剂量组有效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口服银翘天甘中药制剂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鸡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11.
旨在揭示陕北白绒山羊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其选育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日龄相近的39只陕北白绒山羊(公羊16只,母羊23只)分别测量其体重和体尺指标。结果表明:(1)陕北白绒山羊体重和体尺各项指标均随月龄增加呈上升趋势;(2)陕北白绒山羊绝对增重和相对增重在出生后至1月龄最大,在3月龄降至最低值,随后分别在5月龄、8月龄出现2个绝对增重高峰期,而相对增重呈现出平稳变化趋势;(3)陕北白绒山羊公羊体高绝对生长值在8月龄最高,母羊体高绝对生长值在9月龄最高,而公、母羊体高相对生长值也分别在8、9月龄最高,公、母羊体长绝对生长值均在9月龄最高,体长相对生长值均在4月龄最高,胸围绝对生长值和相对生长值均在5月龄最高,管围绝对生长值和相对生长值均在12月龄最高。综上,陕北白绒山羊在出生后1月龄内、4~5月龄和7~8月龄增重速度较快。体尺指标在4~5月龄和7~9月龄增速较快。在此期间应注意营养提供,从而充分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鲁梅克斯K-1对关中奶山羊产奶性能的影响。选取50只健康、体质量、产奶量接近(P>0.5)的关中奶山羊,试验共分5个处理,每个处理10只,各处理每只羊每天均饲喂3 kg粗饲料和1 kg精饲料,对照组粗饲料全喂玉米秸杆青贮,A、B、C、D组用鲁梅克斯青贮分别替代0.5、1、1.5、2 kg玉米秸杆青贮,进行为期50天泌乳试验。结果表明:(1)整个试验期,处理C组共产羊奶1850 kg,处理C组分别比CK、A、B、D组多产奶490、325、260、310 kg,差异极显著(P<0.01);(2)处理C组比CK、A、B、D组奶山羊的乳干物质、乳脂率、乳蛋白及乳糖含量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5);(3)C组的纯收入为5675元,C组分别比CK、A、B、D组多收入2035、1350、1065、1215元,差异极显著(P<0.01)。鲁梅克斯营养丰富,与玉米秸杆混合青贮能有效提高关中奶山羊产奶量,改善乳蛋白、乳糖及乳脂率,其在粗饲料中添加量在50%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不同营养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成年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陕北白绒山羊在自然放牧基础上进行不同营养水平的补饲,以研究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繁殖母羊120只,分为四组,每组30只。对照组,每天补饲0.2 kg玉米,其余三组为试验组,分别每天补饲混合精饲料0.2 kg,0.3 kg,0.4 kg。试验主要测定繁殖母羊的受胎数,产羔数,羔羊初生重,羔羊断奶重,计算受胎率,产羔率,羔羊成活率。结果表明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繁殖母羊繁殖性能的各项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补饲0.2 kg玉米基本就满足了繁殖母羊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14.
基因编辑动物是研究动物生产性状及基因功能的良好载体,目前关于各类基因编辑动物的研究广泛开展。然而,基因编辑动物繁殖性能方面是否与野生型个体具有明显差异则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比较野生型绒山羊与MSTN、FGF5基因编辑绒山羊对同期发情处理的响应差异,确定其与野生型绒山羊同期发情效率的差异。以野生型和MSTN、FGF5基因编辑陕北白绒山羊为研究对象,在繁殖季节采用同种处理方式(CIDR + PG)对试验羊只进行处理,研究两类羊只在繁殖季节同期发情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野生型绒处理后同期发情率为100%,基因编辑绒山羊处理后同期发情率也为100%,两组无差异;比较MSTN和FGF5基因编辑的羊只在处理后同期发情效率的差异,发现两组无差异,与野生型绒山羊相比同样无差异。本研究结果证实了MSTN及FGF5基因编辑后不影响母羊的繁殖性能,为基因编辑动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绒山羊产绒量和体重性状RAPD标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2条随即引物对27只内蒙古绒山羊基因组DNA进行预扩增,筛选出具有多态性扩增产物的4条引物进行RAPD分析,共得到51个标记,其中可变标记43个,标记条带多态性频率为0.84,扩增片断长度在176-2940bp之间。RAPD标记条带与经济性状关系分析表明:CY0816引物扩增产物的ABCFHO组合、F09引物的INR组合为内蒙古绒山羊产绒量的优势组合型;CY0816引物扩增产物的GIJOPQR条带组合为体重性状标记的优势组合型。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调节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相关基因及其作用机理,采用原位杂交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对BMP2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其可能的作用方式。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休止期毛干周围有强烈的表达信号,在兴盛期不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休止期皮肤毛囊的表达量是兴盛期的27.8倍。综合上述试验结果,推测BMP2基因在毛囊发育过程中主要起抑制毛囊生长发育、维持毛囊处于休止期的作用,且可能参与新一轮的毛囊重建,因此,可将BMP2基因作为绒山羊育种过程中提高其产绒量的一个潜在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黄淮白山羊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安徽省黄淮白山羊衣原体病的流行情况,本次调查采用间接血凝(IHA)试验对主要养殖区的11个县(市)621份山羊血清进行了衣原体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1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6.7%(104/621);对不同送检地区、不同年龄的山羊和不同状况母山羊的衣原体抗体阳性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养殖区的黄淮白山羊普遍存在衣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8.
陕北白绒山羊不同养殖模式生长发育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条件下陕北白绒山羊生长发育状况,研究采用不同饲养管理群对比的方法,调查、统计2009年完全放牧的羊群、2010年半舍饲半放牧的羊群和2011—2012年完全舍饲不同补饲的羊群羊的产绒量、绒长、体重、体长、胸围、管围等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对比得出在不同的饲养方式下2012年完全舍饲的羊群的体重是(33.80±5.15) kg、体长是(76.92±3.57) cm、胸围是(81.34±4.37) cm、管围是(7.71±0.26) cm,全部高于其他饲养方式,差异极显著(P<0.01);半舍饲半放牧的羊群产绒量为(549.93±143.15) kg、绒长为(5.40±0.92) cm全部高于其他饲养方式,差异极显著(P<0.01);完全舍饲羊的产肉性能优于其他饲养条件下的产肉性能。这可能是完全舍饲的羊缺乏运动能量消耗少。半舍饲半放牧的羊群产绒性能高于其他放牧方式可能是羊得到充分的运动、精神状态好、营养充足。相同饲养方式下2012年种公羊补饲精料比2011年增加0.25 kg,2012年体重为(33.80±5.15) kg,比2011年体重增加2.99 kg。2012年产绒量(470.41±167.74) kg,2011年产绒量为(520.73±167.96) kg差异极显著(P<0.01);在营养水平达到维持以上,提高营养水平对产绒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同发育阶段绒山羊皮肤中FGF5基因mRNA表达的RT-PCR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深入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对毛囊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在10月左右和1月左右,即皮肤毛囊处于生长旺期和退行期时采集了12只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样,利用TRIZOL试剂盒提取皮肤总RNA(一步法),利用RT-PCR方法检测FGF5基因在绒山羊绒毛周期性生长不同阶段皮肤中的表达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FGF5基因mRNA在绒山羊毛囊生长旺期和退行期均有表达,却只得到了一种剪切形式的表达,经测序是长片段,而缺失外显子2的短片段形式没有检测到。  相似文献   

20.
阿尔巴斯绒山羊多潜能干细胞(giPSCs)在遗传育种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还没有完善的giPSCs诱导及培养体系。为了获得稳定的giPSCs诱导及培养体系,根据培养基中添加的血清和小分子化合物的不同,构建了5组不同的培养基体系,分别观察了giPSCs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增殖能力以及重编程效率,并检测了不同组giPSCs的多潜能性,最后分析了不同小分子化合物的组合对giPSCs重编程效率和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血清的添加更适合giPSCs的诱导培养,小分子化合物Vc、VPA和LiCL能有效促进giPSCs的生成和自我更新。这为完善而稳定的绒山羊i PSCs诱导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且为阿尔巴斯绒山羊胚胎干细胞的建系提供了试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