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研究Cu^2+对草履虫体内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用含不同质量浓度Cu^2+的稻草液培养大草履虫,提取其体内多糖.用蒽酮一硫酸法进行检测,研究Cu^2+对大草履虫体内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0.05mg/L可能是大草履虫适应Cu^2+的临界质量浓度,低于此浓度时,大草履虫体内的多糖含量随着Cu^2+质量浓度增大而呈现小幅度的增高,大草履虫的生长繁殖得到增强,高于此浓度时.大草履虫体内的多糖含量随着Cu^2+质量浓度增大而显著地降低,大草履虫生长繁殖开始明显受到抑制,且浓度越高受毒害越明显。[结论]草履虫对Cu^2+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是一种对水体卫生质量评价的较理想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2.
肖晓  汪安云  李旭  雷丽萍  夏振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933-5935,5946
[目的]探究4株降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内生细菌WB3、TRM、WB6、WB7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试验通过选用不同的培养基,设置时间、温度、pH梯度,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液的生长情况,得出4株细菌菌株最适宜培养的优化条件组合。[结果]试验表明,WB3的最佳培养基为LB,最佳培养时间为30~42 h,最适培养温度为25~28℃,最适pH为6.0;TRM的最佳培养基为LB,最佳培养时间为24~30 h,最适培养温度为25~28℃,最适pH为8.0;WB6的最佳培养基为LB,最佳培养时间为30~42 h,最适培养温度为28~31℃,最适pH为9.0;WB7的最佳培养基为LB,最佳培养时间为30~36 h,最适培养温度为31~34℃,最适pH为8.0。[结论]研究可为菌株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英姿  张伟  赵明  刘学卿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28-4829,4831
[目的]探究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与产孢的条件。[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温度、pH及光照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氮源中,氯化铵最利于菌丝生长,硫酸铵最利于病菌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和蔗糖最利于菌丝生长,蔗糖最利于病菌产孢;分生孢子在碳、氮营养液中均不能萌发,而果梗煮液最利于孢子萌发。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产孢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温度为30℃;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5~35℃,最适温度为28~32℃。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是3~5,最适pH为3;适宜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2~9,最适pH为3~5。光照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无影响,但全光照能抑制病菌产孢。[结论]为葡萄白腐病的预警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斌  周再知  陈羽  梁坤南  余雪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871-11873
[目的]通过对常规培养基营养因子优化,筛选出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红菇的仿生栽培和深层培养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法,研究葡萄糖、(NH4)2SO4、ZnSO4和VB1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红菇纯培养菌株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结果表明,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0.00-25.00g/L,(NH4)2SO4为2.07~4.83g/L,ZnSO4为4.50~6.50g/L,VB1为0.15—0.20g/L。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20%马铃薯汁+葡萄糖20.00g/L+(NH4)2SO42.07g/L+ZnSO45.50g/L+VBB10.20g/L+KH2PO43.00g/L。[结论]用该培养基配方进行温室振荡发酵试验时,得到红菇最大菌丝产量为0.64g/L。  相似文献   

5.
林芝地区温室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岳海梅  庄华  旺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23-13224,13321
[目的]研究林芝地区温室番茄灰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为该地区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不同的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研究林芝地区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条件。[结果]番茄灰霉病菌在10~30℃均能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最佳温度为25℃,30℃以上的高温抑制病原菌生长及产孢。pH值5.0~9.0范围菌丝均能生长,以pH值6.0为最适,中性条件下不利于产孢。碳源以果糖对菌丝生长最佳,产孢以蔗糖溶液中最多。氮源以蛋白胨对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缺氮条件下不产孢。[结论]番茄灰霉病在林芝地区日光温室中流行,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不一定最利于其产孢,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氮源同时也有利于其产孢。  相似文献   

6.
常军  周斌  胡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374-11376,11379
[目的]分离能水解獐牙菜苦苷的胞外β-葡萄糖苷酶,并研究其分子量、最适催化温度、最适pH、稳定性及催化特征。[方法]黑曲霉液体发酵3d,收集培养液,培养液经盐析、柱分离得到1个β-葡萄糖苷酶。[结果]该β-葡萄糖苷酶的分子量为86kD,最适pH为5.0~6.0,最适反应温度为50~60℃,在60℃以下时酶稳定;Ca2+、Zn2+、Fe3+和Cu2+能抑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而Mg2+和Mn2+能够激活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纤维二糖是该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催化底物。[结论]该酶和大多数真菌来源黑曲霉相似,对獐牙菜苦苷的亲和性弱,对ρ-NPG的亲和力强。  相似文献   

7.
汪安云  雷丽萍  夏振远  柴家荣  王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75-18476,18483
[目的]探明3株降烟草特有亚硝胺含量的内生细菌菌株W1、W2、W3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选用不同的培养基,设置时间、温度、pH梯度,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液的生长情况。[结果]W1的最佳培养基为TSB,最佳培养时间为8 h,最适培养温度为25~32℃,最适pH为7.0;W2的最佳培养基为TSB,最佳培养时间为24 h,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适pH为6.5;W3的最佳培养基为TSB,最佳培养时间为16 h,最适培养温度为25~28℃,最适pH为6.0。[结论]该研究为菌株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就拮抗细菌C8-8的最适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NA培养基上,拮抗细菌C8-8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0~35℃,最适pH值范围为7.0~8.0;培养时间、初始接种量对菌株C8-8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培养27 h后菌液OD值最高;最佳初始接种量应是培养液体积的0.5/300~1/300;不同通气量对菌株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酸性β-甘露聚糖酶生产菌株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青霉QM-1(Penicillium sp.)液体发酵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条件进行研究。[结果]产酶最适培养基配方:麸皮+魔芋粉(2:1)10.0g/L,NaNO3 2.0s/L,KH2PO4 1.5g/L,MgSO4·7H2O 0.3g/L,H2O 1000ml。最适培养条件为:起始pH值6.0,装液量为50ml/250ml三角瓶,转速为175r/min,在35℃下培养4d,最高酶活力达86.3IU。该菌所产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为60℃。[结论]麸皮和硝态氯能有效促进青霉QM—1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且所产的β-甘露聚糖酶有一定的温度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蜡蚧轮枝菌长春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和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蜡蚧轮枝菌长春菌株VLC997的生物学特性等问题。结果表明:该菌株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2~35℃,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pH为5~6,最适培养基为SMA。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30℃。该菌株生态适应性广。VIC997菌株在所选配的豆粉麦芽汁培养液和麦麸+硫酸锌培养基上孢子产量最高。VIC997的LD50为(0.47~0.54)×10^8/mL,LT50为36~38h。所研制的孢子油乳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效果可达94.90%,可代替化学杀虫剂。  相似文献   

11.
邵双  谭淑莉  郭晓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69-14971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沼泽红假单细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Ⅲ-3生长的影响。[方法]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培养基组成和分离方法等对抗盐、抗重金属菌株R.palustrisⅢ-3生长的影响。[结果]R.palustrisⅢ-3菌株在30℃、光强约6000lx、pH值7.0、接种量10%、碳酸氢钠3g/L、氯化铵6g/L条件下培养34d,可获得最大活菌数3.17×108个/ml,12000r/min离心30min能有效保持菌株活性和数量。[结论]该结果可为R.PalustrisⅢ-3菌种的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赵志莲  李海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4876-4877
[目的]探讨云南红豆杉细胞生产10-去乙酰巴卡亭Ⅲ的影响条件。[方法]研究不同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光照强度对云南红豆杉细胞生长量和产生10-去乙酰巴卡亭Ⅲ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BTM培养基中细胞生长量和10-去乙酰巴卡亭Ⅲ含量分别是B5培养基中的1.7倍和2.6倍;20℃培养时细胞生长量和10-去乙酰巴卡亭Ⅲ含量分别是30℃时的1.5倍和5.7倍;暗培养细胞生长量和10-去乙酰巴卡亭Ⅲ含量分别是强光照(3 000 lx)培养时的2.5倍和4.4倍。[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云南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10-去乙酰巴卡亭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甘薯新品种万薯7号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甘薯新品种万薯7号组培快繁技术。[方法]剪取万薯7号0.5~1.0cm长的单叶节段,接种到不同激素处理的MS固体培养基,在温度(27±1)℃,光周期16h/d,光强1500~2000lx条件下培养30d。[结果]添加生长素IAA或NAA对薯苗生长起促进作用,而细胞分裂素6-BA抑制生长,0.01-0.80mg/L的IAA或NAA与1.00mg/L的6.BA配合使用均抑制万薯7号组培苗生长。[结论]添加0.05mg/L的IAA或0.20mg/L的NAA的MS培养基,能显著增加万薯7号培养苗的叶片数和苗高,增殖系数达5倍以上,适用于万薯7号组培快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光合细菌的海水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海水培养光合细菌进行培养基选择和培养条件优化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矢木修身培养基是海水培养光合细菌的最佳培养基;最适宜光合细菌生长的条件是温度在30~35℃,光照强度在2 000~3 000 lx,接种量在20%~25%,空气体积分数为5%,初始pH值在7.0~7.5。[结论]光合细菌在最适宜的条件下5~6d即可培养成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芝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体系,为芝樱的快速繁殖及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提供依据。[方法]以芝樱幼嫩茎段为外植体,筛选适合芝樱组培快繁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培养基。[结果]适合芝樱启动培养的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mg/L,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01 mg/L,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5 mg/L+蔗糖15 mg/L+琼脂0.7%(pH 5.8~6.0)。[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芝樱组培快繁体系稳定性好,增殖速度快。  相似文献   

16.
陈梅  莫饶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336-10337
[目的]研究长寿花离体快繁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方法]以长寿花的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出不定芽进行快速繁殖,并比较添加4种浓度的BA和NAA对长寿花不定芽的诱导和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长寿花幼嫩叶片的诱导和生长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2种激素有关系,两者的配比直接影响了叶片的再生频率。长寿花叶片诱导和不定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1.0 mg/L+NAA0.5 mg/L,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0.5 mg/L,不定芽在此培养基上的生根率最高,移栽成活率为95%。通过直接诱导可获得较高的不定芽诱导率,同时增殖培养的增殖系数达到10,大大缩短了常规育苗时间。[结论]该研究建立了长寿花组织培养的再生体系,为其快速繁殖及大规模的工厂化育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晓炜  米立刚  朱小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93-10694
[目的]研究大花蕙兰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寻求最佳培养基。[方法]以大花蕙兰的原球茎为接种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设计不同生长调节物质浓度的组合、不同激素配比,探讨了不同培养基对大花蕙兰原球茎增殖、诱导芽及生根的影响和不同激素配比对形成根的影响。[结果]大花蕙兰组织培养原球茎增殖以MS+0.1 mg/L NAA+2.0 mg/L 6-BA培养基配方最好;适合大花蕙兰组织培养原球茎诱导分化的培养基配方为MS+1.5 mg/L 6-BA+0.3 mg/L NAA,诱导出芽率可达130%;适合大花蕙兰诱导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1/2 MS+0.2 mg/L NAA+1.0 mg/L 6-BA,试管苗移栽后成活率为78%。[结论]6-BA浓度的增加,可明显提高原球茎的增殖,高浓度6-BA与低浓度NAA的配比较适合大花蕙兰的原球茎增殖;6-BA在1.5 mg/L时最有利于原球茎的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菝葜。[方法]以菝葜幼嫩茎段为外植体,以MS1、/2 MS1、/4 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植物激素组合对菝葜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方式为0.1%升汞消毒9 min。1/2 MS1、/4 MS培养基更有利于菝葜芽的诱导、增殖及生根,6-BA对芽丛的增殖培养具有关键作用。最佳启动培养基为1/2 MS+6-BA 2.0 mg/L+IBA 0.1 mg/L+NAA 0.2 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1/2 MS+6-BA 3.0 mg/L+IBA 0.2 mg/L+NAA 0.2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4 MS+IBA 0.1 mg/L+NAA 1.5 mg/L+活性炭1 000 mg/L,生根率最高,达75%。[结论]该研究建立了菝葜的组织培养繁殖体系,增加了菝葜的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19.
胡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26-1928
[目的]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长根菇这一珍稀食、药用菌资源。[方法]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测定指标,采用静置培养的方法探索长根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静置培养长根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4.0%玉米淀粉、0.2%黄豆饼粉、2.0%葡萄糖、0.2%蛋白胨、0.2%KH2PO4、0.1%MgSO4、0.1%CaSO4和60.0 mg/L VB1。在此培养基中,在25~26℃静置培养8 d后,长根菇菌丝体生物量可达8.75 g/L。[结论]由于优化的培养基中主要原料价格较低,因此将此培养基配方用于生产将会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