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人工鱼礁的起源和发展 1.1 我国古代的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人从事打猎、捕鱼、种植.已有学者考证过,我国"罧业"的出现,最早在春秋战国,最晚也在汉代;距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在古籍晋朝的《尔雅》一书中就有我国渔民"投树枝垒石块于海中诱集鱼类,然后聚而捕之"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人工鱼礁作为改善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近海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已为人们所共识.青岛市是我国开展人工鱼礁工作较早的沿海城市之一,早在1981年起,就先后在胶南市的灵山岛和胡家山海域投放人工鱼礁510个,礁区面积近7万m2,在人工鱼礁的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在全国新一轮的人工鱼礁建设工作中,青岛市的发展则相对滞后.本文根据国内外人工鱼礁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履行国际海洋义务、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开发"立体式、环保型、多元化"生态增养殖模式和发展休闲渔业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青岛市建设人工鱼礁的必要性;从青岛沿海的环境与资源条件、已有工作基础和科研力量等分析了青岛市建设人工鱼礁的可行性.建议在青岛沿海开展人工鱼礁建设,使其成为实施"青岛市碧海行动计划"、建设生态城市、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层次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关于人工鱼礁的种类、作用、聚鱼原理、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阐述了国内外人工鱼礁发展状况,以及人工鱼礁投放场地的选择原则,对我国发展人工鱼礁的可行性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建设人工鱼礁,构筑"海洋牧场",营造"海底森林",对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渔区经济影响较大.随着沿海国家的200海里专属经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方水产》2007,3(6):80-80
该书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和体会为主线,并借鉴国外人工鱼礁建设的成功经验,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实践经验。全书共分9章,第1章介绍了人工鱼礁的历史和发展概况;第2~7章叙述了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工作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做法,包括人工鱼礁的类型、机能、设计、选址、投放、调查评估和经营管理等;第8章总结了我国早期人工鱼礁建设的一些经验教训,并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第9章基于人工鱼礁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对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前景作了展望,并提出今后的一些研究课题。该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16开精装本,共210页,单价78.…  相似文献   

5.
人工鱼礁的起源和历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鱼礁的起源和历史是鱼类增殖学专家研究的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本文围绕何谓人工鱼礁?人工鱼礁的起源、人工鱼礁的历史等作扼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6.
对明晰我国人工鱼礁产权及收益权益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人工鱼礁自身的性质的特殊性和在其上收益的特殊性,导致其权利界定与归属不明晰,尤其在我国相关法规规定缺失的情况下,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权益纠纷迭起。基于此,有必要对我国人工鱼礁及其收益进行明确界定,有助于我国这一新兴渔业增养殖方式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国人工鱼礁的管理和统一的法规制定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对我国人工鱼礁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工鱼礁建设的现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人工鱼礁建设是海洋农牧化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鱼礁建设历史悠久,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作者就日本人工鱼礁建设的现状作扼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我国第一部人工鱼礁专著——《中国人工鱼礁的理论与实践》于2005年9月出版。该书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有关专家编著,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和体会为主线,着笔于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人工鱼礁建设的成功经验编著而成。全书共分9章,第1章介绍了人工鱼礁的历史和发展概况;第1 ̄7章叙述了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工作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做法,包括人工鱼礁的类型、机能、设计、选址、投放、调查评估和经营管理等;第8章总结了我国早期人工鱼礁建设的一些经验教训,并提出一些…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造人工鱼礁,据文献记载,日本是世界上建造人工鱼礁的最早开拓者和倡导者,其次是美国。日本人工鱼礁建造传统历史约200年,后来,对人工鱼礁的结构设计、安装进行广泛试验,而美国游钓者使用人工鱼礁已超过100年历史。  相似文献   

10.
我国第一部人工鱼礁专著—《中国人工鱼礁的理论与实践》于2005年10月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由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杨吝研究员主编,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和体会为主线,着笔于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人工鱼礁建设的成功经验编著而成。全书共分9章,第1章介绍了人工鱼礁的历史和发展概况;第1~7章叙述了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工作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做法,包括人工鱼礁的类型、机能、设计、选址、投放、调查评估和经营管理等;第8章总结了我国早期人工鱼礁建设的一些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  相似文献   

11.
人工鱼礁诱鱼的有效性能日本学者们经过对人工鱼礁所进行的多次水下观察后指出:各种鱼类在这里的习性都是不相同的,有三种情况,当一群鱼钻进人工鱼礁里后;另一群鱼就聚在人工鱼礁的附近;而第三群鱼则处于人工鱼礁的上面。对于这种不同和区别,日本学者解释与因获取饵...  相似文献   

12.
国外简讯     
美·国·研·究·人·工·鱼·礁美国早在30年代已从事人工鱼礁的研究工作,在新泽西州海域建造了第一个人工鱼礁。从1950年以来,美国沿海有12个州建造的人工鱼礁主要材料是废旧汽车、有轨电车车身、石块、轮胎、混凝土以及管状物等,特别是汽车和有轨电车车身对鱼类具有引诱力。通常人工鱼礁设置1~2年后,潜水员就定期观察鱼类增殖情形。J.R.Randall博士将设置在维尔京群岛的石块人工鱼礁与周围海区的自然鱼礁作了  相似文献   

13.
<正> 人工鱼礁通过改造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附着基、栖息场,有明显的集鱼效果。有助于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增殖,随着近海水产增养殖业的发展,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人工鱼礁的沿革目前研究实验人工鱼礁最活跃的地区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省。日本早在1789—1801年就开始建造鱼礁,使用的材料有树木、沙土袋、笼筐等。1952年起,开始使用新材料,发展预制人工礁组合体。预制礁的第一代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有立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人工鱼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使人工鱼礁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工鱼礁的效能,文章就人工鱼礁材料的选择、人工鱼礁的设计提出了一些技术要求,并对人工鱼礁建成后的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人工鱼礁是指人们有目的地在海里设置的构造物.它的作用主要有:一是能有效阻止违规的底拖网作业,为鱼类生长建设一个良好安全的"生活小区";二是可以有效地保护鱼类幼体,提高成活率,有助于资源成倍或数十倍增长;三是投放人工鱼礁后,海藻可在礁区生长繁殖,起到净化海洋生态环境的作用.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它能改善近海水域生态环境,为稚鱼以及鱼类提供栖息、索饵和产卵场所,增殖并保护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6.
用人工鱼礁来建设近海渔场,调整外海捕捞量,保护资源,开辟多种经营之途径,已成为目前沿海各国渔业的一项建设事业,但尽管如此,真正对人工鱼礁的试验、研究历史还不长,不少人对人工鱼礁事业不了解,产生了种种怀疑,因此,对人工鱼礁作一全面性的论述,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人工鱼礁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国内外人工鱼礁建设概况,阐述了人工鱼礁建设的必要性和我国人工鱼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发展人工鱼礁的途径和思路,以期为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工鱼礁附着生物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鱼礁是用于营造海洋牧场、调控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增殖生物资源的人工设施.人工鱼礁投放入海后,受海水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影响,礁体附着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出现明显的时空变化.文章综述了影响人工鱼礁附着生物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它因素,探讨了目前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研究的主要方向,以期为我国人工鱼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工鱼礁是21世纪中国兴起的渔业生态修复工程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物品的特性及其经济特点决定了人工鱼礁产品、服务的多样性。本文以现代公共物品经济学分析了我国正在进行的人工鱼礁建设,初步分析认为人工鱼礁物品划分为公共性人工鱼礁、私人性人工鱼礁、俱乐部性人工鱼礁和拥挤性人工鱼礁等4类,其物品各自特性表征出的投资主体、决策程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渔业修复功能等不同。本文在讨论分类人工鱼礁经济学基础上,初步提出当前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5个建议:分类指导建设;区域规划先行;资源增殖为主;注意投入导向;规范建设程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发展人工鱼礁业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我国,人工鱼礁作为一种改善我国沿海水域生态环境、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正在被人们逐渐认识。然而,我国要发展人工鱼礁业,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不仅需要国家从政策上、法律上、技术上、资金上给予扶持,还需要对人工鱼礁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并且对其建造、投放和使用加强规范和管理,以达到我国能够利用人工鱼礁来修复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