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广州番禺某养殖场患“歪头病”的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体内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致病菌MEYL-1. 对分离菌株采用细胞形态学、生化特性分析结合16S rDNA 和gyrB基因分子分析,判定所分离菌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 采用菌株MEYL-1人工回归感染,显示健康牛蛙注射1×10^8 CFU·mL-1的分离菌株可复制自然发病相似的“歪头”、“白内障”等症状,并且患病蛙中再分离到的致病菌与感染菌株相同. 综合理化特性分析、基因分子鉴定、回归感染实验可基本判定所患歪头病牛蛙病原为MEYL-1(米尔伊丽莎白菌). 对19种常用药物敏感分析发现分离株MEYL-1对其中4种药物敏感,7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另外8种药物耐受. 本研究通过对“歪头病”的牛蛙菌株的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明确了米尔伊丽莎白菌是引起其患病的病原,研究结果将为米尔伊丽莎白菌病的致病机制研究及牛蛙歪头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导致棘胸蛙烂皮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方法,从病死的棘胸蛙头部、腿部和肝部分离得到3株病原菌,分别命名为LJ10201、LJ10202、LJ10203。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确认LJ10201、LJ10203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LJ10202菌株为布氏柠檬酸杆菌,分离得到的菌株感染健康棘胸蛙可使棘胸蛙出现烂皮病症状。分离得到的LJ10201菌株对新霉素、头孢拉定(先锋Ⅵ)等9种药物敏感,LJ10202菌株对头孢拉定(先锋Ⅵ)、氯霉素敏感,菌株LJ10203对新霉素、阿奇霉素等8种药物敏感。本研究为棘胸蛙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天津农业科学》2015,(6):45-49
从患造血器官肿大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肾脏中分离到菌株NY79,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RNA等综合分析,鉴定NY79为迟缓爱德华氏菌。NY79菌株对健康大菱鲆进行人工感染的试验发现,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每条鱼的LD50为2.4×104 cfu,表明迟缓爱德华氏菌为大菱鲆造血器官肿大病的病原。药敏试验发现,NY79对阿莫西林等17种药物敏感,对红霉素等4种药物具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为鉴定四川省乐山市某池塘养殖患病斑点叉尾鮰的病原菌,从其肝脏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RNA、gyrB基因序列检测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和药敏实验对菌株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其生理生化特征与气单胞菌相似,结合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该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实验显示,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鮰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充出血和套肠症,与斑点叉尾鮰发病症状一致,证明该病原为引起斑点叉尾鮰发病的主要病原。药敏实验显示,菌株仅对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敏感,而对其他药物低敏感或不敏感。本研究鉴定了可引起斑点叉尾鮰套肠症的病原,并对其当前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分析,为斑点叉尾鮰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查明池塘养殖湘华鲮暴发性死亡的原因,并对分离的病菌进行鉴定和回归感染试验。【方法】取濒死湘华鲮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采用细菌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及16S rDNA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优势菌的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和药敏试验评价优势菌的毒力和药物敏感性。【结果】分离获得优势菌XHL-01和XHL-02,经鉴定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结果表明:两菌株对湘华鲮均具有致病性,感染发病症状与临床症状类似;药敏结果显示:两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产生耐药,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多西环素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从发病湘华鲮中分离获得的致病菌XHL-01和XHL-02对湘华鲮都具有致病性,可能为此次暴发性死亡的细菌性病原,药物敏感结果可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银鼓鱼病原菌(海豚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病濒死的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肾脏组织中分离到Yg1菌株,用该菌株对健康银鼓鱼进行人工感染,可使其致病,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通过ATB系统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rRNA测序分析等综合鉴定,Yg1菌株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药敏试验结果表明,Yg1菌株对恩诺沙星、土霉素、罗红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左氟沙星等抗生素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长薄鳅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病理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是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感染两栖类、鱼类和甲壳类等多种水生动物。2017年8月,四川省西昌市某养殖场的长薄鳅出现一种以体表溃烂、鳍条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为探究其病因,本研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分离菌表型特征测定、16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从病鱼肝、脾、肾中分离到优势菌株(BMH170820),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了其病原性。根据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恶臭假单胞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其感染长薄鳅对鳃、肾、肝、心、脾与消化道等多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表现出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致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菌对新霉素、氧氟沙星以及强力霉素等敏感,而对阿莫西林、头孢氨苄与氟苯尼考等耐药。  相似文献   

8.
淡水养殖鱼类结节病是近年来时常爆发的疾病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防治该病,从合肥郊区某养殖场濒死的黄金鲫(鲤鱼♀×鲫鱼♂)体内分离优势致病菌(命名为AH菌株),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传统细菌分类方法,测定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常见药物的敏感性;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16S rRNA特异片段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分析。AH菌株与对照鮰爱德华氏菌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AH菌株与鮰爱德华氏菌(AB050826,NR_024769)菌株间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鮰爱德华氏菌聚为一族。人工回归复感染健康黄金鲫鱼,出现与原发性相似的内脏类结节病症状。药敏实验结果显示:AH菌株对氧氟沙星等11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等4种抗生素耐药,对磺胺类药物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综合分析认为鮰爱德华氏菌是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的重要致病菌,该结果为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有效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经过菌落形态、染色形态、生化试验,从来自湖北某鸭场的30份病料中,分离到20株鸭大肠杆菌。以3.0×108CFU/mL剂量感染健康昆明鼠和健康樱桃谷鸭,鼠和鸭分别在感染后8 h和12 h出现症状,12h和18 h后开始出现死亡,而对照组则未出现任何症状,表明该菌株为致病性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该鸭场分离菌株对某些药物已经产生很强的耐药性。人工感染鸭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其肝脏、心脏有广泛的纤维素渗出物且发生严重的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10.
从患病虎纹蛙蝌蚪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经分离纯化培养制成细菌悬液,采用浸泡方式感染蝌蚪.结果表明:该菌株能感染蝌蚪,且具有较强的毒力,可导致受试蝌蚪100%死亡:受试蝌蚪出现与自然感染相似的症状.对该菌进行形态特征和主要理化特性分析,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药物等表现中度敏感;对试验的4种中草药表现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降解甲磺隆除草剂的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甲磺隆为唯一碳源,从经甲磺隆驯化的华家池潮土分离到细菌4株,真菌9株和放线菌20株。根据分离微生物的最大忍耐浓度和甲磺隆降解速率,筛选出其中的最优菌株F7(简称优选菌株),并初步鉴定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根际促生菌筛选及其对水稻促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自生固氮菌13株、硅酸盐细菌15株、溶磷菌8株,经筛选N11、K01、P07分别具有较强的固氮、分解难溶态钾和降解难溶态磷的能力。经水稻平皿栽培试验证明各菌株对水稻苗期生长均有促进作用,经初步鉴定N11、K01、P07分别属于固氮菌属、芽孢菌属和假单孢菌属。  相似文献   

13.
本项研究从贺兰山地及腾格里沙漠牧区牧民家庭中采集到31份山羊乳及乳制品样品,进行乳酸球菌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从样品中分离到9株肠球菌属的细菌,2株乳球菌属的细菌,1株明串珠菌属的细菌。经发酵试验发现有些菌株产酸凝乳,产芳香味等性能良好。属于中温菌,适于做乳制品发酵剂。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几种主要禾谷类作物丝核菌的鉴定及交互侵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细胞核快速染色鉴定及与日本生越明博士的标准丝核菌株配合测定,分离自河南省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和高染等作物纹枯病斑上的丝核菌株分属于双核丝核菌和多核丝核菌2大类,以多核丝核菌为主。其中小麦丝核菌株为双核丝核菌的AG-B(0)融合群,玉米和水稻丝核菌株均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A融合群,谷子和高梁丝核菌株分别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C融合群和AG-5融合群。大田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  相似文献   

15.
大口黑鲈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烂身病的大口黑鲈溃烂部位分离到优势菌株M-1。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M-1能复制出相似症状;对M-1菌株进行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对M-1菌株进一步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的16S rRNA基因、溶血素(hemolysin,hlyA)基因,均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相应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利用16S rRNA和hly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显示M-1菌株与与嗜水气单胞菌聚为一类。综合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理化特性分析与基因鉴定结果,确定患烂身病的大口黑鲈应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16.
黄精根腐病分离菌及其拮抗内生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精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采集湖南洪江市发生的黄精根腐病株,从其分离菌株HF2的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真菌rDNA内转录区(ITS)、EF-1a区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关系比较等方面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对黄精根腐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根腐病株中分离得到的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从黄精中分离获得40株内生细菌,对尖孢镰刀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10株,其中A8的抑菌效果最好,对病原菌的抑菌圈半径可达13 mm,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7.
“百草霜”对大刺鳅生长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坤  樊海平 《农学学报》2017,7(10):60-65
研究旨在考察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百草霜”对大刺鳅生长、消化酶及非特异免疫活性的影响。将野生大刺鳅子一代(Mastacembelus aculeatus)幼鱼随机分成4 组,每组3 个平行,其中1 组为饲喂鳗鲡配合饲料的对照组,另外3 组分别为饲喂添加0.1%、0.5%、1.0%“百草霜”鳗鲡配合饲料的试验组,水温26~28℃,溶解氧5.0~6.0 mg/L,pH 6.5~7.5,饲养周期为56 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5%“百草霜”对大刺鳅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24.76%和16.18%(P<0.05),而0.1%组饲料系数降低了30.23%(P<0.05)。添加“百草霜”未影响大刺鳅成活率(P>0.05)。胃蛋白酶在0.5%组最高(P<0.05);肠道及肝脏淀粉酶活力随着“百草霜”浓度的增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0.1%组效果最好,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添加0.1%和0.5%的大刺鳅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1%组达到最大(P<0.05),各组肝脏SOD、AKP、ACP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剂量为0.1%~0.5%的“百草霜”能显著提高大刺鳅酶活性,满足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