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沙埋和水分对3种灌草植物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柠条、紫花苜蓿和披碱草3种沙区常见灌草植物进行大田盆栽实验,研究种子在不同沙埋深度和供水条件下的萌发及出苗特性.结果表明:1)柠条和紫花苜蓿种子主要在2.5 ~5.0 mm供水量条件下出苗,柠条种子的最大出苗率为59.00%±7.21%,紫花苜蓿种子出苗率未超过40%,2.5 mm供水量条件下紫花苜蓿幼苗死亡率较大,存在萌发后大量死亡的现象,披碱草种子在5.0~9.0mm供水量条件下出苗较好,最大出苗率为52.67%士10.67%;2)柠条和紫花苜蓿种子的适宜沙埋深度分别为0.5~1 cm和0.5cm,随着埋深的增加,二者的出苗率显著降低,在4.5cm埋深时,柠条种子萌发后未出土幼苗数最多,披碱草种子对沙埋的适应性较好,4.5 am沙埋深度时出苗率最大.  相似文献   

2.
柳树农田防护林造林效果及遮荫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沙埋深度对荒漠植物红砂幼苗出土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0.1,2,3和5 cm共5个深度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表明,出苗率与沙埋深度呈显著负相关,且集中在O-2 cm的沙埋深度,3cm沙埋深度只有1苗出土,5 cm沙埋深度没有出苗;随着沙埋深度增加,第一次出苗所需天数增加;幼苗生长高度受沙埋深度和生长时间的影响显著,相对高度生长率随沙埋深度增大而增大,幼苗高度随沙埋深度增加而降低,但生长一定阶段后,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大,幼苗高度也增大;生物量并不随沙埋深度变化而变化,但生物量分配却随沙埋深度增大而更多地分配给地下部分,这种变化可将有限的种子能量传给地下茎.进而促进出苗.红砂幼苗出土和生长的最佳沙埋深度约为1 cm.  相似文献   

3.
探索了不同温度的浸种处理及光照条件下对中间鹅现草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表明:在4℃低温条件下浸种48h,中间鹅观草种子发芽率最高,同温度下浸种24h,种子发芽指数最高.25℃恒温条件下,当光照处理为12h光照/12h黑暗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最高.  相似文献   

4.
对早熟梨品种早酥和中熟梨品种黄冠种子进行不同质量浓度的NaOH和时间处理结果表明,NaOH浸种+5 ℃沙藏层积60 d处理的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较蒸馏水浸种及NaOH浸种处理明显高,能促进种子的正常生长,且早酥梨种子要比黄冠梨种子对NaOH敏感,说明梨种子的休眠为复合休眠,不同品种对NaOH质量浓度及处理时间的响应不同。经NaOH浸种+60 d低温沙藏层积处理,明显能提高种子发芽率,以早酥梨4 g/L NaOH浸种1 h和黄冠梨4 g/L NaOH浸种6 h为佳。随NaOH质量浓度和浸种时间的增加,梨种子生长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且早酥梨快于黄冠梨。  相似文献   

5.
低温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气候箱中模拟了3个低温处理(24h最低~最高温度分别设定为7~12℃、5~10℃和3~8℃),分析了播种后不同天数低温对番茄种子(品种:红贞女)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18~25℃)相比,日均温低于10.0℃(相当于低温胁迫处理7~12℃)时,番茄种子萌发开始受影响,温度越低影响越大。播种后越早经受低温番茄种子萌发受影响越大,播种后3d内经受低温胁迫,番茄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萌发率均有较大的下降,播种6d后低温胁迫对其萌发指标的影响较小。低温导致了番茄种子α-淀粉酶活力下降,相对离子渗漏率增加。低温影响了番茄种子萌发贮存物质的降解与转化,增加了细胞膜的透性,导致外渗物增多,从而降低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萌发率。因此,露地育苗时应避免在萌发的早期受低温影响,以提高番茄的出苗和壮苗率。  相似文献   

6.
风沙土中荒漠植物出苗和生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秋艳  赵文智 《土壤学报》2006,43(4):655-661
选择了5种荒漠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o)、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设计了沙埋和幼苗生长两个控制实验,来研究它们的萌发出苗和生长定植能力。结果表明:5种植物的高出苗率、快出苗现象集中在0~3cm的沙埋深度;红砂、泡泡刺、花棒、白刺、沙拐枣的最佳沙埋深度分别为1cm、2cm、2.5cm、2cm和5cm。出苗率与沙埋深度方程的斜率显著相关于种子重量。种子重量与幼苗的绝对生长率、相对生长率正相关。相对生长率与单位叶速率和叶面积干重比显著正相关,但和叶面积比率和叶干重比率显著负相关。种子重量与根绝对伸长速率无关,但与根长比率和根长叶面积比率显著负相关。种子重量和单位叶速率是出苗和生长的较好的指示者,但仅仅种子重量和幼苗相对生长率并不能预示植物成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甘蓝种子萌发的逆温耐性诱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早春甘蓝和秋甘蓝种苗时期的逆温耐性问题,以甘蓝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温度预处理甘蓝种子在萌发阶段对高温和低温的耐性变化.结果表明,甘蓝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在低于15℃和高于35℃下萌发,种子活力显著下降.通过适度的温度预胁迫处理,可提高甘蓝种子在高温(35℃)下的萌发活力.10℃和30℃分别是温度预处理的适宜低温和高温,8h是高温和低温预处理的适宜时间.甘蓝种子经低温(5℃和10℃)预处理后,在随后的高温(35℃)下萌发,其活力提高;同样,甘蓝种子经高温(25℃和30℃)预处理后,在随后的低温(10℃)下萌发,也提高其种子活力,说明甘蓝种子对高温和低温胁迫具有交叉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中国特有植物沙地云杉濒危的原因,为制定沙地云杉天然林保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栖息地不同储藏时间种子质量测定,研究种子萌发对温度、光照和沙埋的响应以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盐分胁迫耐受性。[结果](1)种子成熟时生活力仅为79%,其中12%的种子遭受了冻害,其余67%种子不同程度遭受了虫害和病害,且种子生活力随着栖息地埋藏每年以9.5%速度下降。(2)种子在大于10℃温度范围内萌发率均大于40%,且在黑暗/光照交替下萌发速度大于其他光照条件,而沙地云杉出苗最适沙埋深度为0.5cm,满足种子萌发温度和光照条件,这增加了在栖息地大量种子萌发后死亡的危险。(3)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随着盐分胁迫浓度增加显著降低,当盐分浓度0~100mmol/L时,种子初始萌发率(RIG)由69%降到49%,恢复萌发率(RGR)由0增加到6%,初始幼苗长度(LIS)由7.12cm降到1.16cm,恢复幼苗长度(LRS)仅由0cm增加到0.03cm,当盐分浓度大于100mmol/L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RIG49%,LIS1.16cm)且恢复能力极差(RGR10%,LRG1cm),但土壤含盐量大于100mmol/L的沙地在沙地云杉的栖息地很容易找到。(4)出苗率随着沙埋深度增加显著降低。在0.5cm时出苗率69%,在2cm时降为8.50%,在沙地云杉栖息地沙埋厚度很容易超过2cm,因此,出苗率小于8.5%。而小于8.5%幼苗出土后还要反复遭受虫害、病害、冻害、水盐胁迫和种间竞争等影响。[结论]栖息地自然土壤种子库中沙地云杉种子病虫害严重,生活力低和幼苗存活率低以及环境恶劣是导致沙地云杉濒危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观察和室内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的物候期、生育习性、不同条件下种子萌发情况等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银胶菊为一年生有害杂草,以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其生长历期约为170d;3月中旬至9月下旬均有出苗,出苗高峰期为4月上旬和8月下旬,其出苗率分别为21.65%和11.9%;植株分枝期在5月中旬至7月初,5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开花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结果盛期;单株瘦果量为7500~10000粒,千粒重为0.74~0.76g。瘦果在成熟后约有3个月的休眠期,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30℃。种子出苗率与瘦果土埋深度有密切关系,瘦果处于土表时,种子出苗率最高,瘦果土埋深度超过1.5m时,种子不能出苗。  相似文献   

10.
(1)了解种子的特性。例如:德国报春不能浸种,浸种后易失去活力;花毛茛的种子喜低温,育苗温度宜在8℃左右,超过12℃就很难出苗;矮牵牛、大岩桐等种子需要温度在25℃左右,若浸种后搁置在低温处1~2d,种子就可能烂掉。还有一些种子是好光的,也有一些是嫌光的,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育出好苗。  相似文献   

11.
种层厚度对油麦兼用集排器供种装置充种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为研究种层厚度对油麦兼用集排器供种装置充种性能的影响,该文运用EDEM(engineering discrete element method)软件和高速摄像技术,对不同种层调节板倾角和种层厚度的种群运动与供种性能进行了仿真与试验研究。EDEM仿真分析了种层厚度与转速对种群压力、种群与供种机构切向力和充种数量的影响;台架试验研究了种层厚度对充填角和供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倾角为60°种层调节板的种群压力较大,充填角和充种性能均较优;种群压力和切向力随纵向距离增加而增加,随横向距离增加而降低;随转速增加,种群压力趋于稳定,切向力随之增加,单个型孔充种数量降低5%。转速为10~50 r/min时,初始充填角、充填角和供种速率均随纵向距离增加和横向距离降低而增加,但充种数量变异系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种群压力、切向力、初始充填角、充填角与供种速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种群压力和切向力与初始充填角和充填角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层厚度和转速影响充填角分别源于种群压力和切向力。在纵向距离分别为15和20 mm,横向距离为46 mm条件下,油菜、小麦供种速率变异系数和破损率分别均低于1.0%和0.1%。田间试验表明该优化种层厚度条件下的集排器油菜种植密度满足农艺种植要求。该研究明确了种层厚度影响油麦兼用集排器供种装置充种性能的原因,为油麦兼用集排器供种装置种层厚度调节和结构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Four okra cultivars [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Moench] were cultivated for two growing periods at nitrogen (N) application rates of 150, 300 and 450 mg N L?1. There was no effect of N on pod size (length and diameter) or on the number of seeds per pod and seed size (mean 1000 seed weight), all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related to the genotype. High N application (450 mg N L?1), increased the seed yield of the cultivar with the lowest flower induction (Boyiatiou), but only in experiment 2. In Veloudo, seed yield was highest at 300 mg N L?1, whereas in Pylaias and Clemson 450 mg N L?1 reduced seed yield. In all cultivars, seeds produced at an N rate of 450 mg N L?1 exhibit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ercent germination N, possibly b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seed hardness.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木本粮油植物掌叶木不同种源种子及籽油性状的综合评价结果准确性和评价方法的优选,指导掌叶木优良种源筛选和良种选育,该文构建了一套综合评价模型,对广西乐业、田林、凤山和环江以及贵州独山5个种源掌叶木种子及籽油相关的14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离差最大法、熵值法4种单一方法进行评价排序,并对4种方法的评价结果采用均值、Borda、Copeland共3种组合方法进行评价排序,均通过肯德尔和谐系数一致性检验后确定最终评价排序;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对最终评价排序与4种单一方法评价排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筛选最好单一评价方法。结果表明:4种单一评价方法下种源排序虽存在一定差异但通过了肯德尔和谐系数一致性检验;3种组合评价排序均相同,各种源最终评价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凤山、乐业、独山、环江、田林。最终评价排序与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离差最大法和熵值法等4种单一方法评价排序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数值分别为1.00、0.90、1.00、0.90,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所得种子千粒质量的权重值均列各指标首位。因此,基于4种单一评价方法和3种组合评价方法的综合评模型为多种源掌叶木种子及籽油性状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排序结果;从易用、简便和有效性角度,掌叶木种子及籽油性状的最优单一评价方法为熵值法,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为种子千粒质量,凤山种源掌叶木种子及籽油性状最优。研究结果可为掌叶木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种子及油脂领域综合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巨菌草种植机普遍存在的重、漏播率高、人工劳动强度大、种茎易破损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槽型辊式排种器。先分析排种过程中的种茎受力状态,推导出种茎的受力角为目标值的函数,确定送种辊入种槽长宽尺寸为20 mm×20 mm;其次,采用弹性垫料改善送种辊排种进程,基于受力角为目标的函数,优化求解得到垫料侧边垫料厚4 mm、底部垫料厚8 mm;最后采用虚拟样机软件ADAMS建立了种茎排种动力学模型,对其排种过程进行仿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室台架试验和田间排种试验。台架试验表明,排种器实现种茎有序地排种,垫料有效地提高排种流畅度;田间试验过程中排种作业稳定,排种合格率均值为93.33%,排种间距变异指数均值为13.63%,平均漏排和重排指数均值为4.1%和2.5%,各项指标均符合巨菌草种植要求。该研究可为同类排种器和巨菌草种植机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稻气力式排种器导向型搅种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为提高水稻气力式精量穴播排种器的排种精度,在该排种器的吸种盘上设计并安装了一种由2个搅种齿组成的导向型搅种装置。以培杂泰丰、Y两优1号种子为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因素组合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吸室真空度、吸孔直径与搅种装置对排种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排种器安装导向型搅种装置后,工作转速显著提高,对工作气流真空度要求降低,性能得到改善;在真空度2.0kPa、吸种盘转速30r/min、搅种齿厚度2mm、搅种齿楔角60°、内侧搅种齿安装角90°、外侧搅种齿间安装角60°以及吸孔直径1.6mm的最佳排种参数下,排种器对含水率20.7%的Y两优1号破胸芽种排出(3~4粒)/穴的概率为59.48%,≤2粒/穴率为15.03%,≥5粒/穴率为25.49%。试验结果显示导向型搅种装置对籼稻种子存在分离、导向、摩擦和支撑等助吸作用,可提高排种器的排种精度。  相似文献   

16.
夹持式穴播轮种子室内种子运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子在夹持式穴播轮中的运动状态对精密排种有重要影响,应用力学分析计算和试验的方法研究种子在穴播轮直立圆桶型种子室内的运动。在穴播轮转动时种子室内的种子作为一个整体相对种子室中心受顺时针和反时针力矩作用,顺时针力矩使种子沿种子室内圈下滑,反时针力矩使种子随种子室内圈上升。当2个力矩值大小相等时,种子室内种子的深度称为种子下滑临界深度,若种子深度小于临界深度,种子在种子室内圈上整体滑动不上升,否则种子沿种子室内圈上升。试验表明,对现有夹持式穴播轮,未安装取种器时种子下滑临界深度为0.05m,安装取种器时为0.01m。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甘蔗横向排种器因无序排种导致漏播指数高、排种合格指数低,致使出芽率低影响甘蔗总产量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具有清种补种功能的上提式甘蔗排种器。首先对排种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排种器的关键结构和工作参数。然后采用EDEM-RecurDyn耦合仿真分析,模拟蔗段与弹性板间的碰撞,分析蔗段的受力及运动,并通过推压试验确定弹性板的参数。为获得排种器的最佳性能参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表明:一级清种补种区长度、二级清种补种区长度对漏播指数、重播指数、合格指数具有显著影响(P<0.01);排种带速度对漏播指数具有显著性影响(P<0.01),而对重播指数、合格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利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最佳参数组合为:一级清种补种区长度13 cm、二级清种补种区长度16 cm、排种带速度97 mm/s。此时,漏播指数为1.7%,重播指数为3.5%,合格指数为94.8%;与常规上提式排种器的漏播指数6.9%对比,该排种器漏播指数降低了75%。该排种器可有效减少甘蔗播种的漏播指数、提高排种的合格指数,有利于实现甘蔗的精准种植。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油菜精量播种种子运移环节中排种器排出的单粒有序种子流在导种环节被破坏,造成播种均匀性降低的问题,该研究对导种过程种子流有序性进行分析,明确破坏种子流有序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种子与导种管管壁的随机碰撞,而导致碰撞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导种管曲线、内径和长度。导种过程离散元仿真试验表明,在相同内径及长度的导种管中,种子通过直线型导种管较S型导种管碰撞次数变异系数平均降低2.1个百分点,时间变异系数平均降低1.8个百分点;较抛物线型导种管平均碰撞次数变异系数降低0.5个百分点,平均时间变异系数降低0.5个百分点;在相同曲线及长度的导种管中,种子通过32 mm内径导种管较25 mm碰撞次数变异系数降低7.2个百分点,时间变异系数降低2.6个百分点;在相同曲线及内径的导种管中,无论缩短导种管的哪一部分长度均能降低碰撞次数及碰撞次数变异系数。种子流通过某一导种管的碰撞次数变异系数越大,时间变异系数越大,种子流下落轨迹越离散,种子流有序性越差,导种管曲线对种子流有序性的影响小于内径及长度。台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直线型导种管较S型导种管粒距合格指数平均提高3.2个百分点,漏播指数和重播指数平均降低2.0和1.2个百分点;较抛物线型导种管粒距合格指数平均提高2.8个百分点,漏播指数和重播指数平均降低2.0和0.8个百分点;内径38 mm的导种管较25 mm导种管,粒距合格指数提高11.4个百分点,漏播指数和重播指数分别降低4.6和6.8个百分点;长度20 cm的导种管较80 cm导种管,粒距合格指数提高27.6个百分点,漏播指数和重播指数分别降低10.6和17.0个百分点;随导种管长度增加或内径缩小,粒距逐渐从以设定株距为中心的正态分布渐变为重播指数较高的指数分布。为降低导种环节影响,建议油菜精量播种机导种管曲线采用直线型、内径不小于25 mm、长度不超过40 cm。研究结果揭示了导种管结构对种子流有序性的影响机制,可为导种装置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茶叶籽贮藏时间对发酵法茶叶籽毛油产率与质量的影响,每2周从贮藏的茶叶籽中取样,利用茶叶籽油发酵法生产工艺进行茶叶籽毛油生产,并对工艺中各项剩余物的含油量及毛油的重要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室温条件下,茶叶籽贮藏47周后,毛油产率下降了23.5%、酸值及过氧化值分别升高了44.88%及69.4%,毛油色泽基本没有变化。滤渣、发酵沉淀的质量分别升高了20.27%及23.35%;淀粉、油渣质量分别降低了6.13%及3.64%。滤渣、发酵沉淀、淀粉及油渣含油率分别升高了15.63%、22.77%、206%及12.88%。发酵沉淀质量对毛油产率的影响是正向的,淀粉、油渣及滤渣质量对毛油产率的影响是负向的;发酵沉淀及滤渣含油率对毛油产率的影响是正向的,淀粉及油渣含油量对毛油产率的影响是负向的,影响大小的排序为:油渣淀粉滤渣发酵沉淀。综合分析表明,滤渣是通过滤渣质量的增加导致毛油产率随贮藏时间下降的,其下降作用的贡献占全部下降因素的79.28%。贮藏47周后的茶叶籽仁,利用发酵法生产工艺仍然具有毛油生产价值。该研究可为茶叶籽油合理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小芸木种子生理特性及萌发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分布于滇南热带雨林的小芸木种子的萌发生理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小芸木种子是一种顽拗性种子 ,含水量为 4 8%~ 50 %的种子在 2 0、 2 5和 30℃发芽率达 90 %以上 ;含水量在 4 5%以下时 ,发芽率在 63%以下 ;种子含水量降低至 2 5.78% ,胚含水量降至 1 3.4 4%时 ,均完全失去发芽力。种子有休眠特性 ,轻度脱水、流水冲洗可以打破休眠。种子在 2 0、2 5、30℃恒温条件下 ,发芽率较高且较快 ,而在 1 2、4 0℃和室温 (白天 2 4~ 35℃ ,夜间 1 6~ 2 4℃ )时发芽率低且较慢。随着含水量的降低 ,种子萌发时对温度和光照的敏感性升高 ,低温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加强 ;用 0 .0 1 %的高锰酸钾溶液处理含水量为 4 5.0 4 %的种子 ,在 2 0、 2 5、 30℃种子萌发率可提高 1 5%~ 6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