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主要运用六盘水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雷达回波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三个产品分析六盘水市2018年3月29日下午所发生的冰雹天气过程。结果显示:此个例冰雹云团的组合反射率(CR)强度无论是平面还是垂直剖面在鼎盛时刻均达到了60d BZ,回波顶高在6分钟内从6km跃增到8km,以及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值在实际降雹地点区域经历了先跃增后迅速降低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黄山和铜陵雷达回波资料,对2013年8月17日发生在黄山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不利的水汽条件下,由台风倒槽的辐合抬升和地形抬升共同触发形成的非超级单体强风暴造成,该风暴具有后侧V型无回波区和强VIL等强降水单体强风暴的回波特征;从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铜陵雷达资料对黄山地区强对流天气的观测和预警更具使用价值。具体表现在基本反射率和基本速度图上表现的回波细节更加清晰;雷达与天气区之间距离合适,离黄山地区最北段约50 km,距最南端约150 km,既减小了仰角高度限制造成的回波顶高误差,也在基本速度的有效探测距离内;低仰角速度产品对地面大风和强降水开始时间有预警指示作用;V型无回波区的出现时间和与强中心的相对位置对强降水开始和结束时间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德CINRAD S/B多普勒天气雷达获取的雷达资料中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产品分析了柘溪水库库区不同季节降雨云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和面积值,并将VIL值与降雨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液态含水量各个量级的覆盖范围均比较广,且最大液态含水量可达30 kg/m2,对应降水区域广、降水总量大,降水效率为20%左右,增雨潜力大,是开展人工增雨的首选云型;多普勒天气雷达作业临界判据为组合反射率因子> 25 dBz、强中心强度>30 dBz、回波顶高>4.5 km、水平尺度>5 km、VIL>8kg/m2、持续时间> 10 min.  相似文献   

4.
利用铜仁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2018年在铜仁市发生的雷雨大风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铜仁市雷雨大风天气占比超过40%,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通过对反射率因子、反射率因子剖面、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一系列雷达产品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在雷雨大风发生前后,雷达产品资料具有较明显的变化特征,为及时提早的预报预警雷雨大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0—2016年陇县的冰雹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37年来陇县冰雹时空特征;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风暴发展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上游风暴对陇县风暴的指标性和大小冰雹的回波特征、区别。结果表明,陇县冰雹频次5.2次/a,其中直径2 cm的大冰雹频次为1.1次/a,冰雹主要集中在6、7、8月,最多发生于14∶00—17∶00;陇县冰雹主要在北部,上游交界的乡镇形成东西向带状多雹区;陇县冰雹均自上游组合反射率因子(CR)≥45 dBz风暴移入陇县发展,自西北路华亭移来占主体,单体移入陇县时间为18~100 min;风暴CR≥60 dBz、出现旁瓣回波和三体散射对应有大冰雹,风暴CR≥55 dBz、出现旁瓣回波对应有小冰雹;关注上游CR≥45 dBz风暴动向,可提前预警陇县冰雹。雷达冰雹指数(HI)、风暴追踪信息(STI)产品可参考发布预警。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2008年6月3日安徽江北的天气是1次受多个雷暴单体影响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分析常规观测、卫星云图、雷达探测和收集的灾情等,了解到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对流参数、抬升系统等。结果表明,在这次强对流发生时,地面处于暖低压内,高空东北冷涡有弱冷空气扩散南下,安徽北部K指数大于30,0℃层高度约为3 km,层结弱、不稳定,并且局地湿度大,对流层低层风垂直切变大,地面冷锋东移南下触发强对流发生,在安徽江北地区产生了多处局地强度大、冰雹、雷电、大风灾害严重的雷暴云。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上可见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反射率因子强,低层反射率梯度大,有钩状回波,中层有界弱回波区,高层悬垂体,速度图上有一对法向对称的正负速度中心,低层气旋和高层反气旋,有冰雹指数和中尺度气旋产品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天水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产生雹暴天气的背景条件和气象要素上入手,分析2015年5月30日天水地区发生的一次区域性冰雹过程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其产品的特征和环境场的特点。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是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冷锋过境产生的;冷锋、露点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有明显的钩状回波;强回波有明显的回波悬垂结构;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层的垂直风切变是产生强回波的前兆,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沈阳一次西风槽降水过程的雨滴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粒子激光探测仪、翻斗式自动雨量计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对沈阳春季一次西风槽降水天气进行了同步观测研究,对3种仪器观测信息的分析结果表明:翻斗式自动雨量计观测的降雨强度和累积雨量与粒子激光探测仪(Parsivel)的观测结果一致,表明粒子激光探测仪在不同速度、直径等级观测的雨滴数是可信的;谱宽和降水粒子数随时间变化同步,决定了降雨强度.且直径大于1mm的雨滴是降水的主要部分;建立了反射率因子和雷达回波强度与降雨强度和空中雨水含量的指数关系式,为雷达探测降雨强度和空中雨水含量提供了计算模式;在谱宽随时间变化平缓时,粒子激光探测仪观测的回波强度与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基本一致,可用激光探测仪观测的回波强度标校雷达观测.  相似文献   

9.
在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对暴雨天气无明显指示的环境下,夏季的局地暴雨要关注当地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同时要密切关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回波演变。应用海拉尔天气雷达,从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以及径向速度产品,分析2007年6月30日12:50~14:00发生在陈旗的巴彦库仁镇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试图总结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点。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出现大于35 dBz的回波,并有45~55 dBz的强回波持续出现在回波区域内,且回波稳定少动有一小时之多,这是产生暴雨的关键原因;径向速度产品出现逆风区,是暴雨天气速度回波的明显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和垂直风廓线产品对暴雨天气的分析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激光粒子探测仪探测结果的Z-I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估测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量。[方法]利用翻斗式自动雨量计观测的雨量和雨强对激光粒子探测仪的观测结果进行验证,在确信通过激光粒子探测仪激光带的雨滴数和雨滴直径的基础上,按年、月、主要降水天气类型分别建立雷达反射率因子Z和雨强I、log(Z)-log(I)和雷达回波强度I-Zo的指数关系式。[结果]结果表明,按4种主要降水天气类型建立的Z-I、log(Z)-log(I)和I-Zo的指数关系式拟合率最高,相关系数都在0.96以上,均通过极显著相关性检验,是利用雷达探测的反射率因子(Z)或回波强度(Zo)反演降雨强度的首选。给定回波强度(Zo)后,对应1个最大雨强(Imax)。[结论]利用这种关系,依据雷达探测的回波强度,对预警强降水天气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微波辐射计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出现在河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北地区这次强对流天气属于西北气流型冰雹,高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的共同作用为冰雹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2)在冰雹天气出现的过程中,6.0°仰角反射率因子图中存在三体散射和旁瓣回波,大冰雹特征极为明显;(3)2 km高度以下的整层大气相对湿度大值区较为集中,而2 km高度以上的相对湿度数值偏小,整层大气以上干下湿的结构为主,这种不稳定层结的分布形势为对流风暴的发展加强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象探测资料、葵花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对2019年7月中旬发生在陕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加深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合并,低槽携带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暴雨区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基础环流条件;低涡切变与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不断生成的中小尺度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相对应,降水量级偏大主要与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关系;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反射率垂直切割(RCS)产品对降水预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3—2015年延安市7次短时强降水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短时强降水期间的雷达产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以带状和块状居多,且40 dBZ以上强回波伸展高度在4 km左右,呈现低质心结构;回波中心强度和回波顶高与短时强降水雨强、持续时间有关,雨强越大、降水越集中,则回波中心强度越大、回波顶高越高;本地VIL值偏小,一般为8~23 kg/m~2,少数可达到43 kg/m~2以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延安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临近预警指标:当满足天气尺度辐合特征,同时满足组合反射率、40 dBZ强回波伸展高度平均值分别达48.8 dBZ、4 km,则可以考虑该站点及附近地区进入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状态。利用2016—2018年延安市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对其性能进行了检验,其成功概率和临界成功指数均达80%。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3-2015年延安市7次短时强降水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短时强降水期间的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发现,短时强降水以带状和块状居多,且40dBz以上强回波伸展高度在4km左右,呈现低质心结构;回波中心强度和回波顶高与短时强降水雨强、持续时间有关,雨强越大,降水越集中,则回波中心强度越大,回波顶高越高;本地VIL值偏小,一般为8~23kg·m-2,少数可以达到43kg·m-2以上。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延安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雷达临近预警指标:当满足天气尺度辐合特征,同时满足组合反射率、40dBz强回波伸展高度平均值达48.8dBz、4km,那么可以考虑该站点及附近地区进入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状态,并利用2016-2018年延安市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对其性能进行检验,其成功概率和临界成功指数均为80%。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结合天气形势和实况对2017年2月21日发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一次分别伴有强降雪和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和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观测结果表明,此次连续降雪过程主要是因为受高空槽的东移运动影响,中低层暖湿空气和急流的连续快速输送和维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强风速急流带造成的上升运动引起强降雨和雷暴的连续发生;暴雪强风速反射率辐合因子造成的回波运动强度一直维持在40 dBZ以上,回波顶高在9 km以上;速度场上零速度线呈“S”形结构,风向随高度顺转,有暖平流存在;中低层“牛眼”结构是暴雪的显著特征;风廓线场上,中低层有明显的西南风急流和风垂直切变。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0℃层高度值,在假定标准大气折射条件下,综合考虑周边地物的阻挡和0℃层亮带因素,根据目前雷达常使用体扫模式VCP21,计算了湖南省7部雷达的波束阻挡仰角分布及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产品的探测范围。结果表明,对于湖南的4月份,长沙、常德、岳阳、怀化、邵阳、永州和郴州雷达的探测半径分别是177.00、179.00、188.40、124.85、162.06、145.50、144.17 km,岳阳雷达的探测范围最大,而怀化雷达的探测范围最小;对汛期而言,应用湖南省建设的雷达网,获取的定量估测降水业务的探测范围在消除0℃层亮带影响的同时基本能实现对全省区域的降水监测,有利于提高定量估测降水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相较于原有的常规数字化雷达,新一代天气雷达具备一定的优势,其主要利用反射率因子、平均径向速度和光谱宽度、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等产品预报、预警强对流天气,为临近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数据资料。基于此,主要探究了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原理,并探讨了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天气预报预警中的作用与应用,以期不断提升气象雷达产品在天气观测预报业务中的有效利用率,从而为气象预报预警提供相应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雷达探测资料等,对2013年9月18日包头市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包头市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是由500 hPa短波槽、850 hPa切变线以及低空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高层气流辐散,低层气流辐合,为强降水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同时暖湿气流中具有不稳定能量,推动了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出现。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强度以及移动方向等特征是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预报预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金敏  刁秀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51-2453,2481
利用2002~2006年济南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I愈小愈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K〉35℃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K〈20℃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降低;CAPE值大于1 500 J/kg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明显减小,而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风切变小于5 m/s时产生冰雹单体的概率较小,风切变大于20 m/s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较大。冰雹单体雷达预报指标为:VIL值达到35 kg/m2(5月)、43 kg/m2(6、7月),单体高度大于9km,最大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强中心高度达到3.3 km(5月)、4.3 km(6月)、5.5 km(7月);强降水单体的VIL值一般在25 kg/m2以下。  相似文献   

20.
1407号台风"海贝思"于2014年6月14日14:00在南海东北部海面上生成,成为2014年对福建省漳州市造成影响最严重的台风。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以及雷达资料等对"海贝思"影响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变化是影响"海贝思"移动路径的主要原因;中低层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是降水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较强的对流云团和较强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