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坦布苏病毒鸡源分离株全基因组及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引起鸡产蛋骤降的坦布苏病毒全基因组分子特征,本试验运用RT-PCR技术克隆测定了2株坦布苏病毒鸡源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其基因组为10 990nt,包含1个10 278nt的开放阅读框架,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坦布苏病毒参考株一致,与2010年以来的坦布苏病毒毒株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8%以上,与2010年前的坦布苏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分别为88%和96%左右。基于坦布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发现2株鸡源坦布苏病毒与2010年以来分离的各种禽源坦布苏病毒株均处于同一大的进化分支,且相互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2%。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坦布苏病毒鸡源分离株与其他禽源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组差异不明显,各分离株亲缘关系非常近。  相似文献   

2.
为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DTMUV),根据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PCR引物,并以鸭坦布苏病毒基因组为模板,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的特异性RT-PCR检测方法,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并用该方法对采自江苏地区的疑似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特异性地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基因保守区514 bp的序列,和对照的其他鸭病毒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较好,最低可检测到1 fg的基因组;临床样品的检出率为100%。说明所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临床快速诊断鸭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3.
从山东地区某发病鸭场周围的麻雀体内分离到1株坦布苏病毒,命名为SDS株,并对分离毒株进行毒力测定。应用RT-PCR技术对分离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并测序,将获得的SDS株坦布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已在Gen Bank发表的24株坦布苏病毒和6株其他黄病毒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株坦布苏病毒的基因组全长为10 990 nt,包含94 nt的5'端非编码区、618 nt的3'端非编码区和一个开放阅读框(3 425个氨基酸),编码11种病毒蛋白;与Gen Bank已发表的坦布苏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2%~99.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1%~99.4%,其中与鸭源WFZ株(KC990545.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5%,与鹅源坦布苏病毒(duck eggdrop syndrome virus strain goose,JQ920424.1)和鸡源坦布苏病毒(CJD50,JF926699)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低为98.9%。用Net NGlyc 1.0 Server在线软件对病毒蛋白潜在糖基化位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SDS株病毒多聚蛋白中共有13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5个不同病毒蛋白中。  相似文献   

4.
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检测鸭源样品中坦布苏病毒的方法。首先将样品过滤和经核酸酶处理,再利用等温链位移扩增(SPIA)技术快速制备样品总cDNA,最后经磁珠纯化和文库构建后,通过Ion Torrent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基因组信息。结果显示,通过SPIA扩增和核酸文库制备的优化,可从微量病原样本中获得327pmol/μL的核酸文库样本。Ion Torrent测序共获得1 725 436条reads,约6.2M数据,平均109bp。数据拼接并Blast发现,病原样品的核酸序列可注释鸭坦布苏病毒全部基因组数据,与首次发生在我国的鸭坦布苏病毒BYD-1株参考序列的同源性为100%。将所测病毒序列与其他5种黄病毒科成员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与近3年发生在我国的鸭坦布苏病毒同源性最高,在98%以上。且NS基因进化树分析与鸭坦布苏病毒处于同一分支上,符合鸭坦布苏病毒特征。本研究建立的基于未知病原SPIA扩增结合高通量测序检测方法,可同步获知坦布苏病毒基因的核酸信息。  相似文献   

5.
2017年10月,安徽六安某朗德鹅养殖场鹅群出现精神沉郁,采食下降,陆续死亡。对送检病死鹅组织观察,可见肝脏肿胀、质脆、颜色变淡,脑组织水肿、充血、出血。将脑组织研磨后接种SPF鸡胚进行分离病毒。收集死亡鸡胚尿囊液、离心后进行电镜负染发现直径约为40 nm的病毒粒子。利用黄病毒E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的RT-PCR以及序列分析证明该分离株为黄病毒属坦布苏病毒,命名为AHRD2018。将AHRD2018株全基因组进行PCR分段扩增、克隆、测序发现,AHRD2018全基因组全长为10 992 bp。AHRD2018株全基因组与国内鸭源坦布苏病毒分离株同源性最高可达97.7%,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与鸽源TMUV同源性为96.7%;与鹅源TMUV同源性为96.7%左右。这一鹅源坦布苏病毒的分离及其全基因组的测定为进一步探究坦布苏病毒的跨宿主传播机制及其致病分子机理提供了材料、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2010年初,我国多个省份相继发生了以产蛋下降为特征的新发传染病,对我国鸭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研究,鸭坦布苏病毒被确定为该传染病的病原。本文围绕该病的病原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检测方法、病毒基因组分析及疫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一种可同时检测鸭坦布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的二重PCR方法,试验采用DNASTAR及Primer Premier 5.0软件,针对Gen Bank中坦布苏病毒(DTMUV)E基因和鸭圆环病毒(Du CV)RE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条件及特异性、敏感性评价,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二重RT-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检测敏感性达到100 fg;使用该方法对新城疫病毒、鸭瘟病毒、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和减蛋综合征病毒的检测结果全为阴性。说明建立的二重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感染的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2010年春,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东南沿海暴发,该病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并以鸭产蛋下降为特征,对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也引起了动物防疫部门及研究者的日益关注。论文从病原学、反向遗传学、病理学、诊断方法、疾病传播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苗研究等方面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有助于对鸭坦布苏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及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宜良县某鸭场产蛋期樱桃谷母鸭群出现产蛋异常,对发病鸭群进行了病理剖检以及细菌分离培养、主要疫病血清学抗体的检测和病原核酸的RT-PCR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样品无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ND、H5、H7、H9抗体水平没有异常变化,A型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RT-PCR检测结果均呈阴性;鸭坦布苏病毒RT-PCR检测结果阳性,样品PCR产物测序分析显示该核酸序列来源于DTMUV基因组,表明该样品感染了坦布苏病毒。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针对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防治措施与效果观察,诊断该鸭场产蛋下降的异常情况是由鸭坦布苏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自2010年以来,坦布苏病毒病给我国水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该病的鸭、鹅等禽类常出现采食量下降、腹泻、神经障碍、卵巢出血破裂、产蛋严重下降等临床症状。就坦布苏病毒对不同细胞的感染性及对禽类和哺乳动物的致病性进行综述,以期为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性研究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53-557
对山东省滨州某鸭场2013年送检的疑似鸭瘟或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病料,通过PCR检测进一步确诊为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并分离到了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毒,为获得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利用鸭瘟阳性血清对分离病毒连续进行2次中和试验,接种10日龄SPF胚并连续传3代,收获尿囊液,通过PCR鉴定获得了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对分离毒进行ELD50及血凝性等相关测定,并RT-PCR扩增全长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研究成功得从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料中分离到鸭坦布苏病毒,为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机理等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疫苗与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9,(7):1275-1279
利用建立的(RT-)PCR方法对35份表现产蛋下降、受精率低下的种母鸡卵巢组织和140份用于人工授精种公鸡的精液进行病毒感染检测。结果仅检出坦布苏病毒阳性,其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57.8%;以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该种鸡群的320份种母鸡血清和140份种公鸡血清检测坦布苏病毒抗体,其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69.3%。以上结果表明,该种鸡群的种母鸡和种公鸡均感染坦布苏病毒。以自精液中分离的坦布苏病毒人工感染成年公鸡,5 d后在其精液中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第14天在其血清中检测到坦布苏病毒抗体;以检测为坦布苏病毒阳性的精液通过人工授精给开产蛋鸡后出现产蛋率下降,并在其卵巢和血清中分别检测到坦布苏病毒及其特异性抗体。可见,种公鸡也可感染坦布苏病毒,且可通过精液以人工授精方式水平传播给开产蛋鸡并造成产蛋下降。因此,应加强种公鸡坦布苏病毒感染的监测,并将其纳入种鸡场垂直传播疫病控制与净化计划中。  相似文献   

13.
坦布苏病毒感染是由坦布苏病毒引起的鸭、鹅等多种禽类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自2010年春节开始在我国暴发,发病急,传播快,死淘率高,给中国的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围绕一起鹅坦布苏病毒感染案例的诊治,对坦布苏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方式、鉴别诊断进行概述,并提出针对性防控策略,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坦布苏病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中国目前禽坦布苏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状况及病毒分子演化特征,对2010~2011年采集自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439份疑似家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分离毒株NS5基因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采集的187份家禽病料中检测出4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1.6%,而2011年采集的252份样品中检测出37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3.9%。对部分毒株的NS5基因测序表明,本研究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与已发布的同时期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NS5基因同源性在98%以上,与2010年前分离的鸡源及蚊媒坦布苏病毒的同源性介于83.8%~85.8%之间;所有2010年后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毒株在系统进化上共同构成了一个进化分支。结果表明,2011年禽坦布苏病毒仍在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家禽中流行,病毒NS5基因的测序分析表明,到目前为止在家禽中流行的禽坦布苏病毒未出现明显的分子变异。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将坦布苏病毒MM1775株全基因组分3段克隆,获得3个重组质粒,利用融合PCR方法扩增得到5'端含有T 7启动子的病毒全长c DNA,经体外转录得到感染性的RNA,将RNA转染DF-1细胞,48 h后出现细胞病变。当细胞病变达到90%,将细胞上清接种DF-1细胞,72 h后进行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ulorescence,IFA)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拯救病毒成功。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拯救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与亲本毒完全一致,表明MM1775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坦布苏病毒致病性等相关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鹅源坦布苏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表现神经症状、软脚的雏鹅中分离到1株病毒,暂命名为GD06株,经RT-PCR检测初步认定所分离到的病毒为坦布苏病毒.序列分析表明,GD06株与鹅源坦布苏病毒JS804株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8%,与鸭源坦布苏病毒(WR株、BYD-1株和SD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1%、99.8%和99.8%;与鸡源坦布苏病毒FQ-C1株的同源率高达98.5%;与坦布苏病毒和以色列火鸡脑膜炎病毒的同源性分别为88.3%和76.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GD06株病毒与坦布苏病毒共处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禽坦布苏病毒的分类与基因组结构、结构蛋白与功能、非结构蛋白与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禽坦布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中国目前禽坦布苏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状况及病毒分子演化特征,对2010-2011年采集自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439份疑似家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分离毒株NS5基因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采集的187份家禽病料中检测出4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1.6%,而2011年采集的252份样品中检测出37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3.9%。对部分毒株的NS5基因测序表明,本研究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与已发布的同时期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NS5基因同源性在98%以上,与2010年前分离的鸡源及蚊媒坦布苏病毒的同源性介于83.8%-85.8%之间;所有2010年后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毒株在系统进化上共同构成了一个进化分支。结果表明,2011年禽坦布苏病毒仍在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家禽中流行,病毒NS5基因的测序分析表明,到目前为止在家禽中流行的禽坦布苏病毒未出现明显的分子变异。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一种能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从GenBank中下载了51个具有代表性的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及白洋淀病毒等5个禽源黄病毒株E基因序列,进行了黄病毒E基因序列分析,应用Primer 5.0软件设计了一对引物,扩增目的片段为549 bp,进行了TMUV RT-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建立了TMUV RT-PCR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收集的14份临床疑似蛋鸭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样品进行了检测,共检出6份TMUV核酸阳性样品,检出率达42.86%。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水禽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快速诊断、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一种可引起鸭产蛋量下降、采食量下降的新发病毒.自2010年4月以来,该病导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养鸭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迅速蔓延至我国各主要养鸭省市.本文综述了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及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鸭坦布苏病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