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病活疫苗BVDV2/JZ05-1株毒力返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BVDV2/JZ05-1株免疫犊牛后是否会出现毒力返强现象.以病毒含量为10-7.26 TCID50/mL的BVDV2/JZ05-1活疫苗滴鼻免疫犊牛(4mL/头),通过疫苗回滴,连续临床观察,采集抗凝血和鼻拭子,对淋巴细胞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并从淋巴细胞和鼻拭子中分离病毒.结果表明,BVDV活疫苗BVDV2/JZ05-1株免疫犊牛没有出现BVDV感染的临床症状,淋巴细胞数量正常,鼻拭子和淋巴细胞病毒分离阴性.可见,该毒株对犊牛免疫没有出现毒力返强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JZ06-3基础毒株犊牛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评价。通过犊牛颈部肌肉接种IBRV/JZ06-3弱毒活疫苗,考察该毒株的单剂量、超剂量、单剂量重复安全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效果。结果证实,在安全性试验中用IBRV/JZ06-3基础毒株接种犊牛后未出现典型临床感染症状,证明对犊牛免疫是安全的;免疫原性研究中,血清抗体检测接种病毒含量分别为106.0TCID50/m L、105.0TCID50/m L的疫苗时,免疫后28d血清抗体能达到1∶512以上,用强毒株攻毒后,保护率均为100%,对犊牛有很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2/JZ05-1活疫苗对犊牛最小免疫剂量及攻毒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对BVDV2/JZ05-1活疫苗进行倍比稀释后免疫犊牛,在免疫后第28天用BVDV/JL-1强毒株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2/JZ05-1活疫苗对犊牛的最小免疫剂量是105.0TCID50/mL。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用已分离到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2/JZ05-1基础毒株对犊牛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基础毒种单剂量、超剂量、单剂量重复安全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研究证实,BVDV2/JZ05-1对犊牛免疫是安全的,对犊牛感染BVDV有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有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477-2479
[目的]从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的牛鼻腔棉拭子中分离出1株病毒,对其进行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从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的牛鼻腔棉拭子中分离到1株病毒,将其命名为NM株。通过PCR、MDBK细胞病变观察、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gD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确定该分离株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强毒株。NM株病毒能使MDBK细胞产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典型性细胞病变。Reed-Muench法测定NM株病毒的TCID50为10-6.0/ml。NM株病毒与IBRV阳性血清发生中和反应,而与IBRV阴性血清不发生中和反应。NM株病毒能使8月龄IBRV抗体阴性牛致病,表现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典型临床症状。gD基因序列鉴定结果表明NM株病毒与IBRV K22株的同源性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IBR诊断试剂与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病毒活载体疫苗兼有常规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优点 ,是当今最有发展前景的疫苗研究领域之一。试验将已构建的表达牛流行热病毒 (BEFV)结构糖蛋白 G基因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IBRV )转移载体 pd TK - L ac Z-G,通过脂质体方法转染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Bartha毒株感染的 MDBK细胞 ,筛选出形成蓝色蚀斑的重组病毒 ,并对其进行蚀斑纯化。通过 PCR方法鉴定该重组病毒证明基因组中含有完整的牛流行热病毒 G蛋白基因 ,实验为开发 BEFV/ IBRV二联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危害养牛业的一种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疫苗免疫是最主要的防控手段。为研究水性佐剂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TK和gG双基因缺失活疫苗(IBRV ΔgG/ΔTK株)的免疫增强作用,将18头1.5~2月龄的奶公犊分成4组,组1~3各5头牛,组4为3头牛。组1滴鼻接种IBRV ΔgG/ΔTK疫苗株,组2滴鼻接种IBRV ΔgG/ΔTK疫苗株和Gel 01 ST水性佐剂混合物,组3为未免攻毒对照组,组4为不做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免疫35 d后,1~3组滴鼻攻击毒力株IBRV HB06株。免疫期间,组1牛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有1头牛眼睛和鼻腔出现水样分泌物;组2有1头牛出现一个温次达到40℃,有2头在眼或鼻出现水样分泌物。组1和组2血清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攻毒后,组1和组2各有1头在第3天体温分别升高一个温次,达到40.25℃和40℃,部分牛眼睛出现水样分泌物;组1鼻腔排毒到第8天,组2中有1头牛在第9天仍检测到排毒;而组3出现流眼泪、鼻分泌物、鼻黏膜出血等临床症状,鼻腔排毒持续到第11天;组1肺部病变与空白对照组(组4)无显著差异,组2略严重于组1,组3表现出明显的肺部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猪群中主要流行O型口蹄疫病毒,分属于古典中国(Cathay)拓扑型、中东-南亚(ME-SA)拓扑型、东南亚(SEA)拓扑型。长期以来,猪群中一直以Cathay拓扑型占优势,经过多年的遗传演化,进一步可以分为老毒株和新型毒株。在猪群中不时有中东南亚拓扑型的泛亚毒株流行。2010年前后由于新毒株侵入,又有东南亚拓扑型的缅甸-98型毒株流行。选择从临床发病猪最新分离鉴定的病毒材料12株,经综合分析后筛选发现O/HB/07/4、O/GX/09/7、O/XJ/10-11 3个毒株对猪毒力强,对BHK-21细胞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免疫原性好,生物学特性符合疫苗毒株的要求,但其单苗免疫覆盖面有限,需要进一步进行组合制备免疫覆盖面广的新型疫苗。  相似文献   

9.
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交替传代选育出适应CEF繁殖的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疫苗株。该弱毒株已失去对1日龄雏番鸭的致病性,对CEF的TCID50稳定在10-5~10-5.5;在雏番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现象;1日龄雏番鸭免疫不同代次弱毒后7 d攻击番鸭呼肠孤病毒强毒,保护率均在88%以上,且不同代次弱毒的外源病毒检验结果均为阴性。上述结果表明该弱毒株无外源病毒污染、安全性好、遗传性稳定、免疫原性强,可用于制备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1种特异、灵敏、高效的检测IBRV gE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为鉴别IBRV野毒株和gE基因缺失疫苗株的感染提供技术手段.方法 根据IBRV g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建立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利用10倍梯度稀释病毒DNA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以检测本试验建立的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用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轮状病毒、MDBK细胞、牛血清等进行特异性检测.用模拟样品进行临床应用试验.结果 本试验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其灵敏度约为70 DNA拷贝/μL,除了IBRV从其他病毒和样品未扩增出曲线,临床模拟样品检测结果为0.03TCID50.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快速,低污染等优点,因此临床上可以用于IBRV的检测和病原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Ⅰ型鸭肝炎病毒鸡胚致弱毒MY株的培育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I型鸭肝炎分离株XC-1适应鸡胚,培育成1株毒力弱而稳定、免疫原性良好的鸭肝炎鸡胚化MY弱毒株.该毒株毒力为1011.40ELD50/0.1mL,1013.62TCID50/0.1mL;对雏鸭无致病性;在雏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1日龄雏鸭用8,000 ELD)50/0.1mL的MY株致弱毒腿部肌注0.2ml免疫后3d强毒原液0.5mL/只攻击,可产生2/5的保护,第6d-21d产生完全保护,免疫后第3d、5d、6d、7d、9d、14d、21d抗DHV I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0-1.38、10-1.55、10-1.64、10-1.65、10-1.68、10-1.8、10-1.89,表明MY是1株理想的鸡胚弱毒疫苗后备株;通过MY株的鸡胚的繁殖规律观察,确定该病毒的最佳收毒时间为接胚后的72h~84h,为疫苗生产条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郭利 《特产研究》2014,(1):12-16
根据Genbank发表的牛呼吸道综合征相关病毒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gB基因、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N基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5′-UTR和牛副流感3型病毒(BPIV3)N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在同一体系内同时对4种病毒进行检测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出DNA病毒IBRV的长306bp和反转录病毒BPIV3长422bp、BRSV长600bp及BVDV长130bp的特异性片段。本项研究中以已知IBRV、BPIV3、BRSV和BVDV作为参考毒株,对来自内蒙古、辽宁、安徽和吉林4个省、自治区的33例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合并感染2种病毒较为多见,分别为BVDV和BRSV共感染,BPIV3和BRSV共感染,BPIV3和IBRV共感染,未检测到4种病毒同时感染临床样品。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检测兔群鼻拭子中兔出血症病毒(RHDV)的RT-PCR方法,研究健康免疫兔群是否存在携带RHDV现象,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RHDV vp60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经cDNA合成和PCR扩增,目的片段大小为586 bp.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检出最小RNA浓度为2.4 ng/L,敏感性为血凝试验8 000倍.通过对来自泰州市5个地区采集的100份健康免疫兔鼻拭子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样品为11份,阳性率为11%.表明RT-PCR方法能快速、敏感地从健康免疫兔鼻拭子样品中检出RHDV,提示健康免疫兔群存在携带RHDV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应用SPF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连续传代培育出鸭副粘病毒弱毒疫苗株,并测定该弱毒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该弱毒株已失去对无母源抗体番鸭的致病性,在雏番鸭体内连续肓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现象;对CEF的TCID50稳定在10-6.0~10-6.5·(0.1 mL)-1;无母源抗体的番鸭免疫不同代次弱毒后7 d攻击鸭副粘病毒强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结果表明该弱毒株安全性好、遗传性稳定、免疫原性强,可用于制备鸭副粘病毒病疫苗.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新城疫分离株的毒力测定与单克隆抗体分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传统方法对15株新城疫分离毒株进行毒力测定,根据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与3日龄雏鸡脑内接种指数(ICPI)测定结果,Fw、F48属E8于速发型毒株;ND98、P1、P2,鸽NDV、Ⅰ系、H2、BY属于中发型毒株,Ⅱ系、L2、P3、ND99,ND89 Lasota属于缓发型毒株。同时对这些毒株的表型特征进行观察发现,病毒血凝解脱速率、血凝素对热的稳定性、对不同动物红细胞的血凝谱等表型特征与NDV毒力没有相关性。通过问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采用针对NDVHN基因的单克隆抗体对贵州ND不同分离株进行分群研究,表明A群为速发型强毒株;B群为缓发型弱毒与某些中等毒力株;C群分离物的毒力介于速发型强毒与中等毒力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一种快速诊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病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IBRV保守基因gB序列,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Primer5.0设计1对特异引物,优化反应体系后,建立了IBRV 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从IBRV DQ株中扩增出398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副流感病毒、MDBK细胞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检测IBRV的敏感性可达10-3 TCID50·mL-1。应用建立的PCR方法能够从发病的临床样品中检测出IBRV且比病毒分离方法更为敏感,操作简便。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的特点,可用于IBRV的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一种针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titis virus,IBRV)的早期快速检测方法,并能判定免疫后是否再次发生感染,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IBRV gB蛋白,并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gB蛋白的表达,并初步建立基于gB蛋白检测IBRV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1)对IBRV标准阳性血清,本试验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4 096,说明建立的gB-ELISA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该方法对其他4种常见的牛疫病阳性血清检测均为阴性,不存在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3)在对200头牛的临床样品的检测中,该方法与IDEXX(IBRV gB X3)抗体检测试剂盒符合率高达97.5%。综上,本研究建立的gB-ELISA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该方法为开发一种在感染早期快速对疾病进行诊断,并可以判定疫苗免疫后是否再次发生IBRV感染的试剂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病/死鸽中分离到1株病毒,血清学鉴定该分离病毒为禽Ⅰ型副粘病毒(PPMV);该病毒经毒力测定结果显示,PPMV的毒力与鸡新城疫病毒(NDV)La Sota株的毒力相似,为自然弱毒株;对该分离株F基因裂解位点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PMV F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112G-R-Q-G-R-L117,属于弱毒株的特征性序列.将该株病毒制备成灭活疫苗,分别免疫鸽、鸡,结果都能诱导鸽、鸡体产生较高水平的HI抗体;分别以鸡新城疫标准强毒株F48E9、本组分离于鸡的野毒株CPMV( MDT 45.4 h,ICPI 1.85,IVPI 2.42)和分离于鹅的野毒株GPMV( MDT 59 h,ICPI 1.88,IVPI 2.39)攻击免疫鸡群,免疫鸡群可得到保护,而非免疫鸡群被攻击后全部致死.结果表明,用该分离毒制成的油乳剂灭活苗对鸡安全,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可抵抗鸡新城疫、鹅副粘病毒的攻击.用HI方法检测该株病毒与La Sota株之间的交叉血凝抑制试验,结果显示La Sota株与PPMV两毒株间的抗原性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9.
PRRSV的分离及与疫苗毒细胞病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Marc-145细胞在临床上分离到的一株猪繁殖-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命名为J株,井将其与另外两株疫苗株A和B进行细胞培养特性和致病性进行比较,发现其相对于疫苗毒来讲,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长.细胞病变各异,细胞液浑浊,并且其半数细胞感染量比疫苗毒要高1000倍左右.研究表明该临床野毒对Marc-145细胞的感染力较强,培养的毒力也较高,同时两株疫苗株的TCID50明显低于J株,因此笔者建议应当在PRRSV疫苗生产过程中时刻监控疫苗的毒力和病毒含量,一方面防止病毒毒力返强,造成人为的散毒,另一方面要保证疫苗中病毒的含量,防止生产的疫苗的病毒量达不到免疫要求,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20.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性疾病,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在鸡体组织内和细胞结合,病鸡皮肤的羽翼上皮内病毒含量最多。不同毒株毒力差别很大,毒力强的毒株引起急性型马立克病的比较多,毒力弱的毒株一般引起神经系统病变。近年来,由于超强毒株的出现,鸡群免疫状态不良和免疫操作不当等因素,该病免疫失败情况较多。由于该病破坏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发病鸡群容易感染新城疫、禽流感、鸡白痢、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